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木清 近日,从杭州起家的“铜匠”铜师傅,凭借对传统工艺的执着和小米系资本的加持,再次叩响港交所的大门。 近年来,铜师傅虽以《大圣传奇》等文创众创项目斩获一定的收益,但其上市之路依旧充满挑战。主营业务困于16亿元的细分赛道,近三年营收未破6亿天花板,估值在IPO前暴跌超38%,以及多元化尝试到目前都收效甚微等问题缠身,都为此次递表结果带来了不确定性。 【赛道规模狭小,增长故事乏力】 2013年,俞光发现饰品市场上铜制品稀少,且定价偏高,存在商业机会。于是搭建制造团队,创立了铜师傅,旨在为市场提供“高性价比”的铜质产品。2014年,铜师傅推出19.9元的铜葫芦,在天猫平台引流超300万,成为公司的首个爆款产品。 ▲产品矩阵,来源:招股书 俞光高度认可小米理念,雷军也认为铜师傅验证了“小米方法论在小众赛道的可行性”。这一理念的契合为后续合作奠定了基础。2017年和2018年,小米系的顺为资本和天津金米以合计1.6亿元两次投资铜师傅,共计持股22.95%,成为了铜师傅除创始人外的第二大股东。 在小米系资本的支持下,铜师傅的整体经营迈上了新台阶。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4年的收入计算,铜师傅在中国铜质文创工艺产品市场按总收入计位列第一,市场份额达到了35.0%。招股书显示,2022至2025年6月底(简称:报告期),铜师傅的营收分别为5.03亿元、5.06亿元、5.71亿元和3.08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0.57亿元、0.44亿元、0.79亿元和0.30亿元。 ▲经营业绩情况,来源:招股书 铜师傅的收入高度依赖于铜质文创产品,该类产品在报告期内的收入占比均超过95%,且于2024年达到96.6%。公司虽稳居中国铜质文创工艺产品市场头把交椅,但其深层困境在于企业命脉所系的赛道本身过于狭窄。 这种局限性不仅制约了公司的发展空间,也限制了资本的想象空间。与泡泡玛特形成鲜明对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