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科大跌!创新药反弹!我看到了机会!

今天恒生科技指数继续大跌,但恒生医疗指数(港股创新药)大幅反弹!我从A股科技大跌、资金抄底创新药看到一些机会,与大家分享。今天的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A股科技股大跌!什么原因?新能源近期不错,还能布局吗?恒生医疗逆市大反弹,调整结束了?消费也有点起色,说明风格真的切换了吗?恒生科技大跌,怎么办?(文章最后)

今天A股科技表现很差,芯片、通信设备跌幅居前,我们之前关注的指数科技龙头跌幅较大。什么原因?首先,昨天东大和西大宣布博弈暂停一年,这对自主可控逻辑是一个压力;其次,科技板块涨幅过高,四季度公募机构倾向于及时兑现以保持在年底排名时的优势。

9月21日,我在拐点周报提出:考虑到四季度市场风格的变化,也考虑到科技龙头指数估值分位达到74%的高位,考虑适度降低科技龙头指数的持仓占比。

9月28日,我在《拐点周报》提出:科技龙头指数估值分位越来越高,接近80%危险值。若估值分位达到危险值,我们考虑分批获利了结。

10月8日,我在《拐点周报》提出:科技龙头指数估值已经达到危险值,我们的策略是:分6个月,每周卖出一份。

科技龙头指数,我们是从4月20日起提出关注的,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潜伏和震荡,在这个战略布局期,我们的策略是每周定投。7月、8月加速上涨,9月21日估值来到危险值,进入战略获利期,我们的策略是每周卖出一份。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作具体的投资建议,我的判断有时候也会犯错误,你要根据自己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综合安排你的投资决策,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从科技龙头战略获利,我们找到另一个指数:新能源指数作为承接。9月21日,我们首次在《拐点周报》提出:适度降低科技龙头指数的持仓占比,增加配置顺周期资产的比例,新能源(光伏、风电、储能、电池)也属于顺周期,且叠加了反内卷概念,考虑到产业景气度、反内卷等因素,我们选择了新能源作为补充。

之后该新能源指数连续上涨,有一些粉丝朋友私信我说:“大江老师,你的新能源指数确实挺好的,但你说要定投,导致我买得太少了。”

再过了几天,新能源指数就出现了下跌,且跌幅不小,又有一些粉丝朋友给我发来私信说:“大江!你这个新能源到底行不行?”

10月19日,我在《拐点周报》提出:上周新能源跌幅较大,不用惊慌,继续按照原计划定投布局。坚信本轮A股的一个重要逻辑是“反内卷”,而新能源是“反内卷”政策最容易产生效果的领域。另外,储能、固态电池等领域,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

10月26日,我在《拐点周报》提出:新能源,估值分位低,还有很大空间,继续定投布局。

这是对中证新能源指数的三次关键时刻我给大家的提示,它已经进入布局期(目前的估值水平,我们不能称之为战略布局期),今后它的估值到危险值、进入战略获利期时,我会在《拐点周报》发出提示。欢迎大家加入拐点周报。

我们做投资,除了要选对好的标的外,更重要的是,当调整来临时,我们要正确应对。如果每次下跌你都恐惧、“割肉”,再好的标的也赚不到钱。

有粉丝问我:新能源已经涨高了,我还没布局,现在布局,还来得及吗?我现在给出答案:来得及。

短期逻辑是:新能源指数,重要成分股三季报大幅增长,固态电池产业进展超预期、反内卷产生效果,光伏、锂电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企稳,基本面拐点来了。

中长期逻辑,十五五规划纲要,单独章节阐述美丽中国建设,提出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有人提出,新能源是挺好的,但也涨了很多了呀?从4月大跌时期算起,到目前,指数涨幅超过70%。答复如下:

我是从4月20日起先提出关注科技龙头指数,一直到9月21日,提出对科技龙头指数进行战略获利,区间涨幅也达到了70%左右,我们是从9月21日,将科技龙头换成了新能源,这是一种“承接”,不是让粉丝朋友们追高。

为何要承接?因为新能源的估值分位比科技龙头的估值分位要低很多,从稳健投资的角度考虑,我们选择高低切换。(指数估值分位分析,我每周在拐点周报发布)

另外,新能源虽然4月以来涨幅大,但是,它是从非常高的位置跌下来的。新能源行业,经历了3年寒冬,现在面临行业拐点。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可以继续定投新能源,但不要一次性买入,要用科学的方法(估值定投法),新能源在组合中的占比不要太高(具体占比,我们在拐点周报发布)。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作具体的投资建议,我的判断有时候也会犯错误,你要根据自己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综合安排你的投资决策,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今天恒生医疗大反弹,昨天割肉的朋友,估计今天拍断大腿。我昨天写了一篇文章,核心观点:恒生医疗调整,主要原因是涨多了,但创新药的产业逻辑没有改变,指数的上升趋势没有破坏,恒生医疗的估值分位没到危险值,当A股调整时、科技调整时,资金还是会找这类景气赛道的。恒生医疗,之前高位没有卖的,倒不如熬一熬。

昨天的文章链接:暂停1年!港股要好起来了吗?

今天消费扛跌,说明市场风格要转变了吗?事实上,A股风格从10月初已经在缓慢的变化了,高估值的科技向低估值的科技切换,低估值的消费在市场下跌时获得资金介入,表面场内资金还在,只是切换不是离场。

投资是一个组合管理行为,既要有宽基指数做压舱石,又需要主线赛道做进攻,还需要潜伏型板块做防御。消费现在没有赚钱效应,但估值足够低,向下的风险有限,是为未来的启动做的潜伏。投资不仅有“跟随”,也需要适当的“潜伏”。科技龙头指数,也不是一关注就大涨的,压舱石指数也是潜伏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启动的。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作具体的投资建议,我的判断有时候也会犯错误,你要根据自己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综合安排你的投资决策,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恒生科技的最新观点

1、估值上,PE26倍,估值山51米,距离危险值还有很大空间

2、趋势上,我们做布局的,要看月线趋势,它很稳固

3、风险偏好,东大和西大未来1年,相对缓和

4、货币环境,美联储降息,香港金管局跟随降息

内地A股科技休整时,会有资金寻求其它估值不高的科技标的,今年上半年港股比A股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南向资金大幅净流入港股市场。

随着沪指来到4000点整数关口,随着A股科技股高位松动,不排除A股变化节奏,这也给港股优质资产一些机会,今天港股创新药大幅反弹,就有这种迹象,因为创新药板块的外资占比是较低的,内地南向资金可以凭借自身力量将其托起,不排除接下来,类似的情况在恒生科技身上发生,当然,恒生科技的外资占比要更高的,所以效果不一定像创新药这般立竿见影。

所以,恒科在这个位置上,我们还是要挺住的,市场处在休整期,虽然会很不舒服,但投资就是逆人性,只要大趋势未变,只要做好仓位管理,不借杠杆,不重仓押注,2个月的波动都不用怕。

扛得住波动的,以不变应万变,是最好的策略,上行大周期,要少折腾。

扛不住波动的,可能是你的恒科占比太高了,你择机在反弹时,把仓位降下来,按照我们的多指数配置方法。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作具体的投资建议,我的判断有时候也会犯错误,你要根据自己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综合安排你的投资决策,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