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港股观察社
美港股观察社认证媒体
老虎认证: 极致、深度、坚持,听时间的故事,做市场的朋友。
IP属地:广东
83关注
24064粉丝
7主题
0勋章

银诺医药开启招股:聚焦代谢性疾病领域的创新药企

8月7日,广州银诺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开启招股,预计将会在8月15日登陆港交所。此次上市,银诺医药计划全球发售36,556,400股H股,香港发售股份3,655,800股,国际发售股份32,900,600股H股,另有15%的超额配股权;发售价为每股18.68港元。此外,公司还引入了骏升环球、Ginkgo Fund、迈富时、邓海峰、黎慧凤等基石投资者,将以发售价共认购1000万美元的股份。 银诺医药专注于代谢性疾病领域,在创新药研发方面成果显著,随着核心产品依苏帕格鲁肽 α 的获批及商业化推进,公司正站在发展的关键节点。今年以来,港股创新药行情火爆,此次银诺医药上市也有望获得市场的追捧。 一、公司概况:专注代谢性疾病的创新药企 银诺医药成立于 2014 年,是一家科学驱动及创新导向的生物制药公司,始终致力于处于开发糖尿病和其他代谢性疾病创新疗法的前沿地位。自成立以来,公司围绕代谢性疾病领域构建了丰富的研发管线,将创新药的研发与商业化作为核心发展方向。其研发聚焦于满足糖尿病、肥胖以及其他代谢性疾病患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通过自主研发与创新,力求为全球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治疗方案。 经过多年发展,银诺医药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绩。公司是亚洲第一家及全球第三家商业化原研人源长效胰高血糖素样肽 - 1(GLP - 1)受体激动剂的公司,这一成就使其在全球 GLP - 1 药物研发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2025 年 1 月,公司核心产品依苏帕格鲁肽 α(商品名:怡诺轻)获批用于治疗 2 型糖尿病,并于 2 月成功商业化推出,这不仅标志着银诺医药在产品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也为公司从研发型企业向商业化实体转型奠定了基础。此外,公司还拥有五款处于临床前阶段的候选药物,涵盖了阿尔茨海默病、1 型糖尿病等多个重要疾病领域,展现出公司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业务模式:聚焦核心产品的研发与商
银诺医药开启招股:聚焦代谢性疾病领域的创新药企

理想i8标配即顶配  打造30万-40万纯电爆款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理想汽车再次以“用户至上”的行动刷新行业认知。旗下全新纯电SUV理想i8上市仅7天,便根据用户反馈大刀阔斧调整配置策略,将原本的Pro、Max、Ultra版本精简为统一版本配置,以“标配即顶配”的姿态重塑30万-40万价格区间的产品价值标杆。这一快速响应不仅彰显了理想汽车的互联网基因与执行力,更预示着一款现象级纯电爆款的诞生,或将改写中高端纯电SUV市场的竞争格局。 7天完成配置迭代,“闪电”响应用户需求 理想i8的配置调整绝非偶然,而是源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上市初期,理想i8提供Pro、Max、Ultra三个版本供选择,但市场反馈远超预期:超过98%的用户不约而同选择了中高配的Max和Ultra版本,这一数据直白地传递出消费者对高端配置的迫切需求。与此同时,用户集中反馈“版本复杂、难以抉择”,并强烈呼吁将冰箱这一实用配置纳入标配,同时开放二排娱乐屏选装。 面对用户声音,理想汽车以“听劝”的态度迅速行动:将原本34.98万元的Max版本作为标准配置版本,售价下调1万元至33.98万元,同时赠送价值1万元的铂金音响,还提供后舱娱乐屏套装作为选装,价格10,000元,这意味着原Ultra版本用户仅需34.98万元即可享受全部高配;针对Pro版本用户则提供专属退订或升级服务。从用户反馈到方案落地仅用7天,这样的速度在依赖冗长决策链条的传统车企中几乎不可能。 这种“闪电式”响应背后,是理想汽车作为用户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互联网基因赋予的快速作战能力,使其能够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中灵活调整策略——当用户明确表达对“冰箱、沙发、大彩电”等家庭场景配置的偏好时,理想没有固守预设的产品规划,而是以“一切为了用户价值”为准则,用最短时间完成配置迭代。这种执行力不仅赢得了用户好感,更成为其在红海中突围的关键武器。 标配即顶配,i8有望成为爆款产品 理想i8此
理想i8标配即顶配  打造30万-40万纯电爆款

营收差1千万竟暴跌8%!Lyft的“4.2倍自由现金流”是陷阱还是黄金坑?

作为美国第二大共享出行应用,由于优步的绝对主导地位,Lyft 长期受到股市的质疑。Lyft 刚刚公布的第二季度业绩喜忧参半,尽管预订量和活跃用户均创纪录,但营收略有不及预期。该股在盘后交易中下跌约 5%,抹去了今年以来的涨幅,持平于年初水平(而优步今年以来的涨幅约为 40%)。现在或许是投资者重新评估 Lyft 看涨逻辑的好时机。 作者:Gary Alexander Lyft 的投资者都知道,几年前 Lyft 做出了战略转型,摒弃了“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增长”的理念,转而专注于那些能够实现盈利运营并能与优步展开合理竞争的特定市场。这一战略帮助 Lyft 加速提升了调整后EBITDA和自由现金流,以至于其仍处于低迷状态的股价对应的这两项指标的市盈率都非常低。然而,随着近期预订量趋势成功反弹,Lyft 又略微展现出了扩张的态度。它开始有选择地在一些竞争市场追求增长:如下图所示,该公司指出,在密尔沃基、印第安纳波利斯等美国中西部主要大都市以及纳什维尔,预订量实现了超过 20% 的强劲增长。 该公司计划再次有选择地在这些渗透率较低的市场追求市场份额增长,这强烈表明 Lyft 正重新致力于增长。同时,公司吸引新用户的策略也在不断演变,更多地依赖与摩根大通、DoorDash和阿拉斯加航空等知名企业的合作,以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公司最近与大型航空公司联合航空达成了新的合作,将于今年晚些时候为乘客提供联合航空的里程奖励,Lyft 表示此举将从 2026 财年开始带来财务收益。 除了这些显著的增长动力,我们还应关注 Lyft 股票中可能释放的价值。在财报公布后,Lyft 当前股价接近 13 美元,市值为 56.6 亿美元。扣除资产负债表上 17.9 亿美元的现金及受限现金,再减去 5.265 亿美元的债务后,公司的企业价值为 44 亿美元。 与此同时,对于 2025 财年,华尔街分析师目前预计 L
营收差1千万竟暴跌8%!Lyft的“4.2倍自由现金流”是陷阱还是黄金坑?

Sezzle 的护城河够深吗?增长、估值与风险的三角博弈

Sezzle的产品服务颇具吸引力,呈现出所有积极的增长趋势,且实现了出色的产品市场契合度。然而,当前估值中隐含的“近乎完美的执行表现”假设令人略感警惕。有外国分析师认为,总体而言,考虑到投资者在当前风险水平下的支付价格,Sezzle目前适合“减持观望”策略。但仅基于估值也不建议做空,其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当前估值。 作者:The Alpha Analyst  先买后付的增长空间与风险 Sezzle的增长故事主要得益于易于采用的产品设计。便捷的入驻流程以及与Shopify等热门平台的整合,帮助其吸引了大量中小企业。其价值主张显而易见——在2021年先买后付行业增长高峰期,90%的客户咨询来自自然流量,初始增长完全依托有机需求。早期客户反馈显示,使用Sezzle后订单价值显著提升,退货率也有所改善。随后,网络效应推动其在中小企业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还与塔吉特等大型直营零售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Sezzle秉持的道德责任品牌形象也极具影响力,对Z世代群体具有较强吸引力。 2022年以来,随着利率收紧,Sezzle展现出了对消费者风险的有效筛选能力和稳定的还款状况。不过,在当前信用风险上升的环境下,其“无需严格信用检查但仍保持可靠承销”的模式将面临考验。经济周期后期的违约率可能会挑战这一模式——尽管该模式在2020-2021年的繁荣期和2022-2024年的紧缩期均表现出良好韧性,且总体未对利润率和增长造成重大影响。 除此之外,先买后付行业的增长空间巨大(尤其是在美国以外地区,数字经济和电子商务的顺风持续)。如果Sezzle能抵御短期宏观逆风,并依托初始客户基础和产品市场契合度持续增长,有望实现多年期增长。目前,Sezzle已开始拓展至学费支付、 utility账单支付等其他领域。对其长期增长空间以及穿越短期低谷的能力不用太担心。即便在宏观经济放缓的情况下,需求依然稳固——
Sezzle 的护城河够深吗?增长、估值与风险的三角博弈

【多空对决】联合健康的“估值洼地”是陷阱还是黄金?

联合健康最近陷入了相当大的麻烦,其核心业务的医疗成本上涨趋势对其造成了不利影响。由于不断上升的成本压力,联合健康的利润率前景被下调,这也导致该公司在上周公布的第二财季财报远低于预期。尽管利润率受到打击,联合健康仍保持了稳健的盈利水平,并且最近对核心管理团队进行了大换血,以引入新的视角,支持公司的扭亏努力。因此,有外国分析师认为,联合健康当前处于一个逆向投资的格局中,可能为逢低买入的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 作者:The Asian Investor 第二季度每股收益未达预期   这家医疗保健公司公布的第二季度调整后每股收益为 4.08 美元,比市场共识预期低了 0.37 美元。当季营收为 1,116 亿美元,比华尔街平均预测少了 3,120 万美元。 对投资者而言的一次(盈利型)重组机会   联合健康不仅向美国人销售健康保险计划,它还拥有一家名为 Optum 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旨在改善公司客户的健康结果。联合健康是美国最大的医疗保险公司之一,目前市值为 2,160 亿美元。 作为领先的健康保险巨头,联合健康正因医疗费用不断上涨、人均成本持续攀升而遭受重创,这对 2025 年的营业利润率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医疗费用上涨不仅是美国的问题,由于美国医疗体系相较其他 G7 国家格外昂贵,保险公司近期普遍面临巨大逆风。举例而言,联合健康第二季度的营业成本激增,增速显著高于公司营收:2025 财年第二季度,公司营业成本同比增长 17%,达到 1,065 亿美元;相比之下,与保费相关的营收为 879 亿美元,同比增长 14%。 具体而言,有一项费用类别格外突出:医疗费用——即保险公司必须为客户支付的全部医疗支出总和。第二季度,联合健康的医疗费用(对任何保险公司来说都是最大的费用类别)同比飙升 20%,达到 786 亿美元。 换句话说,公司医疗费用的
【多空对决】联合健康的“估值洼地”是陷阱还是黄金?

福泰制药发布Q2财报,VX-993不及预期引发股价大跌

2025年8月4日,福泰制药(Vertex Pharmaceuticals)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公司在该季度实现了强劲的业绩增长,收入和净利润均超出了市场预期,核心产品表现稳健,管线研发进展顺利,同时对全年财务指引做出了重申。但是,由于疼痛管理药VX-993 的 2 期试验未达急性疼痛主要终点,公司股价短期承压。 一、Q2业绩概况:营收同比增长11.7%,非GAAP利润率大幅提升 福泰制药2025年Q2总营收达到29.6亿美元,较2024年同期的26.5亿美元同比增长11.7%,主要得益于核心产品的持续增长及新产品的贡献。其中,产品净收入为29.4亿美元,其他收入为0.21亿美元。 从具体产品来看: 囊性纤维化(CF)领域的核心产品TRIKAFTA/KAFTRIO继续保持稳定增长,Q2收入达25.5亿美元,较2024年同期的24.5亿美元增长4.1%,仍是公司营收的主要支柱。 新一代CF药物ALYFTREK自获批后快速放量,Q2贡献收入1.57亿美元,成为营收增长的重要新动力。 其他产品收入(含CASGEVY和JOURNAVX)为2.36亿美元,其中CASGEVY贡献3000万美元,JOURNAVX贡献1200万美元,显示出新产品商业化的初步成效。 在盈利指标方面,公司非GAAP运营利润达13.3亿美元,同比实现从亏损31.5亿美元到盈利13.3亿美元的大幅逆转;非GAAP运营利润率为45%,较2024年同期的119%显著提升,反映出规模效应下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非GAAP净利润为11.7亿美元,合每股摊薄收益4.52美元,而2024年同期为净亏损33.1亿美元(每股亏损12.83美元)。截至Q2末,公司现金及等价物、有价证券总额达120亿美元,为后续研发投入和商业拓展提供了充足资金保障。 二、主要业务进展:核心领域巩固领先,管线研发多点突破 1. 囊性
福泰制药发布Q2财报,VX-993不及预期引发股价大跌

关税政策最大赢家!二手车电商Carvana的“颠覆性盈利”震惊华尔街

Carvana以电子商务优先模式和亮眼的“自动售货机”式汽车库存塔楼闻名的二手车零售商,今年一直是华尔街的宠儿,股价上涨了80%,尤其是在7月底公司公布业绩大幅超预期后,涨幅进一步加速。不过,有外国分析师认为,尽管Carvana近期涨幅可观,该公司在抢占美国汽车经销商市场份额方面仍处于早期阶段。 作者:Gary Alexander 长期以来,看空阵营反对Carvana的主要论点之一是,它使用每单位毛利润(GPU)等定制指标来试图掩盖亏损。但在第二季度,Carvana通过展示远超竞争对手的巨额GAAP利润,推翻了这一观点。在宏观环境严峻但二手车需求依然旺盛的背景下,尽管其估值倍数有所上升,但公司前景依旧可期。 看好Carvana的核心原因如下: ➢受关税政策推动,二手车需求旺盛。美国现已与除中国外的一些最大贸易伙伴签署了贸易协议,显然汽车(以及钢铁、铝等关键零部件)不会获得关税减免。新车价格大幅上涨的预期正推动需求转向二手车市场,这对Carvana的市场业务有利。 ➢巨大的潜在市场(TAM)有待开拓。按当前销量计算,Carvana仅占美国二手车市场的1.5%,占美国汽车总销量(包括新车)的1.0%。 ➢Carvana的每单位毛利润(GPU)持续增长。随着二手车价格因需求增加而获得支撑,Carvana在库存汽车的零售售价与批发收购价之间的价差不断扩大。每单位毛利润升至历史新高,推高了公司的备考和GAAP利润率。 ➢规模经济效应。过去几年,Carvana为实现成功进行了规划,尤其在汽车翻新产能方面的投资远超当时的销量水平。如今,Carvana正充分利用这部分产能,这成为每单位毛利润增长的又一推动力。 ➢GAAP盈利。长期以来,Carvana因采用定制化的备考调整而饱受批评,如今它已实现GAAP盈利,并开始从净利润角度证明其估值的合理性。 必须承认,Carvana仍是一只估值较高的
关税政策最大赢家!二手车电商Carvana的“颠覆性盈利”震惊华尔街

指引仅增3%!华尔街看空VS零售狂欢:eBay的“预期差”暗藏什么玄机?

eBay公司凭借优异的业绩创下历史新高,但公司并未给出与20%股价涨幅相匹配的大幅增长指引。在经历长期挣扎后,这家在线平台已转向人工智能和直播服务来推动增长。有外国分析师认为,尽管股价大幅上涨,但基于相对价值,仍可略偏看涨。 作者:Stone Fox Capital 商品交易总额(GMV)增长 多年来,eBay一直在努力提升平台的GMV增长,而股东获得的收益主要来自通过资本回报减少的股份数量。如今,这家在线平台 已重回GMV增长模式,以此推动营收和利润增长。 第二季度,eBay在增长道路上迈出了下一步:该季度GMV实际报收195亿美元,远超此前预计的189亿美元持平水平,同比增长4%。如下图所示,2024年第一季度eBay的GMV增长为0%,而现在已缓慢加速至4%,这主要得益于美国市场GMV增长跃升至7%。 来源:eBay 增长的很大一部分来自广告平台,其销售额达4.82亿美元,平台内广告(1P ads)同比增长19%。加上直播服务、购物助手等人工智能工具、生成式AI视频创作,以及在奢侈品牌和收藏品领域的其他举措,eBay如今势头稳健,让投资者更有信心相信公司将成为持续增长的企业。 eBay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GMV约为194亿美元,基于第二季度的数据,公司很可能实现显著的增长超预期。营收增长也将同步跟进,按汇率中性计算目标增长4%,而即便考虑到关税对销售的部分影响,报告销售额增长仍可能达到5%至6%。 来源:eBay 总体而言,这家在线平台在创新和改进方面更为积极,以推动平台的GMV增长。从2023年GMV负增长到如今4%的增长,公司无疑有机会实现远超当前最低目标的增长。 资本回报的成效 过去十年,eBay一直在回购股票,这为股东带来了突如其来的巨大收益。仅在过去一年,当股价常规在60美元区间交易时,公司每季度至少花费6.25亿美元用于股票回购,仅第一季度就购买了约90
指引仅增3%!华尔街看空VS零售狂欢:eBay的“预期差”暗藏什么玄机?

上市首日大涨250%,Figma投资价值还有多高?

7月31日,Figma 正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股票代码为 “FIG”。其美股 IPO 获得超 40 倍超额认购,市场需求。公司上市首日开盘价达85美元,较IPO定价33美元飙升157%,公司估值约500亿美元,收盘突破115美元,涨幅达到250%,市值突破 560 亿美元!此次上市,摩根士丹利、高盛、Allen & Company 及摩根大通担任此次发行的主承销商。 一、Figma 公司概况 Figma 由迪伦・菲尔德(Dylan Field)与艾文・华莱士(Evan Wallace)于 2012 年联合创办。迪伦・菲尔德 1992 年出生,19 岁从布朗大学辍学创业,首个项目因技术难题折戟。创立 Figma 后,公司一度在倒闭边缘徘徊,直至聚焦 UI/UX 设计协作,并采用浏览器化、跨平台模式,才迎来转机。当时设计师面临多种开发工具,技术产品开发工具链的局限与碎片化,严重阻碍协作。Figma 运用 WebGL 技术,将设计工作引入浏览器,搭建起别具一格的设计平台。 2015 年,Figma Beta 版上线,凭借实时协作、云端同步功能及免费策略,迅速在市场崭露头角,成为设计师与非设计团队的得力工具,并于 2017 年开启收费服务。2021 年,Figma 推出第二款产品 FigJam,这是一款助力团队头脑风暴的在线白板工具。发展至今,Figma 平台已深度嵌入全球数十亿人日常使用的各类应用程序设计中,像谷歌地图、优步、多邻国、Claude 大模型、领英,以及国内熟知的微信小程序、抖音界面等,背后都可能有 Figma 的助力,堪称设计界的 “基础设施”。 二、Figma 业绩表现 收入增长强劲。Figma 的收入呈持续上扬态势。2023 年、2024 年和 2025 年第一季度,收入分别约为 5.05 亿美元、7.49 亿美元和 2.28 亿美元。2024
上市首日大涨250%,Figma投资价值还有多高?

暴跌21%!诺和诺德是飞刀还是黄金坑?

诺和诺德股价暴跌逾20%,市值跌破2000亿美元,较其曾经超过6000亿美元的估值大幅缩水。该公司在GLP-1市场面临持续竞争,加之首席执行官离职以及财务指引下调,给公司带来了巨大压力。尽管如此,有外国分析师认为,现在仍是投资者“接住这把飞刀”的好时机,因为该公司的核心业务保持多元化且财务状况稳健。 作者:The Value Portfolio 第一季度业绩 诺和诺德第一季度业绩表现强劲,公司持续朝着目标迈进。 来源:诺和诺德 该公司在糖尿病市场的份额保持强劲,占比33.3%,同比下降0.6%。公司在肥胖症治疗方面的收入高达184亿美元(约合30亿美元),且罕见病领域的销售额也持续表现强劲。即便公司更新了业绩指引,仍预计2025年实现增长。 诺和诺德的GLP-1业务 GLP-1仍是公司最大的销售驱动力,过去几年公司一直在努力维持其市场份额。 来源:诺和诺德 尽管公司面临着持续激烈的竞争,但它在GLP-1市场仍保持全球领先地位。过去3年,公司投入超过200亿美元用于扩大产能和优化生产。预计公司将继续致力于完善其资本组合。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对公司的业绩指引充斥着各种悲观论调,但它仍然是一家高速增长的公司,服务的患者数量新增数百万。肥胖症是目前人类面临的最致命疾病之一,而该公司在对抗肥胖症方面正取得重大进展。 诺和诺德的其他业务板块 该公司目前非核心业务的GLP-1药物也引发了一些关注。 来源:诺和诺德 公司的罕见病销售额增长了3%,这尤其得益于风险较低且更多元化的国际业务。在国际市场的强劲增长推动下,公司罕见内分泌疾病的销售额也增长了14%。 虽然整体罕见病业务板块规模较小,年销售额约为30亿美元,但它仍是公司业务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诺和诺德 公司还专注于核心业务,其口服司美格鲁肽片剂取得了显著成果,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公司已收集了大量相关数据,并提交给FDA
暴跌21%!诺和诺德是飞刀还是黄金坑?

【月月收租】AI芯片出口解禁!用AMDY捕捉AMD红利的新玩法

有外国分析师认为,YieldMax AMD Option Income Strategy ETF(下文简称AMDY)是一款高派息产品,适合那些看好芯片制造商AMD有望在AI GPU市场追上英伟达的投资者。 作者:The Asian Investor 通过AMDY把握AMD的增长契机 AMDY是一款高收益产品,为投资者提供近70%的派息率,这一收益通过备兑看涨期权策略实现。该ETF结合了AMD的合成多头头寸(AMDY实际上并不持有这家芯片制造商的股票),并通过卖出看涨期权来创造定期收益,每月向投资者支付。 AMD的数据中心业务中,AI加速器的需求旺盛,这使其营收、收益和自由现金流实现了实质性增长。重要的是,AMD在AI加速器领域的潜力才刚刚开始向英伟达靠拢,该公司已宣布将推出多款AI加速器,这将使其能够增加对客户的出货量,尤其是在今年下半年。由于AI热潮持续,AMD在过去一年中收益大幅增长,而且这家芯片制造商有望在未来进一步加速增长。 来源:YCharts 7月,AMD从美国政府那里得到了一个非常积极的消息——允许向中国恢复出口性能较低且符合出口规定的GPU。此前,作为美国与中国贸易谈判的一部分,芯片出口曾被禁止。恢复向中国出口MI308X芯片显然会成为AMD的营收催化剂,与英伟达类似,由于出口限制放宽,未来几个月AMD的营收预期可能会被大幅上调。 此外,周一有报道称,AMD可能计划将其Instinct MI350系列AI加速器的价格从1.5万美元上调至2.5万美元,涨幅达70%。平均售价的上涨可能会成为这家AI芯片制造商营收的一大推动力,并可能在未来几个季度为其营收、收益和自由现金流带来显著利好。 这些数据表明,AI热潮仍在持续,而AMD有望从数据中心市场资本支出可能加速增长中获益。根据Gartner早些时候的预测,2025财年生成式AI支出预计将激增,同比增长76%。 来
【月月收租】AI芯片出口解禁!用AMDY捕捉AMD红利的新玩法

中慧元通通过港交所聆讯:创新疫苗领域的潜力新星

7月27日,江苏中慧元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慧元通”)通过港交所聆讯,计划发行不超过 1.38 亿股境外上市普通股,中信证券和招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基石投资人方面,南京高特佳、盈科创新和国海创新等资深投资者已明确表达投资意向,为公司上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公司概况:创新驱动的疫苗研发先锋 中慧元通成立于 2015 年,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的疫苗公司,专注于创新疫苗及采用新技术方法的传统疫苗的研发、制造及商业化。公司以解决未被满足的优质疫苗需求为目标,依托领先的研发技术平台,不断推进疫苗产品的开发与升级。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取得显著成绩。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拥有两种核心产品,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商品名慧尔康欣)于 2023 年 5 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三岁及以上人群,是中国首款且唯一一款获批的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在研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此外,还有 11 种在研疫苗,涵盖多个疾病领域,研发管线丰富。 二、业务模式:以研发为核心,构建多元收入结构 中慧元通的主营业务围绕疫苗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展开。研发上,公司建立了基因工程及蛋白质表达与纯化平台、mRNA 疫苗研究平台等多个技术平台,拥有一支由 86 名成员组成的自有研发团队,其中 45.3% 拥有博士或硕士学历,核心成员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为研发工作提供强大支持。 收入结构方面,目前公司全部收入来自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的销售。2023 年该产品产生收入人民币 52.2 百万元,2024 年为人民币 259.6 百万元,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止三个月为人民币 400,000 元。随着在研产品的推进,未来收入来源将更加多元化,如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三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等产品上市后,有望成为新的收入增长点。 三、财务分析:收入增长与成本压力并存 收入和盈利
中慧元通通过港交所聆讯:创新疫苗领域的潜力新星

接近年内低点!70亿收购SentinelOne是不是太低了?

市场有传言称,Palo Alto Networks正寻求收购SentinelOne公司。网络安全领域仍是备受关注的一大焦点,这意味着SentinelOne并不急于在此刻变现离场。有外国分析师认为,尽管有传言称其可能会以较高溢价被收购,但SentinelOne目前仍接近年内低点。 作者:Stone Fox Capital 关于Palo Alto Networks的传言 本周伊始,以色列媒体报道称,Palo Alto Networks有意收购SentinelOne,一位行业消息人士称交易价值可能为70亿美元。报道指出,Palo Alto Networks的兴趣源于对SentinelOne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以及终端网络安全领域整合的关注。 SentinelOne的股价起初因这一收购传闻出现上涨,但从价格层面来看并不合理。该公司股票当前市值为65亿美元,董事会显然不会对每股接近20美元(接近历史低点)的估值感兴趣。 一些分析师预测,更合理的交易估值应接近100亿美元。股价若能突破年内高点,可能会更吸引股东们的关注。 在网络安全领域,SentinelOne持续实现快速增长。该公司在第一季度实现了23%的营收增长,而Palo Alto Networks同期仅为16%。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Palo Alto Networks一年多前因转向专注于平台化而导致增长率下滑之后,SentinelOne反而拥有了更出色的增长率。SentinelOne的远期企业价值与销售额比率仅略低于6倍,而Palo Alto Networks则高达14倍,前者仅为后者的一小部分。 数据来源:YCharts 尽管加拿大丰业银行认为,100亿美元的交易对Palo Alto Networks而言是一次重大的战略转变,但该公司市值超过1300亿美元,收购SentinelOne对其来说绝非难事。这家大型网络安全公司拥有8
接近年内低点!70亿收购SentinelOne是不是太低了?

BigBear.ai的“多域作战平台”能否复制Palantir神话?

当Palantir用十年把政府数据炼成400%涨幅的神话,2008年就已潜伏的BigBear.ai正以同样节奏叩击国防AI的大门:营收七年复合18%爬升、国防部VANE合同积压3.85亿美元、股价一年飙416%。但神话与泡沫只隔一层纸——3630万运营亏损、52%收入依赖四大客户、中东扩张裹挟地缘政治风险。是复制奇迹,还是重演炒作?有外国分析师认为,答案藏在烧钱速度与订单落地之间。 作者:Rick Orford BigBear.AI在人工智能和分析市场或许算是个新手,但该公司本身自2008年就已成立,且在2020年末被NuWave Solutions收购后登上了新闻头条。 收购之后,BigBear.AI专注于开发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分析技术,助力国防机构实时分析海量数据集。它聚焦于“关键任务”应用,这意味着果断且精准的决策确实至关重要——就像Palantir在其早期所做的那样。 说到这里,Palantir的股票在一年时间里上涨了超过423%,与BigBear.AI同期390%的涨幅相去不远。这自然引发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尽管两家公司的财务状况无法相提并论,但BigBear.AI有可能成为下一个Palantir吗? BigBear.AI近期的财务状况 随着国防领域对人工智能的需求激增,BigBear.AI正逐渐获得关注。然而,到目前为止,其财务状况没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 与去年同期相比,BigBear.AI第一季度的营收增长了约5%,达到3480万美元,这主要得益于国土安全部和数字身份相关奖项带来的额外收入。因此,同期毛利润也增长了5%,达到740万美元。尽管如此,BigBear.AI的运营亏损较去年同期激增75%,达到1950万美元。不过,其净亏损下降了51%,至6200万美元,即每股亏损25美分(基本每股)。再次强调,目前我们不能指望BigBear.AI实现盈利,但该季度净
BigBear.ai的“多域作战平台”能否复制Palantir神话?

禾赛科技:ADAS+Robotics双轮驱动,投资价值凸显

一、公司概况与主营业务 禾赛科技作为全球激光雷达领域的领军企业,专注于为智能驾驶和机器人领域提供高性能激光雷达产品及感知解决方案。公司产品矩阵覆盖L2至L4级自动驾驶需求,主要分为两大核心业务板块: ADAS激光雷达:面向乘用车及商用车高级辅助驾驶场景,代表产品包括AT系列(如AT128、AT1440)、FT系列(如FT120、FTX)及ET系列(如ETX)。其中,AT1440是全球最高线数的车规级超高清激光雷达,角分辨率达0.02°,探测距离达300米;ETX作为全球测距最远的车规级激光雷达,可实现400米超远测距,专为L3级自动驾驶设计;FTX则以180°×140°超广视场角成为纯固态补盲雷达的标杆产品。截至2025年4月,公司已与22家国内外车企达成超120款车型的量产定点合作,客户涵盖理想、比亚迪、极氪、凯迪拉克等头部品牌。 Robotics激光雷达:聚焦服务机器人领域,核心产品为JT系列(如JT16、JT128),主要应用于割草机器人、泳池清洁机器人、无人物流车、移动机器人(AGV/AMR)等场景。2025年第一季度,该业务板块交付量达4.97万台,同比激增649.1%,其中割草机器人领域已与主流厂商达成战略合作,计划一年内交付30万台JT系列产品。 二、近期财务表现 2024年公司全年营收达2.9亿美元(约20.7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7%;20202024年营收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50%,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进一步加速,达0.73亿美元(约5.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6%,主要受益于Robotics激光雷达交付量的爆发式增长。 利润层面,公司已实现从亏损到盈利的跨越。2024年非GAAP净利润达1369万元人民币,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0.05亿美元,成为全球首家全年盈利且现金流为正的激光雷达企业。2025年第一季度延续向
禾赛科技:ADAS+Robotics双轮驱动,投资价值凸显

回顾历史,中国牛市又来了吗?

近期A股市场呈现出强势上涨的态势,结构性慢牛特征逐步显现。从市场表现来看,尽管经济仍处于弱修复阶段,但上证综指在流动性宽松、政策积极等因素的推动下持续上涨,市场情绪逐步升温。这种经济偏弱但股市走强的格局,不禁让人联想到2014年下半年和2020年4-7月的行情,引发了投资者对牛市是否来临的广泛讨论。通过复盘历史行情的异同,或许能为当下的投资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2014年和2020年牛市行情的驱动逻辑 2014年下半年和2020年4-7月的A股行情虽处于不同的经济周期,但均呈现出经济基本面偏弱与股市上涨并存的特征,且核心驱动力均来自流动性宽松、政策支持等分母端因素。 2014年下半年,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期,制造业PMI、社零、出口和投资增速均呈下滑趋势,商品房销售增速维持低位,全A和工业企业盈利增速持续下探,全A盈利从2014年三季度的9.0%下滑至2015年一季度的3.5%,工业企业盈利增速在2015年初转负。但在此背景下,上证综指却迎来了一波凌厉的上涨,期间涨幅高达58%,这主要得益于流动性的大幅宽松和政策的积极推动。宏观层面,国内央行连续降准降息,海外流动性也相对宽松,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呈下降趋势;股市资金层面,融资成为该轮行情资金流入的主力,2014年7月至年底,融资流入达6137.1亿元,同时沪股通的开通也吸引了外资入场,685.7亿元外资的流入为市场注入活力。政策方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九条)、退市新规等资本市场改革政策落地,为牛市初期行情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当时市场估值处于极低位置,上证综指、沪深300和万得全A的估值分位数(2005年起计算)分别为0.8%、1.1%、1.2%,低估值为行情上涨提供了安全垫。从风格上看,2014年下半年大盘价值占优,低估值蓝筹领涨,呈现明显的大盘风格。 2020年4-7月,A股市场在疫情冲击后走
回顾历史,中国牛市又来了吗?

仿制药蚕食百万用户!诺和诺德靠“499美元闪电战”能收复50%失地?

尽管今年以来股价下跌25%,诺和诺德凭借肥胖症药物销售额65%的增长以及4600万的患者群体,在飞速发展的糖尿病与肥胖症GLP-1领域仍稳居主导地位。其卓越的临床证据、高价产品组合及不断扩张的全球基础设施,为自由现金流的创造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外国分析师认为,尽管复合替代品对短期市场情绪构成压力,但监管变革与战略举措将助力诺和诺德收复市场份额,同时依托医疗健康领域最强劲的长期趋势之一,持续实现复利增长。 作者:Yiannis Zourmpanos  诺和诺德的GLP-1帝国 诺和诺德在全球糖尿病与肥胖症治疗GLP-1市场的领先地位,构成了一道护城河(得益于海量临床数据与战略性运营投资),支撑着稳健的销售表现。公司服务约4600万患者,同比增加400万,这一数据体现出其在快速扩张的2型糖尿病与肥胖症管理市场中抢占更大份额的能力。 在GLP-1受体激动剂领域,诺和诺德在国际市场占据72%的销量份额,在美国市场占比超50%。这一领先地位依托于Ozempic(用于糖尿病的司美格鲁肽)和Wegovy(用于肥胖症的司美格鲁肽)等药物。2025财年第一季度,公司总销售额增长18%(以丹麦克朗计为19%),其中肥胖症护理销售额增长65%(主要来自Wegovy),GLP-1糖尿病药物销售额增长11%。根据分析师对当前趋势的判断,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率或达20%左右。 来源:诺和诺德 此外,诺和诺德的营收增长速度远超行业中位数——营收同比增长24.11%,较医疗健康行业中位数高出253%;EBITDA同比增长31.82%,较行业中位数溢价约319%。公司的品牌认可度是核心资产,Ozempic和Wegovy因疗效与适应症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例如Ozempic获批可降低慢性肾病风险,Wegovy则具有心血管益处。 从全球肥胖症与糖尿病患病率上升的趋势来看,GLP-1市场的增长潜力巨大。例如
仿制药蚕食百万用户!诺和诺德靠“499美元闪电战”能收复50%失地?

合规正成为稳定币的分水岭

在数字货币蓬勃发展的浪潮中,稳定币凭借其独特的特性,正逐渐成为连接波动的加密世界与传统金融体系的关键纽带。它不仅为加密货币市场提供了稳定的价值锚点,更在重塑全球金融交易模式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一、稳定币的定义与类型 稳定币是一种旨在维持价值稳定的数字资产,通常与美元等法定货币挂钩,这一特性使其区别于比特币、以太坊等价格剧烈波动的加密货币,成为加密货币市场中的“避风港”和重要交易媒介。 其核心理念是融合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如去中心化、透明可追溯,与稳定的价值属性,从而在数字世界与传统金融之间搭建起关键的连接桥梁。目前,稳定币主要分为三大类: ➢法币储备型稳定币:这是最主流的类型,发行方按1:1的比例持有法币作为储备来支持稳定币发行,像USDT和USDC都是典型代表。 ➢ 加密资产抵押型稳定币:通过超额抵押其他加密资产来发行,例如MakerDAO发行的DAI。 ➢ 算法稳定币:不依赖资产抵押,而是依靠算法和智能合约调节市场供需以维持与锚定资产的稳定关系。 自2014年第一个稳定币BitUSD问世以来,稳定币市场经历了显著的演变和增长。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生态系统中,它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为借贷、交易等金融应用提供稳定的价值尺度和结算单位。同时,在跨境支付领域,其高效、低成本的特点也为传统支付体系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不过,稳定币的发展也面临着储备资产透明度和监管等方面的挑战,尤其是算法稳定币,其稳定性高度依赖算法设计和市场信心,历史上曾出现因市场恐慌引发的“死亡螺旋”。 二、稳定币的应用场景 稳定币的价值不仅在于为波动的加密市场提供“稳定锚”,更在于作为连接数字世界与现实经济的桥梁,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效率革命。凭借锚定法定货币的“稳定性”和区块链技术的“高效性”,它正渗透到传统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多个领域。 (一)DeFi场景 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这个基于区块链的新金
合规正成为稳定币的分水岭

锂价触底信号已现!SQM的“盐湖印钞机”借Codelco合作延寿30年

4月以来,智利矿业化工(SQM)凭低成本锂盐与地缘优势重获资金青睐,股价已涨约12%,但有外国分析师认为这仅是序章。供给自律、库存见底,锂价最坏时刻或已过去;携手Codelco将盐湖运营权延至2060年,更一举扫清2030年特许到期的最大风险。 作者:Dilantha De Silva 4月以来,智利矿业化工公司(下文简称SQM)开始获得投资者青睐,理由是其低成本的锂业务以及有利的地缘政治定位——当时特朗普政府正威胁要对许多贸易伙伴征收高额关税。从那以后,SQM的股价上涨了约12%。从更大的格局来看,这对SQM而言仅仅是个开始。在这三个月里,无论是公司层面还是行业层面,SQM都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发展。而多头之所以看好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有迹象表明锂供应趋于规范,库存也在正常化,这意味着锂价最糟糕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 ➢最近与智利国家铜业公司(Codelco)敲定的合资企业(JV)大大降低了SQM的风险,因为这消除了该公司面临的最大长期威胁之一——2030年特许权到期。 让我们从深入评估锂市场的基本面开始进行分析。 锂价触底的理由 我们没有水晶球来预测市场下一步的走向。然而,忽视市场和行业的周期性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正如霍华德·马克斯在其畅销书《掌握市场周期》中精准描述的那样,当我们深刻理解自己在周期中所处的阶段时,就能为下一个市场周期做好准备。 几年前锂价飙升,随后又暴跌,这充分证明了周期性的影响。 图:碳酸锂和氢氧化锂价格 要了解我们如今在周期中所处的位置,这需要关注两个变量: ➢供应环境 ➢库存水平 对于任何大宗商品而言,当高成本生产商大举停产时,这就是供应趋于正常化的早期迹象。当锂价飙升至近8万美元/吨时,由于各种规模的锂生产商都能盈利,锂的供应量达到了不可持续的水平。而到2025年为止,我们看到了这一趋势的逆转。 例如,中国江西省的许多锂云母生产商因锂价低迷导致运
锂价触底信号已现!SQM的“盐湖印钞机”借Codelco合作延寿30年

入选标普500暴涨10%!Block的“10亿比特币储备”为何撑不起增长?

Block公司是首批将比特币交易纳入业务的上市金融科技公司之一,但有外国分析师认为,随着美国政府开始批准加密货币相关立法,该公司的加密货币业务并未产生任何实质性利润。因意外入选标普500指数,其股价大幅上涨,但这使得持有Block的价值变得有限。 作者:StoneFox Capital 有限的加密货币催化剂 几年前,Block的股价会因比特币交易收入而大幅波动。仅在2025年第一季度,这家金融科技公司就实现了23亿美元的比特币交易收入,但同时也产生了几乎相当的22.4亿美元交易成本。 来源:Block Block自2018年起就提供比特币交易服务,但始终停留在主要加密货币的简单交易层面。而Coinbase已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平台,提供多种加密货币交易以及稳定币服务,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是Block的两倍多。 特朗普总统刚刚批准了《天才法案》,旨在监管稳定币。目前该市场由Coinbase等少数几家公司主导,Block则完全缺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联合创始人杰克·多尔西曾是比特币的早期支持者之一。按照当前11.8万美元的价格计算,Block持有8584枚比特币,价值超过10亿美元,而其成本基础仅为2.61亿美元。 不幸的是,Block一直局限于曾经具有创新性的Cash App,并进军“先买后付”(BNPL)服务领域。但这两项业务都无法再提供加密货币带来的增长动力。 该公司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开始在Square平台推出比特币支付功能,到2026年大多数卖家都将具备使用资格。此外,公司正通过Proto项目开发比特币挖矿芯片和系统,并计划在下半年推出相关业务,但这家金融科技公司在加密货币交易这一固有机会之外的进展并不显著。 2025年第一季度,Block的毛利润仅增长9%,达到22.9亿美元。需要再次说明的是,由于该金融科技公司存在大量交易成本,其毛利润更像是一个净收入数字。 无论
入选标普500暴涨10%!Block的“10亿比特币储备”为何撑不起增长?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