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理人在挖掘贝壳的ACN龙脉

贝壳(NYSE:BEKE)作为房产交易龙头平台的强大,毋庸置疑。但新业态对它的冲击,不应该被忽视。

打败西部快运(富国银行初期两大支柱之一)这个马车巨头的,不是另一家马车,而是铁路和福特汽车。让德美日系车焦头烂额的,不是新的燃油车品牌,而是特斯拉和中国各大新能源车公司。对于贝壳来说,也是如此。

自2011年推出ACN(经纪人协作网络),贝壳的链家天下无敌。你要让其它房产平台或者传统房产中介,去挑战贝壳,那完全不现实。ACN凭借更高的效率,甚至争取到了安居客底下的第三方中介,即使2018年老姚组建“反贝壳联盟”也无力抗衡。时至今日,贝壳通过贝联有效的团结了第三方中介,后者也真的能打(布飘零半生终逢明公的既视感)——25Q3,贝联二手房交易总额为3156亿元,占比为62.4%;贝联及其它第三方贡献的新房交易总额为1603亿元,占比为81.7%。

不出意外的话,ACN的优势——1打破信息孤岛;2专业分工,细分十个交易环节;3跨品牌跨门店协作,招股书有披露过2021年86%的二手房挂牌由贝联门店经纪人发布,二手房交易中有76%和37%涉及跨门店和跨品牌合作——叠加平台经济为贝壳带来的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6.1万家门店,54.6万个经纪人,4930万MAU),将为贝壳带来长期的超额(相对于整个房地产)收益。

嗯,不出意外的话,意外就来了。最近刷短视频的时候,发现了一波房产交易主理人,潜伏进它们的群里,看到了房产交易这个赛道的另一种玩法。

单看效率,这些主理人的能量很惊人,堪称乱拳打死老师傅。

比如有个叫萧瘦房产的号,八到十月在武汉至少(卖家已经发了感谢视频)卖了89套二手房,按一套房75万来算,交易额就是6675万。按每天群里发布4-5套房源看,成交率在20%-25%,有点夸张。

之前经营过十几个人的小团队,在我看来,它们这门生意,团队不超过20个人,应该在15个人左右。按配置,1个主理人+1个摄影剪辑(剪辑也可以外包,很便宜)+10个房源销售+3个私域维护,应该能满足比现在还要翻倍的交易强度;按待遇算,如果销售人员太多,每个月二三十套房子的提成分起来就没多大吸引力,肖老板的动力也不足了。

保守一点,假设萧瘦团队20个人,差不多相当于贝壳两个门店的规模——54.6万中介,6.13万个门店(注意,贝壳披露的门店和中介总数包含第三方),平均一个门店9个中介。贝壳的两个门店,能创造多大的交易量呢?去年初到今年Q3:贝壳单季度门店二手房交易额从1025万降低到825万,两个门店也就是1650万,大概是萧瘦团队的1/4。

其实不用列举太多数字,只要简单的看一下主理人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卖房逻辑,就能感受到它的效率有多高:

1)与房东视频面谈,体验好于贝壳小程序里的VR看房,而且房子的学区优劣、小区环境、周边环境(周边商圈、是否临街/高架)等等,这都是小程序里都是比较模糊的。

2)价格,往往比贝壳同小区最低挂价还低,低个20%及以上很常见!关于定价,上贝壳的房主很难做到这一点的。这个心理,金融消费者们肯定懂的,就算明知道啤酒公司去搞疫苗很难,而且市场也有了逆向解读,但怎么着也得要保本出不是?每次都是挤牙膏,每次都因为价格差一点没卖掉,只有当房子好久卖不出去,着急了,才会大彻大悟,跑到主理人那边,上来就是给你来游资之王的必杀技,一字断魂刀,直接掀桌子,只要能立刻走掉,怎么样都无所谓。必须低价,快来捡漏的心智钢印形成了,有时候即使价格没那么低,买方也会觉得在其它维度占到了便宜——从心动到冲动的气氛都到这了,老弟你还能忍住不扑上去吗。

3)一口价,省掉了谈价格拉扯环节(当地比较高端的房子还是能刀一刀的)。

4)品牌效应,由于价格低于挂牌价,且一口价,在买卖双方形成了“急速撤离/捡漏快抢”的品牌形象。

5)更好的体验、价格、不讲价和品牌,直接聚集了高度精准且成交意向强烈的买卖双方。

上述5点,与贝壳ACN网络的优点相比,它没有信息孤岛,接洽的就是意向强烈,愿意快速成交的买卖双方;它没有那么多细分环节,因为往往用户接受了很多环节,然后销售的周期还是很长,所以转投主理人;它也不需要跨品牌跨经纪人合作,因为品牌和经纪人影响力覆盖的人群还没有他们广呢。

至此,一个自成体系的、高效的、正反馈的二手房交易生态就建立了。每个城市都有很多卖房主理人,类似萧瘦这样的,非常多,我再说个具体的例子。

武汉另一个卖房主理人老徐,他的一个粉丝想快点出手凤凰华庭143平的复式,直接把价格给到210万,然后被粉丝秒杀了。210万的总价什么概念呢?我现在看了贝壳上同户型的另外两个房源,挂价330万,而且没老徐的那个视频里的房子装修更好。整整差了120万,你说挂330万的房子猴年马月才能够卖出去?

也不只是在武汉,郑州、成都、杭州、广州……到处都是这样的卖房主理人,它们另辟蹊径,正在挖掘贝壳的ACN龙脉。在当前房子“价值回归”的阶段——至少两三年内,二手房都得不断地消化第四代住宅的得房率折价——主理人们光凭借价格优势就能抢到不小的市场。

你道是这就完了吗?鱼头都抢了,鱼身鱼尾也不能放过,比如房屋销售之后,紧接着的家装,从价值量维度看,它更重磅。

25Q3,贝壳二手房收入是60亿,而家装家居业务已经做到了42亿元,家装才干了几年,就赶上二手房交易70%的收入了,这鱼身美不美?你再想想看,一套80万房子的交易,贝壳能赚走1.2%(二手房收入60亿/5056亿交易额),也就是0.96万元,而装修的价值,保守点按每平1500元的话,就是15万。简单的来说,接一个家装的活可能相当于卖15套房。

主理人不用像贝壳收购圣都,或者自己弄个装修队,它只需要推荐当地知名家装公司就够挣了。

那么,面临短视频+主理人们的冲击,贝壳可不可以跟杜书包一样,咱打不过就加入呢?

理论上来说很难:贝壳的核心是ACN,ACN的核心是协作,而主理人是个人IP,围绕个人打造品牌。你是前门楼子,他是火车头子,这怎么搞。贝壳要加入,最大的问题是底层组织很难转变,本来整个环节里成交、客源、房源等只是哥哥弟弟的关系,分多分少,大家没有数量级的差异。换成主理人模式,用名著里的人物作比较,就说阿庆义结十兄弟,说是十兄弟,其它九个还不是靠他吃靠他喝,谁当阿庆,谁当伯爵?就算明确了角色,做成了事,分润能不能搞清楚,组织关系能不能处明白?那家教育转电商的公司,小编和小董和老孙的事,也没发生多久嘛。

从现实维度看,管理层似乎没觉得主理人们是威胁。本季度电话会,管理层聊的是基于ACN网络的房客分离、房源包装、技术支撑经纪人、AI赋能等等。好像只在家装业务,谈到了短视频平台。

100年前,荣格在《The Red Book》里写道,这世界的图像就是这世界的一半。如果他活到今天,也许他会说,视频就是这世界。更能获得信任感的短视频,已经/正在重塑了很多赛道,广告,直播,电商,招聘,线下本地服务,房产中介……

主理人们与贝壳的竞争,究竟是贝壳的ACN龙脉被挖断,还是主理人们只能吃到边边角角(少数急迫待成交),拭目以待吧。

$贝壳-W(02423)$ $腾讯控股(00700)$ $阿里巴巴-W(09988)$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