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过地产股的人,都该盘盘这个

最近是真的被各种大宗商品涨服了,开始尝试补足之前落下的功课。什么金银铜邬,按照化学元素周期表,撸一遍。

但这个研究量太大了,那就从最火的金和铜切入,不过金价波动也大,这几天的波动都快赶上股票了。

金和铜在国内的霸主,就是紫金矿业。首先这公司,已经从几年前的2块多钱,到现在,涨了10倍了,此刻切入的操作难度非常大,不做任何推荐,仅仅是说研究这个公司的过程。

当我开始系统性的梳理紫金矿业的时候,第一个涌现脑海的词是--悔恨

为什么?

这股票,我十多年前就买过,而且还赚了,当时肯定是赚的不多的,十几二十个点吧,如果多,肯定记得很清楚。当时对他的印象就是挖金矿的,记得那时候正值黄金大涨的那些年,觉得这个生意应该挺好,但后来几年金价盘整,我也就没仔细追踪了。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如果我能一直追踪他们经营的节奏,那么对他的发展脉络,以及什么时候开始涨,为什么涨,涨到多少合适,会很清楚,而不是现在回头去补课。

初步研究的感受是,这是个典型的“周期成长股”。

这词有两个含义,一是周期,二是成长。他的经营情况,利润弹性,显然和大宗商品的周期是高度相关的,虽然他的管理层很优秀,这么多年了,利润一直保持增长,但是增长速度极大的看金和铜的价格波动。

二是成长,这是一个关键点。

我们研究有色、海运等典型的周期股的时候,会强调“大”行业的β,而忽略“小”公司的α。

行业周期宛若海浪,时而平静时而汹涌,每个公司就像在这海浪上远行的货船,能否顺利抵达彼岸,除了看天气,还要看是否有个好船长,以及整个船员的队伍。

紫金的管理层,无论在技术水平、投资并购还是精益管理方面,都展示了高超的水准。对于这公司的梳理,以后可以详细写一下,今天只是个引子。

在此我建议,所以买过地产股的人,和以前地产的同僚们,如果想研究股票,都应该盘一盘“矿业”这个资产,因为跟以前研究地产股,或者投资拿地,有诸多类似之处。

如果说地产股的前端分析链条(后端还有财务杠杆,ROE等),可以简化成3个关键步骤,拿地--建造---销售,那矿企的研究,可以基本同样类比:

买矿:类似于拿地,土储。“家里有矿”,心里才能不慌,就像一个地产公司如果没有地,那团队都要解散。

但买地和买矿都没那么容易,尤其是优质的资产。很多时候,最肥沃的土地资源,都在地头蛇手上,你通过公开的招拍挂,是很难拿到的,所以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合作开发和所谓赋能。典型如融创的巅峰时期,收购了诸多大盘,都是滞销的,孙老板带着狼性的销售团队的策略,迅速盘活资产,回收现金流,进行下一步的开发建设。

紫金就带着自己的资金、技术以及吃苦耐劳的团队,在周期低谷拿下了几个优质资产,这也是三年后业绩起飞的基石。

生产:首先矿的投产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的,往往要两三年甚至更久,这就跟拿了大块土地,需要相对长时间的筹备才能把产品推向市场。所以以铜为例,虽然现在的供需很紧张,但即使有人想砸资本开支去提升供应,那等能开采出来,也得两三年时间。。

可以采矿之后,生产金属过程中的技术、成本管控,不同的公司也有很大的区别。

销售:销售价格,很大程度是依赖于当时的市场情况,就是所谓“β”,但好的公司可以通过良好的设计和产品结构,跑赢市场的均价和去化速度,这就是不同公司之间的“α”。

总的来说,矿股的商业模式其实挺简单,但对应到股价,现在就有很大的分歧。很明显,前段时间金价上涨,但是黄金股的价格,已经涨不动了。

市场的观点,普遍看的是利润逻辑,金价跌,预期利润就会跌;但会不会有第二层逻辑,就是资产重估的逻辑。

同样类比当年的恒大,在IPO之前,许老板就买了很多郊区大盘,当时应该是全国土储最多的开发商,但那几年市场预冷,所以IPO很难,传闻他还经常去香港去跟郑裕彤等富豪玩锄大地,搞好关系,希望能够战投一把。但后来全国房价一涨,那些土储的价值,一下子就翻了个倍,对应当时的内在价值,也涨不少。

虽然恒大的结局令人唏嘘,但资产重估的逻辑,市场是否充分演绎,以及是否会往这个方向去演绎,是不清楚的。我一研究很深的朋友告诉我,每次周期股的高点,都会向着储量去估值。所以,如果真的用“资产重估”逻辑去看矿股,会不会又是个危险的事?

写到这里,又觉得很难过。这公司研究起来不难,但我在涨到这么高之后,介入是很难的,如果早点发现,可以相对轻松的买入,等到现在我才开始好好琢磨,不禁问自己,

“时间都花在哪了?”

现在已经逐步厌倦了简单肤浅的泛泛而谈,需要向深度要价值,向内涵要笃定。在市场不那么刺激的时间里,多读书多思考,为下一个大机会做储备。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