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能见度
车圈能见度
带你看最清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IP属地:未知
0关注
38粉丝
0主题
0勋章
avatar车圈能见度
2024-10-24

“跑车皇后”光环失色,玛莎拉蒂深陷“弃子”危机

图片 图片来源:度哥 2023年4月摄于上海车展 中国车企又要开始买买买了?这次的目标是Stellantis集团旗下品牌。 在不久前举办的巴黎车展期间,Stellantis集团CEO唐唯实透露:“几家中国汽车制造商联系过我,希望收购一些品牌,但我拒绝了。”原因是目前集团旗下14个品牌都处于盈利状态,尚未启动任何(出售或关停品牌的)战略讨论。 不过,这也不代表旗下品牌们就都高枕无忧。唐唯实表示,未来Stellantis集团将无法保留那些不再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品牌。至于谁最有可能被“放弃”,玛莎拉蒂品牌或是其中比较危险的一个。 玛莎拉蒂曾是跑车界“两皇一后”中的“皇后”,来自意大利,闻名世界,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渐渐失去了声浪。鲜有超跑推出、身价一降再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其在华市场口碑遭遇滑铁卢,销量一蹶不振。 在2017年的巅峰时期,玛莎拉蒂中国市场的销量曾达到1.45万辆,而根据新浪汽车以新车交强险数量为统计口径的数据,2022年该品牌在国内上险数仅剩下4855辆,2023年进一步下滑至2508辆,今年前9个月更是惨淡,只有642辆。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个被中国车企看上的品牌会是玛莎拉蒂吗? 1 在华销量暴跌● 资料显示,玛莎拉蒂是意大利超豪华品牌之一,1914年12月1日诞生于博洛尼亚,公司总部现设于摩德纳,品牌的标志为一支三叉戟。 作为著名的超跑品牌,玛莎拉蒂曾在赛场上书写过不少非凡的篇章,转为民用后也表现出色,推出过将激情运动的赛车发动机与优雅舒适的轿车相结合之作——玛莎拉蒂Gran Turismo,简称GT,一度风靡全球。 这股风潮后来也卷到了中国市场,1995年的上海车展上,该品牌首次在国内亮相。4年后,其便将3200 GT跑车带到国内销售,后来又进口了两款跑车,直到2004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从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起,玛莎拉蒂的销量就呈现高增长态势,尤其是在
“跑车皇后”光环失色,玛莎拉蒂深陷“弃子”危机
avatar车圈能见度
2024-05-22

庄菁雄接掌一年后,上汽通用仍未走出下滑通道

图片来源:度哥 2023年11月摄于广州车展 在庄菁雄接任“新掌门”一年之后,上汽通用并没能重回上升通道,反而下滑更为显著。 根据上汽集团最新产销快报,今年4月份,上汽通用销量为4.97万辆,同比下滑37.92%;1-4月份累计销量为16.12万辆,同比下滑39.40%。 如此表现,不仅让上汽通用成为今年以来上汽集团旗下下滑幅度最大的公司,同时也让其跌出乘联会厂商零售销量排行榜Top10。要知道去年1-4月时,上汽通用还在该榜单中排名第七。 这恐怕不是庄菁雄想看到的结果。去年5月,原是上汽通用汽车副总经理的庄菁雄,接任总经理一职。官宣“换帅”不过3天,其便在别克君越全新换代上市仪式上亮相。后来11月份又带队全新的高管团队参加广州车展,称接下来上汽通用要“破局、布局和落实”。 如今来看,破局未能实现,旗下三大品牌别克、凯迪拉克和雪佛兰处境愈发尴尬。在最重要的新能源赛道,上汽通用成绩也始终不及预期。 《车圈能见度》认为,2024年对于上汽通用来说,注定不会过得太轻松。接下来还能否带领上汽通用走出阴霾,是对庄菁雄最大的考验。 1 销量跌跌不休● 除了特斯拉之外,美系车在华的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市场份额正在不断收缩。 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4月,自主品牌零售销量为88万辆,同比增长11%。当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57.4%,同比增长9个百分点;2024年,自主品牌累计份额56%,相对于去年同期增加6.3个百分点。 而反观合资品牌,今年4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仅为45万辆,同比下降26%。其中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为5.9%,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德系品牌零售份额19%,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 在这种大环境下,即使是曾经刷新行业发展速度纪录的上汽通用,过得都很憋屈。按照上汽集团产销快报,今年4月,上汽通用销量同比下滑了37.92%至4.97万辆;1-4月份累计销量更是同比大降近4成
庄菁雄接掌一年后,上汽通用仍未走出下滑通道

高端MPV天花板,吉利银河翼真L380开启“电混同价”新时代

3月10日,吉利银河首款高端MPV——翼真L380“陆地空客系列”正式上市,官方指导价29.99-59.99万元,以更丰富的版型梯队,来回应用户多元化需求。 此前,面对全球化经济新趋势和行业竞争新格局,吉利发表《台州宣言》,并发布「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战略人才」五大战略,推动资源协同。 3月3日,翼真正式并入吉利银河品牌,成为吉利银河品牌的高端MPV系列,这也是《台州宣言》战略落地的关键一步。翼真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吉利银河品牌的产品矩阵,并推升吉利银河的品牌势位。 吉利银河翼真共推出5个版型,分别是570km卓越版、650km旗舰版四驱、825km非凡版、805km旗舰版四驱以及805km典藏版四驱。新车上市后,将成为30万级最大最豪华的纯电MPV,开启“电混同价”新时代。 作为全场景高端MPV,翼真L380围绕企业用户和多孩家庭消费群,用梯度化配置为用户带来了更多元化的选择。《车圈能见度》将从空间、豪华、安全等方面,解析吉利银河翼真能否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车市场中脱颖而出。 1 五大杠杆实力● 据了解,吉利银河翼真L380作为吉利银河品牌首款高端MPV产品,基于全球首个空间导向型架构“SOA”打造,以“空间创变”为核心理念,凭借空间、豪华、安全、驾控、续航五大标杆实力,带来行业首创的空间、安全和豪华舒适平权体验,让全车乘员都拥有陆地空客头等舱级奢适享受。 首先在空间方面,L380以一场空间革命实现了空间平权,树立了高端新能源MPV空间新标杆。SOA架构通过电控元器件中置、转向机前置、扁平化后悬架等创新设计,实现舱内纯平地板,消除传统燃油车底盘对空间的侵占。 得益于SOA架构的赋能,新车得舱率行业第一,空间利用率高达75%,远超行业均值8%;舱内可用长度达3974mm,较同级多释放近半米空间;二排1m、三排94cm乘坐空间配合1.3m头部空间,终结了传统
高端MPV天花板,吉利银河翼真L380开启“电混同价”新时代
avatar车圈能见度
2023-03-22

捷尼赛思屡战屡败,中国市场容不下“韩国宾利”?

图片来源:Unsplash ​ 在韩系车全系溃败的情况下,韩系豪华就能在华破局吗? 日前,有着“韩国宾利”之称的捷尼赛思宣布,旗下基于纯电平台E-GMP打造的首款车型捷尼赛思GV60正式上市,豪华版和旗舰版售价分别为28.58万元起和35.18万元起。官方寄希望于GV60能助力品牌可持续发展愿景在华加速落地。 在宣传过程中,捷尼赛思方面一再着重价格这个点,因为GV60在韩国本土市场和在美国市场的售价都要高于中国市场。但是能否打动中国消费者仍是个未知数,虽然捷尼赛思是韩国现代的高端品牌,可比起通用的凯迪拉克、丰田的雷克萨斯、日产的英菲尼迪,无论是知名度还是销量都要低很多。 据交强险数据,2021年,捷尼赛思在国内的上险数仅有338辆,2022年为1201辆,这样的成绩都没办法与已经退出中国市场的讴歌相比。 从入华经历来看,捷尼赛思已经是“三进宫”了,多次改名也没能摆脱“水土不服”的困境。如今韩系车在华市占率已经跌破2%,就算是出自同门的现代品牌,销量也是一泻千里。捷尼赛思用“良心价”就能扭转乾坤吗? 1 韩系豪华“三进宫”  ● 想必很多人都看过好莱坞电影《盗梦空间》,电影中有一个场景是,为躲避狙击,男主角开着一辆紫红色的轿车在洛杉矶雨中街头穿梭,其间经历了各种碰撞,险象环生。 而电影中那辆怎么碰撞都能穿梭自如的轿车,就是捷尼赛思的前身——现代劳恩斯。 这个品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3年,当年韩国现代汽车集团启动了一个叫Genesis的项目,目的是为了追赶奔驰、宝马等豪车品牌的脚步。 经过3年的打磨,2007年纽约车展,现代Genesis概念车首次亮相,同年11月亮相广州国际车展,12月在韩国本土正式推出量产版。 时任现代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郑梦九表示:“Genesis是现代技术的骄傲,代表着我们力争跻身长期由欧洲车型把持的高端豪华轿车市场的决心。” 遗憾的是,
捷尼赛思屡战屡败,中国市场容不下“韩国宾利”?
avatar车圈能见度
2022-11-28

摆脱里程焦虑,“卷王”星越L增程电动版给出最优解

当前,中国新能源电动车市场发展势头强劲,越来越多的车企加入到电动车赛道,但当下还有不少人对电动车的定义局限在纯用电池的框架里。 电动车只能是纯用电池吗?电动车的价格一定很贵吗?实际上,在庞大的市场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纯电动之外,还有增程式混动、插电式混动可供选择。虽然有很多论调称“增程式成本低,只是纯电车的过渡”“增程是落后技术”,但不可否认的是,增程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主流新能源车类别之一。 不少传统和新势力品牌就相继推出了增程版车型,包括吉利星越L增程电动版、理想L8、问界M5、长安深蓝SL03、哪吒S、零跑C11等。其中,星越L Hi·P雷神增程电动SUV于11月25日正式上市。 在星越L Hi·P雷神增程电动SUV上市发布会上,吉利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范峻毅直言,电动车的定义不该只是纯用电池,真正的电动车应该是让用户拥有纯电驾驶体验的同时,又没有任何里程焦虑的。 这或许也是增程式电动车一边被诟病,一边又加速内卷的原因之一。那么,作为其中的一员,星越L增程电动版能有几分胜算? 1 缓解里程焦虑 ● 怎样的电动车才是一辆好的电动车?当前我们对电动车的很多常规定义,正在限制或影响电动车的发展,真正的电动车应该是让用户拥有纯电驾驶体验,同时又没有里程焦虑。 与纯电车相比,增程式电动车最大的优势是除了可以纯电行驶以外,还可以用油来发电增加续航里程,解决纯电车的里程焦虑。 并且,增程式电动车造价低,不会发生缺电抛锚现象;电池充放电可以浅充浅放,有利于电池寿命;结构简单,易于维修保养;发动机一直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效率高,排放小;综合节油率高,现有技术就可节油50%以上。 种种优势之下,包括理想、AITO问界、岚图、长安微蓝、吉利、哪吒、零跑等都加入了增程式战队。 以吉利最新发布的星越L增程电动版为例。这是首款基于“e-CMA”智能超电架构打造的“雷神增程电动车”,同时拥有“纯
摆脱里程焦虑,“卷王”星越L增程电动版给出最优解
avatar车圈能见度
2023-03-07

上汽大众“动刀”,贾健旭负重前行?

图片来源:度哥 在连续4年丢失中国乘用车市场销冠宝座后,上汽大众开始对自己“动刀”,不仅换上了新“舵手”,还精简了营销体系。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为更好地贴合区域市场,实现市场营销的快速响应,上汽大众在今年初完成了对大众品牌全国销售服务中心网络的调整,将此前的12个营销大区缩减至8个,同时强化了营销大区团队的权限,上汽大众方面也向媒体确认了这一情况。 稍早之前,上汽大众还宣布,执掌上汽大众近9年的原上汽大众总经理陈贤章将调任上汽集团副总经济师、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其职位由原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贾健旭接任。 一系列动作表明,上汽大众这艘大船正在加速调头,以扭转不利局面。数据显示,2019年-2021年这3年间,上汽大众销量连续下滑,虽然2022年有所回升,同比增长6.35%至132.1万辆,但仍落后于一汽-大众不少。今年1月,上汽大众销量又出现同比44.9%的大幅下滑,仅达到7.2万辆。 不难看出,在汽车行业大变局下,即使是扎根中国市场近40年的上汽大众也有些力不从心了。现在开始改变,年轻的贾健旭准备好了吗? 1 起落之间 ● 上汽大众在国内合资车企中的地位不用多说,1984年成立,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汽车合资企业之一。 也曾创下过众多辉煌纪录,包括国内汽车行业内第一家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单位、中国首个年销量突破2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等。 陈贤章是在1988年进入上汽大众工作的,先是担任发动机厂厂长助理,后来参与筹建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担任联创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到2014年8月,其正式执掌上汽大众,担任上汽大众总经理。 可以说,陈贤章是与上汽大众共同成长起来的,并且见证了上汽大众进入年销破200万辆的高光时刻。 在他上任的第一年,上汽大众就超额完成原定的160万辆销售目标,实现新车销量超过171万辆,同比增长近12%,仅次于一汽-大众,位居国内乘用
上汽大众“动刀”,贾健旭负重前行?
avatar车圈能见度
2022-06-03

减征600亿购置税,能解汽车消费降级么?

汽车业放大招了,减征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这个大招放的时机非常微妙,正好在四月车市数据公布之后,五月结束前。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放一个大招?因为有一个词,时隔三四年之后再一次被提起了,“消费降级”。01“降级”信号如今车市已经正式进入了消费寒冬。根据乘联会数据,2022年4月整个汽车市场的零售同比下滑35.7%。细分市场有一个数据特别值得注意,以对市场表现相对不那么敏感的豪华品牌,在四月份的下滑却非常明显,下滑幅度接近54%,已经是超过腰斩了。这么惨?有没有可能是因为供应链问题,产能不足导致的销量下滑呢?至少整体来看并不是这样的,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66.4%,同比上升10%,环比上升2.8%。也就是说,不是产能不足没车的问题,而是有车但是根本卖不出去。其实前几年,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车市的消费降级是一个伪命题呢?因为当时汽车的销量确实减少了,但从汽车类型来看,销量减少的主要是一些低端品牌。而且在那几年低配车在总销量中的比例是在明显下降的。而与之相对的是高端品牌销量的不断增长。2018年10月,12个豪华车品牌车企官方销量为23.8万辆,同比增长6.5%,环比下滑6.4%。1-10月累计销量为230.8万辆,累计同比增长10.2%。其中,高端品牌劳斯莱斯在中国的销量同比增长43%,宾利增长37%,保时捷的销量则超过8万辆,同比增长12%。那时候,车市整体遇冷,高端品牌的销量却在稳步上涨。这意味对于有财力的一部分人来说,消费选择的范围并没有受到影响,只不过更多人把手里的票子握得更紧了而已,想买一样能出手。02豪华品牌销量下滑然而现在和当时对比,很明显的一个区别在于,车市的下滑和遇冷,是从高端、豪华到刚需市场,再到低端市场,遭遇了全方位的降维打击。首先是豪华品牌,四月下滑幅度接近54%,而在10-25w这个刚需市场区间,据媒体报道10万~25万元价位的刚需阶层已经成为了
减征600亿购置税,能解汽车消费降级么?
avatar车圈能见度
2022-05-14

小康股份又亏了!“傍上”华为日子也难

市值一度碾压巨无霸长安汽车,资本纷纷看好的小康股份(601127.SH)交作业了。4月29日,小康股份发布了2021年年报。从年报来看,小康股份依托与华为的合作也并未走出泥潭。年报显示,小康股份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67.18亿元,同比增长16.8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8.24亿元,较2020年的-17.29亿元亏损进一步扩大。这是小康股份去年4月宣布与华为合作后晒出的首份年度成绩单。公告中,小康股份未就业绩亏损的原因作具体说明。不过,《车圈能见度》注意到,在主要控参股公司财务数据表中,赛力斯所属的新能源汽车业务板块亏损最为严重。市场对于小康股份的亏损早有预判。最近几个月来,小康股份跌破千亿市值之后,一路下滑。截至5月6日收盘,小康股份市值已经掉回到500多亿元。持续亏损之下,少帅张正萍率领的小康股份能够“博未来”吗?01研发乏力年报公布的同时,张正萍还发了一封内部信。一般而言,这种所谓内部信往往是给员工鼓劲,并不是只局限于企业内部知晓。这类内部信,恒大许教授玩得炉火纯青。已经公开传播的这封内部信里,张正萍说,“转型新能源,打造智能汽车生态,小康是认真的。”整封信里,并没有直接提及亏损,更多展现出昂扬斗志。然而,2021年的财报确实有点骨感。已经有36年历史的小康股份,是在2016年上市。上市那一年,其总营收达到了161.92亿元,归母净利润5.14亿元,曾一口气拉出18个涨停板。然而,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2020年,小康股份就陷入了亏损。从营收来看,2017年~2020年该公司营业总收入分别为219.34亿元、202.40亿元、181.32亿元、143.02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25亿元、1.06亿元、6672.15万元、-17.29亿元。显然,小康股份的高光时刻定格在了2017年和2018年,其后业绩就一路下滑。进入中国汽车业颇为风光的2021年
小康股份又亏了!“傍上”华为日子也难
avatar车圈能见度
2022-12-26

“官车”掉队,为什么有钱人不买奥迪了?

​ 今年的奥迪,过得有点惨。 曾经需要加价排队购买的众多车型,在今年甚至有不少终端优惠。 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奥迪在销量上下滑超过了24%,成为BBA中垫底的存在。前11个月,明星车型奥迪A6销量下滑26.7%至10.7万辆,远低于宝马5系、3系和奔驰E级、C级。 随着国内新势力的崛起以及传统品牌不断冲击高端市场,奥迪原本的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其在中国市场还能否守住阵地? 1 有钱人看不上了? ● 奥迪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德系高端品牌,一向在中国消费者心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由于进入中国市场较早,奥迪甚至一度以“官车”的形象存在于中国市场中,也就导致早些年间想买一辆奥迪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直至去年,不少奥迪车型依旧需要加价购买。《车圈能见度》曾在去年年末走访过几家奥迪4S店,当时销售人员普遍以“芯片紧缺,车辆供应少”为理由进行加价,幅度在每辆5万~10万元左右。 然而到了今年,曾经不可一世的奥迪,面对疲软的市场,也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 近期,国内某奥迪4S店就推出了“买车送车”的活动,即购买一台奥迪A8L就送一台Q2L。虽然多少有点营销的成分,不过相较于之前加价才能购买的情形,似乎有种恍如隔世的味道。 在这背后,则是合资品牌豪华车市场的突然遇冷。 今年上半年,宝马、奔驰、奥迪的销量分别为37.87万辆、35.58万辆、31.7万辆,同比分别下降 18.9%、19.4%、24.2%。可以看出,奥迪在BBA中不仅销量垫底,而且也是降幅最快的品牌。 细分来看,奥迪在华销量由一汽奥迪与上汽奥迪两个品牌共同完成,其中一汽奥迪销量基本要占据九成左右。 由于特斯拉销量的猛增,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豪华品牌由一汽奥迪、华晨宝马、北京奔驰占据前三的格局。如今的一汽奥迪,只能在中国豪华车品牌中排名第四,从这个角度来看,BBA之称或将成为历史。 奥迪退出前三阵营的背后,是王牌车型的销量不佳。比
“官车”掉队,为什么有钱人不买奥迪了?
avatar车圈能见度
2022-06-21

威马难解烧钱黑洞,沈晖被资本错爱?

52岁的沈晖,看到了光。近日,威马在港交所披露招股说明书,拟启动在港上市。此前,威马曾计划冲击科创板,不过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中途撤退。如今,“蔚小理”凭借资本市场的助力年销已接近10万辆,盈利在望。反观威马,年销量基本为“蔚小理”的一半,毛利率至今仍为负,陷入了“卖一辆亏一辆”的窘境。同时,威马的账面现金流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每年年末的现金流都不够下一年的营运及投资支出。为此,威马近几年来一直在从资本市场和银行借钱。其代价就是,如果此次IPO未能成功,威马将不仅面临着日渐枯竭的现金储备,同时还将面对银团提前偿还贷款的要求。可以说,此次IPO或许是威马存活下去的最后一根稻草。可如今,威马已从造车新势力前三名中掉队,被哪吒、零跑反超。同时,头部企业“蔚小理”在经历了中概股回调之后,目前估值已回落很多,进一步压低了威马上市后的估值。资金紧张、盈利无望,掉队的威马能抓住存活下去的最后一次机遇吗?01烧钱黑洞与IPO赌注回顾造车新势力创始人的背景,有做汽车网站出身的,也有搞浏览器跨界转行的。而威马创始人沈晖作为曾经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功臣之一,自带的光环也为威马带来了大笔的融资,许多人都看好他。根据公开信息,威马已经累计融资超过10轮,总融资额度超过350亿元。不仅超过了IPO前的“蔚小理”,也超过了目前的哪吒和零跑。在威马的股东中,不仅包含了上海国资、湖南衡阳国资、安徽合肥产业基金等一众国家队,百度、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也赫然在榜。除此之外,还有红杉资本、五矿资本、新鼎投资、天奇创投等知名资本。在去年威马的D1轮融资中,李嘉诚次子李泽楷旗下的电讯盈科与“澳门赌王”何鸿燊二房大女儿何超琼掌管的信德集团也参与了领投。可以说,威马从诞生开始就成为了资本的宠儿。众多大佬站台的背后,却是威马不断需要用资金填补的缺口。根据威马披露的招股说明书,由于卖车尚未盈利,加上扩张建厂的支出,2019年~2021
威马难解烧钱黑洞,沈晖被资本错爱?
avatar车圈能见度
2022-12-06

电动化骨头难啃,宝马老本还能吃多久?

​ 今年前10个月,中国乘用车市场扛住了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疫情等多重压力,零售量仍同比增长3%。然而在一片复苏氛围中,以往寒气中也能逆势上涨的豪华品牌宝马,却意外地出现下滑。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华晨宝马的累计销量为54.2万辆,同比下滑3.8%。其中拳头产品宝马3系、宝马X3分别下滑10.8%和9.1%。综合宝马今年还上市了国产版X5来看,这一成绩实在算不得理想。 更令人担忧的是,今年3月,宝马上市纯电动中型运动轿车i3,这款车本该是宝马在华销量增长的新引擎,承载着宝马家族在中国电动化的使命,结果上险数显示,上市大半年,i3只卖出了4500多辆。 去年,宝马在华销量为84.6万辆(含BMW品牌和MINI品牌),超过奔驰和奥迪,位居豪华汽车品牌之首。而如今,宝马在燃油车领域市场份额被挤占,电动车市场又扶不起来,其还能守住自己豪华三强“领头羊”的位置吗? 1 危机浮现 ● 按理说,在市场环境一片向好的情况下,豪华车品牌更会高枕无忧。因为长期以来,无论国内车市经历怎样的调整震荡期,豪华车市场依然“风景独好”。 像2020年,中国车市哀鸿遍野,国内狭义乘用车累计销量为1928.8万辆,相比2019年同期下滑了6.8%。而豪华车市场却逆势上升14.7%,累计销量约为252.9万辆。其中宝马在中国这个单一市场全年实现了77.7万辆的销量(含BMW和MINI),同比增长7.4%。 去年,宝马的发展势头越发迅猛,不仅实现同比8.9%的增长,还超越奔驰、奥迪,夺得该年度豪华品牌销量冠军宝座。 没想到的是,今年宝马的情况却急转直下。根据宝马集团的官方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在中国共交付BMW和MINI汽车59.3万辆,中国市场占全球总销量33.9%。宝马集团方面并未提及销量的同比变化,但我们对比去年数据,去年前9个月,宝马共向中国客户交付67万辆BMW和MINI汽车,很明显地出
电动化骨头难啃,宝马老本还能吃多久?
avatar车圈能见度
2022-12-13

销量腰斩、电动化开局不利,日产在华阴霾笼罩

图片来源:度哥 曾经霸榜国内汽车江湖的日系车,在自主品牌爆发的冲击下,正逐渐走下神坛。“三巨头”之一的日产汽车也成了其中“最惨”的一个。 日前,日产汽车公布了今年前11个月中国区业绩,含乘用车、轻型商用车、整车进口在内的销量合计97.5万辆,同比下降20.2%。其中,11月销量尤为惨烈,只有4.8万辆,同比下降52.5%。 对于销量下滑的原因,日产汽车公司高级副总裁山崎庄平给出的解释是:“持续的芯片及零部件短缺和因新冠疫情加剧导致的重点城市管控等,对公司销售带来了持续影响。” 这些因素固然存在,但吉利、长安、比亚迪等自主品牌在同样的环境中为何还能实现正增长?根本原因或还是在于自身——拳头油电产品性价比优势不再,新能源产品推进速度过慢。以往月销量能达到六七万辆的轩逸现在只剩三四万辆,首款纯电车型ARIYA上市后第一个月销量还不足500辆。 回想过往,有着“技术日产”之称的日产品牌也曾辉煌夺目,如今却被打上了“廉价”“技术褪色”等标签。失去的荣耀与份额,日产还能找得回来吗? 1 技术日产黄金时代 ● 熟悉日产品牌的人一定知道,日产是日系车的技术代表,其在内燃机、混合动力等方面都有很强的技术积淀,曾创造了令人敬畏的战神GTR,横扫赛场,创下50场不败纪录,因此日产也被称为“技术日产”。 与中国市场正式接触则要将时间拨回到50年前,日产是最早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汽车品牌,1972年就向中国出口了第三代公爵(CEDRIC)轿车。 之后的10多年里,日产先是在1985年成立日产汽车公司北京办事处,后又分别向一汽和南汽转让驾驶室制造技术、车身技术等,接着在1993年成立了日产在中国的第一家整车合资企业——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 当年,郑州日产一期改造工程项目投资就达到2.9亿元。该项目在两年后投产,形成了年产轻型车6万辆的生产能力,使郑州日产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9年初,郑州
销量腰斩、电动化开局不利,日产在华阴霾笼罩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