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发展风俗业的契机竟是经济危机?!细数危机下的几个有趣现象
商业论维度,猎奇看角度,吐槽有风度。
大家好,我是Austin。
这期想跟大家聊聊,从以往危机史的角度来分析这次全球危机下的有趣现象,借此帮助大家更好的分析与判断危机后的社会发展。
很多人对经济复苏的认知会有误区,以为复工复产后,消失的岗位会重新回来,萧条的行业会重塑辉煌。但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大家一个规律:经济危机之所以可怕,就在于它毁灭的东西大部分不会再回来了,很多产业结构会被重塑。
就像08年以后,奥巴马把福特萧条的锅推给了丰田,但制造业照样没有起来,直到引进了福耀玻璃。
不过始终治标不治本,美国的制造业早已真空,毕竟自从电脑发明后,卖硬件的不如卖软件的,卖软件的不如卖金融产品的。
一个帮人画大饼的金融工程师收入是一个帮人造桥的建筑工程师的10倍,谁还那么辛苦去搬砖呢。
更别说,这次的危机到底是V型反弹还是W型二次探底,又或者说是L型萧条,谁心里都没有底。
接着我来给大家罗列一部分,经济史上跟这次危机笼罩下非常类似的现象。
- 风俗业的繁荣
- 全民泛娱乐化
- 博彩业泛滥
- 口红效应
01 风俗业的繁荣
在日本流传着一句有趣的话:坐着比站着赚钱快,躺着比坐着赚钱快。风俗业在日本09年以前,每年产值就高达600亿欧元。2015年,日本的风俗业产值高达13万亿日元,人均支出157美元,冠绝全球。
因此有经济学家戏称日本风俗业足以让日本在未来50年内不爆发经济危机。
风俗业虽然其经济支柱产业,但也体现着女性的社会不平等地位,在社会走下坡的时候哪怕是名校女生,也可能无法找到工作,从而被迫成为你们的”老师“。
类似现象还有女生的裙子越来越短,漂亮的女服务员增加。我们国家和美国都有过类似的情况,14年的2月9号东莞扫黄,多少男同胞彻夜无眠。
还有HBO剧集《堕落街》描绘的,就是美国80年代萧条的时候,很多社会底层女性只能从事不道德行为来维持生活。
在商言商,这的确是个来钱快且高利润的行业,还是刚需,的确可以在萧条期带来很大的收入。
因此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在经济萧条的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经济回暖了再去收拾烂摊子,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行业。但很多女性因为从事过相关工作,想再回头就难了。
还有个“绅士们”都应该听过的网站:P站。这个网站在疫情后迎来流量大爆发,果然PGC最容易的变现还是得搞点颜色。还有不少异国的粉丝希望P站给他们开绿灯,一开放,服务器就整崩溃了。
P站用成年人的“问候”声援着全世界。有趣的事情是P站也成了大家学习的地方,冠状病毒居然在P站搜了900w+
最近连微博街拍都成了风俗业的流量入口,这又是一个年赚9亿的资本收割套路,整个产业链包含着:app传播、小电影代理、肖像权的贩卖等等,活生生把一个正当行业染上颜色,真可谓是活在裆下了。
02 全民泛娱乐化
第二个现象是泛娱乐化,也就是很多人说的娱乐至死。造星运动我想大家都不陌生,资本收割的最简单方式就是陆续造星。
很多现在老一辈的实力派都曾经是偶像派,就是被经济萧条教育了,才明白实力的重要性。
90年代英国经济开始走下坡,再经历了索罗斯之战,跌落神坛,步入萧条,接着就开始输出偶像组合文化。
比起唱、跳、乐队演奏等方式,几个人站在一起摆摆boss,靠颜值吃饭效率高多了。实力派一年平均也就1-2个专辑,“偶像”组合一年能出3-5个专辑,还有一年到头都有的巡回演唱会。
偶像派花时间装13,实力派则把时间花在制作上,单位时间的经济产出效率可谓是天差地别。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90年代的Wands乐队,可能大家未必知道是谁,但灌篮高手的《直到世界尽头》应该很多人都听过吧。
90年代日本经历两次金融危机,这惨状简直就像耗子踢猫蛋作死天天干。当时社会浮躁,唱片公司希望Wands乐队走更加商业娱乐化的音乐,可是主唱不愿意妥协,所以后面就成了歌火人不火的案例。
我们的宝岛也曾经学了日本这套泛娱乐化的偶像发展路线(F4是最成功的例子),结果就是在2000年火了几年就凉了,有实力的艺人都脱离宝岛来到大陆,当地一堆睿智人士还误以为我们在搞茶叶蛋。
反观韩国,起步晚发展快,产业庞大,我们的娱乐产业也在向韩国学习。韩国艺人很多都是全能型,不但会唱跳rap,还会自己玩乐器当演员。
数据说话,因为韩国的娱乐产业高产且高压,所以韩国的艺人自杀率亚洲第一,全球第三。从人道主义来说资本确实压榨着艺人的全剩余价值。
但在商言商,不这么做,娱乐产业哪能成为韩国的经济支柱,我们的996文化不也是如此?棒子厉害的除了液晶还能造星呢。
娱乐业从经济衰退中获利似乎已经成了一种规律。当人们意志消沉、无事可做时,才会去思考人生的意义。
以电影业为例,物质条件恶化,就只能在各种各样的娱乐中寻求精神安慰,从而形成了对优质电影的市场需求。
以七八十年代的纽约为背景的美剧《堕落街传奇》为例。此剧除了描述了当时色情业的概况,也从特殊的角度展现了电影业的发展。经济萧条社会浮躁,大家追求享乐纵欲,于是色情影片占有了庞大的市场。美国政府逐渐开始限制其发展后,从纯色情片,过渡到情色电影,再过渡到情感电影,最后回归到正规电影。
这些都说明,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人们用娱乐来换取抚慰和满足,造就了空前繁荣的娱乐业
03 博彩业泛滥
第三个现象是扑克的销量增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博彩业来钱的速度完全不亚于风俗业,甚至世界主流的博彩业都是跟风俗业搭配起来成为支柱产业,只不过这些东西一旦泛滥,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社会问题。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2016年后的日本,安倍经济学走到了尽头,已经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安倍一行人一意孤行的解禁了博彩业,引来了媒体的一片质疑。
当大量制造业的资金转移去娱乐业,经济脱实向虚,这无疑是饮鸠止渴。
虽然我们觉得安倍是在豪赌,但就赌城观光这个业务1年可以带来1.5亿日元的利润,吸引5万亿日元的投资,创造10万个就业机会,仅弹球盘一项,2015年就获得了340亿美元的收入,你站在安倍的角度,是不是真香?
今年假如不是疫情,东奥会被迫暂停,我想安倍的如意算盘是很有可能成功的,毕竟韭菜都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而在中国大陆,仍有很多亡命之徒在违法的边缘疯狂试探,尤其是最近,网上菠菜又开始泛滥。骚扰电话、博彩广告络绎不绝。
04 口红效应
第四个现象是经济学的口红效应,俗称“低价产品偏爱趋势”。因为廉价的东西在经济下滑中更容易受到追捧,而口红指代一种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安慰的“廉价奢侈品“。
之前大家都还在调侃说:如何评价一个人向现实低头,就看它手机是否安装了拼多多。
数据说话,拼多多在近期连巴菲特都活久见的行情当中,不但没有像其他中概股一样爆雷,反而暴涨,一举超越了京东,股价再创新高,总市值高达690亿美元。
更不容忽视的是水涨船高的游戏销量。其实游戏也算是泛娱乐化的一种。
就像最近任天堂教做人系列又来了,Switch短短 3年卖出了5577万部,直逼红白机6191万的销量。
我们”中等家庭“出身的麻花腾引入中国,外加王者农药除夕一夜20亿元的壮举,腾讯的一季度增值服务(游戏)营收占比提升至58%,创2年新高,毛利率高达59%。
其他跟口红效应相关的,大家也可以关注一下,如我们男士的内裤销量会降低,能省则省。还有女生的短发也会越来越多,这个想必女同胞们再清楚不过了。
吃瓜的看完了,从下期第五个现象开始就输出硬核干货,敬请期待。
Austin商业猎奇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