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创新药更火了。 据统计,截至5月份,跨国药企手中首付款5000万美元以上的BD交易,超过40%来自中国生物科技企业。而在四年前,这一比例还不足5%。 即便到了2024年,也“不过”27%。很显然,中国创新药正在加速改变世界,逐步掌握定价权。这组陡峭的增长曲线,清晰勾勒出中国创新药全球定价权从无到有、由弱转强的历史性拐点。 热闹仍在继续。6月13日,阿斯利康(AZ)与石药集团达成最高达53亿美元合作,利用石药集团的AI药物发现平台开发小分子候选药物。8月5日,晶泰科技又以一笔总额59.9亿美元的合作,创造AI药物发现合作订单新纪录的同时,引发医药圈广泛关注。这些越发密集且大额的BD 案例,正成为中国创新药出海大潮续汹涌的明确信号。 更深层来看,中国创新药“走出去”的BD盛宴正加速迈向2.0时代,参与主体更多元化、价值创造途径也发生着深刻变革。当中国的研发供应链与欧美成熟的药物商业化市场耦合,在新技术的催化下,中国是否能正成为全球药企管线的源头供应商,酝酿更大的爆发? 01 主体嬗变:中国BD生态的多元化升维 BD进入2.0时代的一个标志是,生态更丰富了。 2024 是中国药物研发BD 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中国创新药企出海,主要以biotech为主。而在2025年,biotech继续火力不减,继续担当先锋角色;传统药企也在强势入局,包括三生制药、石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等老牌大厂厚积薄发,高调入场。与此同时,晶泰科技等AI制药企业也在加入这一队伍,开始展露锋芒,AI 制药这一仍不时被人质疑的技术似乎也经过了漫长的技术验证与商务落地考验,逐步迈入收获期。 更丰富的生态,本身就意味着BD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提升。因为新、老主体均展现出加速争夺全球市场的核心武器库。 例如,传统药企研发、BD能力双重在线。三生制药是典型,其与辉瑞的合作,斩获12.5亿美元不可退还且不可抵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