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等 高切低 等到四肢发麻。 股市里所谓 高切低,高,是指前期涨幅巨大、估值高、交易拥挤的股票,多数情况下就是科技成长股;低,是指前期挨打或没怎么涨,估值不高,有修复空间的行业,比如红利、消费、甚至AI里软的那部分。所以之于AI这个板块,高切低 你也可以理解成 硬切软。 股票江湖就是这样,有人硬着等,有人等着硬。 那么高切低是否会发生?——这就如天干物燥的老房子要着火一样,看起来似乎是个必然,势能一直在那里积蓄;也如同雪崩,雪垒如危卵,一声咳嗽就触发。但是火星与咳嗽什么时候来,却完全没人知道。于是在这个“极富伪装色彩的确定性”的掩护下,就很容易会让人有种“我能预知未来”的错觉。 记得我说的这句话:人在市场中,是不一定亏钱的;但在错觉自己能精准抄底的那一刹那,他就要开始亏钱了。 “高不切低”不是A股特有现象,美股与港股,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你以为美股牛市很均匀,其实不然。我之前说过美股的牛市很窄,虽然大盘股指屡创新高,但去年是Mag7带头冲,今年连Mag7都熄了主要是AI在带头硬冲,根据Coatue的统计,2025年初至今,标普500涨了15%左右,不算Mag7的美股AI涨了30%,而Mag7 “仅仅” 涨了16%,非AI更是只有7%的收益。标普里的医药保健、金融、能源、消费等等板块,芸芸众低。 (数据来源:Coatue) 如果全世界都在炒AI炒科技,A股肯定要同流合污,而不会独善其身。 投资中我总是认为安全边际是第一位的,尽量不亏损本金,估值高肯定有各种各样高的理由,很多时候也很合理,但完全无视估值的投资,你很难说自己没有赌的成分。 但同时,我认为所谓transformative或者disruptive行业的投资——翻译过来就是所谓革新颠覆型投资,也不必在估值上过于苛刻,可以学学木头姐的配置方法,高低都买(主要还是看行业的景气度或者说颠覆度),这样切与不切,你都很从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