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加电站
未来加电站
暂无个人介绍
IP属地:北京
0关注
169粉丝
0主题
0勋章

理想i8,跟乘龙卡车打的有来有回

今天是8月1日,各家车企都发布了7月份的成绩单。 和其他友商不同的是,理想汽车除了自己的一份成绩单之外,还因为7月底的i8发布会上的碰撞测试,火遍全网。 先说说理想汽车7月份的成绩单:交付30731辆,这个数据相比6月份的36279辆下跌了不少(下跌15.3%),如果同比,去年7月份交付了51000辆,跌的更多(同比-40%)。 数字表面上看起来不太好看,但如果考虑到理想汽车当前的状况,和未来即将面临的一些挑战,我觉得也还凑合。 根据最新的销量数据,我们对理想汽车的财务模型做了一轮调整: 调整细节如下: 1.考虑到官方没有一如往常公布理想i8的大定数量,做大定营销,所以我们合理猜测i8的订单数量可能并没有之前市场预期那么好,所以对理想汽车整个产品线,就不太存在带动效应了。 2.目前市场对理想的期待,更多集中在了i6上,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i6将于今年9月发布,所以我们合理推断i6交付上量会在10月份,所以在销量预测上,叠加友商各种“9系”的推出,增程大SUV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我们预计8月9月交付量还会有缓慢下滑,然后10月份,目前我们预期理想可以凭借i6的交付,一举反弹。 3.随着7月交付不及预期,相应的理想汽车的利润也会下滑,对于利润我暂时按照去年的营收对应的比例来进行粗略预测,根据这个利润预测,理想汽车目前的市值处于高估的情况。 说完理想汽车的估值情况,接下来进一步深度讲一下理想i8,以便于读者更深层次理解理想汽车当前的处境,以及面临的挑战: 理想i8对于理想汽车来说,它是理想汽车证明自己能够把增程上的统治力平移到纯电市场的第二台重要产品,所以无论是理想公司,还是资本市场,都对其非常重视,也因为听取一些意见,导致整个产品又进行了更多的调整,发布时间大大延后,所以市场大环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资本市场重视i8这款车,是因为通过它的造车思路,以及实际的订单量,就可以对未来
理想i8,跟乘龙卡车打的有来有回

比亚迪赠新车后,这台“网红”泡水方程豹还有大用?

前几天,有一台方程豹被水淹的视频,据车主说是因为前去救援,结果自己的车也被淹了,传遍了很多微信的群聊天。 从微信聊天记录来看,车主自己也是大难不死,在洪水中挣扎了10分钟才成功上岸。 让我没想到的是,比亚迪在事发不久,就联系到了车主,赠送其一台新车。 这事儿之前我就在某些微信群里看到了相关的聊天记录,看到结尾发现,吃瓜吃到自己熟悉的地方了。 阜平经常去,那边其实非常特殊。 阜平是在太行山边上的,交通非常不便,目前为止都没有开通火车(是的,连普通的火车都没有,但正在建高铁站了),而通往阜平的高速路,修建的成本呢也非常高,因为每隔一小段就要钻山洞,或者是搭建高架桥。 所以,阜平那边下暴雨的时候,基本上大概率河水的水位会比较高,而且那边的河床平时是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干的,如果突然下雨,很容易卷走人。 所以这个方程豹车主作为本地人,应该是非常熟悉情况的,他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出去救援,其实是有勇气,值得敬佩的表现。(车主原话是:豹五不是防水好吗?我就在街上带着拖车绳,想救援一下。拍点视频素材。) 所以比亚迪后来送了一台新的方程豹,实现了“比亚迪车主好人有好豹”,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方式,因为车主本身的行为,对社会而言是非常积极,正能量的。 关于这台被水淹的豹5,有2个非常值得一提的地方: 第一个是,这台车事后被发现依然是上电状态,说明方程豹的质量确实过硬(知名博主痛快舒畅去了现场后说的) 第二个是,天窗是打开的,这是比亚迪预先设定的一个功能,给予了车主更大水中逃生的机会。 我个人认为,比亚迪接下来可以继续做的一个事情是: 把这个方程豹报废车买下来(车主已经全损了,现在应该归属保险公司),然后把这个方程豹上的电池拆下来,安装到另一台新的方程豹上,拍一个长期测试的视频,以此来证明比亚迪电池的质量和安全性。 毕竟之前海狮06的发布会上,官方的一段视频中,就是拆下来了碰撞测试的海狮06的电池,
比亚迪赠新车后,这台“网红”泡水方程豹还有大用?

比亚迪新上市的海狮06,有那些亮点?

在比亚迪的邀请下,到现场见证了海狮06这款新车的上市。 现在在酒店里,就先讲一讲我对这款车的理解: 首先我们得承认,外界对这款车的期待值,声量,并不算高,起码在今天的声量比拼中,很明显被杭州的某车企的发布会给比下去了(个人感受),原因主要因为这款车从定位,以及发布之前透露的信息来看,都比较“中规中矩”,那么公众的关注程度自然也就没有“价格越级”的产品来的要高。 但并不意味着这款车不行,我说一下发布会中让我印象比较深的几个点: 尺寸上,长宽高为4810mm/1920mm/1675mm,轴距2820mm,都是中规中矩的水平,续航上纯电入门520km,顶配605km,混动入门121km,顶配170km,也是中规中矩的水准。 但不能光看这些数值。 因为这款车的能耗(包括油耗和电耗)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级别。 油耗方面,NEDC工况百公里亏电油耗3.5L,媒体实测基本上是在2.9L/100km左右,考虑到部分媒体可能会有轻柔驾驶,开出好看功耗的情况,所以我们可以认为2.9L/100km是对于那些脚法好的人的一个参考,如果脚法普通,那么官方的3.5L/100km是可以达到的。 折合每公里成本呢,大概是2-3毛,和油车相比起来,是非常有优势的。 其他配置方面,值得一提的有三个,一个是官方说海狮06标配了丹拿,是目前配置丹拿价格最低的车;另一个是,海狮06的座椅通风,是吸风方式的,成本更高体验更好;第三个是这款车有冷暖冰箱,能放下4瓶矿泉水,基本上也够用。 在目前舆论和消费者都比较关注的智驾方面,这车标配天神之眼C,细节方面值得一提的有两点: 其中最有意思的是,这次海狮06的各项安全测试中,是有“消失的前车”这个项目的,在官方的测试中,海狮06可以在100km/h的时速下,在测试中做到迅速刹停。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哨兵模式和千里眼这两个功能是全系标配的,尤其是后者很逆天,因为很多友商原本
比亚迪新上市的海狮06,有那些亮点?

不打价格战,比亚迪的攻势反而更强了

近期随着一些“指导”的落地,中国汽车市场上的价格战终于有偃旗息鼓之势。 有很多人会觉得,之前比亚迪得益于自身庞大的规模,以及高比例的自产供应链体系,会是这场价格战中的“绝对优势一方”,而随着价格战的逐渐偃旗息鼓,比亚迪的优势会不会就不存在了? 这个事情的答案,在7月9日比亚迪发动的天神之眼史上最大规模智驾OTA中,可以获得一部分答案。 作为比亚迪销量中的绝对主力车型,秦这款车可以说是无数家庭的第一台车。而秦之所以能卖的火,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在它的价位里,比它大的,一般都比它贵,比它便宜的,一般都没它大。再加上比亚迪最为知名的dmi混动技术,让秦的使用成本远比传统燃油车低,在让用户享受了电驱的好处同时,还没有里程焦虑,而这一切只要几万块钱的情况下,秦这台车不封神才不正常。 如果我们仔细罗列一下前面说的秦的优点,会发现这些优点和特点,现在其实不太算是比亚迪的护城河了——因为友商也在布局这个尺寸的混动车型,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竞争一定会越来越激烈。 这时候,对于任何一家车企而言,换一条赛道去卷无疑是更好的方法。 所以这次,比亚迪选择的是借助自身目前领先的一个优势——在自家高阶智驾已经全面普及到全部车型的情况下,借助OTA更新功能,以及公开承诺对智驾功能进行部分无限兜底的方式,发动了新的一轮营销攻势。 这一轮营销攻势,虽然可能没有之前降价来的直接,但如果论长久性,以及对年轻用户的吸引力,那一定是更强。 而且,比亚迪秦就是受益最大的车型之一。 因为这一轮OTA出来的功能,对于几万块的比亚迪秦来说,那可以说是达到了质变的效果。 举三个例子: 新增“窄车位自动收后视镜”功能,使用智能泊车功能时,若目标车位狭窄,该功能会自动触发,一边泊车,一边将后视镜电折叠收回。 新增“车头泊入&车尾泊出”功能。周末逛商超,如果车尾靠墙停放,空间狭小,装载物品非常困难。升级后,只需一键,秦L即可完成车
不打价格战,比亚迪的攻势反而更强了

总是被传“破产倒闭”的蔚来,要开始逆袭了?

乐道L90上市,应该是近期行业的关注热点之一。 这玩意作为一个5米1级的,六七座大SUV,买断电池预售价27.99万起的价格,已经低于很多人的预测了。 但如果选择租电,那么预售价可以落到19.39万起,价格直接拉到20万以内——无论是在30万以内还是20万以内,这台车的尺寸、空间、补能都非常的独一无二,完全找不到可以与之对标的车型,而这些属性都是家庭买大车时最关注的,这意味着L90具备爆款的潜质了。 通过乐道L90的定价,以及多个新能源车主群(不限于蔚来)的讨论内容来看,乐道L90很有希望成为蔚来逆袭翻盘的一个起点,而蔚来近期的股价走势,也表明了资本市场对乐道L90是比较看好的: 所以,这很有可能是蔚来触底反弹的起点。 根据近期蔚来的一些信息,结合6月份的销量,我更新了一下用于追踪蔚来的模型: 具体的细节大致如下: 1.萤火虫的销量超预期,我去门店看车的时候,发现门店的萤火虫展车已经卖了,展车卖掉的事情,在其他信息渠道(例如小红书)也有提及,所以这应该不是个例。(同时萤火虫的销量也能说明这一点,因为一开始大家对萤火虫的预期肯定比较低,排产也会相对低一些) 2.根据公开信息,萤火虫在6-8月会在欧洲开售,因为采取了经销商模式,所以产品很快就可以在欧洲各地的渠道中铺开,这对萤火虫的销量进一步拉高是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大胆预计8月后萤火虫的销量还会有一轮爬升。 3.乐道L90的预售价比很多媒体预计要低,27.99万的预售价,预计到正式上市还会再略降低一下,再叠加置换补贴,以及部分地方补贴,也就意味着实际上消费者可以以25万的价格拿下一台5米1纯电6座,带240L前备箱,还能换电的大SUV。 而如果选择租电方案,那么叠加置换补贴,以及部分地方补贴后,价格大约会在17万左右。很有希望成为一个爆款车型。考虑到蔚来这次提前预备了很多车,所以在8月份,乐道的销量应该可以直接翻一番,有望达
总是被传“破产倒闭”的蔚来,要开始逆袭了?

后来居上,比亚迪不限首任车主,不设上限兜底智能泊车

在智驾上的营销,比亚迪头一次走到最前面了 最近比亚迪在智驾上做了一个相当惊人的动作,那就是为智能泊车兜底——在比亚迪上只要有天神之眼,那么用户使用智能泊车时,由于智能泊车功能本身产生的任何意外比亚迪都会进行兜底。 这种政策的好处不言而喻——对于比亚迪而言,它的智驾哪怕是在强,未来三五年在大部分公众心目中仍然属于追赶者的角色,但有了这项政策就不一样了,这意味着对消费者而言,一个兜底的泊车功能带来的信心,远比任何广告要强。 在我的印象中,最早是小鹏G3率先拿出了,可以用,且还比较好用的智能泊车,但当年也都是需要用户自己负责,而时间到了2025年7月,在智驾上进行兜底的车企也是少之又少。 一个更有意思的细节是,比亚迪这次的兜底,是不设上限、不限首任车主、不影响未来保费。这意味着跟友商的“保险赔付后不足部分兜底”不同,比亚迪的兜底发生在保险之前——这意味着如果比亚迪的天神之眼哪怕是99%的可靠程度,对于比亚迪而言都会产生难以负担的赔付。 所以比亚迪之所以推出这项政策,显然是因为天神之眼在智能泊车上的可靠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至少在内部的“精算”下是可以接受的。 现在智能泊车普遍已经很好用了,用户使用率不高大多来自“信心不足”,而比亚迪的这一轮兜底,从长远来看会极大促进未来的订单。 $比亚迪(002594)$
后来居上,比亚迪不限首任车主,不设上限兜底智能泊车

充电加速全能强汉,已经突破100万交付

在我的印象中,第一代比亚迪汉的发布,其实是万众瞩目的——因为这是一台5米级,高性能的纯电轿车,当年基本上没有定位相似的车型,小鹏P7和特斯拉Model 3的尺寸都小一些,所以当年如果你想买一台纯电大轿车,性能还要强,那基本只有比亚迪汉这一个选择。 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当年比亚迪汉的预热传播中,是包括了下赛道这个操作的,由此可见当年汉的定位是性能+家庭全都要。 所以当时身边很多比亚迪车主,都做出了“卖掉自己的比亚迪换一台汉”的操作,有一个车主就是买的元EV,没买多久(好像是不到一年)就换了一台汉——他能说服媳妇的办法,就是带着看车,试驾,然后用更大的空间和“一步到位”的思路成功说服媳妇换车。 讲这个例子,是说明当年第一代的汉,真的是现象级的产品。 这个现象级产品现在已经突破100万交付,而新一代的汉强化了充电性能,再加上天神之眼智驾配置后,基本上就没有太短的短板了。 在我看来,接下来比亚迪汉需要做的是强化品牌,同时把一些例如云辇之类的下放到汉上,把汉打造成一个“内饰清新、极简风格”高端车型,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继续强化汉这个车型的定位,另一方面从市场的角度讲,当前20-30万市场上,云辇系统确实可以成为汉扩大市占率的一个突破口。 $比亚迪(002594)$
充电加速全能强汉,已经突破100万交付

比亚迪在巴西的卖车速度,就像开了挂一样

这次是巴西人见证比亚迪又一历史时刻——当地时间7月1日,比亚迪在巴西巴伊亚州卡马萨里举行巴西乘用车工厂首车下线仪式。 这座工厂参考之前的新闻来看,是2023年7月,开始宣布建设的。总投资额达55亿雷亚尔(折合人民币约71亿)。该基地的新能源整车生产线将生产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动车型,规划产能15万辆,预计为巴西当地创造2万个就业岗位。 比亚迪进入巴西的时间点,是在2021年,一开始其实也没那么顺利,官方的数据是到到2022年底,比亚迪汽车在巴西全年销量为260辆。 但随后销量就来了“一路猛进”,计划建设工厂的2023年,比亚迪在巴西的销量为超1.7万辆,是上一年的68倍多。 应该是这个势头,再加上考虑了南美洲整体市场的需求以及竞争情况,让比亚迪最终做出了投资建厂的决定,而这个工厂15万的年产能能否充分利用呢? 最新的情况是,2025年1-5月销量为39575辆,按此数据大致推算,那么比亚迪今年在巴西销量能有个10万台上下,再加上拉丁美洲其他国家,15万可能还真刚刚好——考虑到工厂产能需要爬坡,估计工厂的产能应该会处于满产满销状态。 很多人担心比亚迪车不好卖或者是所谓的“暴雷”,但在海外其实比亚迪的势头正在起来,结合近期的一个新闻说汽车行业被要求终止价格战,就毫不意外了。 接下来,聊一下比亚迪在巴西“攻城略地”的一些有意思细节。 首先是数据上,比亚迪在巴西就像是开挂一样的表现: 1. 到2022年底,比亚迪汽车在巴西全年销量为260辆 2. 2023年,比亚迪汽车在巴西全年总销量超1.7万辆,是去年的68倍多 3. 2024年,比亚迪继续打破纪录,全年销量超7.6万辆,同比增长超328% 4. 2024年12月是一个创造历史的月份,销量达到 10,090辆,创下公司迄今为止最高的月销量; 5. 截至2025年1月,自比亚迪汽车在巴西推出以来,其销量总数超过了 100,000辆 6
比亚迪在巴西的卖车速度,就像开了挂一样

账期惊变60天

上周有个新闻很火爆,最新的情况是目前大多数车企都承诺了,给供应商的账期缩短到60天以内。 很多人把这个新闻理解为是对汽车零配件概念股的巨大利好,毕竟账期短了,也就意味着资金回笼更快,企业少承担了很多资金成本,那么ROE也就变相提高了。 这事儿至少避免了一些中小供应商被资金流拖死的情况出现,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它可能没法成为一个“改变行业生态的巨大利好”。 原因有两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账期这个概念其实并不足以覆盖整个业务流程,比如在计算账期之前,通常还会有个“验收”环节,这个环节的时间长短就不一定了;比如很多企业账期到了也并不是全部给现金,而是一部分现金外加汇票这样的结算方式。 第二个方面是账期缩短了之后,供应商的竞争方式就从原来的技术、账期、价格,变成了只有技术和价格,而大多数供应商做不出来垄断性的技术,所以后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大家只能在价格上多使点劲。 所以目前我个人的判断是:全行业账期缩短到60天以内,短期内对供应商确实是利好,但如果我们把时间拉得稍微长一点,在市场的自由竞争下,供应商们的利润大概率会回到原来的哪个基准点上。 我说的更细一些: 1.任何看似不合理的现象,都是双方甚至多方一起博弈出来的一个“合理情况”。 2.对于供应商来讲,除非产品性能完全碾压其他友商,否则都要挤破头在为数不多的主机厂(车企)之间争夺订单。既然是抢单,那么就要从价格、账期中选一个妥协。而这个妥协可以采用直接在产品上降价,或者是把产品对应这笔钱的时间价值让渡给对方(也就是利息),具体选哪种,就看各个供应商和主机厂怎么谈判了。 3.虽然一笔钱有时间上的价值,但绝大多数人/企业都不能做到极致充分的利用,再加上账期长往往还可以通过贴息的方式提前提现,而降价了就是降价了没办法把价格拉升回去(除非出新的产品),这大概就是长账期成为主流的一个原因。 4.市场竞争中,总有后来者愿意通过给车企低价或者长账
账期惊变60天

如今智驾销量榜单上的第一名,是传统车企

在目前网上的舆论中,一份“榜单”往往是很多品牌宣传自己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甚至还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比如理想汽车率先发动的“周榜攻势”,被叫停了,比如从周榜衍生出来的很多额外加了定语的榜单,也被很多人批评。 从我个人的角度讲,我认为周榜有用,但确实很有限,从购车角度上来说,参考月榜基本上也足够了,并且榜单上的定语,也确实是越少越好(定语越少,榜单头部的含金量也就越高) 通过榜单,我们可以知道行业内的趋势变化,比如说太平洋汽车网一直发的“智能驾驶辅助车型”榜单,在之前其实意义不大,但这次随着汽车行业格局的变化,这份榜单在这一时间点上突然有了参考意义: 在这份榜单上,第一名是比亚迪,销量以20万6677辆高居榜首,远超第二名的零跑和第三名的理想,要知道在早一些时间段,没有全系标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时,比亚迪是不会出现在这个榜单上的,而如今随着比亚迪全系标配了“天神之眼”系列的智能辅助驾驶,一下子就占据了榜单中的第一位,比亚迪智驾销量强势领跑。 在未来,可预测的很长时间,这份榜单的第一位都会是比亚迪了(下一个阶段应该是L3智驾榜单) 在一些更细节的数据方面,我问了下比亚迪的人,截至 5 月底,比亚迪智能驾驶车型的总销量已成功突破 71 万辆大关。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智能驾驶系统每日生成的数据量高达 4400 万公里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由于库存原因,比亚迪尚未完成智驾产品的彻底切换——比亚迪5月国内乘用车销售29.3万辆,其中23.1万辆搭载智驾系统,占比达79%,在中国比亚迪几乎每卖出十台车,就有八台搭载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后续我相信这个数据会上升为100%。 另外我跟一些人沟通了下,其他厂商对位的产品也会陆续出来,这意味着中国汽车市场整体的智驾渗透率还会再提升一个大台阶,这对于智驾产业链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消息。
如今智驾销量榜单上的第一名,是传统车企

亏损67.5亿,但是股价涨了

在各大车企的一季报中,争议最大的应该蔚来的2025年一季报。 这种争议的主要原因在于,看多和看空双方都有一套自己认为非常合理、对方无法反驳的逻辑,但实际上吵起来却发现谁也说服不了谁。 现在验证双方谁对谁错的方式就很简单了,看接下来二三四季度的财报是不是有往好了变化的趋势,以及2025年第四季度到底能不能做到盈亏平衡——其实我认为只要做到接近于盈亏平衡,那么很多对蔚来的质疑就不攻自破。 这也是为什么李斌对外公开的目标是2025年第四季度盈利——其实盈利只是一种大家能看到的结果,对于投资者而言,最值得关注核心问题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家车企的“倒闭风险”到底是高是低?如果四季度能盈利,那“倒闭”风险就一点儿都没有了。这个问题我们放在后面谈一谈。 先说说2025年一季度财报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值得关注的细节: 2025年第一季度,蔚来总营收120.3亿元,同比增长21.5%,但环比下降38.9%,除了正常的淡季影响,还包括了蔚来的车型换代(5566推出新款)。在市场最关心的盈利方面,一季度净亏损67.5亿元(GAAP),这个亏损要比去年Q4低一点。 虽然又交出了一份亏损的财报,但蔚来的股价在6月4日一度上涨超过8%,最终收盘上涨了6.23%,这意味着市场对蔚来的表现给予了正面的反馈。 原因在于,蔚来的全面改革(尤其是CBU机制)是在2025年一季度开始逐渐落地,再加上改革中会涉及人事调整,部门调整,以及预算调整都需要时间,所以真正看到成果,要从2025年第二季度的财报开始看。 当下市场倾向于相信蔚来的改革会起到作用,因为这场改革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成果,比如乐道的销量在近期非常不错——中型纯电动SUV两个定语下,乐道唯一的一款车L60销量可以排到第六位。 不知道为什么易车还没更新5月份的数据,5月份乐道卖了6281台,相比4月份增长超过40%,在销售政策没有变化,且人员减少的情况
亏损67.5亿,但是股价涨了

比亚迪公关一号位连夜删除的微博,都说了什么?

昨天,微博上最火爆的话题之一,就是身为比亚迪公关一号位的李云飞,发布了一条极其特殊的微博。 这条微博随后在夜里就被李云飞本人主动删除了,所以很多人都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内容上主要就是不指名道姓,但也说的非常不客气了。 删除微博的原因,从公关角度讲,大概率是不希望事情发酵的太厉害,大家需要注意到一件事:目前王传福本人在此次事件中从未公开发表过言论,所以这件事双方其实还未“彻底撕破脸”,一直不选择亲自出面的王传福,大概率是觉得“和为贵”更重要。 我觉得这种“吵架”,只要双方说的事情都是真的,那么多吵一下也没问题,就像李云飞在这条微博结尾说的“欢迎同行之间互相监督”——道理只会越辩越明,如果这么持续吵下去,随着双方不断地爆料,事情就会往清晰的方向发展。 比起这个吵架,我反而更希望国家能够查处一下水军问题——但凡是有大量同一IP,或者是内容过于“整齐一致”的言论,都可以去查一下,因为这算是一种“黑产业”了。 没有水军推波助澜的情况下,车企之间吵吵架,互相监督下也挺好的。 甚至,考虑到法规只是一个“最低底线”,如果车企之间的“干架”能够让行业有一个高于法规标准的“潜规则”,对消费者而言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也是所谓的“良性竞争”,当然,不拉踩同行是底线。 $比亚迪(002594)$ $长城汽车(601633)$ $吉利汽车(00175)$
比亚迪公关一号位连夜删除的微博,都说了什么?

2025年比亚迪股东大会上,王传福说了哪些重点?

2025年6月6日,比亚迪2024年度股东大会在其深圳总部如期召开。王传福也来到了现场,作为比亚迪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针对近期行业普遍关注的智能驾驶、国车出海等话题一一解答股东疑问。 因为比亚迪这家企业其实已经在众多机构的焦点下很久了,它的任何基本面变化都不太可能被机构漏过,所以大会上的一些内容其实都比较“基础”——大都是已有信息的总结,比如讨论到智能驾驶时,王传福再三强调安全的重要性。他表示:“看到国家最新出台的有关法规和监管部门意见,近期的调整有利于汽车产业长期健康发展。比亚迪始终遵循国家相关法规要求,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在面向股东的分享中,王传福再次确认了比亚迪是以“技术”立足的车企——在王传福看来,电动化和智能化都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比如充电速度、电池低温性能。智能化同样也还有很大的空间,而比亚迪去完善、提升电动化和智能化所以靠的,就是旗下13万名工程师。 在“技术”的基本盘下,这次股东大会中王传福还明确了比亚迪要加强品牌建设——在品牌高端化战略上,王传福特别提到腾势是公司高端化的重要战略。王传福称,将用先进技术赋能高端品牌,而且要把先进技术转化为情绪价值。“高端化,是比亚迪下一场必须打的硬仗。”王传福在会场坚定表态。 这个话说的比较“官方”,其实更通俗易懂的意思就是,比亚迪目前已经有了高端品牌所必须的技术,但在“精神建设”层面,比亚迪目前还欠缺一些把技术转化为情绪价值的能力,而王传福这次明确了高端品牌的建设会成为比亚迪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这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因为“品牌”虽然和“技术”比起来很虚,没法精确的计算、衡量其价值,但它是一个品牌冲向高端所必须的要素,因为绝大多数技术的领先都是暂时的,今年你有独一无二的,明年可能我也有了,但一个百年品牌的影响力,绝不是一个新品牌一两年能打造出来的。 比亚迪的腾势、方程豹、仰望都不缺技术,它们需要的是更多的运营,以及
2025年比亚迪股东大会上,王传福说了哪些重点?

理想汽车,被“上强度”

前些日子的文章里,我跟大家说过一个重要的事情,那就是2025年算是混动大型SUV的集中上市时间点,而每一个车企的主要学习对象、竞争目标都是同一家——理想汽车。 毕竟,6座增程大SUV的赛道的潜力,确实是理想汽车第一个挖掘出来的。 随着各家纷纷推出定位相似的产品,目前行业内有一个共识就是理想汽车自己打造出来的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了,而2025年第一季度的财报的表现,以及官方前些日子宣布调整销量目标的新闻,都在加强这个预期。 所以在被友商追着“上强度”的理想汽车,现在看似稳定的营收、利润,以及市场对其的估值,是不是过于高估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话题。 先盘点一下理想汽车2025Q1财报情况:季度营收259亿元,同比微增1.1%,略高于市场预期的251.2亿元。但环比2024年第四季度的442.7亿元大幅下滑41.4%,主要受产品迭代周期、季节性淡季影响。 在利润方面,2025Q1季度GAAP利润为6.47亿,同比增长9.4%;毛利率方面,理想汽车保持了20.5%(车辆毛利率19.8%),同比基本持平,这意味着利润下滑的核心原因并不是很多人猜测的“L6拉低了平均成交价”,而是规模效应减弱,以及更多的促销投入和研发费用增加导致的。 所以L6虽然确实会拉低理想的平均成交价,但它毫无疑问是个成功的车型(保住了之前的毛利水平)。 交付量方面,我根据其5个月前的交付量,结合官方最新给出的目标销量64万量,以及一些实际的细节情况,整理成如下财务模型: 模型中预估理想汽车2025年销量为62.8万辆,是一个相对于官方目标来说略微保守的估计,原因在于即便是按照62.8万辆去做销量的规划,后半年的销量仍必须有一个“大爆发”式的增长才能达到,而且这里面已经比较乐观预测了7月份上市的纯电车型i8月销5000以上,以及9月份上市的纯电车型i6月销10000以上。 理想汽车自己预计Q2交付123,00
理想汽车,被“上强度”

不愁订单,YU7必定爆卖的小米,估值上天了吗?

前一阵子小米发布了2025年一季度财报,由于汽车业务是属于整个小米集团的一部分,而且从“声量”和“订单”上来看,后续汽车业务在小米营收中的占比会越来越高,也会越来越重要,因此我多花了一些时间为小米集团定制了个特殊的财务追踪模型。 对小米这家公司来说,它的“基本面”也极其特殊,如果按照常规的分析方法是很难对小米有个准确预测的,就如当年SU7这款车在行业里看来定位偏小众+冷门,但却“逆袭”成为了超级爆款;同样的也没有人会预料到,一个事故对小米的影响会有如此之大。 小米的基本面除了正常分析一些诸如产品力之类的常规内容之外,还需要看它讲的故事市场多大程度上买单。 先聊聊25Q1财报的基本情况:小米集团总营收达到111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4%,连续第二个季度突破千亿规模。这一增速显著高于2024年Q4的38.7%,创下历史新高。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核心业务(手机×AIoT)的稳健增长以及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的爆发式贡献。 简而言之就是,虽然雷布斯公开表示“最近过得很艰难”,但从财报上来看,当下算得上是小米“最好的时候”。 手机和AIoT这里不做分析,毕竟“华米OV”已经是国内手机市场的基本盘,只要小米在产品上不失误,那么市场份额和营收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汽车业务方面,汽车及创新业务单季收入186亿元,占整个小米集团的16.7%,已经成为仅次于手机的第二大业务板块——这还是在目前仅有SU7这一款车型的情况下做到的成绩,也就意味着,市场对小米100%会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随着YU7的上市,汽车及创新业务在整个小米集团的占比还会继续上升,未来取代手机成为第一大业务板块并不是不可能。 在毛利率方面,24Q4已经做到20.4%了,随着定价、定位更高一些的YU7的上市,毛利率还会再提升一部分,目前机构普遍预计小米的汽车业务会在今年的三季度盈利,全年实现扭亏。 所以在对小米的估值上,经过我
不愁订单,YU7必定爆卖的小米,估值上天了吗?

当中国车企被扣上“恒大”帽子,这背后是否存在恶意引导?

其实我觉得它这说的不一定是比亚迪,这就是为什么我上篇回答里通篇没有提比亚迪,只是从客观角度去论证“车圈恒大”到底存不存在。 从我上一个回答的分析来看,如果去较真一一对应各项,其实你根本找不到那种在“出问题类型”上哪怕是大致对应到“车圈恒大”的车企,但如果只是概念上的“别有用心引导”,那能对号入座的车企就太多了——但凡是负债率高的,亏损大的,大概都能被一棒子打入“车圈恒大”的范畴。 从比亚迪的公关1号位李云飞在微博上主动发言,驳斥把比亚迪引导为“车圈恒大”的言论来看,很显然舆论已经对比亚迪造成了一定影响,以至于在大多数人心里比亚迪似乎跟这个言论挂上了钩。但其实对于比亚迪来说都是“自证”,比起自证,我觉得可以看看客观的财务数据、指标,来看看比亚迪的财务指标是否正常。 一个比较值得参考的是DCF估值,一方面是它考验了企业现金流的健康程度,另一方面是有的企业会在利润上动手脚,但现金流上往往就会显得“不那么正常”,比亚迪的DCF估值如下: 当前市值为10706亿,DCF估值为9442亿,这两个很接近了,说明比亚迪的现金流是正常的,且跟其现有的市值比较契合(但就是略贵,这说明虽然外面言论满天飞,但机构还是比较看好的) 第二个可以参考的,是股息率: 利润可以造假,但真金白银的分红很难造假,比亚迪的股息率不算高,目前最新值是0.88%,这个数值并不高,从“价值投资”的角度来讲可能不划算,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比亚迪处于海外出口飞升的高速成长期,所以市场对比亚迪的预期是现在分红少是正常的,后续它的营收利润会大幅度增加,而对应的分红理应也会增加。 如果我们看分红金额的绝对值会: 会发现比亚迪2023年的分红目前超过了之前累计分红,这也和企业经营的现状契合,同时2024年的分红计划已经有了,2024年度拟10送8转12派39.74元,合计派发现金红利总额约为120.77亿元 。远超2023年的幅度,
当中国车企被扣上“恒大”帽子,这背后是否存在恶意引导?

“车圈恒大”到底存不存在?

最近被讨论最火热的一个话题就是,有一种言论认为汽车赛道上存在着“恒大”一样的潜在危机。 虽然没有具体指向,但由于公众对“恒大”这两个词的认知已经比较深刻,而且恒大倒闭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也非常大,因此“车圈恒大”的确是一个快速抓住人的好奇心,吸引人眼球的词汇。能引起全网热议也不奇怪。 但车圈恒大到底存不存在这件事,我觉得都值得深入思考下。 我们先复盘一下“恒大”是一家什么企业,以及它是怎么倒闭的: 恒大集团是一家以房地产业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它也涉猎了很多其他领域,比如足球,比如饮用水等等,但最根本的业务还是地产,而暴雷也很大程度上是主营业务导致的——恒大集团的倒闭本质是多重结构性矛盾叠加导致的系统性风险,其核心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高杠杆与债务结构失衡 恒大长期依赖银行贷款、表外融资(如ABS、商业票据)和权益融资,负债率高达19665.34亿至2.4万亿。其债务结构以短期流动性负债为主,且表外债务规模庞大(预估1万亿),导致“借新还旧”模式难以为继。2020年“三道红线”政策限制银行融资后,恒大陷入流动性危机,债务违约成为必然。 汽车领域存在恒大这样的高杠杆和债务结构吗? 确实存在,目前车企的负债率都比较高,比如福特2024年负债了高达84.27%,大众的负债率也有68.54,大多数车企都是处于高杠杆,高负债运行性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一提“车圈恒大”的概念,就有不少人认同的原因。 但债务和债务也是不同的,有一个概念在网上被多次提及,就是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要分开看,恒大的债务绝大部分是有息负债(不然也不会倒闭),车企中有不少车企凭借头部的优势,利用对供应商的议价权,拿到了较长的账期,这种属于无息负债,对车企而言只要车能够卖出去,那么这种负债不会对企业产生任何负担。 2.盲目扩张与多元化失败 恒大从地产向“多元产业+数字科技”转型,涉足足球、汽车、健康、文旅等领域,但
“车圈恒大”到底存不存在?

工信部曝光腾势“8系”,混动大SUV市场竞争白热化

近日,腾势N8L正式在工信部公示,公告图正式曝光: 公告信息显示,其车身尺寸为5200x1999x1820mm,5米2的车长完全超越市场中“8系”家用SUV,基本上达到了其他友商“9系”大SUV的尺寸。和自家的旗舰车型N9相比,腾势N8仅仅短了58mm,这在空间上基本不会有太明显的体验,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比亚迪区分N8L和N9的方式,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尺寸,而应该是通过其他的配置来划分的。 这一点对于腾势N8L的目标家庭用户而言,应该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家庭用户预算相对有限,同时往往希望大空间,对于一些认为腾势N9超预算的用户而言,腾势N8L就给他们一个很好的购车理由。 对于这款即将上市的新车,我比较关注的是它的转弯半径——预计新车同样基于易三方技术平台打造,腾势N8L的转弯半径到底能做到多小是可以期待的,因为从小鹏X9作为纯电MPV却能长期热销的结果来看,很显然家庭用户对于大SUV的灵活性是有需求的。 所以这里也建议比亚迪把腾势N8L预热、传播重点之一放在“家庭男主人开起来不费劲,日常城区代步很灵活”的方向上。 目前来看,今年和明年是混动大SUV集中上市的时间,这些产品主打的都是“家庭大六座”,腾势N8L作为其中的一员,如果能做好市场传播,以及定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价格,那么我相信销量不会差。 $比亚迪(002594)$
工信部曝光腾势“8系”,混动大SUV市场竞争白热化

顶住了**的冲击,小鹏接下来要反攻了?

距离小鹏的“至暗时刻”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在前几天的5月21日,小鹏汽车公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多项财务数据均超预期。 对于小鹏的销量在新势力榜单上位居前列,大家已经毫不意外,而今天借着财报,我们深入聊一下小鹏汽车近期的情况,以及目前市场对小鹏有哪些预期和判断。 在股价已经从从最低点上涨到了接近3倍的位置后,当下小鹏的成长力量是仍然被市场低估,还是已经“过于追捧”进入了高估状态,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先盘点一下财报数据: 具体数据上,总收入达158.1亿元,同比飙升141.5%,主要得益于交付量激增。汽车销售收入为143.7亿元,同比增长159.2%,超出市场预期。 当季交付94,008辆,同比增长331%,稳居国内外新势力车企销量榜首。具体不同车型交付比例上,作为主打平价市场的车型,MONA M03销量占比达到50%,贡献了约4.7万辆的销量。这款车型凭借高性价比策略成为销量主力,并带动小鹏整体销量增长。 还有25%的交付属于P7+,约2.4万辆,P7+虽然名字传承了老P7,但产品定位跟原P7定位截然不同,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全新的,主打大空间+智能化的溜背轿跑,而名字中带有“P7”是更便于消费者理解。 剩余的25%,则包括了G9、X9、G6等等。 由于销量中MONA M03和P7+占了约75%的比例,且G6、G9车型均调整过起售价格,因此小鹏的单车成交价是在逐渐走低的——这原本是个不太好的迹象,但在25一季报中,小鹏的整体毛利率达到了15.6%,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汽车毛利率也有10.5%,同比翻倍,这意味着小鹏的产品、价格调整是非常成功的。 把王凤英请过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我个人认为小鹏应该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成本控制水平。 虽然距离盈利还有一小段距离,但25Q1净亏损只有6.6亿了,同比收窄51.8%,同时自由现金流首次突破30亿,经营效率得到了提升。
顶住了**的冲击,小鹏接下来要反攻了?

车界“小米”营收突破100亿,技术服务费赚了3亿

在数码市场,最初小米选择了性价比路线,杀穿四方,成就了一代神话。功成名就的小米,进军汽车市场时,放弃了性价比路线,转而选择了“高举高打”,要把“小米汽车”打造成高端、豪华品牌。 是小米的性价比打法在汽车市场不好使吗? 5月19日,零跑汽车发布2025年一季度财报,实现营收100.2亿人民币,同时在和stellantis的合作中赚到了3亿元的技术服务费,算是证明了性价比路线,在价格战越来越激烈的汽车市场依然好使。 ——说不定雷布斯看到这个成绩后,会考虑策划“红米汽车”。(狗头保命) 今天我们详细解读下,零跑汽车2025年一季度财报的内容。 先说下财报的基本数据: 零跑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10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7.1%,环比下降25.6%。同比高增长主要得益于销量激增(交付量同比增长162.1%)和产品组合优化带来的单车收入提升(同比增长4.9%)。环比下降则受春节假期等季节性因素影响,导致销量下滑。 从估值上看,零跑目前的市销率为2.39倍,高于理想的1.18倍、蔚来的0.86倍,但低于小鹏的2.7倍。目前估值方面已经快要追上小鹏,后续市值的变化,主要看营收和利润能不能超出预期。 根据某券商预测,2025年营收为583亿元(基于销量指引50-60万辆,单车均价11.5万元),此时此刻,零跑市值已经接近830亿,如果能达到机构预计的50-60万这个区间,且保持市值不变,估值大概在1.1-1.3倍PS,又落回合理区间了。 在销量方面,目前一季度销量为87552台,因为有春节的影响,所以不能线性外推,如果我们用24Q4的销量120863台作为参考,那么可以估计零跑Q2-Q4三个季度销量大致上为13万、14万、15万,加上一季度的8.7万,整体销量突破50万是没有问题的。 估值模型如下:(仅供参考) 在财报中,一季度毛利率达14.9%,创历史新高,较2024年同期的
车界“小米”营收突破100亿,技术服务费赚了3亿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