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榜“明星”,监管榜“常客”:爱尔眼科的双面镜像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信任是医疗行业最珍贵的“视力”。
在长沙2025世界计算大会上,民营眼科龙头爱尔眼科高调发布《爱尔眼科AI战略白皮书》,提出构建覆盖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全链路的AI应用全景版图,并强调以数据基座、AI技术与平台、AI治理为核心战略支撑。
然而,在爱尔眼科AI蓝图高调展开的同时,一场舆论风暴正在持续发酵。网易清流工作室发布《眼科医院慈善资金回流疑云:爱尔眼科等善款“左手倒右手”》一文,揭露其可能通过慈善捐赠与医疗服务之间的资金流转,变相获取医保基金差价。
一面是高举高打的AI技术叙事,一面是“骗保”疑云交织的信任危机。在科技光环与公众质疑的双重夹击下,爱尔眼科将何去何从?
慈善疑云与商誉危机
在公众眼中,爱尔眼科是频繁登上慈善榜的“光明使者”,其慈善捐赠规模屡屡引人注目。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爱尔眼科对外捐赠总额高达1.88亿元、3.87亿元和2.17亿元。2025年9月,爱尔眼科以年度捐赠2.17亿元(含物资)的金额,位列“中国慈善榜·企业榜”在1182家上榜企业中位列19位。
然而,慷慨捐赠的背后,资金流向却引发质疑。据网易清流工作室调查,爱尔眼科的慈善行为并非单纯的公益输出,而是形成了一套“捐赠—立项—执行—回流”的闭环运作机制。
据调查,由爱尔眼科发起的湖南爱眼公益基金会2024年2.52亿元的捐赠收入中,仅爱尔眼科全资子公司就贡献了4600万元。而这些资金通过基金会旗下的核心项目“爱眼光明行”,最终又流回了爱尔眼科各地的子公司,用于支付患者的医疗费用。
这种操作并非孤例。在四川、湖南、辽宁等多地,爱尔眼科都构建了类似的慈善资金循环体系。据网易清流工作室数据显示,2021至2024年间,湖南爱眼公益基金会向另一家H基金会拨款5585万余元,这些资金最终流向了江门、珠海、重庆等至少15家爱尔眼科关联医院。
如果说慈善运作模式动摇了爱尔眼科的道德形象,那么高企的商誉则直接构成财务层面的潜在威胁。
爱尔眼科的全球化崛起,很大程度上依托其持续的并购策略,自2011年起,爱尔眼科“自建+并购”的步伐从未停歇。
比如:2017年以约12亿元收购欧洲连锁眼科医疗机构Clínica Baviera;2020年以18.7亿元收购天津中视信等30家眼科医院;2024年5月以13.44亿元收购52家医疗机构部分股权;2025年5月以6.5亿元收购深圳广晟数码技术有限公司60%股权。
通过一次次收购,爱尔眼科迅速扩大版图,构筑了强大的规模壁垒,也积累了巨大的风险。截至2025年上半年,其商誉账面价值已达87.22亿元,如何平衡扩张与成本控制、防范商誉减值风险,成为爱尔眼科经营中的重要课题。
毕竟在当前医疗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爱尔眼科收购的众多医疗机构能否持续保持预期的盈利水平,存在巨大不确定性。一旦业绩不及预期,商誉减值将直接冲击利润表现,对财报数据构成实质性影响。
规模增长难掩盈利疲软
2025年前三季度,爱尔眼科交出了一份看似稳健的财报。
财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4.8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25%,营收规模稳步扩大;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达31.19亿元,同比增长0.20%;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50.78亿元,同比增长18.14%。
从收入结构看,屈光与视光仍是爱尔眼科的绝对支柱。财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爱尔眼科屈光项目实现营业收入46.18亿元,同比上涨11.14%;视光服务项目实现收入27.2亿元,同比上涨14.73%,两者合计贡献超四成营收,结构依赖明显。
奇怪的是,爱尔眼科的收入在涨,利润却在“缩水”,盈利质量正在下滑。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爱尔眼科毛利率为49.27%,同比下降1.74个百分点;屈光项目毛利率56.12%,同比下滑1.07%;视光服务项目毛利率54.21%,同比下滑1.74%。从单季度指标来看,2025年第三季度爱尔眼科毛利率为50.65%,同比下降3.26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爱尔眼科的增长已高度依赖“量”的扩张,而“质”的盈利能力正在退化。在消费医疗普遍承压、医保控费趋严的大环境下,这种增收不增利的模式难言可持续。
究其原因:一是,行业竞争加剧,价格战侵蚀利润。近年来,华厦眼科、普瑞眼科等眼科医院加速扩张市场竞争白热化,部分区域出现价格战。二是,业务同质化严重,技术护城河尚浅。尽管爱尔眼科高调布局AI眼科,但其核心业务仍以标准化手术和验配服务为主,技术门槛相对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爱尔眼科2025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减少3.32%,在强调“AI战略”的背景下反而缩减研发投入,令人对其技术转型诚意产生疑问。
当眼科医疗从高速成长期步入存量竞争阶段,依赖门店数量与并购扩张的旧引擎已渐失动力。
真正的护城河,不再是门店数量,而是临床价值、技术壁垒与患者信任。若爱尔眼科不能及时完成从“眼科连锁零售商”到“眼健康科技服务商”的蜕变,那么今日的稳健增长,或许只是风暴来临前的平静。
潮水退去,为价值创造者加冕
在人口老龄化加深、青少年近视率高企等多重因素驱动下,中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仍处于增长通道。
据Frost&Sullivan数据,2024年中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达2231亿元,同比增长11.05%,其中民营机构市场份额占比42%,规模突破937亿元。细分领域中,屈光手术与白内障手术合计占整体市场的47%,前者市场规模达730亿元,后者超339亿元。
然而,市场虽大,竞争格局已悄然生变。昔日占据领先地位的爱尔眼科,如今不仅要应对公立医院眼科的强势回归,也面临华厦眼科、普瑞眼科、何氏眼科等区域性品牌的持续进击。行业竞争正从规模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依赖资本与品牌通吃的阶段正走向终结。
以华厦眼科为例,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32.72亿元,同比增长2.83%,体现出较强的经营稳定性。其通过“区域中心医院+社区门诊”的纵深布局,在华东、华南等经济发达区域构建高密度服务网络,通过分级诊疗提升患者粘性与运营效率。
面对广阔的市场与日趋激烈的竞争,爱尔眼科面临三重考验。
短期看危机处理,爱尔眼科能否透明、果断地切割历史合规问题,重建监管与公众信任,是其存亡的关键。其需以透明、独立、可验证的方式切割历史问题,主动接受第三方审计,并建立长效合规机制。
中期看战略定力,爱尔眼科能否从“并购数量”转向“运营质量”,有效控制商誉风险,并证明AI能切实提升盈利能力和医疗质量。若无法证明AI能降低误诊率、缩短诊疗路径、提升医生效率或优化患者体验,那么所谓“智慧眼科”不过是营销话术。
长期看价值重塑,一家伟大的医疗企业,最终依靠的是技术、服务与诚信。爱尔眼科治理能力如果无法跟上扩张步伐,所有技术布局与财务表现都将难以持续。
综上所述,中国眼科市场仍有十年以上的增长红利,但红利属于真正具备核心能力的企业,而非仅仅拥有规模的玩家。对爱尔眼科而言,最大的风险不是市场饱和,而是自身治理滞后于规模扩张,最大的机会也不是AI概念,而是能否借技术之名,行医疗之实。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