舱驾一体,终于有了量产下文
不上舱驾一体的车,会越来越少见。
明年宝马所有新世代车型,都会搭载「驾控超级大脑」,这个中央集成平台能同时管理座舱、动力和底盘。
类似地,零跑首款旗舰车型零跑 D19,也会利用两颗高通 SA8797 芯片做舱驾一体。
趋势有了,不过以上这些车型仍未量产下线。
现在唯一量产 L2+舱驾一体方案的是前不久上市的北汽极狐 全新阿尔法T5,只靠一颗高通 SA8775 芯片,就能实现无图端到端全场景 NOA。
其威力不亚于一颗深水炸弹。
一来,两年前在动辄一辆车两颗甚至四颗 Orin-X 的时代,谁也不会相信一百多 TOPS 就能把城区智驾干成。
二来,今年年初就有不少玩家陆续公布了舱驾一体方案,但几乎都是 Demo,量产要排到 2026 年。
卓驭拿下舱驾一体首个高阶量产项目,成了智驾平权的分水岭。
01、智驾价格观,重回价值观
车企急攻舱驾一体,有人认为单纯为了降本——只说对了一部分,却改变了舱驾一体的原貌。
舱驾一体,反而是整汽车行业从价格观转向价值观的开端。
价格观是为了吸引 C 端用户,游走在「堆算力」「砍成本」两个极端。
价值观是产业链合理降本的同时,保证甚至提升性能,最终推动用户体验。
从产业发展脉路来看,舱驾一体是汽车从分布式架构升级到中央集成架构的必经之路。
但中央集成架构不是打个响指就成了。
而是分布式架构——舱驾一体——中央集成架构三步走,每一个阶段的融合都会减少通信延迟,提升用户的智驾体验。
从降本增效的逻辑看,舱驾一体,即座舱域控和智驾域控合二为一,节约软硬件成本,提升通信效率。
舱驾一体水深鱼肥,今年两路玩家在舱驾一体上,动作频繁。
一路玩家是智驾玩家,典型如卓驭、Nullmax。
中阶功能有 Nullmax 出手。上半年其对外公开了采用高通 SA8775-CCCC 单芯片(48TOPS)的舱驾一体解决方案。
在高阶功能实现上,卓驭更强硬,只用一颗 144TOPS 的高通骁龙 SA8775-P 就完成了城区 NOA、高速 NOA、跨层记忆泊车等高阶辅助驾驶功能。
还有另一路玩家想从座舱杀入场,像博世、德赛西威这样的大厂,实力不容小觑。这些厂商的优势在于强劲的座舱能力,可以「边卖边送」,有更多可议价的空间。
不过,先公开量产高阶舱驾一体的目前只有卓驭。
舱驾一体,也要讲究含金量。第一看有没有入门,第二看舱驾一体能实现的具体智驾功能。
舱驾一体的入门标志,要看芯片。如果只把智驾、智舱域控合并为一个域控,芯片还是各自分工,就不是真正的舱驾一体。
其次舱驾一体的功能等级,可以分为:标准版、Pro 版、Max 版。
标准版舱驾一体:先满足「智驾智舱共用同一个芯片」,芯片总算力一般集中在 100TOPS 以下,以城区记忆领航、高速 NOA、记忆泊车等基础 L2 功能为主;
Pro 版舱驾一体:再升一级,芯片总算力一般在 100TOPS 以上,要能实现城区 NOA、高速 NOA 甚至跨层泊车等 L2+级别功能。
Max 版舱驾一体:能够提供涵盖 VLM 语言大模型在内的全场景高阶智驾,算力大概 500-1000TOPS。
这就像 iPhone 一样,模仿 iPhone 的外观不是真 iPhone,标准版 iPhone 可以算入门,而 Pro 版本/Max 版本代表的是苹果手机的核心软件体验。
Pro/Max 版本舱驾一体,均属于可实现高阶智驾能力的舱驾一体。
不过即便是两年前业内就有舱驾一体的声音,一旦铺开量产表就会发现,目前高阶能力量产的只有卓驭一家,也就知道舱驾一体没那么好干。
其一,要「尝鲜」舱驾一体,车企需要非常有魄力和决断力。
魄力是先看到终局。
车企要能从汽车中央集成架构的终局去倒推思考问题,而决断力是指车企出手舱驾一体的速度很快。
具体来说,敢在一年前甚至更早,就判断舱驾一体一定会成为主流,并且敢投入真金白银先于其他玩家下手。
显然,北汽是有这样的魄力的。这也是卓驭 8775 舱驾一体方案如此快速落地的原因之一。
据汽车之心了解,北汽对舱驾一体的热情很高,后续极狐多款车型都将会使用卓驭的 8775 舱驾一体方案。
其二,一颗芯片同时服务智驾智舱,需要发挥算力的最大值,目前市面上可选的舱驾一体芯片不多,适配芯片也需要开发周期。
正因如此,能吃到第一口舱驾一体蛋糕的玩家,不容小觑。
02、先做成高阶舱驾一体的,是少数
卓驭量产极狐 全新阿尔法T5 舱驾一体方案的含金量,不止步于「首发量产」。
真正的意义在于给终端用户带来的体验提升。
其舱驾一体方案可实现的高阶辅助驾驶功能,达到了同算力平台的历史之最。
比如这套方案还支持类似 AEB 的主动安全功能,在自车速度 120km/h 的状态下,若遇前方故障车,仍可刹停。
而且舱驾一体也会对很多消费者关心的电车续航问题有所提升。
舱驾一体之后,会进一步减少域控制器的功耗,尤其会降低哨兵模式下的功耗,更省电。
而从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发展角度来看,极狐 全新阿尔法T5 上车舱驾一体,也存在必然性。
卓驭舱驾一体方案舱驾使用同一个结构件、同一个芯片,相比分立式架构,整体降本幅度达 20%。
一方面是硬件融合,舱驾一体定位的 GPS、电路板、结构件、MCU 微型处理器、惯性测量单元只需要共用一个,曾经给两套系统供电的连接器、线束都能减少。
另一方面是电脑主板上的电阻、电容、电感在舱驾一体平台上用量减少。
但舱驾一体整体性能反而会提升。这就相当于「递话筒」,一段话经过十个人传递,信息会变形,但如果 1 对 1 对话,传递信息的效率就更高。
舱驾一体的通信带宽是分离式的百倍以上,带宽达万兆以上。卓驭科技副总裁齐贵宝向汽车之心介绍:「就像水管一样,水管变粗了,水流自然就大了。」
舱驾一体之后,舱与驾的时延就降低了。
车机 SR 界面是典型的需要座舱、智驾联动的功能,舱驾分离时,以太网传输时延大,所以 SR 总是比用户实际看到的车辆显示得更慢。舱驾一体,时延变小,SR 呈现得画面速度就会得到很大改善。
但能量产高阶舱驾一体的玩家,是极少数。有人点评「开发成本省一年,开发难度多一年。」
这也不是假话。
那卓驭能率先量产高阶舱驾一体是因为三种能力傍身。
第一种能力,是选好、运用好芯片的能力。
卓驭科技研发副总裁马陆曾说,他们选芯片不是只考量算力,而是要看芯片的均衡性。换而言之,是成本、工具链、供应链风险、成熟度、产品匹配度的总和。
卓驭在高通 SA8775 上做了底层算子优化,通过自有算子库来做算子加速。再上层是系统级优化,卓驭自研系统调节工具,能够针对带宽、CPU 等不同环境上做算法测算,针对性优化算法,把系统性能调节到最优。
其次是卓驭的端到端能力的下放。
卓驭舱驾一体方案采用的是可解释的端到端模型,除此之外,卓驭还加装了安全推理框架。
在系统输入行车轨迹、给到执行器之前,安全推理框架会选择最优轨迹来保障系统安全,为系统决策兜底。
最后是保证舱驾一体的整体安全性。
在外界看来,舱驾一体的难点在于舱驾联动,任意一方崩溃都会引发系统性崩溃。
实则不然。
卓驭舱驾一体采用了 ASIL D 级别 QNX OS 合虚拟机,实现了舱驾两个域的安全隔离。
也就是说,最坏的情况下,即便智舱系统崩溃,也不会影响智驾系统的安全性。
以上是「结果安全」,但智驾是讲求安全严谨细致的系统化工程,即要满足「结果安全」还要保证「过程安全」,所以卓驭舱驾一体也同时满足 ASPICE-CL2 开发流程。
这个认证就大有说法了,目前卓驭是全国唯一一家全系统全流程通过 A-SPICE CL2 认证。
而这些才是卓驭舱驾一体解决方案的底座。
03、卓驭,智驾扫地僧
过去,卓驭一直在水深鱼肥又略带油腻感的智驾界,活成了一丝清流。
但同时,这家公司也经常被中算力、性价比、低调的标签所误解。
卓驭更像是大隐隐于市的智驾扫地僧。
高通 SA8775 舱驾一体是卓驭捅破窗户纸的临门一脚,平日修为即功力。
如果往前追溯就会发现,卓驭技术核心在于「技术复利」。
典型如舱驾一体方案的底层硬件和基础软件,与卓驭去年年底量产的 8650 方案,有很多复用之处。
这就像滚雪球一样,最开始还没有人在意,一个长坡过去,转眼间雪球就是原来的十倍大。
往回梳理卓驭的动作,你看看是不是那么回事。
卓驭找到的第一个「长坡」是中算力平台的量产项目。
卓驭的第一个量产项目采用 TAD4-VH,外界给卓驭贴上的中低算力、性价比的标签隐藏了其真实的技术实力。
直至,卓驭与五菱的合作持续四年之久,卓驭将 32TOPS 方案的高速 NOA 升级为城区智驾。
这一举,彻底打破了过去行业中低算力难做城区智驾,这样不成文的偏见。
第二个坡是卓驭引领的油车智驾市场,油电同智这条赛道虽缓但长。
在这个层面上卓驭是有远见的,2020 年卓驭就拿到了来自大众内部的辅助驾驶定点项目。
卓驭技术团队集中解决了燃油车「执行控制、散热要求、通讯适配」的难题,2025 年在大众 IQ.Pilot 增强驾驶辅助系统上,率先量产油车高速辅助驾驶。
第三个长坡是舱驾一体,这条路可发挥的空间还很大。虽然卓驭 8775 舱驾一体已经可以实现高阶辅助驾驶功能,但卓驭内部仍然定义其为「中阶平台」。
换句话说,8775 平台的舱驾一体远非卓驭的天花板,接下来卓驭还会有三个大动作:
-
明年上半年会继续为高通 SA8775 平台舱驾一体升级为涵盖 Vision Foundation Model、Action World Model 的端到端系统;
-
明年将会发布自研激光雷达的激目 2.0 方案的量产项目;
-
明年将会发布承载 VLA 完整架构的 Thor 计算平台方案。
这基本宣告了,明年上半年,卓驭会是第一个完成低中高全算力平台量产布局的全栈自研玩家。
卓驭的路径基本上符合「涌现」的规律,当技术积累到临界点,就会呈现出曾经没有的特性、功能、行为,在混沌系统中创造新秩序。
前期积累,后期爆发,这也是卓驭能在不同算力计算平台、不同动力类型能够夺得各类首发项目的根本原因。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想要做到智驾平权并非在价格更低的车型上搭载智驾,而是技术复利集中爆发,在全价格车型带上做到更好的智驾体验。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