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C诉讼背后的BaaS模式之辩
近期引发市场波动的 GIC 起诉事件,本质是 2022 年灰熊做空报告的 “二次发酵”,并非基于新证据的实质性指控。从司法进程看,纽约南区联邦法院已于 10 月初裁定该案暂停审理,需等待 2019 年启动的集体诉讼结果落地 —— 这一程序性安排意味着,未来 6-12 个月内不会产生影响公司经营的判决结果,短期扰动已明确可控。 $蔚来(NIO)$ $蔚来-SW(09866)$
回溯争议核心,GIC 质疑的 BaaS 模式收入确认与蔚能控制权问题,早在 2022 年 8 月就经第三方国际律所(富而德律师事务所)与法证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独立调查验证:电池销售给蔚能时,所有权、风险已完成转移,完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 14 号》中收入确认的 “五步法” 要求;而蔚来对蔚能 19.84% 的持股比例,不仅未达到 50% 以上的控制标准,且蔚能董事会 5 席中蔚来仅占 1 席,业务独立性已通过连续三年的第三方审计确认。需要注意的是,GIC 选择在蔚来股价较年内高点回调 28% 后提起诉讼,更可能是基于投资损失的追偿策略,而非对公司价值的否定。
累计换电超8000万次,规模效应搭起护城河
剥离短期诉讼噪音,蔚来最核心的价值支撑之一仍是不可复制的换电生态。数据显示,目前蔚来用户50%以上的电量补充通过换电完成,累计换电次数已突破8000万次,日均服务接近10万次。截至 2025 年 9月底,蔚来全国累计建成换电站3513座,配合4759座充电站,形成超过8200个补能节点的服务网络,接入第三方充电桩超123万根,其在换电基础设施上的领先优势明显。以第四代换电站为例,其2分24秒的极速换电能力超越传统燃油车加油效率,而车电分离模式让用户购车成本降低7-10万元,同时规避电池衰减风险。通过夜间低价时段集中充电、日间服务用户的"虚拟电厂"模式,单站电力利用率达到普通充电桩的2-3倍。
技术壁垒与规模效应进一步巩固护城河,随着换电站数量和服务网络覆盖,规模效应显现。
从用户粘性看,BaaS 模式渗透率已提升至 35%(2025Q3 数据),选择 BaaS 的用户复购率达 68%,显著高于非 BaaS 用户的 42%;随着换电网络持续加密,这一差异化优势将进一步放大,成为对抗行业价格战的核心抓手。
持仓逻辑:恐慌中见真章,坚守核心资产
当前市场对蔚来的担忧,本质是将短期事件冲击误读为长期价值恶化。从历史经验看,中概股遭遇证券诉讼后,股价往往在事件明朗后回归价值中枢 —— 最典型的案例是特斯拉 2018 年遭遇 SEC 起诉(指控马斯克欺诈),股价短期内下跌 34%,但随着事件澄清及 Model 3 产能爬坡,一年内股价涨幅超 200%,核心逻辑正是 “短期扰动未改变长期成长趋势”。
对持仓投资者而言,当前更应聚焦三个核心指标:一是换电站建设进度(四季度计划新增 200 座,2025 年末将突破 2700 座),这是维持用户粘性的基础;二是 ET9 交付节奏(2026 年一季度量产,定位 80-100 万元高端市场,有望打开营收天花板);三是毛利率修复节奏(随着电池成本下降,机构预测 2026 年汽车业务毛利率将回升至 18%)。换电生态构筑的竞争壁垒,已足以抵御诉讼这类短期风险。
结语:资本市场的规律从来是 “在恐慌中孕育机会,在乐观中积累风险”。GIC 起诉事件犹如一场短暂的暴雨,但蔚来的 “资金家底” 与 “换电护城河” 早已筑牢堤坝。对于长期投资者,此刻更应保持定力,忽略短期股价波动,聚焦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成长红利(2025 年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预计达 35%)与蔚来的独特价值 —— 毕竟,真正的核心资产,从来不会被短期事件击垮。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 百宋一尘·10-17BaaS模式35%渗透率说明一切,用户用脚投票最真实点赞举报
- 穿越天·10-17蔚来的技术壁垒比想象中还高[龇牙]点赞举报
- 发生过·10-17短期波动不改长期价值,加仓机会来了点赞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