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焦One
定焦One
深度影响创新。
IP属地:北京
62关注
75粉丝
0主题
0勋章

罗永浩,带不动视频播客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陈丹 编辑 | 魏佳 曾被调侃“天天喊破圈、年年是元年”的中文播客,这一次终于迎来破圈时刻。 理想汽车CEO李想在罗永浩视频播客中潸然落泪、鲁豫说要“收养”窦文涛的片段,在社交媒体上实现了病毒式扩散——从微博热搜到朋友圈刷屏,再到短视频平台的二次创作,播客这个“小众自留地”被纳入了大众视野。 9月24日,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做客罗永浩的播客节目,与其对谈AI,再次引发讨论。这些名嘴+明星嘉宾的视频播客节目,也让不少人看到了中文播客对标国际头部的可能:美国“播客之王”Joe Rogan的同名节目,访谈对象覆盖特朗普、马斯克等全球顶流,仅在YouTube平台的订阅数就突破2000万,影响力早已超越普通播客节目的范畴。 Joe Rogan节目截图 不只罗永浩和鲁豫,于谦、李诞、杨迪等名嘴纷纷试水,在B站开设专属视频播客栏目,每期播放量都轻松突破百万,节目切片更是散播于互联网的各个角落。 其他互联网巨头也不再满足于旁观,而是直接下场:小红书打造“随时随地视频播客”标签,抖音在精选板块为播客内容开辟流量入口——当大厂们带着庞大的用户基数与流量入场,当明星名嘴带着粉丝与话题度加盟,播客从“音频赛道的小众分支”跃升为“内容领域新宠”,甚至有人视其为“内容行业的下一个风口”。 但热闹之下,亦有隐忧。 “这会不会是一种热闹的假象?”在一期播客节目上,一位主播抛出了自己的疑问。 这份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当前视频播客的热度,几乎都由“名人效应”支撑——破圈的是名人的眼泪与话题,刷屏的是明星的段子与过往,那些广泛传播的片段,是娱乐化、碎片化的情绪点,与播客原本追求的“深度、陪伴、信息增量”相去甚远。 更关键的是,这场由名人与互联网巨头催生的热度,能持续多久?当名人的新鲜感褪去,巨头的流量扶持转向下一个风口,视频播客是否会昙花一现?而行业里那些中小
罗永浩,带不动视频播客
avatar定焦One
09-23 08:44

“老登”应用,霸榜AI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王璐 编辑 | 魏佳 AI应用的争夺战,打到哪儿了? 如果把整个AI行业想象成一座金矿:基础设施层(芯片、算力)相当于“卖铲子”,提供挖矿的基础工具;模型层(大模型研发)好比“卖地图”,告诉大家哪里有金子;而应用层是直接“下场淘金”,把金子变现。 近两年AI应用的使用者越来越多,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止到2025年8月,移动端AI应用用户规模达6.45亿,PC端达2.04亿。其中原生APP亿级应用的平均环比增速1.3%。 何为“AI原生应用”?可以理解为它从设计之初就将AI作为核心驱动力,底层架构、运行逻辑、交互方式和商业模式都围绕AI能力进行创新,豆包、DeepSeek、ChatGPT、Perplexity等都属于这类,正因为其足够纯粹,也被认为是最能检验市场对AI接受度的产品类型之一。 然而,我们对比多份榜单后发现,和国外创业公司不断孵化出头部AI原生应用不同,国内的榜单上靠前的产品大多来自大厂,有些还是老应用“加AI”的升级版,比如阿里的夸克、百度的文库等,真正由创业公司打造并冲进主流视野的原生AI应用并不多。 看似热闹的AI应用赛道,实际上依然是大厂主导的游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创业公司做AI应用,还有前景吗? AI应用爆发,仍是巨头游戏 近两年,全球AI应用迎来爆发式增长,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统计数据,但从业者预估,全球AI应用数量已达数十万级别,它们大体可划分为TOB(面向企业)与TOC(面向大众)两大阵营。 为了更好的观察AI应用的长线发展趋势,我们选取了2025年上半年国内AI应用的热度榜单作为参照(数据来源:Xsignal)。榜单前二十名的应用可分为三类:大厂原生应用(12个)、大厂老应用+AI(1个)、创业公司原生应用(7个),仅有约三分之一出自创业公司。 前三名分别为豆包、DeepSeek
“老登”应用,霸榜AI
avatar定焦One
09-22 08:58

AI眼镜的痛,Meta也治不了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王璐 编辑 | 魏佳 对于全球科技从业者而言,Meta Connect大会是一年一度的重要时刻。 不少人早早守在电脑前,想知道扎克伯格此次会带来哪些前沿技术产品,更对会上即将亮相的新款AI眼镜充满关注。 事实上,AI眼镜这类消费电子产品,在过去一年里已快速从“小众科技产品”走进大众视野,但看似火热的市场背后,AI眼镜当下的发展却陷入了明显瓶颈。 此前,国内AI眼镜市场曾掀起“百镜大战”的竞争热潮:中小厂商凭借精准的线上营销,快速在细分市场打开局面;头部品牌则依托供应链整合优势,推出定价千元左右的低价AI眼镜产品,试图以“性价比”抢占用户心智。 然而,这场热闹的竞争并未推动行业快速发展,反而暴露了产品的普遍短板。 一方面,部分厂商受限于核心零部件供应不稳定、生产线产能不足等问题,难以实现大规模量产;另一方面,更多产品栽在了“体验”上,行业退货率居高不下,也让消费者对“高质量AI眼镜”的需求愈发迫切。 正是在国内市场陷入“低价低质”困境的背景下,作为AI眼镜领域的早期探索者,Meta被寄予了“行业破局者”的厚望。从业者普遍期待,Meta此次发布的新款AI眼镜,能在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同时在产品销量上打开新空间。 这次,Meta一口气推出三款AI眼镜,展现出在硬件创新、AI融合及生态构建方面的布局,并且在续航、拍照等功能上都有显著进步,但不足的是,新款AI眼镜并未展现出颠覆性的技术升级,还在现场演示中频频翻车。 一边是消费市场对优质AI眼镜的需求,一边是行业技术与产品体验的滞后,一个核心问题开始出现:AI眼镜,前景到底怎样? Meta最新的AI眼镜,实力如何? 本次Meta一共发布了三款AI眼镜:Ray-Ban Meta Gen2、Oakley Meta Vanguard,以及Meta Ray-Ban Display。 三款产品
AI眼镜的痛,Meta也治不了

地图APP混战20年:赢于简洁、败在臃肿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陈墨 编辑 | 阮梅 从2005年百度地图上线算起,中国地图导航APP已走过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如果不是十天前高德地图发布“扫街榜”,人们可能很难再去关注这个看似“古老”的行业。 这个行业很特殊:用户基数庞大,却一直难言赚钱,但多年以来,厂商们毫不掩饰赚钱的欲望,一直在用户体验和商业价值之间挣扎。 用户对“好地图”的期待始终是:准确、快速、简洁。手握海量用户的地图产品总在追求留存、导流、变现的时候被用户指责“臃肿”。用户很委屈,只想简单导个航,却常常被花样繁多的附加功能打扰,比如:广告推荐、打车入口、酒店预订、外卖优惠、团购信息等。 2010年前后,百度地图一度占据市场第一。但随着功能不断叠加,用户的抱怨也随之而来。与之相反,高德砍掉O2O业务专注地图导航服务,不做商业化,在坚持简洁和核心功能的策略下完成了翻盘,手机端日活数据于2016年10月超过百度成为第一。 然而,十年过去,当年的那个高德也已经变了。如今打开高德APP首页,“扫街榜”的入口位置很显眼,状元榜、扫街榜、热门打卡、城市指南——四大板块一字排开。社交媒体上有用户吐槽:“我是来导航的,不是来扫街的。”也有用户说,担心有一天打开APP导航,会被各种推荐和优惠券弹窗打扰。 于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起来:用户想要一张“干净”的地图,有多难? 始于“搜索红利”,衰于“超级入口” 2005年,当李彦宏决定让百度进军地图领域时,他的初衷很简单:完善搜索生态——用户在百度搜索地点信息,自然会使用百度地图查看位置,逻辑简单而直接。 2008年,“天才少年”李一男加入百度后,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百度地图要走全栈自研的道路。这个决定的背景是,当时大多数地图服务商都依赖第三方的地图数据,李一男认为,只有掌握了底层数据,才能真正掌握产品的主动权。 投入是巨大的,回报也是惊人的。
地图APP混战20年:赢于简洁、败在臃肿

又一家AI公司,惹怒好莱坞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陈丹 编辑 | 魏佳 当你流落荒岛,只要在沙滩上画个米老鼠,第二天该公司的法务团队就能找到你——这则调侃迪士尼版权保护严苛的笑话,如今成了AI时代版权纠纷的真实写照。当网友通过简单提示词就能在AI模型中生成迪士尼经典IP形象时,这家影视巨头的法务团队,将矛头对准了MiniMax。 9月16日,迪士尼、环球影业、华纳兄弟探索公司三大影视集团,联合起诉中国AI独角兽上海稀宇科技(MiniMax),指控其旗下“海螺AI”(Hailuo AI)存在大规模知识产权侵权。119页起诉书附带58份证据,涵盖海螺AI侵权内容示例、产品宣传材料、用户截图及专家技术分析报告等——足可见其准备充分。 截至发稿,MiniMax暂未对此事公开做出回应。 这并非好莱坞首次向AI公司“宣战”。 今年6月,美国AI图像生成公司Midjourney已被迪士尼和环球提起版权诉讼,110页起诉书举证同样详尽。本月初,华纳兄弟探索也对Midjourney提出类似诉讼,形成围剿之势。 “好莱坞公司起诉MiniMax,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最后一个。”深耕版权法律领域多年的律师张京告诉「定焦One」,此类诉讼大概率走向和解,但先期判决或和解案例,将为行业规则定调。AI时代此类纠纷将批量涌现,最终推动行业规则明晰化。 “口袋里的好莱坞”,惹怒好莱坞 好莱坞巨头的愤怒,体现在起诉书的字里行间。 MiniMax旗下“海螺AI”的宣传口号——“口袋里的好莱坞工作室”,被三大影视集团斥为“大胆的自封绰号”,因其“业务建立在窃取原告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具体来看,侵权指控聚焦于三个核心环节: 训练阶段:非法抓取版权内容。 起诉书中指出,MiniMax未经授权,通过网络爬虫或机器人从互联网(含潜在盗版渠道)下载原告版权作品,经清洗、格式化后用于“海螺AI”模型训练,使原告作品核心元素被
又一家AI公司,惹怒好莱坞

激光雷达,为什么赚钱难?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金玙璠 编辑 | 魏佳 9月16日,禾赛科技在香港交易所敲响了上市钟声,收报234港元,市值358亿港元,成为激光雷达行业中首家完成“美股+H股”双重上市的企业。 这次IPO募资规模达到41.60亿港元(约5.35亿美元),包括高瓴投资和Grab Holdings等基石投资者一共认购了1.48亿美元,公开发售部分获168.65倍超额认购——市场情绪一片高涨。这样的火热场面,容易让人误以为激光雷达是一门稳赚不赔的好生意。 事实上,尽管激光雷达是智驾系统的“眼睛”,在新能源车的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盈利的企业却是屈指可数。即便是行业龙头禾赛科技,今年一季度仍亏损1750万元,直到二季度才勉强扭亏;另一家头部企业速腾聚创,2025年上半年仍亏损1.5亿元。 当年智能手机普及时,苹果、三星都赚得盆满钵满;电动车兴起时,特斯拉、比亚迪也找到了赚钱的路子。可在激光雷达这里,技术价值和赚钱能力并不成正比。 从全球竞争来看,中国企业已经占了绝对优势。Yole Group的报告显示,中国激光雷达品牌占全球95%的份额,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图达通被称为“四巨头”。曾经领先的海外企业如Velodyne已被收购,Quanergy黯然退市,话语权几乎完全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 即便如此,当激光雷达从豪华车的专属变成平价车的标配,禾赛和速腾聚创却面临“销量上涨、单价下跌”的窘境。2025年,国内激光雷达装机量有望冲击250万颗。但激光雷达的平均售价却从2022年的每台8000-10000元,一路跌到了2025年的2000-3000元。 激光雷达企业为什么赚钱这么难? 面对汽车市场的困境,激光雷达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机器人市场,割草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这些新兴应用真能破解它们的盈利难题吗? 谁在赚钱?谁在亏钱? 要理清激光雷达行业的盈利真
激光雷达,为什么赚钱难?

AI投资,走到哪了?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特约作者 | 高贵萍 编辑 | 魏佳 AI赛道,从不缺少追梦人。 多年来,创业者的名单持续刷新。从“AI四小龙”时代的汤晓鸥、印奇、朱珑、周曦,到大模型爆发后的王慧文、李开复、王小川、杨植麟、闫俊杰、唐杰,再到眼下炙手可热的90后王兴兴、彭志辉、肖弘、郭文景.....众多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纷纷涌入这场AI的浪潮。 推动这股浪潮加速前进的,还有另一股力量——资本。红杉、高瓴、英诺天使、毅达、蓝驰等投资机构,活跃在AI一线,陪跑创业者。 这背后,是一个数万亿规模的庞大产业链,试图重构整个经济生态。如果将AI产业链拆解,可以大致分为三层: 基础层:算力、算法、数据; 技术层:大模型、平台工具、通用技术; 应用层:机器人、移动/穿戴设备、无人机及各行业落地场景。 这三层既环环相扣,又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机遇与投资逻辑。 据烯牛数据统计,今年8月,AI领域共发生投融资事件163起,披露融资总额76.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数量增加66起,但融资金额下降43%。其中,智能机器人赛道投融资数量居首,共33起,紧随其后的是AI医疗、芯片与算力。 表面看,投资人出手更频繁,但实际“掏钱”更趋于谨慎。在AI产业链上,有人卖铲子、有人挖金子。那么,谁淘到了真金?谁又只是在陪跑? 我们与多位投资人交流后发现:技术层已成为大厂的游戏,投资机构机会寥寥;基础层需要深厚的产业积累与耐心,如今多由国资和人民币基金主导;应用层则被普遍看好,其核心在于对商业本质的洞察。 对于投资人来说,仅仅“保持在场”已远远不够:要么跑得足够快,把握窗口;要么扎得足够深,搭建生态。停留在中间地带,反而风险最大。 技术层:大厂的游戏,创投的夹缝 大众印象中的第一波AI热潮,要从20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讲起。这一事件将AI的热度从产业界推向全民。投资机构对一切搭上“AI”的项
AI投资,走到哪了?

AI闯入文娱:创作者的“荒蛮故事”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陈丹 编辑 | 魏佳 在世界电影史中,每一股颠覆性的力量都被冠以“浪潮”之名,描摹着时代审美与表达范式的剧烈变迁。如今,AI技术正冲击着这个产业的每一个角落,速度之快、程度之深,超乎想象。 最直观的体现,是文娱企业业绩的结构性变化,尤其体现在广告业务和内容制作上。 B站财报显示,二季度广告业务同比增长20%,已有30%的广告封面由AIGC工具生成;爱奇艺CEO龚宇在最新的财报电话会上称,AI视频广告点击率较传统广告提升20%——广告业务增效显著。 内容制作上,快手旗下视频生成模型“可灵”靠着订阅服务,Q2收入已达2.5亿元,预计2025年收入将比年初目标翻倍。爱奇艺的部分项目用上AI,数字资产的生产效率提升了十倍以上,有效压缩了制作成本和时间。海外也在加快应用,奈飞新剧《永航员》首次将生成式AI用于核心镜头制作,效率较传统视效流程快10倍。 编剧、导演兼AI创业者孙武根据AI技术迭代速度预测,最快2025年底,国内AI深度参与生成的优质影视作品将登陆大银幕或主流视频平台,2026年则会全面开花。种种迹象表明,AI在内容生产上突破即将到来。 人才流向进一步印证AI的行业影响力。去年,全球票房最高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加入一家AI创意公司董事会。国内文娱领域,无数互联网大厂高管、行业老兵与高校毕业生也都纷纷投身AI创业。 孙武告诉「定焦One」,圈里所有编剧都在用AI,区别只是使用程度不同而已。可灵运营负责人曾雨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预测,今年业界对于AI的态度会从抵触、怀疑转变为全面拥抱。 然而,技术浪潮也带来了不确定性。一位影视从业者透露,许多人在使用AI,却不敢公开承认,担心影响自己的报价和行业声誉。在受众端,AI类内容也引起了不少争议。一位网友反感社交媒体被AI内容充斥,认为“用AI来愚弄多巴胺、内啡肽,是对自身精神和肉体的
AI闯入文娱:创作者的“荒蛮故事”

西贝,给罗永浩上了一课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金玙璠 李梦冉 编辑 | 魏佳 罗永浩,将本就“风评不好”的预制菜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9月10日,罗永浩发博公开吐槽连锁餐饮品牌西贝:“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次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做出回应,“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连用三个一定,试图捍卫西贝“清白”,寻找公道。 由此,预制菜争议又被推至台前。 这不是餐饮企业第一次陷入预制菜之争,去年老乡鸡、兰湘子均被指控餐品为预制菜。老乡鸡拿出20万字《溯源报告》:现做菜品占70.6%,“半预制”占27.7%,真正的预制菜仅占1.7%。兰湘子最终也通过公开后厨强调“绝非预制菜”来回应质疑。 9月12日下午,西贝同样也发布《致顾客的一封信》,公布了罗永浩所点的13道菜品详细制作过程。 和此前陷入预制菜争议的餐饮品牌不同的是,西贝此前尝试过做预制菜生意,贾国龙更是曾直言“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只要越高级的菜预制程度越高。预制是个科学,预制是个工艺。” 现在,他说“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 短短两年间,一个曾经为预制菜摇旗呐喊的企业,为什么如今要拼命撇清关系?既是因为国家明确规定,中央厨房模式不等同于预制菜,更因为预制菜从“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 西贝的态度,反映的是整个餐饮业的困境:既要预制化的效率,又想展示手工制作的“烟火气”,既要工业化带来的成本优化,又要迎合消费者对“现炒”的期待。 罗永浩的声音,代表了一部分消费者的观点,也恰恰“利用”了这种纠结。 9月12日下午,罗永浩再次发声,宣布当晚将在多个平台直播讨论此事。值得注意的是,他强调“我对他们(西贝和贾老板)没什么兴趣,真正的目标是推动中国预制菜行业透明化”。 现在的问题是,这场口水战最终会推动行业走向透明,还是
西贝,给罗永浩上了一课

高德扫街,故事难讲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见习作者 | 李梦冉 编辑 | 魏佳 阿里和美团,又杠上了。 9月10日,借着阿里成立26周年之际,其旗下高德地图,正式发布“高德扫街榜”,强调“真实”和“永不商业化”,直指美团旗下大众点评的核心阵地。 此前,该业务已释放多重信号:市场早有传言阿里在总部推进高级别本地生活新项目,高德团队频繁往返北京、杭州协同。有求职者及高德前员工透露,8月收到专项攻坚面试或回流邀约,项目核心团队集中在阿里西溪园区“C4楼”封闭办公,进一步印证阿里加码本地生活的动作。 如今这个神秘的业务终于揭开面纱,预料之中的是,阿里再攻本地生活,这次寄希望于高德从地图工具变为消费决策入口;而在猜测之外的,则是目前并未与阿里其他业务打通,仅由高德单方面单打独斗。 事实上,这并不是阿里第一次在本地生活中的尝试,此前,它依托口碑网、饿了么等,试图在团购、外卖等赛道突围,但始终未能撼动美团的地位。 这一次,高德称将发出2亿打车券、9.5亿消费券,降低用户的到店成本,为烟火小店提供5000万次的精准曝光。这又将是一场烧钱换流量的游戏。 同一天,美团大众点评宣布将正式“重启”品质外卖服务,将以“AI+真实高分”为用户提供可靠决策,剔除非真实点评数据。在大众点评“品质外卖”入口,也将发放2500万张不同种类的大额“品质外卖”消费券。 而在此之前,美团推出美食社区产品“鸭觅”APP,同样打出拒绝商业化的口号。这一系列动作也被视为美团的防御与反击。 外卖大战尚未尘埃落定,新一轮较量又将开启。 高德扫街,是噱头还是突破? 同样是将地图和到店结合,有人说,高德扫街榜有机会成为中国版的Google Map,也有人担心,它会影响地图最核心的使用体验。 我们先来看看高德扫街榜。高德扫街榜分为状元榜、扫街榜、热门打卡和城市指南四大部分,涵盖“吃喝玩住”。 其中,“状元榜”为年度榜单,覆盖美食、
高德扫街,故事难讲

iPhone 17“大冒险”:史上最薄、AI缺席,果粉买单吗?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金玙璠 编辑 | 魏佳 北京时间9月10日凌晨,苹果发布会亮相8大新品,其中包括四款新机:iPhone 17、iPhone 17 Pro、iPhone 17 Pro Max,以及iPhone Air。 你可能会问:又是一年一度的苹果发布会,这次能有什么不一样?手机新品确实有些不同。 最大的变化是苹果推出了全新的Air系列,同时砍掉了Plus。Air系列主打一个“薄”,厚度只有5.6毫米,光看数字可能没有概念,想象一下,相当于把你现在用的手机砍掉40%的厚度。 有渠道人士表示,Plus系列定位比较尴尬,想要大屏的用户直接买Pro Max了,Plus卡在中间,高不成低不就。而轻薄旗舰市场此前被三星Galaxy S系列占据,苹果确实缺席了这个细分市场。 但Air系列有个关键问题——它只支持eSIM,没有传统的SIM卡槽。此前市场判断,苹果只能等待中国批准智能手机使用eSIM。那么,eSIM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落地进度如何了? 从苹果官网的信息来看,国行版可以正常开售购买,只是eSIM的注册需要花点时间——因为eSIM目前支持开卡的运营商只有中国联通一家,且需要线下办理。 iPhone 17其他机型的国行版依然支持传统SIM卡。 Air系列之外,17系列最大的亮点就是标准版大升级。往年的标准版多是常规升级,但今年,全系120Hz高刷、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全系256GB起步、前置摄像头升级到1800万像素,都是亮点。看来,苹果为了提升销量,终于不再“挤牙膏”了。 此外,iPhone 17系列的升级和重要信息还包括: Pro系列大改版,顶部采用贯穿式摄像头模组;材质上,Pro系列从钛金属改为航空级铝合金,Air系列反而用上钛金属;标准版搭载A19芯片,Air和Pro系列搭载A19 Pro芯片;信号方面,Air系列首搭C1X基带和N1无线芯片
iPhone 17“大冒险”:史上最薄、AI缺席,果粉买单吗?

拦不住的“追觅速度”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李云朵 编辑 | 方展博 成为世界一流品牌,需要多久? 1938年,28岁的李秉喆以15平方米铺面开启创业,长达三十余载的积累,孕育出三星电子;1946年,井深大与盛田昭夫创办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九年后推出日本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让索尼一鸣惊人;1976年,乔布斯带着被咬一口的苹果亮相,仅用四年便叩开纳斯达克大门,缔造科技传奇...... 时间从不是衡量品牌高度的唯一标尺。品牌的成长速度,往往取决于能否抓住时代契机,并在长期的产品与技术积累中形成独特优势。类似的故事,也正在中国科技企业中上演。 2017年成立的追觅科技(以下简称:追觅),自创立之初就确立了全球化的发展路径。短短数年间,追觅在产品布局上迅速完成从智能清洁到个人护理、家庭健康等多领域的覆盖;在市场拓展上则直接切入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这样的“双向突破”,展现出远超同龄企业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 9月4日,追觅在上海举办“敢梦敢为”全场景新品发布会,集中推出30多款新品、展出40项全球首创技术。次日,在海外IFA2025展会(德国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现场,追觅全场景产品矩阵亮相,9项产品获得IFA创新大奖,其中3项获得最重磅Winner大奖。 一位从业者表示,追觅的获奖数量,意味着它具备与世界顶级品牌同台竞争的实力,全场景产品矩阵则是世界一流品牌的自信。 如今,追觅的扫地机在德国、瑞典等22个国家市占率第一;在全球12个国家市占率超过40%。众人这才发现,追觅已不知不觉跻身世界顶级品牌行列。 这不仅打破了传统品牌成长的周期定律,更以硬核成果将“追觅速度”的含金量具象化。追觅的成功也代表着,新一代中国科技企业赢得了全球认可。 想要理解追觅如何走到今天,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观察:多元化的产品布局、全球化的市场拓展,以及长期驱动其前行的技术基因。 战略远见:全场
拦不住的“追觅速度”

闷声搞钱的联想,正面临AI大考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金玙璠 编辑 | 魏佳 联想,这家成立四十余年的公司,穿越了PC兴起、移动互联网浪潮,也经历了全球化布局与扩张,但它始终带着争议的标签——“没有技术含量”“组装厂”“贸工技”等等。作为最早尝试互联网转型的中国传统硬件厂商之一,有人认为它只是守住基本盘赚钱,也有人认为,不能低估这家公司向AI和服务转型的布局和努力。 注:联想集团的财年是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2025财年即2024年4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 数据则提供了另一种视角:近五年来,联想集团的净利润(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保持在10-20亿美元区间。今年第二季度(2025/26财年第一财季,即2025年4月-6月),净利润更是达到5.1亿美元,同比翻了一倍还多;收入(188.3亿美元)也比去年同期涨了22%。 在全球PC市场,联想以约25%的份额稳居第一;在中国PC市场,除了平板电脑销量不如**,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都保持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联想的股价走势却波动明显。从2020年的5港元左右涨至今年初的13.6港元高点后,回落至11港元左右,较年内高点下跌了20%。 股价波动反映出市场对联想未来的不确定性——既认可其稳固的PC业务,又担忧其在AI时代的转型前景。 面对AI浪潮,联想押注AI PC,希望通过在传统电脑中嵌入AI芯片,实现本地处理部分AI任务。但质疑也随之而来:当云端AI高速进化时,端侧的“小模型”怎么和它竞争?消费者是否愿意为上万元的“AI电脑”买单?更深层的问题是,在苹果、微软、**等生态巨头的夹击中,联想“整合者”的打法还能抢到多少蛋糕? 本文试图分析:联想如何在PC市场闷声搞钱?作为互联网转型的早期探索者,联想错失过哪些机会?以及,在AI这场新牌局中,联想的胜算有多少? 联想搞钱,全靠PC和海外 要理解联想为什么能一直“闷声搞钱”,得
闷声搞钱的联想,正面临AI大考

《捕风追影》票房破10亿!爱奇艺电影的战略进攻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苏友宁 编辑 | 方展博 “时代不同,但规矩还是规矩。”梁家辉所饰“狼王”傅隆生的这句台词剖开了电影《捕风追影》叙事的一条暗线——“新”与“旧”的冲突。在电影里,成龙、梁家辉这些老家伙们信奉的是直觉、是面对面交锋,是拳拳到肉的功夫,但他们面临的却是一个高科技犯罪迷局。 这份新旧碰撞,也体现在2025年暑期档的市场肌理之中。 一方面是高分片密集,今年暑期档堪称“近十年最佳”。据不完全统计,豆瓣评分8.0及以上的影片达6部。另一方面是票房曲线趋于平缓,120亿的总票房与去年水位基本相同,却较2023年同期大幅回落。 一位业内人士感叹往昔“题材噱头+明星阵容”便能撬动高票房的时代已然落幕,观众变得越来越“挑剔”和理性,唯有过硬品质方能叩开市场大门。 但市场的韧性恰在于此——一批反爆款直觉的黑马逆势突围:即便题材带着“小众”印记,主演群体偏向“高龄”或没有高票房作品背书,又或是直接无真人主演,只要品质达标,还是能口口相传,最终实现破圈。 《捕风追影》就是其中的一匹强劲黑马。截至9月7日,该片票房冲破10亿关口,与《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共同成为拉动暑期档的“三驾马车”;口碑层面,其豆瓣8.2分的成绩,更一举刷新成龙近10年动作片的评分纪录。 《捕风追影》的成功,绝非仅靠成龙、梁家辉等主创拳拳到肉的打戏支撑,更在于它完成了类型片在当下市场的一次精准“归位”——用一位网友的话说,这是一场与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漫长对视。 更值得一提的是,《捕风追影》也让行业看到了背后操盘公司——爱奇艺在院线电影领域的破局能力。作为爱奇艺“大片计划”第一部作品,《捕风追影》的票房与口碑双丰收,标志着其成熟的爆款制造体系已从剧集、综艺领域延伸至电影赛道。 用《捕风追影》总策划、爱奇艺高级副总裁赵方的话说,“我们要向外界证明,爱奇艺有能力做出好的商业电影
《捕风追影》票房破10亿!爱奇艺电影的战略进攻

水滴公司:筹款有点难,赚钱靠保险

2025年9月4日,水滴公布了它的Q2成绩单。营收同比增长23.9%,为8.4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39.5%,为1.5亿元。两大核心数据均大幅增长。   水滴的营收主要包含三部分,保险相关收入、众筹服务费以及数字临床试验解决方案,其中保险相关收入和数字临床试验解决方案收入均出现增长,且增幅不小,分别增长28.7%、34.2%。   只有众筹服务费收入出现小幅下滑,同比下降2.7%,且众筹金额也由去年Q2的13亿变成了今年同期的12亿。可见这一业务越来越不好做了。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数字临床试验解决方案收入在三大收入中的增幅最高,但基数较小,不到1亿,因此外界最受关注的还是保险业务,目前其仍然是水滴的第一大收入来源,并增长至7.4亿,占到了总营收的88.1%。   作为对比,正在IPO的轻松健康集团,同样是以众筹(轻松筹)起家,也做保险业务,但其第一大收入来源为数字营销,保险业务(保险经纪+保险技术服务)占比为22.9%。不过其在营收和净利润上还达不到水滴的一半。   目前,卖保险的水滴还是这一行业的老大。   (策划:王璐,制图:Allison)收起
水滴公司:筹款有点难,赚钱靠保险

小米、格力,谁是第二?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见习作者 | 李梦冉 编辑 | 魏佳 从“十亿赌约”到“第二之争”,小米和格力的竞争戏码再次升级。 十二年前,雷军向董明珠发起“1块钱赌约”,赌五年后小米营收超过格力,董明珠则将赌注加注至十亿元。当时,小米成立不过三年,而格力已是中国制造业龙头。 最近,一场围绕空调市占率排名的 “隔空口水战”,让两家企业再次站上舆论风口:小米空调线上市占率是否已经超越格力,排在行业第二? 小米与格力各执一词,线上份额排名几经反转,奥维云网数据前后口径不一……这场数据争议仍未平息,而至今奥维云网未公开回应,让其公信力更遭质疑。 口水战之外,真正值得关注的还有空调行业的格局变化。 经「定焦One」查询多个权威数据平台,虽然各家数据不完全一致,但可以看出大趋势:线下渠道仍然是美的、格力、海尔的铁三角格局,而线上渠道正在被小米等新兴品牌快速蚕食。今年二季度,格力包含空调的消费电器业务迎来负增长,作为新玩家的小米空调出货量同比大增60%。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靠低价短期内抢占市场份额、靠出海在长期寻找增量,已经成为玩家们的共同选择。格力与小米的“第二之争”,已不仅是两家企业的较量,更是整个空调行业未来格局的竞争风向。 奥维云网数据之谜:小米格力谁才是第二? 我们先来还原一下这场“口水战”的全过程。 8月中旬,小米高管卢伟冰、王化转发了博主“晓春哥XCG”发布的奥维云网数据截图,显示小米空调7月线上市占率达16.71%,已经超越格力,位居行业第二。对此王化感慨:“没想到新时代这么快就来了。” 两天后,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发微博质疑数据真实性,称“按照同样的查询条件,7月线上市场格力仍然保持领先。”并指出奥维云网公开数据与小米高管转发的截图不符。 图源 / 朱磊微博 经过「定焦One」查询,奥维云网公开七月数据与格力朱磊晒出的相符,和小米引用的截图确实有出入。 对
小米、格力,谁是第二?

从央视广告到拼多多,晋江制造如何称霸“鞋柜”与“零食柜”

从央视广告到拼多多,晋江制造如何称霸“鞋柜”与“零食柜”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陈颐 编辑 | 方展博 “中国有两个晋江:一个晋江文学城专门生产‘霸总’,另一个福建晋江专门生产真霸总。” 这虽然是段子,但“晋江遍地是老板”确实不假。 你可能想不到,这个占地仅6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刚过200万的小城,聚集着52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近5000亿元。全市各类经营主体达30万户,平均六七个人里就有一位老板。 一般来说,一个地方专注做好一个产业已经不容易,比如深圳做电子、义乌做小商品、景德镇做瓷器。但晋江打破了这个规律,“晋江造”几乎涉及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是“中国鞋都”,全国每五双运动鞋就有一双“晋江制造”;它也是“中国伞都”,全国每三把伞就有一把产自这里……它一共拥有“中国拉链之都”、“中国体育之都”等16个国字号区域品牌,形成了1个年产值超3000亿元(鞋服)、1个超千亿元(纺织)、2个超500亿元(建材、食品)、2个超300亿元(智能装备、医疗健康)产业集群。 在这么多产业中,离我们生活最近且名气最大的,当数鞋服和零食。 鞋服有安踏和特步这样从家族企业成长为百亿级巨头的企业。零食则有雅客等国民品牌,经典的“yake”logo陪伴了无数人的童年,“甜蜜时刻,总有雅客”的广告语让人至今记忆犹新。 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两个产业,却在同一个地方做得风生水起。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它们的发展路径、应对挑战的方式,竟有着惊人的相似。 我们将以这两个产业为例,探寻晋江产业崛起的内在逻辑。这不仅是晋江的故事,或许也能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启示。 鞋服+零食,为什么扎根晋江? 要理解为什么鞋服和零食能在晋江扎根,得先了解:这两个产业到底需要怎样的土壤? 鞋服和零食虽然产品不同,但对生产条件的要求有很多共通之处。 鞋子依赖工艺和设计,零食讲究配方和品控,靠的都
从央视广告到拼多多,晋江制造如何称霸“鞋柜”与“零食柜”

蔚来:又好起来了

9月2日,蔚来汽车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从核心财务指标来看,蔚来财务表现全面回暖,基本面持续改善。 营收达到190.1亿元,同比增长9.0%,环比更是大幅增长近58%。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交付量的大幅提升——Q2交付72056辆,同比增长25.6%,环比增长高达71.2%。 更值得关注的是盈利能力的持续改善。毛利率达到10.0%,在激烈的价格竞争环境下,能够保持毛利率稳中有升实属不易。 现金储备方面,蔚来拥有272亿元现金,较Q1末增加12亿元,为公司后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资本市场对蔚来的表现给予了积极回应,蔚来股价今年以来上涨46.7%,目前达到52.35港元,市值回升至1176亿港元。 财务数据复苏的前提,是蔚来的多品牌战略开始奏效。蔚来主品牌专注高端市场,保持品牌调性;乐道品牌主攻家庭市场,以性价比取胜;萤火虫品牌定位小车市场,三个品牌各司其职。 8月交付数据进一步印证了市场信心的回升:蔚来8月交付31305台,环比提升近50%,其中乐道品牌交付16434台,firefly萤火虫交付4346台。这一强劲表现不仅延续了Q2的增长势头,更为公司实现全年目标增添了信心。 在财报电话会上,李斌透露,乐道L90订单情况超过预期,L60的8月订单量也创造了今年新高;萤火虫自开启交付仅三个月便实现超10000辆交付,已成为高端纯电小车市场第一名。 蔚来Q2的表现证明了其多品牌战略,不仅帮助公司扩大了市场覆盖面,更重要的是为实现规模效应和盈利目标奠定了基础。 三季度,蔚来给出87000-91000台交付、218.1亿元-228.8亿元营收的指引。同时,李斌也透露了明确的产能规划:乐道L90将在10月实现1.5万台产能,全新ES8将在10月达到1万台产能、12月达到1.5万台产能。基于此,蔚来目标在今年四季度实现5万台月交付量。
蔚来:又好起来了

外卖大战,喂饱新茶饮六小龙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王璐 编辑 | 魏佳 外卖平台疯狂烧钱,真正“吃饱”的却是新茶饮。 2025上半年,美团、阿里、京东三大平台激战外卖,各家至少烧出百亿抢夺用户,而新茶饮意外成为第二战场。 原本一杯售价15-25元的现制奶茶,在各种补贴下价格疯狂跳水,甚至出现了“0元购”。这种近乎赔本赚吆喝的玩法,让奶茶订单量激增的同时,争议声也随之而来。 有人认为,外卖大战推高了门店GMV,也让新茶饮品牌营收大涨;也有人质疑,这种低价狂欢压缩了利润,甚至掉进“卖得越多、亏损越多”的怪圈,长期来看会损害品牌价值。 于是,新茶饮品牌开始分化:有的积极凭借补贴的东风扩大市场份额,有的则按兵不动,拒绝被低价裹挟。 随着“新茶饮六小龙”(蜜雪冰城、霸王茶姬、古茗、茶百道、沪上阿姨、奈雪的茶)半年报的陆续发布,这场大战的真实影响逐渐清晰。奶茶行业到底赚了多少钱?“六小龙”中谁吃到了最多红利?当补贴潮退后,它们能否维持高增长? 这些问题的答案,已经写在半年报里。 新茶饮上半年:营收大涨,分化加剧 2025上半年,“新茶饮六小龙”整体表现可圈可点,但出现明显分化。我们主要从营收、净利润、门店数量三个维度来分析——营收体现市场规模,净利润揭示盈利能力,门店数量则决定未来的增长潜力,这三者基本能勾勒出一个品牌的经营状况。 先来看营收。除奈雪的茶外,其余五家均实现了同比上涨。 蜜雪冰城以148.7亿元继续领跑行业,体量大幅领先;第二梯队中,霸王茶姬(67.2亿元)与古茗(56.6亿元)展开竞争;茶百道(25亿元)、奈雪的茶(21.8亿元)、沪上阿姨(18.2亿元)则处于第三梯队。 从涨幅来看,古茗营收同比增长41.2%,增速排在第一。蜜雪冰城营收已经是百亿规模,仍然保持着39.3%的高增幅。霸王茶姬也维持着两位数的同比增幅。奈雪的茶则成为唯一营收下滑的品牌。 这种差异与商业模
外卖大战,喂饱新茶饮六小龙

8月销量大洗牌:“零问鹏”前三,理想下跌、蔚来回归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金玙璠 编辑 | 魏佳 如果你以为造车新势力格局已定,那8月的销量会让你大吃一惊。 9月1日,新势力车企陆续公布8月交付量,榜单再次出现大洗牌。 按单品牌销量来看,8月交付榜前三名是零跑(57066辆)、问界(40012辆)和小鹏(37709辆),这个“零问鹏”的前三格局与7月保持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鸿蒙智行公布的44579辆全系数据中,问界一个品牌就贡献了九成销量。 真正的座次重排出现在第二梯队:蔚来(31305辆)成为黑马,从第六名跃升至第四,小米汽车(超30000辆)保持第五,理想汽车(28529辆)则跌至第六。 传统车企孵化的新势力品牌,分化更加明显。 前两名深蓝和埃安的对比很有意思:深蓝(28235辆)同比大涨40.3%;埃安(27044辆)同比却下跌23.5%。一个在涨,一个在跌,反映了传统车企转型的策略和执行力的差异。 还有一些同比暴涨一到两倍的选手值得关注,比如方程豹(16265辆)、岚图(13505辆)、阿维塔(10565辆)和魏牌(8028辆)。这些品牌去年同期基数都不高,现在开始发力了。腾势(11993辆)相对稳健一些,同比增长20.1%,算是稳步上升。 也有变化不大的选手。极氪(17626辆)微跌、智己(6108辆)同比几乎没变化。另外极石(1358辆)仍在千辆徘徊。 但这一格局显然不是终局。 还记得年初的排名吗?那时候,小鹏刚反超理想,零跑还在理想身后默默发力,蔚来则在多品牌战略的探索中艰难前行。现在,零跑一路爬到第一名并连续6个月领跑,蔚来反而成了黑马,理想则下滑到第六。 这个行业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没有永远的赢家,也没有永远的输家。9月新车集中上市,理想i6、问界M7、小鹏新P7、蔚来新ES8等明星车型都会发力,新势力格局势必再起波澜。 “零问鹏”还是前三,但各有挑战 8月的前三名依然是“
8月销量大洗牌:“零问鹏”前三,理想下跌、蔚来回归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