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能智芯出品 现在的AI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的终端载体,核心能力离不开芯片系统的支撑。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在算力、能效、控制实时性以及系统集成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从家用清洁设备到商用服务机器人,再到工业自动化与人形仿生平台,芯片架构的选择反映了功能定位、成本结构与智能深度的平衡过程。我们对不同的方案大概做一些梳理: Part 1 芯片方案: 从家用到工业的分层智能 在机器人产业内部,芯片的差异不仅体现于算力指标的高低,也是系统设计的优先级。家用和商用机器人追求的是“在有限功耗和成本中实现足够智能”,而工业与人形机器人则更强调“实时控制与高可靠性下的智能协同”。 ● 家用/消费类机器人以高性价比与长续航为导向,其芯片方案以ARM架构SoC为主,注重集成化与低功耗。 典型的扫地机器人多采用国产全志科技、瑞芯微等方案,这些SoC在1.2~1.5GHz主频下即可支持SLAM建图和路径规划。配合512MB~1GB内存,它们能够运行轻量化的导航与避障算法,同时控制成本。 对于具备AI视觉识别的中高端机型,如石头科技旗舰款,还会增加独立的视觉AI单元,用于检测宠物、线缆等复杂障碍。部分厂商在更高端型号中引入了高通IoT版骁龙处理器,借助8核APQ8053或类似方案实现更流畅的AI避障。 总体而言,家用机器人芯片正向“低功耗AI SoC + 分布式MCU”模式演化,即在主控承担策略计算的同时,通过低功耗MCU完成电机与传感层控制,从而兼顾能效与响应速度。 ● 商用服务机器人则需要更高层次的智能交互与多模态感知能力。 餐饮配送、巡检、导览等场景要求机器人具备视觉、语音与环境融合感知,计算平台必须能支撑多线程AI任务。 以高通QRB5165(RB5平台)为代表的方案,为服务机器人提供了约15 TOPS的AI算力,内置Adreno GPU与专用视觉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