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港股观察社
美港股观察社认证媒体
老虎认证: 极致、深度、坚持,听时间的故事,做市场的朋友。
IP属地:广东
83关注
24137粉丝
7主题
0勋章

1.6T交换机或将引爆需求,天弘科技有望超越市场预期

天弘科技是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领域中规模较小但至关重要的参与者,其交换机产品可确保数据中心平稳运行。有外国分析师认为,鉴于该领域的巨额投资,天弘科技将受益于当前市场环境,因此极有可能超出分析师预期。 作者:Tangerine Tan Capital  天弘科技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  天弘科技第二季度业绩表现强劲,营收较分析师预期高出2亿美元,每股收益较预期高出0.16美元。从同比增速来看,营收增长21%,这是一项非常出色的业绩。更令人瞩目的是利润率领域的增长——以经调整营业利润率为代表,该指标上升了110个基点。这意味着天弘科技在实现更快增长的同时,成本效益也在提升。因此,未来增长较有可能同步带来更高利润。 天弘科技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连接与云解决方案部门(CCS)28%的增长,相比之下,利润率较低的先进技术解决方案部门(ATS)仅增长7%。鉴于预期下一季度CCS部门增长仍将强于ATS部门,因此第三季度利润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天弘科技当前的营收展望也印证了这一点:ATS部门营收预计将小幅下滑,而通信部门将继续保持强劲表现,增速约为60%。 CCS部门之所以能持续增长,是因为天弘科技的400G交换机(尤其是800G交换机)取得了巨大成功,这类产品是AI基础设施的关键核心设备。明年,下一代1.6TB交换机可能会推动进一步的爆发式增长,因此天弘科技在未来1-3年将有相对出色的表现。 资产负债表 遗憾的是,天弘科技的库存与应收账款有所增加,导致资金被占用;此外,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规模下降,这意味着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质量已有所下滑。另外,信贷额度下的长期借款及融资租赁负债增加,导致债务规模上升,给资产负债表带来了额外压力。 但考虑到过去12个月(TTM)净利润为5.4亿美元,现金头寸为3.13亿美元,两者合计超过8.48亿美元的借款及融资租赁成本,其资产负债表整体
1.6T交换机或将引爆需求,天弘科技有望超越市场预期

各取所需的豪赌:英伟达拿下“制造备胎”,英特尔获得“救命稻草”

周四,英特尔与英伟达宣布达成一项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芯片研发领域展开协作。英伟达还将收购英特尔的部分股权,这既可视为对英特尔的信任投票,也将为英特尔本已承压的资产负债表提供支撑。有外国分析师认为,这笔交易可能对双方均有益处,但英特尔或将是更大受益者,因此其股价出现积极反应也在情理之中。 作者:Jonathan Weber 事件始末 周四,两家头部芯片企业宣布达成一项重大合作:未来,英伟达与英特尔将在个人电脑和数据中心芯片的研发方面展开协作。此外,英伟达还将以50亿美元收购英特尔的部分股权。 市场对这一消息反应积极:截至发稿,英伟达股价上涨约几个百分点,而英特尔股价则飙升了约25%。由于英特尔的市值远低于其竞争对手英伟达,因此尽管英伟达股价的相对涨幅较小,但其市值的绝对增量仍更高,约为1000亿美元,而英特尔市值的增量约为300亿美元。另一方面,有观点认为,英特尔股东对这笔交易的热情显然更高——英特尔股价的暴涨使其达到年内新高,而英伟达股价目前仍低于今年夏季的高点。英特尔股东的热情更高是合理的:与科技领域的领军企业合作,将为英特尔提供极大助力,毕竟英特尔在多个领域(尤其是数据中心芯片领域)已落后于竞争对手。 股权收购细节 双方约定,作为交易的一部分,英伟达将以50亿美元收购英特尔股权。此次收购价格约为每股23.30美元,这意味着英伟达将收购约2.15亿股英特尔股票。尽管这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稀释英特尔现有股东的股权,但这对英特尔而言是利好。此举不仅将增强英特尔本就薄弱的资产负债表(目前英特尔的净负债约为290亿美元),还将促使英伟达积极推动双方合作实现共赢。毕竟,若英特尔通过与英伟达的这项新合作获得丰厚收益,其股价应会大幅上涨,而英伟达也将凭借其数十亿美元的持股从中获利;反之,若该交易未能给英特尔带来积极成效,英伟达在英特尔的投资也可能面临亏损。因此,英伟达持有英特尔部分股权这一
各取所需的豪赌:英伟达拿下“制造备胎”,英特尔获得“救命稻草”

60亿市值 vs 180万营收:量子计算股Rigetti的“泡沫”有多大?

与整个量子计算领域的情况类似,Rigetti Computing在过去一年里发行的股票数量,远多于其售出的计算机数量。如今该公司已积累了巨额现金储备,市场关注点或可重新回到其业务前景上。但有外国分析师认为,其估值相对于业务前景而言已严重过高。 作者:Stone Fox Capital  量子计算发展时间线 Rigetti刚公布的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营收仅为180万美元,较去年第二季度下降42%。尽管公司在推进量子计算机技术方面取得了颇具意义的进展,但受政府合同签订时间的影响,其营收同比下滑,客户并未蜂拥而至。 该公司近期推出了Cepheus-1-36Q量子计算机,这款计算机采用4个芯片组,是业内规模最大的多芯片量子计算机,其二量子比特门保真度中位数达到99.5%。 实际上,Rigetti已通过自有服务平台及微软Azure云平台,推出了量子云服务(Quantum Cloud Services)。但除政府科研领域外,该业务目前并未拥有大量客户。 Rigetti制定了一项重大计划:到今年年底,推出量子比特数量超过100个、二量子比特门保真度中位数维持在99.5%的量子计算机系统。需注意的是,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此前一直明确表示,量子计算领域距离实现“量子优势”仍有4至5年的时间。 在2025年第二季度的业绩电话会议上,首席执行官Subodh Kulkarni进一步强调,Rigetti还需4年时间才能实现量子优势: “目前我们认为,要实现拥有1000个以上量子比特、保真度达99.9%(具备纠错功能)且门速度低于50纳秒的目标,仍需约3至4年时间,而只有达到这一目标,我们才能实现量子优势。正如你所指出的,若能借助我们更强劲的资产负债表加快这一进程,我们显然会考虑。但目前来看,要实现量子优势,我们仍需大约4年时间。” 与之相反,IonQ的首席执行官 Niccolo de Masi
60亿市值 vs 180万营收:量子计算股Rigetti的“泡沫”有多大?

奇瑞汽车开启招股:连续22年位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量第一

2025年9月17日,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启动全球发售,计划发行297,397,000股H股(视超额配股权行使情况调整),其中香港公开发售29,739,700股,国际发售267,657,300股,股份代号为9973。此次发售最高定价为每股30.75港元,预计上市日为2025年9月25日。基石投资人方面,JSC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Fund SPC、HHLRA、上海景林及CICC Financial Trading Limited、香港景林、黄山建投、晶汇瑞盈、Horizon Together、大家人寿、Martis Fund、合肥建汇、中邮理财、及星宇香港等均参与认购,总金额约为5.87亿美元,其中部分为现有股东的紧密联系人,彰显市场对其长期价值的认可。 公司概况:深耕二十余载的全球化车企标杆 奇瑞汽车总部位于中国芜湖,自1997年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乘用车的设计、开发、制造与销售,产品组合涵盖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全面覆盖国内外市场多元化需求。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构建起覆盖全球的业务版图,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累计销量超1300万辆,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体系。五大核心品牌奇瑞、捷途、星途、iCAR和智界各具定位,分别聚焦大众市场、越野旅行、科技豪华、年轻消费及高端智能等细分赛道,2024年来自五大品牌的收入占总营收比重达91.5%。 在行业地位与经营业绩上,奇瑞汽车已跻身全球车企前列。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4年公司以229.5万辆的全球销量位列中国第二大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及全球第十一大乘用车公司,且是全球前二十大乘用车公司中唯一实现新能源汽车、燃油车、国内及海外销量同比均增长超25.0%的企业。出口领域更是成绩斐然,自2003年起连续22年位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量第一,2024年在欧洲、南美和
奇瑞汽车开启招股:连续22年位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量第一

拆解JEPI的“高息陷阱”:为什么它成了牛市中的输家?

摩根大通股票溢价收益ETF(下称:“JEPI”)再次未能跟上强劲的市场涨势。这只备兑认购期权ETF虽持续提供稳健收益,但回报率始终无法跟上基准标普500指数。有外国分析师认为,JEPI既无法跟上市场回报,也未能充分保护投资者免受下行风险冲击。 作者:Stone Fox Capital 核心问题:始终跑不赢市场 JEPI存在一个重大问题:其持仓始终偏向高估值股票。过去一年,该基金已大幅增持大盘科技股。 目前,其前十大持仓中包含5只市值超6000亿美元的科技股,其中多数已达到数万亿美元估值。尽管相关数据未完全公开,但从当前持仓情况来看,JEPI在过去几年科技股上涨周期中似乎并未充分参与收益,却在此时重仓布局。 该ETF非科技板块的最大持仓仍是万事达,其股价当前对应2025年预期每股收益的市盈率高达36倍。该股股息率极低,且与Visa一样,可能面临稳定币的冲击——稳定币的出现意在降低信用卡交换费。 JEPI今年的回报率充分暴露了这只ETF的问题:标普500指数涨幅近18%,而该ETF不仅未涨,反而下跌了近3%。按照该基金的设计逻辑,投资者本可预期约15%的资本利得。 即便在4月的市场抛售潮中,JEPI的跌幅也与大盘ETF基本持平(均下跌约10%)——也就是说,它只承受了亏损,却未收获正向回报。理论上,JEPI的最佳表现场景应是在市场疲软时,通过减少亏损、提高期权溢价收益来降低波动性,从而跑赢大盘,但今年这一预期并未实现。 根据设计,该基金本应将80%的资金投入股票,以捕捉标普500指数的大部分市场收益,但JEPI始终未能产生可观的资本回报。人们不禁要问:是基金在错误的时间频繁抛售股票,还是因其当前127只持仓的过度分散化导致表现不佳? 甲骨文是JEPI的第十大持仓,投资额达5.96亿美元。当时该股股价约为160美元,而本周已翻倍至320美元以上。但JEPI如今该持仓的市值仅为5.
拆解JEPI的“高息陷阱”:为什么它成了牛市中的输家?

不同集团开启招股:中国中高端育儿产品市场排名第二

2025年9月15日至9月18日,不同集团开启招股之旅,拟全球发售1098.09万股(视乎超额配股权行使与否而定),其中中国香港发售股份109.81万股,国际发售股份988.28万股。发售价将为每股发售股份62.01-71.20港元,每手买卖单位为100股,预期9月23日在联交所买卖。集团已订立基石投资协议,基石投资者包括信庭基金、上海通怡及华泰资本投资(就通怡场外掉期而言)、Great Praise等,他们同意在若干条件的规限下按发售价认购或促使其指定实体认购总金额1500万美元(约1.17亿港元)可购买的发售股份数目 一、公司概况:母婴赛道的年轻“黑马” 不同集团是一家家庭生活产品科技公司,成立时间并不长,却在母婴赛道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其核心品牌BeBeBus创立于2019年,精准切入高端育儿产品市场。创业初期,BeBeBus以婴儿推车作为主打产品,凭借独特的设计、优良的品质,迅速在竞争激烈的母婴市场崭露头角。随后,公司产品线不断拓展,逐步涵盖了儿童安全座椅、婴儿床、餐椅等产品。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BeBeBus已经将业务范畴扩大到亲子出行、亲子睡眠、亲子喂养及卫生护理四大核心场景,产品种类丰富多样,包括婴儿推车、儿童安全座椅、婴儿腰凳、婴儿床、睡袋、枕头、餐饮用品、奶瓶、学饮杯、纸尿裤、柔巾、湿巾等,满足了婴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多种需求。 在发展历程中,不同集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旗下的BeBeBus品牌已成为国内高端育儿产品市场的佼佼者。2024年,中高端育儿产品市场占整个育儿产品市场的份额为23.6%。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GMV计,2024年,在中国中高端育儿产品市场中,BeBeBus在中国育儿产品品牌中排名第二,拥有4.2%的市场份额。公司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广受消费者青睐,还逐步拓展至国际市场,在欧洲、东南亚及北美等地都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展现出强劲的发
不同集团开启招股:中国中高端育儿产品市场排名第二

港股创新药:盈利周期开启新篇章

根据西南证券的研报和数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港股医药行业迎来里程碑式转折——创新药板块首次实现归母净利润扭亏为盈,以18亿元盈利正式宣告行业进入盈利期。这一突破不仅是头部企业商业化能力的集中验证,更标志着中国创新药历经十年技术积累后,正式从“研发投入驱动”转向“盈利增长驱动”的新周期。从149家港股医药企业整体表现来看,2025年上半年行业收入总额达8961.2亿元(+1%),归母净利润619.9亿元(+29.7%),而创新药板块以15.8%的收入增速、138.9%的净利润增速,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核心引擎,其基本面拐点已明确显现。 盈利破局:从“烧钱研发”到“现金造血”的关键跨越 创新药板块的盈利突破并非偶然,而是产品商业化、成本控制与全球化布局协同作用的结果。从细分数据来看,36家创新药企业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285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15.8%,显著跑赢全行业1%的收入增速;更关键的是,板块归母净利润从2024年的亏损状态跃升至18亿元,实现历史性扭亏。这一转变背后,头部企业的商业化成果尤为突出。 百济神州与信达生物的业绩表现堪称行业标杆。百济神州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174.3亿元(+44.7%),归母净利润6.8亿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其核心产品在肿瘤领域的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叠加海外市场授权收入的稳步增长,成为盈利破局的关键支撑;信达生物同样表现亮眼,上半年收入59.5亿元(+50.6%),归母净利润8.3亿元,旗下PD-1抑制剂等核心产品通过差异化临床定位抢占市场份额,同时医保谈判后的放量效应逐步释放,推动利润端大幅改善。即使是仍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如荣昌生物,也呈现出明显的减亏趋势,其上半年收入10.9亿元(+47.6%),归母净亏损收窄至4.5亿元(同比减亏42.4%),反映出创新药企业整体盈利质量的提升。 成本端的精细化管控进一步夯实了盈
港股创新药:盈利周期开启新篇章

劲方医药开启招股:推出国内首款KRAS G12C抑制剂

9月11日,劲方医药-B(简称“劲方医药”)正式开启招股,计划发行7760万股H股,其中香港公开发售占10%,国际发售占90%,发售价定为每股20.39港元,预计于9月19日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交易。此次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预计约为14.436亿港元,其中约71%将用于核心产品GFH925和GFH375的后续开发,约19%用于其他候选产品(包括GFH312等)的开发,剩余10%将作为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已成功引入实力雄厚的基石投资团,包括RTW基金、TruMed、OrbiMed、UBS Asset Management、Vivo基金、汇添富基金实体、富国实体、中信证券国际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以及清池实体等知名机构,基石投资者总认购金额达1亿美元,显示出资本市场对公司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 公司概况:创新驱动,推出国内首款KRAS G12C抑制剂 劲方医药专注于肿瘤、自体免疫和炎症性疾病领域,致力于开发创新及有效的治疗方案。自2017年成立以来,公司构建了持续更新的产品管线,目前管线中包含8款候选药品,其中5款处于临床开发阶段。公司以疾病生物学机理和临床转化医学为核心,构建并发挥自主化、一体化研发体系优势,其研发人员占比超80%,硕、博以上员工达60%,全链条国内外研发专利布局,为创新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研发成果方面,劲方医药成绩斐然。其核心产品之一GFH925(商品名达伯特®)是一款自主发现的创新药物,已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它不仅是中国首款,也是全球第三款获批的选择性Kirsten大鼠肉瘤(KRAS)G12C抑制剂。这一产品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优先审评及两项突破性疗法资格认定,从2021年7月获得国家药监局IND批准到2024年8月上市批准,仅用了约三年时间,凸显了其研发效率和产品优势。此外,GFH925、西妥昔单抗的
劲方医药开启招股:推出国内首款KRAS G12C抑制剂

健康160开启招股:中国数字医疗健康综合服务行业最大平台

9月9日,健康160国际有限公司(股份代号:2656)开启招股,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此次全球发售共计33,645,500股股份,其中香港公开发售3,364,750股,国际发售30,280,750股,最高发售价为每股14.86港元。本次发售所得款项净额(按发售价中位数13.37港元计算)约363.6百万港元,拟主要用于扩大医疗资源覆盖、加强研发、丰富产品服务及战略收购等。此次上市并未引入基石投资者。 一、公司概况:医药批发与数字医疗双轮驱动的行业先行者 健康160是中国兼具经验的医药健康用品批发商及领先的数字医疗综合服务提供商,核心业务围绕“医药健康用品销售”与“数字医疗健康解决方案”两大板块展开。在医药健康用品销售领域,公司通过批发与零售双模式覆盖不同客群:批发模式主要服务区域医药贸易公司、医疗机构等企业客户,依托稳定供应链提供高效交付;零售模式则通过健康160平台及第三方电商平台,直接向个人用户提供满足日常及紧急需求的医药健康用品。在数字医疗领域,公司打造的健康160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为医疗健康机构、医护人员、个人用户等提供在线营销、数字医院、在线健康服务等多元化解决方案,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 凭借双业务线协同发展,健康160已取得显著行业成绩。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累计连接超44,600家医疗健康机构,其中包括14,400家医院(含3,430家三级医院)及30,20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累计合作医护人员超902,300名,含约46,200名注册医生;注册个人用户达55.2百万名,截至2025年Q1平均月活跃用户为3.3百万名。业务覆盖全国260多个城市,建立11个区域运营中心,并累计产生超141.3百万份挂号订单及969,000份商品销售订单。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按2024年平台挂号量、合作医院数、三级医院数及医护人员接入数计算,公司为中国数字医疗健
健康160开启招股:中国数字医疗健康综合服务行业最大平台

携手博通吃尽AI红利,Arista Networks估值已透支未来增长?

因超大规模企业 AI 资本支出激增及与博通合作,Arista Networks股价强劲反弹。但有外国分析师认为, 其远高于历史均值,且担忧 2027 年增长或放缓,当前风险回报偏向下行。 作者:JR Research 反弹令人惊叹 至少可以说,过去几个月看着Arista Networks的股价出现惊人涨势,其反弹着实令人惊叹。就在投资者认为支撑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增长逻辑的看涨叙事可能已达顶峰时,超大规模企业却另有打算——它们加快了投资节奏,资本支出突破了4000亿美元大关。 对于Arista Networks这类高速网络交换机领域的领军企业而言,这无疑是个好消息,买家也随之卷土重来且势头强劲。买盘热情如此高涨,以至于该股在本月创下历史新高,同时,其与博通日益紧密的合作关系带来了强劲的业绩表现,也为该股提供了助力。随着博通的以太网架构在后端横向扩展中愈发关键,加之博通XPU定制人工智能芯片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二者协同作用必将使Arista Networks大幅受益。 尽管市场在将Arista Networks估值进一步上调至更高水平时会变得更为谨慎,但不得不承认还是低估了近期人工智能资本支出的激增幅度。强劲的买盘动能推动该股大幅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Arista Networks在8月初发布了稳健的第二季度财报,凸显了高速网络领域的增长节奏。管理层乐观的前景预期,也印证了Arista Networks在财报发布前的上涨态势,而博通随后公布的财报则进一步证明了Arista Networks增长前景的可持续性。 尽管Arista Networks管理层承认面临来自英伟达专有InfiniBand技术的激烈竞争,但超大规模企业和科技巨头有必要增加供应商多样性,以降低对英伟达技术体系的依赖风险,这一做法合情合理。不过,英伟达并未固步自封——其Spectrum-X以太网技术也已在市场上取得扎
携手博通吃尽AI红利,Arista Networks估值已透支未来增长?

“量子计算的英伟达”?剖析IonQ:梦想很宏大,报表很骨感

过去几个月里,IonQ通过多笔收购来推动增长。这家量子计算公司宣称,其目标是成为“量子计算领域的英伟达”,这一目标或许导致市场忽视了其内生增长能力。有外国分析师认为,尽管该股市值已达数十亿美元级别,但报告显示其营收规模却远低于此。 作者:Stone Fox Capital 收购热潮 近期,IonQ将2025年营收目标从之前预估的7500万至9500万美元,上调至8200万至1亿美元。该公司还预计,第三季度营收将达到2500万至2900万美元,较上一季度公布的2100万美元实现环比增长。 然而,这家量子计算公司公布的EBITDA亏损规模大幅扩大,这一信号极具警示意义。诚然,IonQ或许会通过增加支出以匹配营收增长,但通常而言,达到该规模的公司本应能实现系统层面的杠杆效应(即营收增长快于成本增长)。 IonQ公布,2025年第二季度调整后EBITDA亏损为3650万美元,而去年同期亏损为2370万美元。过去一年,该公司陷入“收购狂热”,这进一步加剧了其亏损。 今年以来,IonQ已收购以下公司: Capella Space交易便是典型案例——该交易于7月初完成,IonQ为此发行了740万股股票。若按每股40美元计算,这笔交易成本高达2.96亿美元,但SEC的备案文件中并未包含任何财务细节。 近期达成的Oxford Ionics交易,公司仅以1000万美元现金,便斥资10.75亿美元完成收购。此次收购获得了突破性的离子阱技术,该技术可基于标准半导体芯片制造,有助于IonQ在本十年内打造出具备可行性的量子计算机。 IonQ制定了宏大目标:计划将逻辑量子比特数量从2026年的仅10个提升至2027年的800个。这一数量级的逻辑量子比特若能实现,将具有颠覆性意义,但要达成这一高远目标,公司仍有大量工作亟待完成。 受这些交易影响,IonQ将调整后EBITDA亏损目标从原本已高达1.62亿美
“量子计算的英伟达”?剖析IonQ:梦想很宏大,报表很骨感

禾赛-W开启招股:连续三年位列全球激光雷达供应商榜首

2025年9月8日,禾赛科技正式启动港股招股,开启“纳斯达克+港股”双重上市征程。根据招股文件,公司拟全球发售1700万股股份,其中香港公开发售占10%,国际发售占90%,招股期为9月8日至11日,预期定价日为9月12日,公开发售价不超过每股228港元,每手买卖单位为20股,中金公司、国泰君安国际及招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此次上市引入了豪华基石投资人阵容,包括HHLR Advisors(高瓴旗下)、泰康人寿、WT Asset Management、Grab Holdings等知名机构,合计认购金额约1.48亿美元(约11.54亿港元),彰显了资本市场对激光雷达赛道及公司龙头地位的坚定信心。 一、公司概况:激光雷达全球领军者,技术与商业化双突破 禾赛科技是全球三维激光雷达(LiDAR)解决方案的核心提供商,自2014年成立以来,始终聚焦激光雷达的设计、研发、制造与销售,凭借技术创新与商业化能力,构建了覆盖多场景的产品生态。公司产品主要分为两大应用方向:一是面向乘用车与商用车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激光雷达,为智能汽车提供高精度环境感知能力;二是服务于自动驾驶车队、机器人及非汽车领域的激光雷达,涵盖自动导引车、配送机器人、农业车辆、港口自动化等工业场景,形成“车规+工业”双轮驱动的业务格局。 在行业地位与商业化成绩上,禾赛已创下多项全球第一。按收入计,2022年、2023年、2024年连续三年位列全球激光雷达供应商榜首;2024年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全年经调整净利润(非公认会计准则)的激光雷达企业,且2023年、2024年连续录得正经营现金流,打破行业“高增长、难盈利”的困境。出货量方面,2022年9月首次实现单月出货量1万台,2024年12月单月出货量突破10万台,规模化生产能力行业领先。客户合作上,公司已斩获全球22家主机厂120款车型的量产定点,合作对象包括理想汽车(2
禾赛-W开启招股:连续三年位列全球激光雷达供应商榜首

Salesforce财报后的冷思考:AI颠覆将至,还是悲观过头了?

Salesforce 发布 2026 财年 Q2 财报后,股价盘后跌近 6%,与创高的软件同行形成反差。过去一年,SaaS 模式颠覆风险、按席位定价改革担忧拖累其走势,此次虽业绩尚可,但偏保守的指引与管理层乐观言论脱节,加之 AI 赛道竞争加剧、估值存争议,其短期前景与长期投资机会,正引发市场热议。 作者:JR Research  困境或需先加剧,方能迎来转机 Salesforce发布2026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时,Salesforce投资者的感受想必正是如果要证明Salesforce的价值,眼下已有太多关键问题亟待解决。 过去一年,一系列关键问题拖累了Salesforce的股价走势,比如软件即服务(SaaS)模式是否即将面临颠覆、Salesforce的按席位定价模式是否可能面临彻底改革风险等。尽管其软件行业同行信心十足地创下股价新高,但Salesforce却在财报发布后再次下跌,盘后交易时段股价跌幅近6%。 之前一直有投资者认为,Salesforce需要拿出更有力的表现,才能扭转市场的看空论调。然而,即便Salesforce公布的第二季度业绩还算合理,市场却因Salesforce给出的指引似乎偏保守,直接表达了不满。虽说Salesforce当前低迷的估值已为应对失望情绪留出了一定空间,但管理层所展现的信心与其公布的业绩指引之间存在差距,这或许才是市场感到不安的原因。 换句话说,Salesforce的业绩展望似乎未能充分体现出首席执行官Marc Benioff及其团队言论中所蕴含的乐观情绪,二者之间存在脱节。即便以下这些核心亮点不足以让市场为之狂热,但它们本应吸引投资者的关注,我们不妨重新梳理一番。 Salesforce增长举措的核心亮点 1. 2026财年下半年的业务管道预计将继续以高 teens(15%-19%)的速度增长,其中大型交易的增速有望接近20%。这一增
Salesforce财报后的冷思考:AI颠覆将至,还是悲观过头了?

反内卷:破解产能困局,开启资本市场新机遇

2024年以来,“反内卷”从政策表述逐步落地为具体治理行动,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政治局会议连续聚焦“重点行业产能治理”,标志着破解“内卷式”竞争已成为稳定经济大盘、优化发展质量的核心抓手。当前工业领域的内卷本质是产能扩张与需求增长的失衡,而反内卷政策通过推动产能出清、重构增长动能,不仅有望扭转供需错配格局,更将为资本市场开启新一轮机遇窗口。 一、产能扩张失衡:内卷式竞争的根源所在 “内卷式”竞争的核心矛盾,在于工业产能扩张速度长期超越需求增长节奏。通过工业企业营收、库存及产能利用率等公开数据推算,截至2025年二季度,我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能达186.7万亿元,占GDP比重135.7%。2014年以来,工业产能经历了三轮明显扩张:2018年供给侧改革后企业盈利修复推动的谨慎扩张、2021年内外需双旺带动的激进扩张、2023-2024年制造业投资高增支撑的持续扩张。 尤其是2020年二季度至2023年一季度,工业产能实际增速连续三年高于GDP增速,供需失衡逐步累积。产能过剩直接引发连锁反应:企业为消化过剩产能陷入低价恶性竞争,PPI自2023年起持续低迷,2025年7月仍为-3.6%;高技术制造业、设备制造业等领域产能利用率持续低于合意区间(78%-82%),2025年二季度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仅77.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更是低至62.3%,微观主体经营体感承压。 值得注意的是,产能消化高度依赖内需(内销占比60%-70%),但2023年以来内需恢复偏弱,叠加2025年二季度美国加征关税导致出口贡献回落,进一步加剧了产能消化压力。数据显示,国内销售值占产能比重的波动幅度是出口的5倍,这意味着,内卷的破解不仅需要供给侧“去产能”,更需需求侧协同发力。 二、反内卷的核心价值:双拐点引领经济修复 反内卷政策的核心作用,在于通过供给侧治理推动“产能过剩下行”与“PPI
反内卷:破解产能困局,开启资本市场新机遇

27倍PE的AI巨头!AMD业绩拐点已现?

AMD在自身发布强劲的第二季度财报后,股价并未出现上涨。与中国相关的问题仍未解决,但有外国分析师认为,无论美国芯片企业是否向中国出售产品,人工智能芯片的需求依然旺盛。 作者:Stone Fox Capital 核心背景信息 AMD公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强劲业绩,营收增长32%,达到创纪录的77亿美元。这家AI芯片企业原本就被预期将迎来拐点:一方面,AI市场需求正从模型训练转向推理;另一方面,AMD新款MI355芯片已投放市场,其性能实现了35倍的飞跃,可显著提升超低延迟推理能力。 未来,AI推理市场预计将占据增长的主导地位。今年推出的MI355芯片以及明年计划推出的MI400芯片,有望使英伟达在市场份额争夺中面临更大压力。布鲁克菲尔德(Brookfield)预测,推理芯片的销量将很快与AI训练芯片的需求持平;到2028年,推理芯片的功耗需求将接近训练芯片水平;到2034年,AI芯片的总需求将增长10倍。 目前,多项预测显示,到2028年AI芯片需求规模将达到1万亿美元。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预测,到本十年末,AI基础设施支出将达到3万亿至4万亿美元。而目前这家AI芯片领域的领军企业,年销售额仅为2000亿美元,远低于1万亿美元的规模,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其业绩存在巨大的上涨空间。 AMD预测,2028年相关市场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其中推理领域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将达80%。而Futurum证券公司则认为,到2030年AI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美元,具体细分如下: ➢7500亿美元——AI图形处理器(GPU)(英伟达占80%-85%,AMD占15%-20%) ➢2500亿美元——定制化加速器(XPU)(博通占70%-75%,Marvell占15%-20%) 对AMD而言,当前拐点的直接信号体现在其业绩指引的上调:该公司将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目标定为87亿美元,而市场
27倍PE的AI巨头!AMD业绩拐点已现?

理想汽车发布Q2财报:连续11季盈利,智能化与电动化双线领跑

8月28日,理想汽车正式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理想汽车实现收入302亿元人民币,较第一季度增加16.7%,实现净利润11亿元,较第一季度增加69.6%,并且实现连续11个季度盈利。此外,理想汽车还在销量、技术研发、销服网络建设等多维度实现全面突破,为下半年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财报分析:连续11季盈利,销量领跑高端市场 在多数新能源汽车企业仍挣扎于亏损泥沼时,理想汽车已构建起稳定且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根据二季度财报,2025年Q2理想汽车净利润达11亿,经营利润达8.27亿,同比增长76.7%、环比增长204.4%,成为新势力车企中首家实现盈利且唯一连续11个季度保持正循环的企业。而这主要得益于理想汽车销量规模扩大、产品结构优化与组织效率提升的协同作用。2025年Q2,理想汽车的收入规模达到302亿,毛利率为20.1%,稳定在20%左右,同时,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的现金储备达到1069亿元,非常充裕,为长期发展构筑了牢固的财务“安全垫”。 随着理想汽车实现稳定盈利,理想企业已经与其他新势力拉开明显差距,其领先不仅体现在“盈利与否”的维度,更在于“如何扩大盈利优势”的新阶段。从同期财务数据对比来看,蔚来、零跑、小鹏、极氪等品牌仍处于净利润亏损或微利状态,小米汽车(归属小米集团)虽营收规模较大,但新能源业务尚未实现盈利;而理想汽车凭借高效的成本控制与产品溢价能力,已进入“盈利-研发投入-产品升级-再盈利”的正向循环,较行业竞争对手领先一个发展阶段。 销量是盈利的核心支撑,理想汽车在2025年的销量表现同样亮眼。2025年1-7月,在20万元以上高端SUV细分市场,理想汽车以229,943辆的销量、12.31%的市占率稳居第一,超越特斯拉(203,678辆)、AITO问界(188,585辆)以及奔驰(140,813辆)、宝马
理想汽车发布Q2财报:连续11季盈利,智能化与电动化双线领跑

大行科工开启招股:中国折叠自行车行业龙头

9月1日,大行科工开启招股,发售价为每股49.5港元,公司计划全球发售792万股H股,其中香港公开发售79.2万股,国际发售712.8万股。招股时间为2025年9月1日至9月4日。 此外,公司还引入了基石投资者包括安联环球投资亚太、大湾区基金管理、Harvest及维科香港,按照49.5港元的发售价计算,将认购201.38万股股份,总额约1275.98万美元。 公司概况:四十年技术积淀铸就折叠车王国 大行科工的历史可追溯至1982年,由“现代折叠自行车之父”韩德玮博士创立“大行”品牌,历经四十余年发展,已从单一折叠自行车生产商成长为多元化自行车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核心业务聚焦于折叠自行车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同时逐步扩展至公路自行车、山地自行车、儿童自行车及电助力自行车等领域,形成了覆盖不同场景、不同消费群体的产品矩阵。截至2025年4月30日,公司已推出超过70款自行车车型,其中P8等经典折叠车型长期占据市场畅销榜单,而应用“快车道”技术的碳纤维公路车等高端产品则树立了行业技术标杆。 在市场表现方面,大行科工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广泛的渠道布局,奠定了行业龙头地位。根据灼识咨询数据,按2024年零售量和零售额计,公司在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行业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26.3%和36.5%。销售网络方面,公司已构建起“经销商+直销+海外”的全渠道体系,截至2025年4月30日,与30个省级行政区的38家经销商合作,覆盖680个零售点,同时在京东、天猫、抖音等主流电商平台建立线上直销渠道,形成了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格局。 主营业务:中端市场为基,经销商渠道为主 大行科工的主营业务呈现出鲜明的产品聚焦特征,核心收入来源始终围绕自行车销售展开。报告期内(2022年至2025年前4个月),大行自行车贡献的营收占比分别为93.4%、96.1%、98.1%和98.3%,呈现逐年提升态势,反映出公司在核
大行科工开启招股:中国折叠自行车行业龙头

Keep转型AI公司,估值即将重塑

2025年8月25日,运动科技公司 $KEEP(03650)$ 公布了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上半年业绩报告。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Keep实现营收8.22亿元,录得毛利4.29亿元,毛利率由上一年度同期的46.0%提升至52.2%,非国际财报准则下经调整净利润1035万元,相比去年同期经调整净亏损,成功实现扭亏为盈。目前,Keep正处于全面聚焦AI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此次的优异财报标志着公司在新战略方向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AI爆发式增长驱动Keep战略转型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在运动健身行业,AI的发展趋势尤为显著。根据贝哲斯咨询的调研数据,2024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运动设备市场规模达到1324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其规模将增至265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5%,保持快速增长。AI技术通过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算法的持续优化,为运动健身行业带来了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度突破,将推动运动健身智能市场的爆发式增长。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Keep于2025年开启了从内容驱动平台向AI赋能、数据驱动的健身智能服务体的关键性战略转型。2025年上半年,Keep成功部署AI基础架构重构系统平台,分阶段将核心工具与功能流重组为AI教练服务。这一转型下,Keep将迎来新的增长路径,并催生新的估值逻辑。 转型成效初显,半年报扭亏为盈 2025年上半年,Keep实现经调整净利润1035万元,对比去年同期经调整净亏损1.67亿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这一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公司对业务结构的优化。Keep主动精简非核心低效体量,对自有品牌运动产品板块进行品类结构优化及渠道精细运营,收缩低毛利业务尤其是居家大器械,发展装备、服装、穿戴等高潜力品类。上半年,
Keep转型AI公司,估值即将重塑

亏损却达2100万!Serve Robotics的商业模式证伪了吗?

Serve Robotics在机器人食品配送领域的前景仍被广泛看好,但有外国分析师认为,该业务的扩张速度远未达到预期。该公司曾对营收做出过宏大承诺,然而,本季度其季度营收甚至难以突破100万美元。 作者:Stone Fox Capital 机器人部署进度缓慢 Serve Robotics曾宣称今年将大规模部署食品配送机器人,但起初并未明确说明部署过程会进展缓慢。该公司预测,若为Uber Eats部署的2000台机器人全部投入使用,年化营收将达到6000万至8000万美元;但管理层给出的第三季度营收指引仅为65万美元。 投资者需重点关注Serve Robotics能否将营收提升至上述目标水平。第二季度,该公司的日活跃机器人数量为160台,较上一季度的72台增长了一倍多。 该季度机器人日服务时长达到1723小时,较第一季度的648小时大幅增长。日活跃机器人(DAR)的日均使用时长超过10小时。 但问题在于,营收并未随之同步增长:第二季度营收仅为64.2万美元,上一季度为44万美元;配送订单量增长80%,配送时长增长165%,但与配送直接相关的“车队服务”营收仅为33万美元,较上一季度仅增加11.9万美元,另有半数营收仍来自“软件服务”。 Serve Robotics可轻松在配送网络中增加机器人数量,但这些机器人需要实际订单支撑。该公司在第二季度已进入达拉斯和亚特兰大市场,并计划在第三季度进军芝加哥。 该公司从第一季度的73台日活跃机器人、2个运营市场,计划扩大至第三季度末的800台已交付机器人、至少5个运营市场。届时,Serve Robotics的配送机器人数量将达到此前的10倍,运营市场数量将超过此前的2倍,但其营收目标却与2025年第二季度基本持平。 投资者不得不开始质疑该业务的扩张能力。当然,财报数据反映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9月所在季度交付的新增400台机器人要投入
亏损却达2100万!Serve Robotics的商业模式证伪了吗?

深度拆解IBM的AI订单成色,为何市场不再买账?

尽管该科技公司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业绩超出分析师预期,但其后股价却大幅下跌。有外国分析师认为,IBM终于开始正视其人工智能业务增长有限这一现实。 作者:Stone Fox Capital 喜忧参半的人工智能业务 大约一个月前,IBM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市场原本认为这份财报整体表现稳健。这家科技公司不仅业绩超出预期,营收还实现了7.6%的可观增长。然而,财报发布后的首个交易日,IBM股价开盘即大幅走低,且在之后的一个月里又下跌了20美元。 在2025年第二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上,首席执行官Arvind Krishna强调其人工智能业务看似蓬勃发展,他表示:  “IBM的差异化优势在于人工智能产品组合的广度——我们拥有创新的技术栈、规模化的咨询业务,以及‘零客户’视角。截至目前,我们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业务的累计订单额已超过75亿美元,且季度环比增长势头正在加快。” 在上一季度(即3月所在季度),IBM曾宣布生成式人工智能业务订单额达60亿美元,其中新增订单额为10亿美元;而到了第二季度,该业务新增订单额加速增长至15亿美元。此外,该公司第四季度人工智能订单额达到20亿美元,这一数据也从侧面反映出其季度订单额存在较大波动。 前几个季度存在的核心问题是:人工智能订单额与咨询业务的关联度远高于软件业务,而软件业务本应是能实现快速增长的领域。更糟糕的是,首席财务官随后的表述似乎暗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咨询订单的增长可能对非人工智能业务造成了压力,他提到:  “咨询业务营收持平,上半年整体趋于稳定。尽管面临严峻的定价环境,截至上半年,我们的未完成订单量仍保持健康水平,较去年增长4%。本季度,智能运营业务营收增长2%,而战略与技术业务营收下降2%。当前市场环境仍具不确定性,客户更倾向于进行高成本效益、高影响力的技术投资,这推动了业务应用转型、人工智能运营以及
深度拆解IBM的AI订单成色,为何市场不再买账?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