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观察
市值观察
聚焦上市公司市值与价值。
IP属地:陕西
0关注
2434粉丝
0主题
0勋章
avatar市值观察
2021-04-14

看懂复星医药,太难了?

作者:大师兄 编辑:小市妹复星医药跟德国BioNTech达成新冠疫苗研发合作后,股价半年内涨了3倍,市值最高超过2000亿。但此后至今,股价近乎腰斩。经历了暴涨暴跌的复星医药,2020年业绩到底有什么重大变化?【“白捡”5亿】年报显示,复星医药2020年营业收入303.07亿元,同比增长6.02%;归母净利润36.63亿元,同比增长10.27%;经营性净现金流25.80亿元,扣除2020年末向BioNTech支付1.25亿欧元新冠疫苗首付款的影响后,同口径增长11.19%。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公司营收占比最高的制药业务增长缓慢,成为拖累业绩的重要原因。这是近5年来复星医药的营收增速首次跌破双位数,似乎不容乐观。事实上,制药行业在去年的特殊环境下效益普遍较差,据全球著名医药咨询公司IQVIA发布的医院终端市场数据,行业平均增长率是-11.2%。相比而言,复星能够保持正增长,已经算难能可贵。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疫情逐步缓和,复星整体业绩在逐步好转。第四季度公司营收82.04亿元,同比增长了11.50%,扣非归母净利润6.58亿元,同比增长28.43%。此外,复星2020年最引人关注的项目mRNA新冠疫苗,并没有在当年实现实际销售进账,对复星去年的营收增速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也为今年的业绩增长留下伏笔。按照合作协议,供应于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的新冠疫苗成品,复星医药和BioNTech将按65%、35%的比例分享销售毛利。2021年,复星计划引进量达到一亿剂,疫苗上的收益可能会在今年给公司营收带来较大幅度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去年3月13日,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复星实业以31.63美元/股的价格,认购BioNTech新增发行的158万余股普通股,认购金额达到5000万美金。疫苗虽然还没开卖,但因股票上涨这笔投资在2020年为复星医药贡献了5.45亿元的净利润,占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11.64
看懂复星医药,太难了?
avatar市值观察
2024-01-03

重估上海莱士

作者:文雨,编辑:小市妹 上海莱士进入海尔时代。 自控制权转让消息传出以来,这块优质血制品资产的归宿就一直备受市场关注。如今靴子落地,前期布局的资金自然会选择获利出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海莱士昨天的盘面。好在市场纠偏及时,今天早盘便有大量抄底资金涌入,公司股价直线冲高。资本市场永远是对的,如果用一个词总结这场交易: 皆大欢喜。 【1+1+1>3】 海尔集团以125亿元的价格从基立福手中接过上海莱士20%的股份,同时基立福将其持有的剩余公司6.58%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委托予海尔集团或其指定关联方行使。据此测算,此次交易上海莱士总估值625亿,对应约26倍的动态市盈率。 对于海尔集团来说,这笔交易无论怎么看都是值得的。 全球最大血制品公司杰特贝林的PE超40倍,A股市场中,天坛生物、派林生物等直接竞品公司的动态PE也都在40倍以上,华兰生物、博雅生物市盈率略低,但同样高于上海莱士此次交易的估值水平。 如果再考虑上海莱士在业内的实力与地位,就更物超所值了。 论经营规模,截至2023H1,天坛生物拥有102家浆站,上海莱士有42家,华兰生物有32家,派林生物有38家,博雅生物有14家,卫光生物有9家,上海莱士稳居国内第二。 论产出质量,上海莱士遥遥领先,2022年公司吨浆产量约为13611瓶,同期博雅生物吨浆产出约10252瓶,派林生物约为10102瓶,华兰生物、卫光生物、天坛生物产出分别为9632瓶、7160瓶、6255瓶。上海莱士的吨浆利润大约110万,而华兰生物与天坛生物分别只有79万和59万。 ▲注:各公司吨浆产出(瓶) 简而言之,上海莱士顶着头部企业的身份,却连行业平均估值水平都没得到,妥妥的估值洼地。更何况,并入海尔的上海莱士还有价值再造空间。 海尔集团的能力人尽皆知,世界500强级别企业,到2022年末总资产约3860亿,年营收2911亿,管理能力、资金实力、影响力、
重估上海莱士

一夜涨超50%,拿下海外大单,激光雷达要爆发了?

文丨泰罗 激光雷达,又爆发了。 昨夜,激光雷达龙头禾赛科技美股飙涨超50%。 公司公告,预计2025年营收将突破30亿,ADAS业务占比超60%,全年激光雷达出货或达150万台。 不仅如此,公司还宣布与一家欧洲顶级主机厂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多年独家定点合作,为其下一代汽车平台提供高性能超远距激光雷达,覆盖其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多款车型。 在经历长时间的艰难探索之后,激光雷达产业终于要跨过盈亏平衡点,进入加速发展的全新周期。 2024年12月30日,禾赛科技发布数据,公司12月激光雷达交付量正式突破100000台,并预计2025年激光雷达规划年产能将超过200万台。而在2024Q3,禾赛科技激光雷达季度总交付量才不过134208台,同比大幅增长182.9%,对应单月平均约4.5万台的销量。 对比三、四季度的数据,可以发现公司当下明显已进入加速放量的爆发阶段。 速腾聚创的业绩同样印证了激光雷达的火爆,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激光雷达累计销量达到381900台,同比大增259.6%,其中9月产品总销量约5.91万台,远高于前三季度的平均月度销量,可见速腾聚创也同样处于加速放量期。 成本是决定一个产业能否大规模普及的终极因素,激光雷达销量狂飙的前提是价格已经狂跌。 根据禾赛科技季报的出货量和收入数据,其产品平均单价从2022年Q2的35869元/台大幅下降到2024年Q3的4023元/台,下降幅度接近90%;速腾聚创ADAS激光雷达产品在2020年-2024H1的销售均价分别为 22.5/10/4.3/3.2/2.6千元,相比4年前几乎也下降了近90%。 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当下激光雷达降价并非以牺牲企业利润为代价取得的,而是完全凭借技术进步和规模化降本来实现。请看下面这张图: 2022年之后,速腾聚创产品价格持续下探,但毛利率水平是持续向上修复的,到2024年彻底转正,并从一季度
一夜涨超50%,拿下海外大单,激光雷达要爆发了?

光伏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文丨文雨 就像一道射入森林的晨光,劈开了漫长的黑夜。 10月16日,协鑫科技发布自愿公告,公司光伏材料业务在2025年第三季度成功逆袭,9.6亿元的利润远超市场预期。即便剔除非经常性收益,Q3也已实现扭亏为盈。 在光伏最艰难、最灰暗,同时也最重要的时刻,协鑫的这种逆势而上可以说意义极其重大。 【信心回来了】 如果要找出过去几年最狼狈的行业,光伏一定算一个。 2024年,138家光伏上市公司累计亏损超150亿元,同比下降110%,其中有56家企业出现亏损,亏损面高达40%。 光伏公司在资本市场几乎已经完全被抛弃,股价直接腰斩甚至膝盖斩。 巅峰时,光伏行业总市值曾无限接近5万亿,但后来这一数据一度跌破2万亿,3万亿市值瞬间灰飞烟灭,这种暴力杀跌所引发的悲观氛围已经开始动摇全社会对光伏前途的信心。 所幸之处在于,国家在生死存亡时刻发起了反内卷行动。 7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李乐成主持召开第十五次制造业企业座谈会。 光伏行业的大佬几乎悉数到场,协鑫集团朱共山,阳光电源曹仁贤,通威集团刘汉元,隆基绿能钟宝申,TCL中环李东生,晶科能源李仙德,天合光能高纪凡,正泰新能陆川…… 会议统一了行业认识,要推动光伏改出内卷死亡螺旋,迈向高质量发展。 作为反内卷配套措施,7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公告,明确强调价格不可低于成本价倾销。 反内卷不再是一句说说而已的口号,而是人人都必须坚守的底线。 协鑫此次扭亏是一个重要信号和里程碑,它验证且闭环了过去一段时间政策工作的有效性。 业绩发布后,头部金融机构纷纷大幅上调协鑫科技的盈利预期和目标价。国泰海通预计公司明后年利润将达到13.17/20.55亿元,国信证券预计明后年利润会达到21.4/40.2亿元,中信更是直接把股票目标价在现价的基础上上调了超50%。 此
光伏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瑞浦兰钧的翻身仗

文丨文雨 从公司成立到实现146亿营收只用5年时间,成长速度与宁德时代不分上下,力压亿纬锂能(20年)、孚能科技(13年)、欣旺达(20年)、国轩高科(26年)等一众同行。在中国锂电池产业,瑞浦兰钧是一匹公认的“黑马”。 但事情的另一面却是,瑞浦兰钧长期被亏损困扰。 2020-2024年这五年时间,瑞浦兰钧累计亏损超40亿,以至于被外界扣上“行业亏损王”的帽子,不仅影响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估值,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也形成了一定制约。 所有这一切在今年突然迎来转机,瑞浦兰钧似乎正从过去的发展模式中快速跳脱出来,进入一个全新的、更高质量的成长周期。 【逼近盈亏平衡点】 如果说前几年瑞浦兰钧的异军突起有搭行业上行周期便车的成分,那么当下在产业竞争烈度升级,友商普遍降速的背景下依然可以逆周期生长则完全是个体能力的体现。 2024年,瑞浦兰钧实现营业总收入177.96亿元,同比增长29.44%,这一增长水平远超同期宁德时代的-9.7%、亿纬锂能的-0.35%、国轩高科的12%和欣旺达的17%,在整个锂电池产业尽显锋芒。 进入2025年,瑞浦兰钧的势头愈发凶猛。 在动力电池领域,根据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最新披露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动力电池行业前三强宁德时代、比亚迪和中创新航的市场份额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瑞浦兰钧的市占率却较去年同期提升0.35个百分点,是头部企业中为数不多实现正向扩张的,目前总排名已上升到第八位。而在新能源重卡市场,瑞浦兰钧上半年更是凭借1.7GWh的装车量和18%的市场份额冲到了中国换电重卡市场第二名,仅次于宁德时代。 在储能领域,2024年瑞浦兰钧户储领域电芯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二,到今年上半年已成功跃居全球第一。 市占率提升的同时,瑞浦兰钧的基本面也在快速改善。 根据公司最新披露的2025年半年度业绩公告,瑞浦兰钧上半年实现营收94.91亿元,同比增加24.9%;毛利为8.
瑞浦兰钧的翻身仗

暴涨300%!警惕风口上的A股游戏之王

文丨小李飞刀 7月14日,A股“游戏之王”世纪华通发布预告,上半年最高盈利达30亿元,同比翻倍增长。 事实上,在这份大增业绩披露之前,世纪华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早已炙手可热,股价曾在短短9个多月狂飙300%,市值一度突破1000亿大关。不过,最近两个交易日,股价大跌近10%。 这是否暗示了市场炒作过头,物极必反? 【疯狂爆炒背后】 世纪华通股价大爆发背后,离不开市场环境助推以及自身业绩改善。 首先,世纪华通踩中了A股两大超级炒作风口。一个是反复活跃的消费风口,市场一度疯狂押注政策会刺激内需消费来稳经济增长。在这一预期下,相关沾边行业领域,包括珠宝首饰、宠物经济、网络游戏等,均大幅受益。 年初以来,A股网络游戏板块大涨逾30%,跑赢多数行业。其中,世纪华通作为A股游戏市值一哥,自然也会受到市场热捧。只要风口在,资金在中短期内的抱团难以轻易瓦解。 另一个是ST大风口,上演了史诗级行情,背后导火索源于政策鼓励资本市场并购重组。短短7个多月,A股有6只ST翻倍股,34只个股涨逾30%,*ST宇顺更是强势狂飙近500%。 其次,世纪华通业绩改善也为资本市场亢奋的炒作提供了借口。 2024年,世纪华通营收226.2亿元,同比增长逾70%。归母净利润为12.1亿元,同比大增逾130%。2025年上半年,业绩景气度依旧,营收预计为170亿元,同比增长83%,归母净利润预计为24亿元-30亿元,同比增长107%-159%。 与此同时,世纪华通盈利能力,包括毛利率、净利率水平同样水涨船高。如此一来,市场线性外推,抱团疯炒,不断抬高估值水平。 截至7月16日,世纪华通PE为48倍,从绝对值看可能已给出过高估值溢价。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游戏龙头网易,尽管业绩基数很高,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依旧大增35%,但港股给到的估值仅18倍。 这一估值差异,也意味着世纪华通的炒作可能过头了。 【游戏卷向海
暴涨300%!警惕风口上的A股游戏之王

海致科技,“AI除幻”的故事不好讲

文丨云潭 AI变革遇上IPO盛宴,港股掀起一波资本巨浪。 近日,“大模型除幻第一股”海致科技正式递交招股书,试图叩开港交所大门。 这家由百度元老任旭阳创办的公司剑走偏锋,通过“图模融合”直击大模型幻觉痛点,并俘获了一众知名投资机构青睐。 只是,身处变幻莫测的AIGC赛道,其技术壁垒和技术路径仍面临诸多挑战,商业模式并不稳固。 估值停滞不前,选择港交所主板自身条件却有些勉强,负债激增,研发费用缩水,难以保证未来的竞争力。 【除幻:给AI装上“左脑”】 要想真正理解海致科技,必须首先搞清楚大模型的“幻觉”问题。 所谓“AI幻觉”,是指大模型在输出内容时“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看似合理但实际与事实严重不符。 比如,DeepSeek借助低成本训练,性能却能媲美GPT-4.0,一时轰动全球。但有数据显示,DeepSeek-R1幻觉率高达14.3%,远高于大语言模型V3以及行业平均水平。 DeepSeek曾在国际象棋游戏场景中,给出不符合规则的走法;询问具体新闻时,DeepSeek的某些回答违背事实;在科研检索场景中,还会提供一些不存在的研究成果。 如果仅是个人平时查询,可能并无大碍,但当AI应用在科研、金融、政务、医疗等行业时,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比如,2024年香港某投行用AI生成研报,其炮制了某新能源企业“获得沙特200亿美元投资”的新闻,导致公司股价单日暴涨23%;纽约某律师用ChatGPT撰写辩词,居然引用了根本不存在的案例,差点构成“欺诈法庭”罪。 “当大模型从C端走向B端,从玩具走向工具,而工具的精确性至关重要。”这就是海致科技的生存土壤。两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海致科技首席科学家郑纬民在发布公司首个知识图谱融合大模型平台(Atlas智能体)时,就如此说道。 由于训练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库数据滞后,低质量或误导性内容混入,以及模型优化不足,模型对
海致科技,“AI除幻”的故事不好讲

狂涨3倍!警惕毛戈平的三个隐忧

文丨小李飞刀 3月27日发布最新财报后,毛戈平股价大幅动荡,踌躇不前。而此前三个多月内,股价一度飞涨300%,最新市值截至4月2日已达500亿港元,攀升至中国化妆品行业第二名。 那么,毛戈平的股价表现,究竟是资本市场价值发现,还是短期亢奋情绪所催生的超级泡沫呢? 【暴涨300%之谜】 自2024年12月上市以来,毛戈平股价屡刷历史新高,背后是暂时无法证伪的基本面α与宏观β共振的结果。 2024年,毛戈平营收为21.8亿元,同比增长34.6%,净利润为3.15亿元,同比增长41.8%。2021-2024年,营收、净利润年复合增速分别为35%、38.6%。同期,中国限额以上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从4026亿元增长至4356.5亿元,年复合增速仅2.7%。 再看盈利能力,毛戈平2024年毛利率为84.4%,高于华熙生物、贝泰妮、珀莱雅等竞争同行。公司净利率为22.7%,也处于行业第一梯队。这与毛戈平在化妆品市场定位高端有关。 短期来看,毛戈平业绩高增无法证伪,市场线性外推,对未来成长性给予非常乐观的预期。一般来讲,这往往发生在大市持续走好、市场情绪亢奋的背景下。 2025年1月初开始,港股迎来了一波酣畅淋漓的行情,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最大涨幅高达30%、40%。除DeepSeek横空出世引发中国科技股重估外,大消费龙头在政策预期刺激之下,同样赢得资金追捧。 尤其是蜜雪集团最为疯狂,在招股期间曾冻资1.77万亿港元,成为港股新“冻资王”。上市之后,短短13个交易日之内又飙涨130%,可见市场情绪之亢奋。毛戈平作为大消费领域次新股,同样被大市以及蜜雪这波市场情绪助推,走出一波连续逼空行情。 大涨之后,毛戈平可能被显著高估了。截至4月2日,毛戈平PE为52.6倍,较上市初翻了一倍。横向对比看,这也远高于珀莱雅的22.75倍、贝泰妮的31.4倍。 ▲毛戈平PE走势图,来源:Wind 高估值
狂涨3倍!警惕毛戈平的三个隐忧
avatar市值观察
2023-10-20

用虚假数据被罚,毛利率远低同行,一直亏损的马泷齿科估值翻了300多倍?

作者:泰罗,编辑:小市妹 近期,民营口腔医疗服务提供商马泷齿科提交港股上市申请。这家创立于葡萄牙里斯本的口腔医疗机构从2012年进入中国市场开始,10年多时间,在中国多个城市开设了近30家口腔门诊。 只不过,马泷齿科由于高额的人工成本和销售费用,报告期内并未能实现盈利,同时,马泷齿科高端服务的定位目前在国内并没有多大的市场,而医生队伍学历偏低,销售费用去向不明,集采情况下未来盈利存疑以及频遭出发等问题,都是马泷齿科上市和后续经营路上的拦路虎。 1995年,Dr.Malo在葡萄牙里斯本创立马泷齿科。2012年时,马泷齿科的现任董事长邵宗宗与Dr.Malo合作,将马泷齿科引入国内,正式落户中国,并在2013年在北京开办了首家诊所。 马泷齿科将自身定位为高端口腔医疗服务提供商,主要为客户提供普通牙科、正畸科及种植科服务。进入中国后,马泷齿科开启了6轮融资,共计融入资金近4亿元,同时估值也是水涨船高,从最初的500万元到2021年12月E+轮融资结束后的16.67亿元,估值总体翻了300多倍。 截至2023年4月底,马泷齿科在中国开设了29家口腔门诊,遍及13个城市。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以2022年收入计算,马泷齿科在中国高端民营口腔医疗服务提供商中排名第二,在所有民营口腔医疗服务提供商中排名第九。 不过,中国口腔医疗市场的总规模并不大,占比不高的高端市场的更是如此。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民营口腔医疗服务市场总规模为859亿元,其中高端市场仅29亿元,占比约3.38%,而就算以15.6%的乐观增速增长,到2027年,民营高端市场规模才59亿元。 行业天花板太低,是马泷齿科经营面临的一大难题,行业容量太小,马泷齿科在其中费尽心思也分不到多大的蛋糕。 与此同时,进入中国10多年,马泷齿科却并未能实现盈利。 招股说明书显示,2020-2023年
用虚假数据被罚,毛利率远低同行,一直亏损的马泷齿科估值翻了300多倍?
avatar市值观察
2023-08-10

盈利下滑又违规贷款,汽车街想靠上市逆风翻盘?

作者:木清,编辑:小市妹 曾几何时,“没有中间商赚差价”、“首付3000元起开新车”等众多二手车平台的广告语,一直在国人的耳边萦绕。 自从2018年,优信集团赴美上市成功后,国内其他二手车平台也都跃跃欲试,不过由于监管、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一直未能传出新的喜讯。 2023年6月30日,国内最大的二手车交易平台公司汽车街(全称“汽车街发展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表,迈出冲击国际资本市场的坚实一步。 s不过,与2018年相比,现阶段国内二手车市场已经有了太多质的变化,同时汽车街本身尚存的盈利下滑、业务合规性、流动性等问题也增加了其上市结果的不确定性。 【汽车老将,再起征程】 据悉,汽车街由杨爱华在2014年成立。截至目前,杨爱华、杨汉松和杨泽华三兄弟分别持有汽车街12.23%、6.11%、4.28%股份。作为在汽车行业深耕30余年的汽车老将,汽车街算是杨爱华的第二次创业。 1999年杨爱华创立汽车销售公司宝信汽车,也正赶上国内经济高速发展,汽车行业方兴未艾的红利期,2011年宝信汽车上市成功,随后跻身中国汽车经销商前十强之列。在2014年,杨爱华发现了中国电商的魅力,创立了电商平台公司汽车街,进行汽车销售。2015年杨爱华将宝信汽车出售给广汇集团(现在的广汇宝信汽车集团(1293.HK)),开始专心经营汽车街,想再造一个商业帝国。在国内汽车销售整体进入低增长状态后,汽车街转型成专业的二手车平台公司。 在成长发展期间,汽车街也获得了诸如京东、腾讯、招银等优质投资机构的青睐。现阶段,汽车街主要经营4大类业务。分别是二手车拍卖业务、二手车增值业务、二手车收销业务、展会业务。 ▲汽车街业务类型及其占比情况,来源:招股说明书整理 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提升,二手车市场的变化也从量变逐步转变成了质变。由于电池是新能源汽车关键部分,并且动力电池成本占汽车总成本的40%-50%,而使用
盈利下滑又违规贷款,汽车街想靠上市逆风翻盘?
avatar市值观察
2022-06-08

这个卡了半导体脖子的百亿级赛道,哪些国内企业有望率先崛起?

       作者:程诺,编辑:小市妹       凭借耐温性好、透光性高、膨胀系数低等优质特性,石英玻璃材料被称为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高新技术材料,广泛应用于光伏、半导体、电光源、光学和航空航天军工等高新技术领域。       此前,市场和大众多对石英产业链认知不足,很少将关注视角放在石英制品这类耗材上。可就是这些不被重视的零部件,正以“不起眼”的姿态卡了半导体产业的脖子。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石英玻璃市场规模为260亿元,预计未来5年内将突破300亿元。       然而当前,无论是制造工艺,还是应用技术,石英玻璃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都多被海外企业垄断,国产企业仍处于加速崛起时期。       受益于半导体及航空航天等景气度持续高企,国内哪些企业有望抓住机遇,率先实现扩产发展?       1、石英股份       国内高端石英材料领域龙头,主营业务为石英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国内唯一一家同时具备高纯石英砂和石英材料产业链一体化的上市企业。       公司成立于1999年,地址位于我国石英资源最丰富的江苏省连云港地区,因此早期发展充分受益于资源端优势。       目前,公司已经形成从高纯石英砂到下游石英器件全产业链的覆盖,主要产品包括高纯石英砂、熔融石英、石英坩埚和石英管棒等,可广泛应用于光源灯具、光纤、光伏和半导体等多领域。    &
这个卡了半导体脖子的百亿级赛道,哪些国内企业有望率先崛起?
avatar市值观察
2023-12-19

该怎么看2024锂价?

作者:泰罗,编辑:小市妹 市场上有声音,目前碳酸锂库存有所下降,价格逼近成本线,叠加未来产能增速放缓,碳酸锂市场底部或已显现。 复盘这一轮锂的“疯牛”市,供需失衡与周期错配是最根本的原因。 2015年之前,全球锂价基本维持在4万元/吨左右。随后新能源车放量,锂需求大增,推动价格大幅走高,进而带动Pilbara、Altura等主要锂矿扩产。 2018年,供给的提升再一次把锂价打回十年前,致使很大高成本矿山被迫退出牌桌。其中Bald Hill破产,Wodgina被雅宝收购,随后停产维护,Altura也被Pilbara收购。 就在锂供给不断收缩的同时,新能源汽车却迎来大爆发,整个产业链的扩张热情被彻底点燃,特别是在中国。2020年,国内正极材料出货量只有50万吨,但是到了2021年,这一数据直接飙升到111万吨,产能更是高达170万吨。 然而,中游制造和上游矿山的扩产周期却并不同步。 国际能源署曾做过统计,澳大利亚的锂辉石矿山从发现到投产大约需要4年的时间,南美盐湖则需要7年。相比之下,正极材料的产能建设周期非常短,仅需1年左右。 2021年,碳酸锂涨价幅度高达430%以上。进入2022年,局面进一步失控,碳酸锂价格从年初的28万/吨最高涨至近60万/吨。 至此,整个市场已彻底陷入非理性的狂飙,这种疯狂已不再完全是由供需错配所驱动 一般来说,产业发展都有自动调节功能,上游涨价传递给消费者后会抑制需求,进而反抑制于上游价格。一辆电动车大概平均需要30-50kg碳酸锂,2022年,仅锂一种材料就给电动车带来了上万元的单车成本负担,更别提钴和镍也已经涨疯了。 但问题在于,中游产业资本为了抢占新能源车市场,默默扛下了所有成本负担,2021年是电池厂,2022年是整车厂,并没有将原材料涨价向终端消费者转嫁,也就没能对上游形成反作用力。 过去几年,人们不断被新能源车长坡厚雪的故事PUA,锂更
该怎么看2024锂价?
avatar市值观察
2023-12-06

暴跌85%,锂价为何下沉?

作者:泰罗,编辑:小市妹 12月6日,锂矿概念股坐不住了,金圆股份、永兴材料、吉翔股份、天齐锂业、中矿资源、赣锋锂业都出现大幅上涨。 另一边,锂价还在继续下沉。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自10月中旬以来,碳酸锂期价便开启下行通道,截至12月5日收盘,主力合约2401已跌至9万元关口,盘终12个合约全部跌停板。 碳酸锂,这个新能源车电池的主要材料,成本要占到整块电池成本的一半以上,其价格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2022年11月,国内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一度逼近60万元/吨。涨得高,跌的也快,一年多时间价格跌了85%。 复盘这一轮锂的“疯牛”市,供需失衡与周期错配是根本原因。 2015年之前,全球锂价基本维持在4万元左右。随后新能源车放量,锂需求大增,推动价格大幅走高,进而带动Pilbara、Altura等主要锂矿扩产。 2018年,供给的提升再一次把锂价打回十年前,致使很大高成本矿山被迫退出牌桌。其中Bald Hill破产,Wodgina被雅宝收购,随后停产维护,Altura也被Pilbara收购。 就在锂供给不断收缩的同时,新能源汽车却迎来大爆发,整个产业链的扩张热情被彻底点燃,特别是在中国。 2020年,国内正极材料出货量只有50万吨,但是到了2021年,这一数据直接飙升到111万吨,产能更是高达170万吨。 问题在于,中游制造和上游矿山的扩产周期并不同步。 国际能源署曾做过统计,澳大利亚的锂辉石矿山从发现到投产大约需要4年的时间,南美盐湖则需要7年。相比之下,正极材料的产能建设周期非常短,仅需1年左右。 这种情况在光伏产业已经有过预演,下游组件在短时间内完成高速扩张,但硅料却并未跟上,致使后者的价格涨到了天际。放到新能源车产业,这种由周期错配引发的供应链失衡问题有过之而无不及。 2021年,碳酸锂涨价幅度高达430%以上。进入2022年,局面进一步失控,碳酸锂价格从年初的28万/
暴跌85%,锂价为何下沉?
avatar市值观察
2022-08-06

俞敏洪的股市投资启示录

作者:财姥爷,编辑:小市妹近日,俞敏洪在亚布力论坛天津峰会上的发言登上了热搜。老俞表示,从去年开始,新东方为了退学费和员工遣散费,花了近200亿,却没给公司带来太多危险,因为账上还有钱。如果砸锅卖铁都凑不出钱来的话,自己可能已经跳楼了。人们敬佩新东方的担当精神,对公司如此强大的偿债能力也感到惊讶。新东方过去一年遭遇了突然而至的巨大冲击,市值已经从2000多亿跌到了只剩下300来亿,似乎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但是与那些同样遭遇危机后出现债务违约的地产企业相比,新东方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即使经历了至暗时刻,这家教育巨头的家底还在。财报显示,新东方目前的资产负债率不到40%,现金和可以变现的短期资产仍有42.7亿美金,净资产37亿美金,几乎跟当下的市值相当。对于大幅缩水的市值,俞敏洪其实并不关心,作为新东方的大股东,他甚至从来不看股价。他说,我考虑的问题,是这件事情能不能做长久。从长远来说,我们只要对得起投资人就行。中间出现的股价波动和炒作,和我们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新东方月线图,来源:同花顺企业要做得长久,最重要的显然不是在碰到好年景时有多高的营收和利润增速,风口来了,猪都能飞起来,并不算真本事。公司市值几何,老板在富豪榜排名怎样,对长久发展也没有太大意义。资本市场波云诡谲,那只是面子工程而已。真正重要的,是企业在经历行业低谷、甚至遭遇重大危机时,其抗风险扛压力的能力。这个时候,市值等纸上财富是救不了命的,市场一旦恐慌起来,股价往往跌得惊心动魄,腰斩再腰斩,而且流动性也差,想卖也不一定卖得掉。真正能帮助企业度过难关的,是能够迅速变现的真金白银。账上有钱,心里不慌。企业的现金流管理,这时就会显示出其巨大的价值。试想一下,如果俞敏洪在新东方高峰的时候,把收上来的钱用于到处建校舍招老师,疯狂扩张抢市场,甚至为了蹭热点拉股价频繁的跨界并购搞多元化,那么面对近年来的困难局面,他很难像
俞敏洪的股市投资启示录
avatar市值观察
2022-06-04

疫后重启,重视这个长牛板块!

作者:财姥爷,编辑:小市妹引发市场恐慌的“3穷4绝”之后,红5月终于如期而至。刚刚过去的5月份,大A股表现相当给力。全球主要资本市场涨幅前5的指数,A股占了4个,其中科创50指数更是以9.3%的月涨幅登顶全球之冠。惊不惊喜,意不意外!A股在外围市场比较疲弱的环境下出现绝地反弹,一方面是国内疫情和经济环境有所缓解。作为最近2个月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北京和上海近期病例数出现了明显下降,特别是上海6月1日已进入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活秩序的阶段。两大经济重镇的逐渐重启,对市场信心的提振显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投资者普遍相信,在强力防控政策的支撑下,随着夏季的到来,京沪和全国的疫情会很快得到充分控制,为后续经济复苏奠定基础。经济数据已经反映出这一趋势。5月31日公布的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6%,比4月上升2.2个百分点。在连续2个月回落后,这一重回增长的先行指标显示出国内经济复苏的迹象。另一方面,今年以来A股跌幅较大,估值在全球市场具备较大吸引力,也是A股逆势上涨的重要因素。由于美联储加息、俄乌冲突以及国内疫情的多重冲击,A股各大指数在5月之前都经历了大幅下跌,跌幅在全球排名靠前。特别是5月牛冠全球的科创50指数,在今年前4个月暴跌超过30%,估值已跌至上市以来的最低位,底部反弹一触即发。经济和行情复苏的背景下,之前有所流出的外资近期开始加速回归,5月份最后3个交易日,北向资金净买入248亿,本周4个交易日,北向资金净买入253亿。▲来源:同花顺iFinD从行情结构来看,5月份主要是稳增长带来的政策利好的机会,比如汽车产业链、新老基建等行业受到的关注更多,涨幅也比较靠前,因为在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之下,政府支出和大规模投资,显然对经济拉动作用更强。但是,随着疫情的逐渐好转,近期受到冷落的消费行业或许在市场受到更多的重视。因为中国经济要真正稳定下来,光靠基建、地产等
疫后重启,重视这个长牛板块!

中国创新药,群星闪耀的时代来了!

文丨泰罗 5月19日,港股创新药板块走强。 历经数十年酝酿积累,中国创新药已在细胞疗法、ADC、双抗等新兴技术领域孕育出一系列优秀产品,一个前所未有的商业变现周期正在到来。 2024年7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明确要调动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强化新药创制基础研究,夯实国内创新药发展根基。 11月,国家医保局发文提到要引导商保更多支持包容创新药耗和器械。 今年1月17日,国家医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出2025年将发布医保丙类目录,此举直接指向创新药将迎来增量支付。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创新药,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更进一步,从行业、资金、发展方向等各个具体维度给出指引和定调。 政策松绑的效果立竿见影。 根据国家药审中心发布的《2024年度药品审评报告》,2024年药审中心受理各类注册申请19563件,同比增加5.73%;全年批准上市1类创新药48个品种,同比增长20%,其中17个品种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批准上市;全年批准罕见病用药55款,同比增长22%。 国内紧锣密鼓,海外红红火火。 License-out(对外授权)正在重新改写产业格局,中国研发、全球变现的模式已经蔚然成风。医药魔方与清华大学联合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国内创新药License-out共完成94笔交易,总金额高达519亿美元,同比增长26%。截至2024年底,中国企业研发的活跃状态创新药数量累计已达3575个,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进入2025年,中国创新药依旧在全球加速狂飙,一季度License-out已达成29笔交易,恒瑞医药口服Lp(a)抑制剂授权默沙东、联邦制药三靶点GLP1授权诺和诺德、和铂医药创新药平台授权阿斯利康、信达生物DLL3授权罗氏…… 2024年,国内创新药上市公司火力全开,其中恒瑞医药创新药销售收入达138.92亿元(不含对外许
中国创新药,群星闪耀的时代来了!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