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重磅的商业决定是摆平了Affymetrix”
全球视野,深度视角
各位亲爱的股东,大家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
今天聊聊NGS历史上的重要人物Jay Flatley。
GenomeWeb为了庆祝自己的25周年采出了个专题访谈,这次采访到了Illumina的首任CEO Jay Flatley。
我觉的访谈内容很有料,就是太干巴了...
我会根据访谈内容做一些适当的扩展,方便各位股东特别是新进入测序行业的股东了更全面的理解。
访谈内容版权属于GenomeWeb,也感谢GenomeWeb带来的优秀内容!
#01
背景
Jay Flatley出生于1952年11月,本科毕业于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简称CMC),说是毕业于斯坦福。
1999年下半年Jay Flatley加入Illumina担任CEO一职,直到2016年离开。
有的地方说Jay Flatley是Illumina第一任CEO,这是不对的。
Illumina成立于1998年4月,投资人 Larry Bock和其合伙人John Stuelpnagel从Tuft大学的David Walt教授那边得到了最初的技术授权,后来又拉来Anthony Czarnik和Mark Chee作为联合创始人。
你猜,这几个人谁是首任CEO?
答案是:John Stuelpnagel,你猜对了吗?
现在他广为人知的一个职位是Cellanome的董事长,呃,这张图上所有的人都跟Illumina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有机会了,咱们再聊他们。
呃,补充差不多了,后面见缝插针补充。
采访人:Andrew P. Han,下称Han。
嘉宾:Jay Flatley,下城Flatley
内容做了精简合并,原文请移步GenomeWeb官网。
#02
“基石产品”
Han:哪一款 Illumina 产品对基因组学影响最大?
Flatley: 我认为是 2010 年 1 月发布的 HiSeq 2000。它是我们收购 Solexa 后推出的第二代平台,也是第一款把人类基因组测序成本降到 1 万美元以内的设备。更重要的是,它的可扩展架构奠定了今天 NovaSeq 等所有后续平台的技术路线。
Han:当时的测序市场格局如何?
Flatley: 2007 年我们刚把 Solexa 的 Genome Analyzer 推向市场时,年收入几乎从零冲到约 1 亿美元。那时下一代测序(NGS)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只有 454,而 Applied Biosystems 仍是整个测序市场的老大。我们意识到只有拿出更基础的架构革新,才能让市场进一步爆发,HiSeq 做到了这一点。
补充:
HiSeq 2000能同时运行2张Flow Cell,最长提供2x125bp读长(最初2x100bp)。
单次测序最多能够提供200Gb的数据,大约8天完成测序。
这个参数现在看来基本都是被吊打,而在当时可是突破性的。
证明如下:
华大基因一次性购入128台HiSeq 2000,耗资6亿元人民币。
还要补充一点的是,HiSeq 2000用的是非Patterned芯片,而目前在NovaSeq上通用的Patterned芯片则出现在HiSeq X时代。
#03
“最正确的商业决定”
Han:除收购 Solexa 外,您任内最有分量的商业决定是什么?
Flatley: 2008 年与 Affymetrix 的专利诉讼和解。对方起诉我们侵犯 5 件专利(补充:有报道称6件)、数十项权利要求,华尔街普遍预测我们要支付 15–20% 的专利费。分析师甚至把这笔支出写进了 Illumina 的损益表,导致股价长期被压制。最终我们一次性支付 9000 万美元达成和解,无需后续分成。消息公布当天,双方市值合计变动约 10 亿美元——Illumina 上涨,Affymetrix 下跌。这是我 CEO 生涯中最艰难却也最关键的决定。
Han:这笔和解是否直接帮助 Illumina 成为 NGS 巨头?
Flatley: 确实如此。它解除了压在股权上的“专利税”阴影,让股价开始反映业务基本面,也让我们在随后几年更容易以更高估值融资、招募顶尖人才,为公司高速扩张铺平道路。有趣的是,和解正好与 Solexa 交易交割同步完成,“双解锁”效应特别明显。
补充:
Illumina在收购Solexa之前干的就是基因芯片,但是在当时根本不是主流。
至少,在中国这边不是,在MNC药企研发部门看来不是。
那个时候的王者,是1993年分拆自Affymax Research Institute 的Affymetrix。
时至今日,你仍然能在各个数据库中看到大量Affymetrix U133/SNP6.0芯片的数据。
2004年7月,Affymetrix向Illumina发起专利诉讼,声称Illumina侵犯了自己6项专利。
在随后的几年里,Affymetrix向Illumina又提起了多起诉讼,并把战火烧到了欧洲的德国和英国。
在2007年3月,Affymetrix曾经获得陪审团的有利判决。
所以,我们很难理解当时的CEO、Affymetrix联合创始人Stephen(Steve) Fodor博士到底是咋想的。
但是,我们从另外一个事件来看他可能对自己的这个决策感到不满。
2008年10月23日,Stephen Fodor宣布辞任CEO,2009年1月1日正式生效。
当然,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出发,基因芯片的市场必然被NGS极大的蚕食。
无论怎么决策,历史洪流,终将滚滚而来。
2016年1月8日,Thermo Fisher宣布以现金方式每股14美元的价格收购Affymetrix,总对价13亿美元。
至此,属于Affymetrix的时代结束了。
“天花板还太远”
Han:Illumina 的崛起让不少早期高管获得丰厚回报,您们也把这些收益重新投入生物科技生态。能否举例说明哪些公司最具潜力?
Flatley: 最近有文章统计,已有 70 家由 Illumina 老兵创立或管理的企业累计融资超过 50 亿美元,其中约 25–30 位前员工出任 CEO。我个人最看好的三家示例:
Cellanome(我现任董事长)——由前 Illumina 高管 Mostafa Ronaghi 创立、Omead Ostadan 任 CEO,专注活细胞分析。
Guardant Health——由两位曾在 Illumina 研究部门的同事创办,液体活检领域标杆。
Element Biosciences——提供全新 NGS 平台,正在给行业带来真实竞争。
Han:如今外界对测序市场有哪些常见误解?
Flatley: 一种观点是“测序增长已近天花板”。事实正相反:已被测序的人类基因组仅占全球人口极小比例,而且伴随治疗选择、微小残留病灶(MRD)监测等重复检测场景落地,应用频次仍在上升。此外,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测序需求才刚开始。价格大幅下降带来的市场弹性依旧存在。我坚持多年观点——“人人应在出生时完成基因组测序”,未来十年内有望在部分地区率先试点。
补充:
第一个补充点:
Element Biosciences已经跟Illumina干起来了,还特精彩。
我们也持续进行了跟进,欢迎小伙伴们跟进吃瓜。
Illumina:“如果需要我们可以直接把Element买下来并关掉”
第二个补充点:
个人严重同意老爷子的看法,NGS测序离天花板还很遥远。
疾病、各种生物、蛋白组、单细胞、空间生物学等等应用,都已经将NGS技术内化为基础设施。
未来,需求只会更多。
好了,希望这个采访和我的补充能给大家带来一点点帮助,咱们下次继续。
END
各位股东看了么?赞了么?转发了么?别忘了点赞。谢谢!
所有内容均不作为投资建议,信息均来自公开资料,星球更新更快。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