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再度提醒,请重视它!

有两件事再度得到验证,第一,决策层可以容忍市场走慢一点,但绝不容忍市场走“熊”!第二,四季度机构兑现欲望强烈,科技股承压,新能源接力。今天,我再跟各位聊一聊中证新能源。

这两天,市场热议“美元流动性危机”,海外市场普跌,A股港股大幅低开,很多投资者情绪降至冰点。我在昨晚的直播中提醒过大家:上升大周期未破坏,决策层不会容忍股市的良好局面戛然而止,今年4月7日的大跌都被逆转了,何况当前?所以,今天的“低开高走”再次提醒我们:调整就是机会,大跌就大补,千万别下跌时割肉,上涨时追涨。

9月21日,我们首次在《拐点周报》提出:适度降低科技龙头指数的持仓占比,增加配置顺周期资产的比例,新能源(光伏、风电、储能、电池)也属于顺周期,且叠加了反内卷概念,考虑到产业景气度、反内卷等因素,我们选择了新能源作为补充。

之后该新能源指数连续上涨,有一些粉丝朋友私信我说:“大江老师,你的新能源指数确实挺好的,但你说要定投,导致我买得太少了。”

再过了几天,新能源指数就出现了下跌,且跌幅不小,又有一些粉丝朋友给我发来私信说:“大江!你这个新能源到底行不行?”

10月19日,我在《拐点周报》提出:上周新能源跌幅较大,不用惊慌,继续按照原计划定投布局。坚信本轮A股的一个重要逻辑是“反内卷”,而新能源是“反内卷”政策最容易产生效果的领域。另外,储能、固态电池等领域,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

10月26日,我在《拐点周报》提出:新能源,估值分位低,还有很大空间,继续定投布局。

这是对中证新能源指数的三次关键时刻我给大家的提示,它已经进入布局期(目前的估值水平,我们不能称之为战略布局期),今后它的估值到危险值、进入战略获利期时,我会在《拐点周报》发出提示。欢迎大家加入拐点周报。

我们做投资,除了要选对好的标的外,更重要的是,当调整来临时,我们要正确应对。如果每次下跌你都恐惧、“割肉”,再好的标的也赚不到钱。

有粉丝问我:新能源已经涨高了,我还没布局,现在布局,还来得及吗?我现在给出答案:来得及。

为什么?有两个主要逻辑。

第一个逻辑就是“反内卷”。2026年的投资,“反内卷”会成为关键词,新能源绝对不是“反内卷”唯一的受益方向,请大家持续关注我的文章,也持续关注我的《拐点周报》。“反内卷”对于新能源到底意味着什么?

新能源整个产业链过去三年持续下行,应该可以说是个“寒冬”,主要原因就是产能过剩,“反内卷”就是解决产能过剩的。现在反内卷政策推进有一段时间了,效果如何?我们就看两个价格信号就知道了,一个是碳酸锂的期货价格,一个是多晶硅的期货价格,大家把这两张图看一看,都是周线图,价格都企稳了。一个作为锂电池的上游,一个作为光伏产业的上游,价格企稳,表明整个新能源产业链逐渐进入到行业拐点阶段,这是我们关注新能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

2026年,类似新能源这样的“反内卷”赛道还会涌现出来,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会在《拐点周报》持续跟踪与发布。

第二个关于新能源的逻辑,可能会稍微中长期一点,很多人提到新能源,联想不到科技,实际上,新能源也是新质生产力,并且非常关键。比如现在大家非常关注的人工智能,大家的注意点是“算力”,但人工智能产业如果要发展下去,仅仅有“算力”、仅仅有大模型是不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就是能源的匹配,因为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对电力的消耗是要呈指数级增长的,并且还要配套储能,不可能用传统能源来解决人工智能产业对电力的需求问题的,新能源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重要的能源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我们再看一看一些新的科技领域对电池的需求,比如现在大家比较关心的机器人、飞行汽车、低空经济等等,这些领域对电池的需求和要求都是极高的,既要安全性又要长续航,因此固态电池的量产进程受到资本市场关注。

所以我们说,投资新能源指数,实际上也是投资“泛科技”的一个领域,并且是四季度机构从高估的科技领域向低估的科技领域切换的一种选择。

下面我们来讲一讲新能源会不会已经涨高了?如果从年初到现在的涨幅来看,或者说从4月7号至今的涨幅来看,确实涨的有点多,但是如果把它跟历史上的高位进行对比,新能源其实还有很大空间。

我们再看估值,如果用PE指标进行估值分位分析,你会发现估值分位也挺高的,但是新能源指数里有很多光伏产业链的公司,这些公司正处在亏转盈的拐点阶段,用PE指标、用盈利的角度去看估值,实际上是有些失真的。当我们用PB指标进行重新估值的时候,你会发现,新能源指数的估值分位,仅仅处在中游水平线上。

所以得出结论,新能源指数,我们再度强调可以继续关注,但是布局的方法很重要,在组合中的占比也很关键。如何布局?可找我们了解。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作具体的投资建议,我的判断有时候也会犯错误,你要根据自己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综合安排你的投资决策,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往期文章:

股市大周期未破坏!五点理由,四个教训。

11月,港股真的要好起来了吗?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