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灏:美联储释放“兴登堡凶兆”(单篇付费)
这几天,美股在大型科技股盈利季报的影响下,在历史高位附近大幅震荡。日前,我在我的知识星球上与读者讨论了标普指数的走势似乎出现了一个近似暮星的技术形态。即,蜡烛的实体非常的狭窄,并伴随着长长的上下影线。值得注意的是,这颗”暮星“出现在标普六月以来上升趋势走廊的上沿之外。
美中不足的是,当天的成交量并未放量,同时这颗”暮星“的上影线并未远长于下影线。这就是为什么,技术分析更是一门主观的艺术。同时,即便是一些胜率很高的、我经常在我的知识星球上讨论的技术形态,它们的成功率往往都是在略高于2/3左右,并非是完美无瑕、一剑封喉的。
经历了几天的纠缠之后,纳指100的走势在几天前跳空高开之后,似乎在它四月以来的上升趋势的上沿之外出现了一个非常罕见的”岛形反转“形态(Island Reversal)。主要指数以这种形态见顶反转的情况非常罕见。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技术形态非常罕见,我认为也值得在此记录一下。
虽然美股指数日前创下了历史新高,然而在指数创下新高之际,指数的宽度,也就是参与指数上涨的个股的比例,却是有史以来最低之一。上一次出现这种类似情况的,是在2022年1月3日。随后,美国资本市场开启了历史上罕见的股债双熊的盘面。记忆中,美国股债双熊的局面应该只出现过三次。
昨夜,尽管美股收跌,但是VIX市场隐含波动率也随着市场的下行而下行,但个股的波动率相对于整体市场的波动率却大幅飙升,达到了我们有数据以来的最高。比如,脸书在季报后大幅暴跌了逾8%。这些情况显示,美股市场的波动性暂时不再表现为整体盘面的波动,而是在于个股。当然,标普前十大成分股现在占指数的比重约42%,为有数据以来最高。因此,如果这些大型科技股出现剧烈的震荡,则难免不殃及池鱼了。
由于市场的宽度不断收窄,参与上涨的股票不断减少,昨天是美股第二天连续出现”兴登堡凶兆“(Hindenberg Omen)的日子。简单地说,这个指标衡量的是市场在上升趋势中或历史高位附近同时大量出现创新高和创新低的股票,而创新低的股票多于创新高的股票。由于这个指标是在2010年之后才开发出来的,因此,它在之前历次美国市场危机之中的实战经验有限。
2018年以来,在这个指标出现之后,随后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标普的回都是负的4%到6%不等,正收益率在17%到30%之间,最大回撤出现在2020年疫情期间超过了30%。由于昨夜是最近几天里第二次出现这个”凶兆“,那么在交易上还是值得重视的。必须强调的是——对于市场的分析和交易不能只凭一个单一的技术指标。
于此同时,美联储如期降息25个基点,并宣布从12月1日其开始停止缩表,暂停量化紧缩。这是近四十年来第七次美联储在市场还在历史高点附近降息。如果用这个事件作为过滤指标,那么未来一、三、六个月美股的回报都是正收益,胜率为2/3。显然,如果我们有不同对的指标、事件作为技术分析的过滤器,我们可以得到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除了美联储之外,全球各大主要央行也在宽松期。2022年后全球央行联袂降息的次数已经达到312次,并且已经超越了疫情期间,比2010那次全球央行在次贷危机后开启的降息周期仅差一次。
如是,在流动性宽裕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系列凶险的技术指标,是否预示着美股出现新一轮的回调?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