星舰"活着"回来了,火星梦又前进了一步
在商业航天的世界里,很少有哪个项目能像SpaceX的“星舰”(Starship)一样,集万众期待与巨大争议于一身。
过去几年,我们习惯了马斯克的“爆炸式试错”哲学——每一次试飞,都像一场高风险的烟火表演,在巨大的轰鸣声中,为人类积累着前往火星的宝贵数据。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3日晚,在德克萨斯州的博卡奇卡发射场,这场持续多年的“冲突”终于迎来了关键性的转折点:星舰成功完成了第11次综合飞行测试(IFT-11),首次实现了完整的“再入闭环”,让这艘人类有史以来最大、推力最强的航天器真正“活着回来”。
对于埃隆·马斯克和整个商业航天板块而言,这不单是一次简单的技术胜利,而是标志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一个横跨火箭复用、载人登月,直至火星殖民的宏伟蓝图,正在从实验室的失败清单中,转化为现实的商业价值。
除了阅读文章之外,方舟投研邀请大家加入我们的交流社群,相关的行业话题或者公司群内会深入探讨。
我们会对互联网、科技、医药、消费等领域与行业进行持续跟踪、热门事件的观点解读等,
这些独家研报内容都会在发布在【方舟投研】圈,并第一时间分享到交流社群。
从“九险一胜”到“完整闭环”
“星舰”的研发之路,堪称一部史诗级的失败集锦。在IFT-11之前,经历了10次全尺寸轨道级飞行测试。每一次试飞,SpaceX都在不断验证推进、分离、热防护、姿态控制等核心系统,通过不断地在太空中“解体”或“爆炸”,积累了海量数据。用业内的话来说,这是一场残酷的“毕业考”。
星舰作为完全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输系统,其核心挑战在于**“回家”**。过去所有的尝试,都未能让助推器或飞船完整无损地返回,或在升空阶段爆炸,或在重返大气层时解体。即使是最近的几次飞行,飞船在软着陆时也受到了部分损坏。
而IFT-11,是SpaceX星舰V2版本圆满完成最后一次(第11次)飞行任务,包括助推器新着陆点火测试、星链模拟器顺利部署、隔热瓦极限测试及飞船印度洋溅落。这标志V2时代结束和V3迭代开始,目标直指火星任务。
IFT-11成功的三大核心突破
这次飞行被誉为“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IFT-11的成功,远不止是“没有爆炸”那么简单,它在三个至关重要的技术领域实现了突破,为星舰未来的商业化和长期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 突破一:火箭复用技术被攻破
完全可复用性是马斯克低成本太空运输体系的灵魂。
IFT-11的成功,直接跨越了可复用重型火箭的门槛。
-
1. 极端热防护系统验证: 飞船在以高超音速再入地球大气层时,必须经受住极端高温的考验。为了进行极限压力测试,SpaceX甚至故意移除了一些隔热瓦片,重点检测“脆弱区域”的耐热能力。飞船最终成功受控溅落印度洋,证明了隔热瓦系统的耐受性和密封性。
-
2. 在轨发动机再点火: 飞船的一台“猛禽”发动机成功完成了在轨再点火测试。这是未来星舰从轨道返回、进行精准着陆的必要步骤,也是火箭复用技术闭环中关键的一环。
-
3. 助推器着陆新方案: 超重型助推器(B15-2)测试了下一代助推器的独特着陆燃烧配置,采用13台-5台-3台发动机的序列来微调路径并最终在海面悬停。这次测试为后续的快速回收和翻修提供了宝贵数据,从而大大降低了航天成本。
“未来的太空运输将有望像现在的航空运输一样频繁。” ----马斯克
◆ 突破二:NASA登月战略获支点
在航天战略层面,“星舰”被NASA指定为“阿尔忒弥斯3号”载人登月任务的登月舱(HLS)。
SpaceX与NASA签署的这份价值约40亿美元的合同,其履行进度直接关系到美国在未来十年内的载人登月目标。
此次试飞的成功,特别是飞船受控再入和着陆燃烧的验证,是满足NASA关键技术要求的重大一步。
它有效地回应了此前NASA顾问对“星舰”进度可能导致登月计划延迟的质疑,为白宫在国际航天竞争中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成果”。
◆ 突破三:为V3时代铺路
IFT-11是V2星舰的告别演出。
所有测试结果,包括助推器的新着陆点火方案、星链模拟卫星的顺利部署(V3版本单次部署容量预计提升20倍),以及飞船在亚音速阶段的动态机动测试,都指向了更宏伟的目标——V3星舰。
马斯克明确表示,V3是未来实现登陆火星任务的关键版本。
-
• V3新展望: 相比V2,V3星舰将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包括新的着陆点火方案和发射塔的全面升级,以支持更大、更强的V3/V4星舰。
-
• 下一代回收技术: 随着V2的谢幕,下一阶段的重点将是“筷子夹飞船”(全塔式回收)技术。这将是实现超高频次、超低成本发射的终极解决方案,因为它可以省去海上驳船回收的成本。
投资洞察:太空概念股的“星舰”效应
SpaceX作为非上市公司,其进度直接影响整个商业航天产业链的投资情绪。IFT-11的成功,立刻刺激了美股市场上相关太空概念股的集体上行。
投资逻辑的转变:
星舰的成功不仅验证了SpaceX自身的估值逻辑,也为整个太空经济(New Space Economy)注入了新的叙事。
-
1. 基础设施提供商(SpaceX): IFT-11证明了实现“每日多次发射”的成本革命是可行的。一旦星舰实现完全复用,其近地轨道150吨的超强运力和极低的成本,将彻底颠覆现有的发射服务市场,对波音(BA.US)、**洛克希德·马丁(LMT.US)**等传统军工航天巨头构成巨大挑战。
-
2. 卫星应用服务商($BKSY.US$, $ASTS.US$): 星舰的超强运力意味着未来卫星星座(如星链)的部署速度将呈几何级数增长,这为卫星通信、地球观测等下游应用服务公司提供了更廉价、更快速的发射服务,直接提升了这些公司的商业模式可行性。
-
3. 竞争对手($RKLB.US$): 尽管星舰是超重型火箭,但其成功的技术验证(如发动机、回收技术)也会加速整个行业的创新和竞争,促使$RKLB.US$等小型运载火箭公司继续在细分市场发力。
星舰 V3,人类前往火星的新起点
IFT-11的圆满成功,是马斯克“第一性原理”和“快速迭代”哲学的又一次胜利。
它不仅终结了V2星舰的测试时代,更让人们对V3充满期待。根据SpaceX的规划,V3星舰预计在2025年年底进行地面测试,最快可能在2026年中期首飞。
马斯克的目标从未改变:将人类送往火星。
2028年飞往月球的货运测试,2030年飞往火星的货运测试,这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日期,正随着每一次“活着回来”的成功试飞而变得触手可及。
星舰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科技的超车道上,每一次“失败的经验”都是通往成功的阶梯。现在,星舰的故事不再是关于“如何起飞”,而是关于“如何高效地回来”——这才是真正的商业价值所在。
投资者们应当密切关注V3的进展以及配套的全塔式回收技术,因为那将是下一波太空经济爆发的关键信号。
持续关注【方舟投研】, 我们将为您提供更多前瞻性的公司分析和行业洞察,助您捕捉下一个投资风口。
内容标签 #商业航天 #SpaceX #星舰 #马斯克 #美股 #NASA #可复用火箭 #Artemis #RKLB #太空经济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