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卫视《养生堂》:警惕“断崖式”视力丧失!林顺潮教授揭密黄斑病变防治关键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际眼科研究所所长、亚太眼底病医学会原会长、希玛眼科高级顾问林顺潮教授,受邀登上北京卫视金牌健康栏目“养生堂”,主讲《警惕“断崖式”致盲风险》。作为首位在“养生堂”舞台上科普的中国香港眼科专家,林教授向全国观众深入解读了潜伏在身边的视力“杀手”——黄斑病变。

节目中,林顺潮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带来了权威而震撼的警示:黄斑病变,是一种比青光眼更高发、比白内障更难治的眼病,却因其早期症状隐匿,最容易被当成“老花眼”而忽视,最终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断崖式”视力丧失!

警惕“视力窃贼”:隐匿、高发且危害巨大

林教授在节目中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如果把眼睛比作一台照相机,那么视网膜就是底片,而黄斑正是底片最中心、最关键的区域,决定着我们的中心视力和色觉。一旦黄斑受损,即使拥有再好的“镜头”(角膜与晶状体),也无法看清眼前的世界。

·高发性: 林教授指出,黄斑病变在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非常高发,大约每6人中就有1人患病,是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隐匿性与危害性: 早期症状不明显,可能仅有轻度视物模糊,极易与老花眼混淆。但病变进入进展期后,患者会出现视物变形(看直线为波浪线)、中心有暗影或黑影等典型症状。如不干预,进展期患者两年内的致盲率高达80%!更令人警惕的是,黄斑区的神经细胞一旦死亡,目前无法通过手术修复,其损伤是不可逆转的。

真实病例警示:“断崖式”视力下降不分年龄

节目现场,林教授邀请了一位年仅30多岁的患者朋友,她因黄斑裂孔,在几天内视力急剧下降,几乎失明。同时,节目还视频连线了一位73岁的叔叔,他从视物模糊到视力丧失也仅仅用了一周时间。

这两个鲜活的病例深刻地告诉我们:“断崖式”视力下降并非老年人的专利,它可能袭击任何年龄层。幸运的是,他们在林教授的帮助下,通过及时、规范的治疗,视力得到了逐步提升,重归健康生活。

AI科技助力筛查,高危人群更应警惕

为直观展示早期筛查的重要性,节目组特别邀请了多位患有高血糖、高血压的观众上台。林顺潮教授团队郑科医生将一台AI自动眼底照相机带到现场,为大家进行现场检查。这台设备能够自动对焦、拍摄,并将眼底图像实时上传至云端,由“AI医生”快速分析,评估其是否存在黄斑退化等眼底病变风险。这一环节生动印证了,对于高龄、患有“三高”等高危人群而言,定期的眼底检查是何等关键。

抓住自救信号,牢记五大高危因素

林教授强调,抓住黄斑病变的“蛛丝马迹”是自救的关键。当看东西出现视物变形、中心视野有暗点、颜色变暗或视物大小发生改变时,务必高度警惕,必须“第一时间就医”,为保住视力争取黄金治疗时间。

同时,了解高危因素有助于提前预防:

1.年龄: 50岁以上是高发人群。

2.遗传: 有家族史的人患病风险更高。

3.“三高”: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重要危险因素。

4.紫外线: 长期过度暴露于阳光下而不做防护。

5.抽烟: 吸烟会显著增加患病和进展风险。

三大国际前沿标准治疗之外,迎来新可能

面对黄斑病变这一致盲眼病,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林顺潮教授在节目中分享了目前国际公认的三大前沿治疗手段,为眼底黄斑病变患者带来了光明与希望。

1、眼内注射药物(抗VEGF疗法): 这是目前的主流疗法,直接向眼内注射药物,可有效抑制病变新生血管,稳定甚至提升视力。

2、光动力治疗(PDT): 一种特殊的激光疗法,可用于封闭异常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3、球周注射激素: 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有助于减轻炎症和黄斑水肿。

此外,林教授还展望了未来,指出新的眼药水和生物制剂等治疗手段正在路上,眼科医学的进步将为黄斑病变患者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林顺潮教授在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的这次权威科普,是一次重要的健康警醒。黄斑病变的防治关键在于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切勿再将视力模糊简单归咎于“老花”,尤其是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防患于未然。一旦出现异常信号,请务必立即求助眼科医生的帮助,守住视力的最后防线。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