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 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奇怪现象:张三和李四,在同一时间,面对同一市场,甚至买入同一股票。几年后,张三实现了可观的盈利,而李四却在恐慌中割肉离场,感叹时运不济。 他们之间的差异,是智商?信息?还是运气? 都不是。如果说投资是一场修行,那么大多数人被淘汰,并非因为选股(“脑”)的失误,而是因为持股(“胃”)的无力。 投资的三重“风险”: 在我们深入探讨之前,必须厘清三个经常被混淆的概念:风险意愿 (Risk Tolerance)、风险容量 (Risk Capacity) 和风险偏好 (Risk Appetite) 。    风险意愿 (Risk Tolerance): 这是纯粹的心理层面。你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忍受”账面上的损失而不至于夜不能寐?它是一种“精神状态”,会随着市场火爆或恐慌而剧烈波动 。    风险容量 (Risk Capacity): 这是绝对的财务层面。你的财务状况允许你承担多大的风险?这由你的年龄、收入、负债和投资期限等客观因素决定 。你的目标有一个截止日期,你要么有时间从损失中恢复,要么没有 。    风险偏好 (Risk Appetite): 这更多是战略层面,指你为了达到某个目标,主动选择去追求和承担的风险水平 。    李四的悲剧在于,他高估了自己的“风险意愿”。牛市中,他以为自己是激进的猎手;熊市来临,市场下跌,他才发现自己真实的风险意愿低得可怜,他的“精神状态”崩溃了 。    张三的胜利,在于他深刻地理解自己的“风险容量”(例如:这笔钱20年内不需要用),并以此为锚,构建了一个与“风险意愿”相匹配的策略。 心魔的源头:为何我们天生“追涨杀跌”?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风险意愿”如此脆弱?答案藏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