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统治”全球鱼子酱

在全球顶级食材格局里,鱼子酱一直象征着稀缺与奢华。

鱼子酱,与鹅肝酱、黑松露并称世界三大奢华美食,又因其稀少的产量和乌亮的色泽而被誉为“黑色黄金”或“里海黑珍珠”。

彭博社援引数据称,2024年,中国鱼子酱出口量占全球市场的44%,远超排名第二的意大利(10%)。现在,越来越多高端餐厅开始在菜单上标注“中国鱼子酱”。

这个数据彻底改写了全球高端食材的版图。曾经象征欧洲贵族生活的鱼子酱,如今已深深烙上中国制造的印记。

美媒因此坐不住了,发文痛批中国将鱼子酱变成了“地摊小吃”。但对于广大国人而言,这无疑是一大利好。有网友戏称,《门徒》里刘德华“一人一罐鱼子酱”的经典场面正在变为现实。

中国重写全球鱼子酱版图

2007年,在刘德华、吴彦祖主演的犯罪剧情电影《门徒》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大毒枭林昆(刘德华饰)宴请家人吃饭,高档餐厅的服务员却只端上来一小份鱼子酱,林昆大怒,“让那些老外看见,还以为我吃不起呢”,“再来一罐,一人一罐”。

这背后,其实是鱼子酱这一全球美食金字塔顶尖食材的稀缺与昂贵。那时的鱼子酱价格昂贵,顶级品种的一勺曾被拍出25万元天价,国内严重依赖进口,普通百姓很难吃得起。

而如今,情况已大有不同,国内的消费者也能以百元级的价格,尝到它的美味。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何志毅曾说,国家强大的基础在于经济,经济强大的基础在于产业,产业强大的基础在于领军企业。

近日,全球鱼子酱龙头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鲟龙科技”)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揭开了这一奢侈食材领域的行业格局。

招股书中引用灼识咨询的资料称,鲟龙科技自2015年以来连续10年实现鱼子酱销量全球第一名。2021年至2024年,公司的鱼子酱销量持续占据全球市场的30%以上,于2024年达到35.4%,超过第二大企业的5倍以上。

2022年至2024年,鲟龙科技营业收入从4.91亿元增长至6.69亿元,同期净利润从2.34亿元增长至3.24亿元。这一增长态势延续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为3.02亿元,净利润达到1.76亿元。

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利润率水平。根据财务数据,2024年公司毛利率(计入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影响前)达66.3%,净利率达48.4%。2025年上半年,相同口径下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71.3%、58.3%。如此高的利润率即使在高端消费品行业中也属罕见。

从渠道端看,鲟龙科技的大部分产品销往海外市场,与100多家海外客户建立合作(通常以第三方品牌或公司自有品牌销售),产品已出口至46个国家和地区,覆盖欧洲、美洲及亚太。

除了国际市场外,鲟龙科技亦在中国境内以自有品牌进行直销,在北京、上海、深圳、浙江和成都建立了五大销售中心,服务国内2000多家餐厅及酒店客户,涵盖大董、新荣记等米其林及黑珍珠餐厅,以及香格里拉、凯悦等领先酒店集团。

鲟龙科技之所以能有如此成绩,还要从历史上说起。

传统意义上,鱼子酱特指取自成熟雌性鲟鱼并经加工处理后以少量盐腌制保存的鱼卵。但全球野生鲟鱼资源匮乏,人工养殖就成为鱼子酱的主要来源,而鲟龙科技率先突破遗传育种和人工养殖技术壁垒,开创国内鲟鱼养殖与鱼子酱出口先河,同时建立起一套全新的行业标准。

其参与制定了《鲟鱼子酱》《鲟鱼子酱加工技术规程》等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获IFS、BRC等国际认证,推动了整个行业走向标准化,让中国企业实现了从“跟随国际标准”到“制定中国标准”的产业巨变。

“这不仅是商业成功,更是一场供应链革命。”一位从业者表示,“中国用二十年时间,完成了从技术引进到全球主导的产业升级。”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中国鱼子酱产量从2010年的不足10吨,飙升至2023年的约200吨,全球市场份额从近乎为零跃升至超过60%。这一增长曲线背后,是中国在鲟鱼养殖技术上的一系列突破。

中国鱼子酱崛起有何意义?

传统鱼子酱产业严重依赖里海等特定水域的野生鲟鱼资源,而中国的成功证明了——科技可以重塑自然禀赋的边界。

通过全人工繁殖技术、生态循环水系统,中国成功突破了地理限制,在浙江千岛湖、湖北等地成功量产品质稳定的鱼子酱,打破了“鱼子酱必须产自里海”的百年认知。同时采取规模化养殖,避免了因过度捕捞带来的物种灭绝危机。

经济层面上,中国鱼子酱的崛起,是高端农业领域一次漂亮的“向上突围”。

每公斤鱼子酱价值数千美元,是典型的“高附加值农产品”。据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数据,中国鱼子酱全球份额从近乎为零跃升至约60%,直接撼动了以伊朗、俄罗斯为代表的传统鱼子酱的定价权。

战略层面上更是打破西方“品味霸权”,重塑中国国家形象。

当欧美米其林餐厅主动选用中国鱼子酱,标志着中国制造突破了“廉价低质”的刻板印象,证明了其在最苛刻的领域也能达到顶级标准。

中国规模化生产将鱼子酱价格拉下神坛,从每公斤上万美元降至3000-5000美元,使其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全球中产餐桌”,扩大了整个市场的规模。鲟龙科技就以鱼子酱为基础研发出了鱼子酱冰淇淋、鱼子酱巧克力、鱼子酱月饼等产品,让鱼子酱有了更多消费场景。

中国鱼子酱的崛起,其核心意义在于它打破了“高端必属西方”的迷思,证明了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链整合,中国完全有能力在全球价值链的高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这不仅是口腹之欲的满足,更是一场关于 “中国何以成为中国”的生动注脚——当我们将科技的锋芒对准人类最挑剔的领域,并取得成功时,世界看待我们的眼光,便会从俯视转为平视,乃至仰视。

从鱼子酱到“新国货”

鱼子酱的成功并非孤例。仔细观察会发现,一系列带有强烈地域标签的“洋特产”,如今都刻上了中国制造的印记。

在黑龙江抚远,“北美红宝石”蔓越莓植株正蛰伏过冬,蓄势待发准备又一季的丰产;在甘肃陇南,上百万亩油橄榄已采摘进入榨油生产线,当地人春节拜年带上一盒新榨橄榄油,健康又体面;在云南澄江,酸甜爆汁的蓝莓在春夏之交就可以采摘,24小时内从枝头摆上北上广的超市货架;山东临朐被称为“鹅肝第一县”,年产鹅肝约5000吨,占全国产量的70%,居亚洲首位;贵州铜仁的抹茶被划定为国际高端档次,目前产销量位列全球第二,具备抗氧化、提神醒脑等功效。

网友将这些产品称为“新国货”——它们不再是传统意义的中国特产,而是凭借过硬品质实现进口替代并返销全球的中国制造农产品。

阿里研究院202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已出现逾百种新兴国产高端食饮品牌,它们的故事大同小异:从曾经昂贵的进口食材出发,企业通过技术升级、人工成本下降和物流优化扩大产量,再逐步降低售价。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对新华社分析了当下诸多“中国新特产”背后的经济逻辑——由国外供给激活国内需求,培育国内市场,而国内市场潜力又让国内从业者看到了希望,致力于洋特产的本土化,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甚至还会出口海外,对全世界消费者来说都是好事。

鱼子酱的故事,是中国产业升级的一个微观缩影。它告诉我们,中国出海正经历从“流量红利”到“技术红利”,从“性价比”到“品质牌”的深刻转变。

“曾经,我们用市场换技术;今天,我们用技术赢市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美洲与大洋洲研究所副所长周密如此总结这一变化。

中国高端农产品行业的崛起也让外国竞争对手感到压力。日本开始限制和牛胚胎与受精卵出口,并发起所谓的“真和牛”宣传。欧洲行业协会则宣称,“意大利鱼子酱的品质远胜于中国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产品”。

但历史的车轮一旦启动就不会停止,趋势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来自中国的产品正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全球消费者家中,最高层次的出海,不是产品的输出,而是标准的重新定义和认知的根本改变。

参考资料:

《2024-2030全球与中国鱼子酱市场规模分析及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百谏方略

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股书 $美团-W(03690)$ $阿里巴巴-W(09988)$ $獐子岛(002069)$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