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不衰,“王者”究竟凭什么“荣耀”?

图片

图片

作者 |莓莓

发布 |消费纪

声明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再发布

最近在上网时一定有人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无论什么视频下面都能看到这样一句“谁有高级河灯?”

图片

看似无厘头的评论,其实源自国民手游《王者荣耀》十周年活动:分享河灯口令领取限时点券(点券可以用来兑换皮肤)。

一个游戏内的道具,能突破话题和圈层,成为全网无处不在“社交暗号”,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

从2015 年公测时聚焦“竞技对战”的MOBA游戏,到如今DAU仍处于亿级水平、年流水超过377亿,覆盖电竞、动画、文旅、文创的超级 IP,《王者荣耀》的十年不仅是一款游戏的长青史,更像是一个窗口,让我们看清过去十年中国消费市场的转变。

图片

即使作为玩家的我,也经常思考,王者到底有什么魅力,能让人卸载了又下回来、能拥有如此大的号召力?玩家们为之买单的,究竟是什么?

答案或许就藏在王者荣耀从竞技游戏演变为“圈层文化符号”的十年里。而这背后,也正映照出我们当下所处的消费现实——一个越来越愿意为“内容”、为“情绪”、为“身份认同”买单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图片

与许多“充钱就能变强”(甚至是“充钱也不能变强”)的游戏不同,《王者荣耀》从诞生起,就走了一条更聪明、也更长远的路。它的起点,并非传统意义上“数值付费”,而是一种更接近传统消费品的“外观付费”。

早期的皮肤,提供的仅仅是10点攻击力或法术强度的微乎其微的属性加成,(即使是如今品质最高的“貂蝉珍品无双”,依旧只给你加10点法术攻击),其真正的核心卖点,更多的是“手感”“好看”和“与众不同”。

这在当时是一种颇为超前的设计。它规避了“Pay-to-Win”(付费获胜)模式可能引发的公平性质疑,将付费点建立在“审美”和“个性展示”这类情感需求上,它的逻辑是:为用户提供一种社交范围内的“视觉特权”,其价值在于被他人“看见”和“识别”。

图片

但腾讯深知,仅靠“皮肤”,终究会面临审美疲劳和增长瓶颈。于是,一场更为深刻的“IP化改造”开始了。王者荣耀开始了关键的进化:它不再满足于只做一个皮肤商城,而是要为其推出的每一个英雄、每一件皮肤,都填充能够激发共鸣的与“故事背景”。

它开始更像一家顶级的娱乐公司或者说动漫公司,投入重金为英雄们构建恢弘的世界观。从“长安”的盛唐气象,到“云中漠地”的异域传奇,游戏通过CG动画、英雄台词和背景故事,将一个个独立的英雄编织进一张巨大的叙事网络。

于是,消费的逻辑被彻底重构了。就像当初我买貂蝉的“仲夏夜”皮肤,不仅仅因为它漂亮,更因为这套皮肤契合了“莎士比亚的浪漫诗篇遇上东方幻境”,满足了我对“长夏永不凋零,人类诗歌长存不朽”的全部想象。

图片

而当这些“人设”足够丰满、深入人心时,最终的升华便自然而然地发生了:皮肤与英雄,本身就成了一个共同的谈资、一张无形的社交名片,迅速拉近同好间的距离。(有一句话这样说:王者荣耀的背后空无一人,但英雄的背后人山人海)

今天的《王者荣耀》,其皮肤体系早已超越了视觉范畴。一款稀有限定皮肤,如武则天的“倪克斯神谕”或貂蝉的“馥梦繁花”,本身就是一种财富和资历的象征;而当你使用马可波罗的“怪盗基德”皮肤时,你或许也在无声地宣告自己属于二次元同好圈。

图片

玩家们因共同的本命英雄而集结成“厨力群”,圈内黑话和梗文化(如“来个小明我带飞”、“对抗路的尽头”、“山河万里执枪肆意笑纳”),这些独特的语言,就成了识别“自己人”的暗号。

同时,依托微信和QQ的天然关系链,游戏内的组队、战绩分享与“王者营地”社区,让线上游戏行为与线下社交生活紧密融合。这使得“弃游”的成本极高。

至此,王者荣耀终于打造出了它最坚固的“非标品”护城河。

什么叫“非标品”?就是它无法被简单比较和替代。

你不会因为另一款游戏画面更炫、皮肤更便宜就轻易“弃坑”王者,因为你在这里积累的社交关系、你通过它构建的人设、你属于那个特定圈层的认同感,所有这些“情绪资产”,都具有独一无二、不可转移的价值。它脱离了纯粹的功能和价格战,让竞争变得无从下手。

图片

图片

当我们理解了王者荣耀如何通过皮肤与IP构建起内在的情感宇宙后,一个更深刻的问题随之浮现:在手游平均生命周期仅有3年的魔咒下,它为何能十年常青,甚至愈发壮大?

答案在于,它早已超越了一款游戏的范畴,悄然织就了一张让亿万玩家“欲罢不能”的网络。

何为“欲罢不能”?简单来说就是,连跪之后生气卸载游戏,过几天会自己找补再下回来,更有意思一点的玩家还会在网上发出这样的帖子:

“谢谢大家关心,今天已经重新下载王者荣耀了,的确是一场误会。王者荣耀平时对我很好,我上次也是气急了才发出来说不玩的。不是王者荣耀的问题,我自己也会缺点,希望大家都能快乐上分呀。”

图片

这背后,是其对商业模式、生态体系与用户体验的深度整合,最终都将服务于玩家这一核心目标

前面提到,王者荣耀的商业成功,核心并非简单地“卖皮肤”,而在于它将虚拟物品与玩家深层的“身份认同”、“社交资本”和“情绪体验”进行了深度绑定。

通过限定发售、IP联动和荣耀典藏等策略,一款皮肤不再只是外观,而是玩家在峡谷中的“社交名片”。

图片

从6元的秒杀皮肤到顶级的典藏、无双皮肤,梯度化的付费设计精准覆盖了从轻度到核心的所有用户,本质是让每个人都能找到为自身“热爱”与“归属感”定价的方式。在这里,消费不再是购买功能。

而从游戏外来看,生态的关键是“IP 的破圈与落地”。一方面,它深耕“文化IP赋能”,跳出“娱乐IP”的局限。

与敦煌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馆、五岳名山、滕王阁序等传统文化IP联动,推出“遇见飞天”“五岳” 等皮肤的同时,还打造线下展览、数字文创、非遗合作项目——玩家购买的不只是皮肤,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图片

与此同时,一个繁荣的UGC(用户生成内容)生态自发形成。从抖音站的攻略视频到官网共创的Cosplay,玩家们不断丰富着王者世界的外延。

而KPL职业联赛等赛事体系,则持续制造话题,塑造集体荣誉感,并将影响力延伸到游戏内购之外,开辟了新的商业疆域。

图片

用户体验的打磨,是一场“持续服务的马拉松”。游戏通过“内容服务化”——以新英雄、新赛季、节日活动等“小步快跑”式的持续更新,让玩家始终保有新鲜感。

而这一切的核心,在于对“公平性”与“可玩性”的坚守。尽管皮肤、抽奖等付费内容日益丰富,却并未因商业化而动摇竞技的根本——平衡。

正如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所言:“如果Molly的头拔下来是个U盘,那大家就不会买了。”同样的道理,一旦皮肤附带BUFF加成、技能强化或冷却缩减,便会打破这份“公平”,玩家也将失去为皮肤买单的动力。

图片

说到底,皮肤与潮玩一样,其魅力恰恰源于“无用”——不为实用,只为情感与审美。也唯有“无用”,才能永恒。

因此,尽管皮肤卖得火热,但(总体来看)游戏核心始终坚守着竞技的平衡性,通过对英雄强度、装备的频繁调整(哪怕引发争议)来维系游戏最根本的公平性与可玩性。

图片

作为一名伴随王者荣耀走过10年的玩家,我早已不再是最初过分追求胜负的竞技者。(虽然偶尔也会红温)

图片

我会为一款年限皮肤熬夜守零点,也曾每周准时参与战队赛,更会为库洛米联名抽奖......

至此,我感觉到,消费的本质早已超越了物质交换,而中国的消费升维,正在以“王者现象”为缩影,完成一场从“功能满足”到“情绪共鸣”的深刻变革。

图片

近两代人的成长轨迹恰好印证了这种转变。小时候物质相对匮乏,零食、衣物的核心价值是“有用”——饼干是为了饱腹,衣服是为了御寒。

而如今,年轻人对游戏付费的逻辑完全不同:作为玩家,我购买的不是游戏胜利的“功能”,而是“美学体验”,是和好友开黑时的“社交快乐”,是朋友圈晒新皮肤时的“话题感”。

图片

当基础需求(生理、安全)被满足后,消费者开始追求“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需求 。

就像有人收集星巴克城市杯,不只是为了喝水;有人追逐球鞋联名款,也不只是为了行走;收集盲盒不是为了实用;去看演唱会也不在乎座位远近....

消费正逐渐演变为一种“意义的构建”——人们通过购买行为寻找社群归属、确认身份认同、表达生活态度。

图片

与此同时,如今能打动消费者的品牌,也往往都具备强大的“情感连接能力”:国潮品牌李宁用“中国李宁”的口号唤醒文化自信,霸王茶姬用“东方茶饮的现代演绎”,将千年茶文化做到传承与延续。

当Z世代和Alpha世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他们生长于物质丰裕、数字原生的环境,对于他们而言,消费不仅是满足需求的手段,更是一种一种价值主张的表达。

图片

再看《王者荣耀》,可以说正是中国消费升维的写照。它从一款竞技游戏,成功进化为一个“情绪综合体”,精准捕捉了Z世代“为热爱付费、为兴趣买单、为人设投资”的消费心理。

《王者荣耀》所构建的,其实早已超越游戏本身,它让热爱好似涟漪,不断扩散至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如今很多品牌一样,都跳出了“性价比”的单一竞争维度,转而深耕“内容叙事”。

图片

站在消费变革的十字路口,“王者现象”也给所有企业敲响了警钟:物质短缺的时代早已过去,情绪满足才是新的刚需。

无论是游戏公司还是传统品牌,无论是虚拟产品还是实体商品,谁能驾驭用户的“情绪”,谁能成为用户情感的“容器”,谁就能在下一个十年,真正掌握商业世界的“最强王者”。

这,正是中国消费升维最生动的底色——它不仅是商业的逻辑变迁,更是一代人精神的成长史诗。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