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能见度
车圈能见度
带你看最清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IP属地:未知
0关注
38粉丝
0主题
0勋章
avatar车圈能见度
05-23 20:29

汽车利润率仅1.7%,又遭美国关税打击,本田纯电失利改押混动

图片来源:度哥 5月20日,本田宣布基于当前全球市场增速放缓,Honda将调整商品投入的计划,预计2030年全球纯电动车的销量占比将会低于此前设定的30%的预期目标。按计划,其将在2027年-2030年推出13款新混动车型。 通过切实推进此次战略调整,本田力争2030年四轮销量达到现有规模的360万辆以上,其中作为主力产品的混合动力车型销量达到220万辆。同时,本田将自主研发新一代ADAS(先进驾驶辅助系统),全方位升级自主开发的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e:HEV"及搭载该系统的平台。 此外,本田还将削减其在电动化领域的投资。2024年,本田宣布将在电动化领域投入10万亿日元。如今,其投资计划也减少了——截至2030年度的资源配置方面,电动化领域将减少3万亿日元的投资,而混合动力汽车的投资则将略有增加。 本田能靠混动汽车带来增长吗? 1 汽车业务利润率仅1.7%● 2025财年(2024年3月31日至2025年3月31日)本田营收21.69万亿日元,同比增长6.2%;归母净利润8358.4亿日元,同比减少24.5%。 其中,摩托车业务收入3.63万亿日元,营业利润为6634亿日元,营业利润率达18.3%;汽车业务收入14.47万亿日元,营业利润2438亿日元,营业利润率仅1.7%。 在销量方面,2024年,本田汽车的全球销量为380.7万辆,同比下降4.6%,其在全球的排名从第七降至第八。本田的汽车业务已成为整体业绩的拖累。 2025年1月底,本田宣布将在4月1日起进行一系列组织和运营改革,具体包括重组汽车业务、新设汽车开发部门、重组摩托车及动力产品业务。据媒体报道,目前归属于电动化业务发展部门的汽车业务战略单元、软件定义车辆(SDV)业务单元将整合进汽车业务。官方表示,如此将能够更好地统筹业务规划、数字服务。 而新设的汽车开发部门将提升开发效率、促进创新价值、新技术和新产品的
汽车利润率仅1.7%,又遭美国关税打击,本田纯电失利改押混动

车企一季度财报出炉!有人吃肉有人喝汤,谁在加速谁在掉队?

图片来源:pixabay 2025年第一季度已经结束,各大车企纷纷交出了自己的财报成绩单。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市场环境中,不同车企的表现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分化加剧,在行业整体净利润水平向好的背景下,头部车企凭借技术升级与全球化布局实现业绩爆发,而转型滞后的企业则销量下滑。 截止5月20日,车圈能见度分析了8家中国汽车披露的一季度财报车企业绩,在营业收入方面,3家营业收入增长,5家营业收入下滑增长;在净利润方面,6家净利润增长,2家净利润减少。 1 营收利润双增长,强者恒强 营收下滑利润增,各有增长密码● 在第一季度,比亚迪(002594.SZ;01211.HK)和吉利汽车(20450.SH;00175.HK)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态势,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实现了同比增长。 比亚迪在2025年第一季度继续巩固其市场优势。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达1703.6亿元,同比增长36.35%;归母净利润为91.5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00.38%。 第一季度期内,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突破100.08万辆,同比增长59.8%,成为全球首个单季销量破百万的新能源车企,其中纯电车41.64万辆,超特斯拉成为全球纯电销冠,混动车56.97万辆。分品牌来看,比亚迪王朝网和海洋网分别累计销售45.67万辆和46.98万辆,腾势、方程豹和仰望品牌分别累计销售3.27万辆、1.92万辆和524辆。如此出色的销量表现,为比亚迪的营收和利润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吉利汽车同样展现了增长势头。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达725亿元,同比增长25%;归母净利润为56.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64%。吉利汽车一季度销量70.4万辆,同比增长48%,燃油车及新能源车较上年同期均实现增长。 其中,吉利银河品牌销量26万辆,同比增长214%,吉利中国星销量33万辆,同比增长10%;领克品牌销量7.3
车企一季度财报出炉!有人吃肉有人喝汤,谁在加速谁在掉队?

20年来最惨财报:亏损332亿,中国市场成日产“救命稻草”?

图片来源:度哥 5月13日,日产汽车发布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2024财年全年业绩,日产汽车2024财年合并净销售额为12.6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248亿元),同比下滑0.4%;营业利润为69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4.61亿元),同比下滑87.7%;净亏损为670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32.7亿元),2023财年为盈利326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61.96亿元),由盈转亏,是日产汽车20多年来,利润表现最差劲的一个财年。 2024财年,日产的汽车业务自由现金流为-242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20亿元),公司整体自由现金流为-2175亿日元,上一财年为1482亿日元。 在展望2025财年业绩时,日产只给出了12.5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198亿元)的营业收入指引。 财报发布当日,日产汽车宣布业务重组计划以扭转当下的市场困境,其中最主要的是裁员和闭厂两大举措,以实现降本增效。大幅亏损、自由现金流为负的日产汽车,能否度过危机? 1 降本自救● 2024年11月,就有消息称,日产汽车现金流只够撑12至14个月——一年内,日产汽车就会破产。一个月后,本田、日产、三菱汽车签署谅解备忘录,本田与日产开启合并谈判,三菱汽车就参与合并事宜进行探讨。 2025年2月,日产、本田以及三菱汽车共同宣布,决定终止此前计划的三方合作谅解备忘录。日产在公告里表示,本田提议将结构从合资控股公司更改为本田作为母公司,日产作为子公司的结构。经过讨论,两家公司得出结论,停止讨论并终止谅解备忘录是最合适的。未来,日产和本田将针对智能和电动车时代的战略合作框架内进行合作。 与本田的合并不了了之,但在经营压力下,日产必须采取行动自救。 在发布2024财年业绩的当天,日产宣布了“Re:Nissan”计划。日产汽车计划通过“Re:Nissan”,在2024财年实际成本的基础上,节省5000亿日元的固定和变动成本,
20年来最惨财报:亏损332亿,中国市场成日产“救命稻草”?

中国区销量暴跌17.2%拖累宝马业绩,降价仍不敌中国新势力?

图片来源:度哥 5月7日,宝马集团发布的第一季度财报,集团总营收337.58亿欧元,同比下滑7.8%,低于市场预期的351.4亿欧元;净利润21.73亿欧元,同比暴跌26.4%。 2025年第一季度,宝马集团全球汽车交付量58.61万辆,同比微降1.4%,其中,中国市场作为宝马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交付15.52万辆,同比减少17.2%;德国、英国、美国分别交付5.85万辆、4.8万辆、9.5万辆,分别同比增长1.4%、2.3%、4%。 销量下滑,带来业绩下滑,宝马能否稳住中国市场? 1 中国市场销量下滑● 2019年,宝马集团在中国市场交付72.37万辆宝马和MINI品牌汽车,同比增长13.1%,首次在中国豪华车市场夺得年度第一。 此后,宝马集团在中国的销量持续上涨,2020年-2021年,宝马集团在中国分别交付77.74万辆、84.62万辆,分别同比增长7.4%、8.9%,继续蝉联中国豪华车市场年度冠军。 但此后,宝马集团在中国的销量开始下滑,2022年宝马集团在中国交付79.2万辆,同比减少6.4%,但仍居豪华车销冠之位。 2023年1月,特斯拉中国宣布旗下车型Model 3和Model Y降价2万-4.8万元,此后车企陆续“参战”,价格战从新能源汽车市场蔓延至燃油车市场。 宝马也不能置身事外,据媒体报道,宝马为了保住市场份额,选择降价求存,2023年全年折扣率高达17.66%,远超行业15.7%平均水平。宝马电动车i3裸车价从35.39万元跌去一半,上险后的落地价降至20万元以内。宝马5系燃油车的起售价也降至约31万元,相当于七折优惠。 降价也带动了宝马在中国的销量。2023年,宝马集团在中国交付82.5万辆宝马和MINI汽车,同比增长4.2%。 然而,进入2024年,价格战愈发激烈,降价也无法保证宝马的销量——2024年上半年,宝马集团在中国的交付量为37.64万辆,
中国区销量暴跌17.2%拖累宝马业绩,降价仍不敌中国新势力?

百亿新能源车企宣布退市,内部整合加速能缓解260亿亏损么?

图片来源:度哥 5月7日,吉利汽车发布公告称,计划收购极氪已发行全部股份。吉利汽车目前持有极氪约65.7%的股份,如交易完成,极氪将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极氪将于纽交所退市实现私有化。 在公告里,吉利汽车表示,收购极氪股份是为了推动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和高效协同,杜绝重复投入,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打造长期价值。 吉利汽车建议购买价为每股极氪股份2.566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25.66美元作为对极氪的估值。该价格较最后交易日美国存托股票于纽交所的收市交易价溢价约13.6%,较截至最后交易日止最后30个交易日期间美国存托股票于纽交所的成交量加权平均价格溢价20.0%。 由此计算,吉利汽车要收购极氪剩下的34.3%股份,将支付约22.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2亿元)。 自发布《台州宣言》以来,吉利不断整合资源。吉利几何、翼真(LEVC)和雷达纷纷并入吉利银河,领克并入极氪并成立极氪科技集团。若极氪成功私有化并入吉利汽车,极氪汽车能否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1 持续亏损● 2024年5月10日,极氪在美股上市,从成立自上市仅花了37个月,刷新了新能源汽车品牌从发布到IPO的最快纪录。上市当天,极氪收盘市值达58.98亿美元,但2023年极氪完成A轮融资时,其估值达130亿美元。 对比其他新能源美股上市车企,极氪的市值也较低。截至5月9日收盘,极氪市值66.24亿美元。理想汽车291.5亿美元,小鹏汽车186.5亿美元,蔚来89.68亿美元。显然,极氪的市值长期被低估。 除了资本市场表现不佳外,极氪的业绩也面临着一定的压力。 2021年-2024年,极氪的收入分别为65.28亿元、318.99亿元、516.73亿元、759.1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4.94%、388.69%、61.99%、46.91%;净亏损分别为45.14亿元、76.55亿元、82.64亿元、57.91亿元,累
百亿新能源车企宣布退市,内部整合加速能缓解260亿亏损么?

五年亏180亿,四成销量来自“小马”,一汽奔腾拟再增资补血

图片来源:度哥 4月30日,北京产权交易所披露,一汽奔腾计划进行新一轮增资,拟募资金额未定,募资对应持股比例不超过26.5%。 目前,一汽奔腾注册资金为25亿元,中国一汽持股86.1568%、一汽股权投资(天津)有限公司持股11.8691%、江苏悦达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持股1.9741%。若此次增资顺利,一汽奔腾原股东持股比例合计将不低于73.5%,新增股东持股比例合计将不超过26.5%。其募资用于补充发展所需资金,实现公司战略转型。 增资项目公告披露,2022年-2024年,一汽奔腾净利润分别为-20.97亿元、-29.58亿元、-43.47亿元。此前一汽奔腾在2023年的增资公告里曾披露,2020年-2021年,其净利润分别为-48.60亿元、-37.58亿元。由此计算,一汽奔腾五年亏了180亿元左右。 2024年,一汽奔腾启动了“全面向新”行动,All in新能源。同年5月,电动微型车奔腾小马上市,成为一汽奔腾销量占比近4成的车型;2025年3月,纯电紧凑型SUV悦意03上市。从销量来看,奔腾小马成为了一汽奔腾在新能源领域的畅销车型,但毛利低的特点也难让一汽奔腾实现盈利。 一汽奔腾能否在新能源持续发力,尽早完成转型,摆脱亏损阴影呢? 1 销量下滑、持续亏损● 2002年,一汽轿车和马自达正式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在技术合作的前提下,一汽轿车在引进马自达6的同时,也获得了CD3平台的使用权和马自达LF系列发动机的使用权。 基于马自达6的全套底盘和动力系统打造,一汽奔腾的首款车型奔腾B70诞生,也就此成为了一汽奔腾的爆款车型。有数据显示,2006年-2010年期间,奔腾B70的累计销量突破了15万辆。 此后,一汽奔腾又陆续推出了B50、X80等新车。2014年,一汽奔腾销量达18.56万辆,同比增长46%,成为其高光时刻。但之后几年里,一汽奔腾的销量持续下滑,到2018年,一汽
五年亏180亿,四成销量来自“小马”,一汽奔腾拟再增资补血

销量下降6.73%,长城汽车的利润为何接近“腰斩”?

图片来源:度哥 4月25日,长城汽车(601633.SH)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其营业总收入400.19亿元,同比减少6.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51亿元,同比减少45.6%。报告期内,长城汽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9.8亿元,上年同期为-26.34亿元,大幅上涨。 长城汽车在财报中表示,业绩变化主要是公司处于产品换代升级周期,销量同比有所下降,以及直营体系建设投入增加所致。 从销量快报来看,2025年第一季度,长城汽车累计销量25.68万辆,同比减少6.73%。其中,除了WEY、长城皮卡实现增长外,哈弗、欧拉、坦克均不同程度下滑。 而在2024年,长城汽车收入2021.95亿元,同比增长16.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6.92亿元,同比增长80.7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77.83亿元,同比增长56.49%。其全年累计销量123.33万辆,同比增长0.21%。 长城汽车为何在2025年出现业绩下滑? 1 业绩增速高于销量增速● 近年来,长城汽车的发展战略从追求销量到保住利润。 2021年至2024年,长城汽车的销量分别为128.1万辆、106.75万辆、123.07万辆、123.33万辆,分别同比增长15.24%、-16.66%、15.29%、0.21%。 与之对比,长城汽车的业绩增长明显优于销量增长。 2021年-2024年,长城汽车的收入分别为1364.05亿元、1373.4亿元、1732.12亿元、2021.9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2.04%、0.69%、26.12%、16.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67.26亿元、82.66亿元、70.22亿元、126.9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43%、22.9%、-15.06%、80.76%。 根据财报计算,2024年,长城汽车的单车收入为16.38万元,同
销量下降6.73%,长城汽车的利润为何接近“腰斩”?

停售新能源、销量暴跌,北京现代想靠“本土化”战略逆天改命

图片来源:度哥 4月21日-22日,北京现代在上海举行了品牌战略沟通会暨首款纯电平台SUV ELEXIO全球首秀活动,并正式发布“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战略。北京现代官方表示:“扎根中国市场,开启北京现代全面布局新能源赛道的新征程。” “在中国”为三个本土化,第一,本土化组织调整,成立中国战略事业部;第二,本土化研发合作,现已与宁德时代、博泰、毫末等国内领先的技术企业达成合作,将引入更多先进技术,打造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用车要求;第三,本土化新品体系,未来四年,每年推出2-3款新能源车,涵盖轿车、SUV、MPV等车型,实现纯电、混动、增程全覆盖。 但近年来的北京现代销量持续走低,2024年,北京现代的销量仅15.4万辆,而其2016年的销售高峰为114万辆。不仅如此,2024年北京现代还停售了旗下的新能源车型,目前仅有燃油车在售。 新的战略能让北京现代走出低谷吗? 1 年销量不足20万● 2002年10月,现代汽车与北汽合作成立了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这是中国加入WTO后批准的第一个汽车生产领域的中外合资项目。 2013年,北京现代年销量首次突破100万辆,成为继大众、通用之后第三家年销破百万辆的合资车企。此后连续四年,北京现代销量均突破百万,2016年,其销量达到114万辆,创下历史新高。 然而,2017年开始,北京现代的销量就开始走下坡路。2017年北京现代销量超82万辆,2023年仅剩25.7万辆,2024年,销量进一步下滑至15.4万辆。2025年第一季度,北京现代销量2.9万辆。 销量下滑,北京现代陆续关厂。2019年,北京现代北京第一工厂停产,并在2021年以60亿元出售给理想汽车,同时期,北京第二工厂也被传挂牌出售,但未有后文;2024年初,北京现代将重庆工厂以16.2亿元的价格出售给了重庆两江新区鱼复工业园建设投资有限公司;2023年,有消息称,北京现代沧州工厂
停售新能源、销量暴跌,北京现代想靠“本土化”战略逆天改命

首期投入60亿!联手华为打造“尚界”,上汽能否夺回销冠?

图片来源:度哥 据媒体报道,上汽集团(600104.SH)近期迎来重要人事调整,原上汽大众财务总监杨威调任集团,接任财务总监一职,实际履行首席财务官(CFO)职责,统筹大乘用车板块财务战略。 2025年1月,上汽集团将旗下上汽乘用车(含荣威、名爵)、上汽国际、创新研究开发总院、零束科技及海外出行等5个业务单元整合组建成一个“大乘用车板块”,并成立执行管理委员会。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担任上汽大乘用车执管会主席,主导大乘用车的变革,上汽乘用车总经理王骏大乘用车执管会委员。 在前不久举行的鸿蒙智行发布会上,上汽与华为合作打造的尚界也正式发布。上汽集团总裁贾建旭宣布,尚界首期投入60亿元,要为尚界品牌组建超5000人的专业运营及技术团队,并对标问界重庆超级工厂建设尚界的超级工厂。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表示,尚界品牌的首款车型将于2025年秋季上市。 2024年,上汽集团累计销量401.3万辆,同比减少20.07%。同时期比亚迪销量427万辆,终结上汽集团连续18年销冠神话,登顶中国汽车第一。 对上汽集团来说,其目前依旧依赖合资品牌,但三大合资品牌的销量下滑动摇了其市场地位。因此,近两年来,上汽集团正在不断发力自主品牌,能否改变对合资的依赖也影响着上汽集团的发展。 1 合资成销量“拖累”● 2018年,上汽集团实现705.17万辆的年度销量纪录,此后,其销量持续下滑。2024年上汽集团累计销量401.3万辆,同比减少20.07%。 销量的下滑,来源于合资板块的势弱。2024年,上汽大众销量114.81万辆,同比减少5.51%;上汽通用销量43.5万辆,同比减少56.54%;上汽通用五菱销量134.01万辆,同比减少4.49%。三家合资车企贡献了上汽集团超7成的销量,其中销量明显下滑的上汽通用进行了资产减值。 2025年1月,上汽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持股50%的合营企业上汽通
首期投入60亿!联手华为打造“尚界”,上汽能否夺回销冠?

董事长6年换7任,北汽蓝谷越卖越亏?

图片来源:pixabay 4月15日,北汽蓝谷(600733.SH)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以下简称北汽蓝谷)发布公告称,近日办理完成法定代表人变更的工商登记信息变更手续,并取得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换发的《营业执照》,张国富成为北汽蓝谷法定代表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个月,北汽蓝谷公告宣布了一系列的高层人事变动,原公司经理张国富升任董事长,原副经理刘观桥升任经理,北汽蓝谷还聘任资深投行人士乔元华担任董事会秘书。 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汽新能源)2024年实现销量11.39万辆,同比增长23.53%;2025年第一季度,累计销量2.77万辆,同比增长173.8%。 尽管销量持续增长,但亏损依旧是北汽蓝谷面临的难题。2020年-2023年,北汽蓝谷分别亏损64.82亿元、52.44亿元、54.65亿元、54亿元。加上北汽蓝谷预计的2024年亏损-69.5亿元到-65亿元,其5年时间累计亏损至少290亿元。 新任管理层能否将北汽蓝谷带出困境? 1 高层频繁变动● 时间回到2024年7月,代康伟、张国富分别接任北汽蓝谷董事长、经理,刘观桥任副经理。资料显示,代康伟2008年便进入北汽工作,是技术派出身。2021年4月,代康伟任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2021年6月至2024年7月,任北汽蓝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 而在就任北汽蓝谷董事长一职不足一年,代康伟就申请辞职。2025年3月,北汽蓝谷发布公告称,代康伟因工作调整原因,不再担任公司十一届董事会董事、董事长、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委员、董事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委员职务,辞职后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同时,赵冀因工作调整原因,不再担任公司董事会秘书职务,辞职后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同时,原公司经理张国富升任为公司十一届董事会董事长,同时兼任董事会战略委
董事长6年换7任,北汽蓝谷越卖越亏?

川普关税“伤了”马斯克的特斯拉,单车成本或涨八千美元

图片来源:pixabay 在美国关税下,出生于美国的特斯拉也遭遇重创。 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目前 Model S和Model X 进口车型,部分区域不再提供“订购新车”选项,仅能“查看现车”。资料显示,特斯拉中国销售的Model S、Model X均为进口车,主要在美国加州工厂生产。这也意味着,后续特斯拉或不再向中国出口全新的Model S和Model X车型。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全球累计交付33.7万辆汽车,同比下降12.96%,其中中国市场交付13.72万辆,同比增长3.6%。 如今,各国均在对美国关税采取反制措施,中国对特斯拉的重要程度愈发突显——上海超级工厂95%以上的零部件都来自本土的供应商。特斯拉能否靠中国市场稳住销量呢? 1 赚钱能力下降● 2024年,特斯拉全球交付178.92万辆,同比减少1.07%,出现自2015年以来首次出现交付量下滑的现象。与此同时,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电动车交付量同样出现下滑的现象——同比下降3%至91.67万辆。 进入2025年,特斯拉的交付量依旧在下滑。2025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全球产量36.26万辆,同比减少16.32%;交付33.67万辆,同比减少12.96%。特斯拉表示,全球四座工厂的Model Y生产线升级导致数周产量减少,但焕新Model Y的产能爬坡继续进展顺利。 而在2023年,特斯拉全球范围内共计生产电动车约185万辆,交付约181万辆,分别同比增长约35%、38%。圆满完成180万辆年交付目标的同时,特斯拉也蝉联了全球纯电动车交付量榜单冠军。 由于2024年交付量的下滑,特斯拉的业绩也受到了影响。2024年,特斯拉汽车业务收入770.7亿美元,同比减少6.49%;整体净利润70.91亿美元,同比减少52.72%。 同时,特斯拉汽车业务的赚钱能力也在下滑,2022年-2024年,特斯拉汽车
川普关税“伤了”马斯克的特斯拉,单车成本或涨八千美元

销量暴跌,全年净利仅0.58亿,东风“渡劫”

图片来源:度哥 前两天,东风集团股份(0489.HK)发布了3月产销快报。2025年1-3月,公司累计汽车销量38.8万辆,同比减少25.7%。 其中,合资领域的东风日产、郑州日产、东风本田和神龙公司均销量下滑,自主板块中,除岚图汽车实现增长外,东风乘用车、猛士科技、东风柳汽销量也不同程度下滑。 而在2024年,东风集团股份累计销量189.59万辆,同比减少9.2%,在东风合资普遍销量下滑下,东风自主品牌除东风柳汽外均实现了销量的大幅上涨。进入2025年,东风的压力更大了。 1 合资销量持续下滑● 东风集团股份作为东风集团在港股上市的控股子公司,是东风集团主要的资本运作平台。 2024年,东风集团股份收入1061.97亿元,同比增加6.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0.58亿元,同比增长了39.45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东风集团股份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亏损——收入933.15亿元,同比增长7.18%;实现净亏损39.96亿元。东风集团股份在当年的盈利预警中曾表示,业绩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合资非豪华品牌的市场空间被大幅挤压,产品价格不断下降,2023年合资业务销量下降16%,利润大幅下降;新能源业务处于战略投入期,2023年,新能源、智能化领域研发、品牌、渠道建设等投入持续加大。 2024年,合资品牌的销量也持续下滑。2024年,东风日产(含东风英菲尼迪、启辰)销量63.12万辆,同比减少12.7%;郑州日产销量3.99万辆,同比减少13.5%;东风本田销量42.82万辆,同比减少29.2%;神龙汽车销量6.83万辆,同比减少15%。 销量下滑,自然影响到盈利水平。在2024年财报中,东风集团股份表示,受合资非豪华汽车市场市占率逐年下降影响,2024年应占合营企业溢利为4.36亿元,相比上一年减少0.78亿元。其中,东风本田同比减少3.08亿元。应占联营企
销量暴跌,全年净利仅0.58亿,东风“渡劫”

赛力斯赴港IPO,背靠华为,一季度销量下滑超30%

图片来源:pixabay 2025年3月31日,赛力斯发布2024年度财报显示,公司全年营收达1451.76亿元,同比大增305.04%,创历史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车业务贡献1354.91亿元,占总营收93.33%,全年销量42.69万辆,同比增长182.84%。公司实现毛利润379.7亿元,新能源汽车毛利率提升至26.21%,扣非净利润55.73亿元,同比增长215.71%,成功扭亏为盈,成为全球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在业绩向好的同时,赛力斯正式启动港股上市计划,拟发行不超过总股本15%的H股,募资将用于研发、海外拓展及补充运营资金。目前公司A股市值已突破2000亿元,有望成为2024年全球最大规模造车IPO。 然而,亮眼业绩背后暗藏隐忧。公司2024年投资活动净流出扩大至165.09亿元,筹资活动净流出41.66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7.38%,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显示资金压力巨大。更令人担忧的是,2025年前三个月公司销量持续下滑,1-3月总销量同比分别下降45%、39%和34%,核心品牌问界系列销量跌幅更为明显。 在技术层面,赛力斯智能驾驶系统主要依赖华为,相比特斯拉Autopilot和比亚迪DiPilot存在明显差距。同时,公司产品结构严重依赖问界M9单一车型,该车型销量占比高达41%,经营风险集中。随着华为与奇瑞、上汽等车企合作加深,赛力斯在"华为系"内部的竞争优势正在减弱,面临来自智界、尚界等"兄弟品牌"的激烈竞争。 综合来看,尽管赛力斯2024年实现规模和盈利的重大突破,但高企的负债率、持续下滑的销量、技术短板以及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都可能对公司未来发展形成制约。在日益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中,赛力斯能否保持持续增长势头仍面临严峻考验。 1 资产负债率高● 赛力斯集团前身为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6年9月,其新能源汽车品牌赛力斯汽车通过与
赛力斯赴港IPO,背靠华为,一季度销量下滑超30%

美国25%汽车关税来袭!捷豹路虎暂停发货,车企如何应对?

图片来源:度哥 4月6日,捷豹路虎宣布,由于要应对美国总统特朗普所征收的25%关税带来的“新贸易条款”,该公司将暂停向美国发货一个月。 同时,捷豹路虎在官网发布声明称,“我们的奢侈品牌具有全球吸引力,我们的业务也富有韧性,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我们当前的优先事项是为全球客户带来价值,同时应对这些新的美国贸易条款。” 4月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此前宣布的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的措施正式生效。根据白宫发布的文件,25%的关税将适用于进口乘用车(轿车、运动型多功能汽车等)和轻型卡车,以及关键汽车零部件(发动机、变速箱等),进口汽车零部件将不迟于2025年5月3日生效。 据Cox Automotive凯利蓝皮书数据,2024年12月美国的平均车价是49740美元,折合人民币36.2万元,是国内的2.1倍。同时,美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美国汽车关税生效,对全球汽车产业链都造成了影响,而车企们也不愿意放弃美国市场。 1 增速最快市场遭遇25%关税● 2024年,捷豹路虎在全球销量43.47万辆,同比增长3.3%。其中英国市场销量8.38万辆,同比增长14.8%;北美洲销量11.63万辆,同比增长28.8%;欧洲销量7.26万辆,同比减少7.8%;中国销量9.11万辆,同比减少14.3%;海外其他市场销量7.08万辆,同比减少1.9%。 北美洲是捷豹路虎最大且增速最高的海外市场,销量占比26.76%。2025年前三个月,捷豹路虎在北美洲销量3.48万辆,同比增长14.4%,依旧是其增长最快的单一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捷豹路虎在北美洲没有实现本土生产。资料显示,捷豹路虎目前在全球有五大工厂,奇瑞捷豹路虎常熟生产基地、‌英国索利哈尔工厂、英国哈利伍德工厂、‌英国利物浦工厂、斯洛伐克尼特拉工厂。常熟工厂是捷豹路虎唯一在欧洲之外的工厂。 据媒体报道,在关税措施生效前,捷豹路虎已在美
美国25%汽车关税来袭!捷豹路虎暂停发货,车企如何应对?

智驾独角兽地平线亏损16.8亿,超三成收入来自关联客户

                                                       图片来源:pixabay                                                                    2025年2月9日,长安发布“北斗天枢2.0”计划,率先喊出“全民智驾”口号;第二天,比亚迪(002594.SZ)推出“天神之眼”智驾系统,下至6.98万元的海鸥,上至百万元的仰望U8\U9,覆盖全系车型,彻底打响智驾平权大战;3月3日,吉利(00175.HK)发布“千里浩瀚”智驾系统,也将覆盖吉利全系车型,把智驾平权打成了贴身白刃战。 主流车企纷纷宣布将高阶智驾功能下沉至10万元级市场,L2+级辅助驾驶几乎成为新车标配。比亚迪、吉利等多家车企搭载了地平线机器人-W(09660.HK,以下简称“地平线”)征程系列。 智驾平权的浪潮,正在席卷整个车圈。广泛的合作车企加上全覆盖的智驾方案,如今全民智驾的风起,地平线自然成为智驾平权的最大公约数。 2025近日,地平线发布2024年业绩显示。截至2024年1
智驾独角兽地平线亏损16.8亿,超三成收入来自关联客户

广汽集团利润跌掉8成,合资下滑、自主陷增长颓势

图片来源:度哥 前几日,广汽集团(601238.SH)发布了2024年业绩报告。2024年,广汽集团收入1067.98亿元,同比减少17.0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24亿元,同比减少81.4%。 广汽集团在财报中表示,收入下滑主要是国内汽车行业“价格战”影响而引起的汽车销量下滑等综合所致。 2024年,广汽集团实现销量200.31万辆,同比减少20.04%。其中,广汽本田销量47.06万辆,同比减少26.52%;广汽丰田销量73.8万辆,同比减少22.32%;广汽传祺销量41.46万辆,同比增长1.99%;广汽埃安新能源销量37.49万辆,同比减少21.9%。 进入2025年,广汽集团的销量依旧明显承压。2025年前两个月,广汽集团累计销量19.72万辆,同比减少14.42%;其中广汽本田、广汽传祺销量分别下降30.42%、29.64%,广汽丰田、广汽埃安分别实现2.14%、6.83%的增长。 销量处于下滑趋势,净利润大跌下,广汽集团如何重拾增长? 1 合资颓势明显● 近年来,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颓势愈发明显。据乘联会数据,2024年,德系车累计销量同比减少9%,其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22.3%下降至2024年的17.6%;日系车累计销量同比减少15.2%,市场份额从22.6%降至13.7%;美系车累计销量同比减少18%,市场份额从9.6%降至6.1%。 此前,广汽集团部分合资品牌退出了中国市场。2022年4月,广汽本田及广汽讴歌宣布,2023年起广汽本田将不再生产及销售广汽Acura品牌的现有产品,广汽本田相关渠道继续为广汽Acura车主提供服务,保障车主权益,这也意味着本田汽车高端品牌Acura(讴歌)正式退出中国市场。2022年7月,Stellantis集团宣布将终止与广汽集团的合资企业,同年10月,广汽菲克申请破产清算;2023年10月,广汽三菱启
广汽集团利润跌掉8成,合资下滑、自主陷增长颓势

20万辆交付神话背后:小米汽车如何跨越安全“生死关”?

图片来源:度哥 4月1日,小米公司发言人官方微博对小米SU7被曝“在高速路上碰撞后爆燃致人员伤亡”一事进行回应。 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这是小米汽车首次出现严重车祸,引发了大众对自动驾驶安全的担忧。午后,小米集团(1810.HK)港股跌幅一度超5%,最终以46.5港元/股收盘,跌幅5.49%。 1 交付周期仍然较长● 3月18日,小米发布2024年全年业绩公告,其收入3569.06亿元,同比增长35%;经调整净利润272.35亿元,同比增长41.3%。 小米在财报中表示,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分部2024年总收入328亿元,经调整净亏损62亿元,毛利率为18.5%。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收入321亿元,其他相关业务收入7亿元。 2024年3月28日,小米发布了SU7系列,2024年小米SU7系列交付136854辆。到3月18日,雷军发布微博称,小米交付了第20万辆小米汽车。不到一年时间,小米汽车交付20万辆车,刷新了新能源汽车的交付纪录。 在财报中,小米表示其目标是2025年交付35万辆。目前,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的ASP(平均销售价格)为每辆234479元。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汽车的单季亏损正在收窄,在2024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经调整净亏损为18亿元,到第四季度,经调整净亏损收窄至7亿元。单季毛利率也从第二季度的15.4%,提升至第四季度的20.4%。 在业绩说明会上,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表示,小米汽车还处在大投入期,这些投入可能是核心技术的研发、多车型的开发、工厂
20万辆交付神话背后:小米汽车如何跨越安全“生死关”?

交出史上最强成绩单,吉利汽车营收、利润双双攀新高

图片来源:度哥 2025年3月20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175.HK)(以下简称:吉利汽车)公布2024年财报,各项经营数据再创新高,经营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车圈能见度》从吉利汽车2024年财报注意到,2024年,吉利汽车总收入首次突破2400亿元,达到2402亿元,同比增长34%。归母净利润16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13%;扣非后归母净利润85亿元,同比增长52%。净现金水平上升40%,达到398亿元,创历史新高,现金储备充裕稳健。 从核心盈利能力看,2024年吉利汽车整车收入达到2030亿元,同比增长36%,单车平均销售收入达到10.74万元,公司毛利总额提升至382亿元,同比增长39%,毛利率达到15.9%。吉利汽车的核心产品竞争力和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盈利能力稳步提升。 2024年吉利汽车集团销量超预期完成,总销量再创新高,油电双线齐增长,远超行业增速。全年累计销量217.7万辆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2%,超额完成年目标销量200万辆,也跑赢了大盘。截至2025年2月,吉利汽车实现连续6个月单月销量突破20万。 其中,新能源车型销量尤为亮眼,全年累计销量达到88.8万辆,同比大增92%。新能源在国内市场的渗透率连续五个月突破50%,2024年12月份更是达到58.6%。 2024年吉利汽车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度,同比提升13%至159亿元,聚焦新能源和智能化,持续强化产品核心竞争力。 在风云变化的汽车新时代,吉利汽车的新能源、智能化转型成效显著,交出史上最强成绩单,销量与核心财务指标全线飘红。 1 新能源成果显著 智能化布局领先● 《车圈能见度》注意到,吉利汽车在刚刚公布的2024财务报告中,展示了自己的高质量发展成果。 2024年是吉利汽车新能源转型的关键一年,旗下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全面突破。在《台州宣言》的战略指引下,吉利、极氪、领克积极响应协同号召,加速
交出史上最强成绩单,吉利汽车营收、利润双双攀新高

奇瑞IPO“蒙尘”:合资公司因安全隐患召回50万辆车,销量恐下滑

图片来源:度哥 在奇瑞汽车赴港IPO的关键时期,其重要的合资公司奇瑞捷豹路虎再次召回汽车。 日前,奇瑞捷豹路虎汽车有限公司、捷豹路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捷豹路虎(宁波)贸易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自2025年8月15日起合计召回632452辆汽车,覆盖自2011年2月至2024年2月生产的多款国产及进口车型。 其中,奇瑞捷豹路虎将召回汽车39.6万辆。在1月,奇瑞捷豹路虎也召回了10.88万辆。 据奇瑞汽车招股书披露,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三季度,奇瑞捷豹路虎收入分别为143.19亿元、140.777亿元、92.52亿元。 奇瑞捷豹路虎是奇瑞汽车并表的合营企业,其大规模召回也将对未来的销量造成影响,也为奇瑞汽车的赴港上市蒙上了一层阴影。 收入下滑、大规模召回,奇瑞捷豹路虎能否摆脱萎靡不振的情况? 1 销量下滑、频频召回● 据奇瑞捷豹路虎官网,公司成立于2012年11月,由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捷豹路虎汽车共同出资组建而成,合资双方股比为50:50,是国内首家中英合资的高端汽车企业,也是奇瑞汽车招股书中披露的并表合资企业。 2014年,奇瑞捷豹路虎常熟生产基地正式开业并投产,是捷豹路虎首个英国本土以外的整合制造工厂。同年,奇瑞捷豹路虎与捷豹路虎中国宣布共同成立全新的联合市场销售与服务机构IMSS,负责捷豹品牌、路虎品牌和奇瑞捷豹路虎合资自主品牌的营销和服务。 2017年,捷豹路虎在中国实现最好销量,同比增长23%,达到14.6万辆。此后,捷豹路虎在中国的销量走起下坡路。2024年,捷豹路虎在中国的销量为9.11万辆,同比减少14.3%。 销量下滑的同时,作为合资公司的奇瑞捷豹路虎频频召回。 在此次召回中,奇瑞捷豹路虎召回的汽车占比6成左右。奇瑞捷豹路虎分别召
奇瑞IPO“蒙尘”:合资公司因安全隐患召回50万辆车,销量恐下滑

利润暴跌近4成的奥迪,打起了救命的“中国牌”

图片来源:度哥 3月17日,奥迪集团发布2024年财报,2024年,奥迪集团收入为645.32亿欧元,同比下滑8%;营业利润为39.03亿欧元,同比减少38%;税后利润41.89亿欧元,同比减少33.08%。 业绩下滑背后,是奥迪集团的销量下滑。2024年,奥迪集团共交付169.25万辆,同比减少11.8%。 同日,奥迪集团还宣布到2029年将在德国裁减约7500个工作岗位,以降低成本并提高竞争力。与此同时,奥迪宣布将在未来五年内向德国工厂投资总计80亿欧元,用于技术创新和生产线升级。 在这之前,奥迪还宣布了将关闭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工厂。 业绩、销量下滑,奥迪采取了裁员、关厂等降本增效措施,奥迪能否走出低谷? 1 裁员、关厂、降薪● 2024年,奥迪集团共交付169.25万辆,同比减少11.8%。其中奥迪品牌共交付167.12万辆,同比下降11.8%。 销量下降,也明显影响业绩。2024年,奥迪集团收入645.32亿欧元,同比下滑8%;营业利润39.03亿欧元,同比减少38%;税后利润41.89亿欧元,同比减少33.08%。 奥迪表示,营业利润包括与布鲁塞尔工厂停产相关的重组费用。 有媒体报道,2025年2月,奥迪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工厂正式宣布关闭,预计将导致约3000名工人失业。工厂长期面临的高物流成本和低生产效率问题,以及产能利用率低下,都是导致其关闭的重要因素。 资料显示,自2018年起,布鲁塞尔工厂从内燃机汽车转型生产电动汽车,被视为奥迪电动化转型的起点。奥迪品牌首款纯电动SUV e-tron从2018年起在该厂批量生产。2022年,由e-tron改名而来并作为中期改款车型推出的Q8 e-tron投产,同时生产的还有Q4 e-tron。 2024年7月,奥迪抛出重组布鲁塞尔工厂的计划,并考虑提前停止生产Q8 e-tron,且不排除关闭布鲁塞尔工厂的可能性。随后引起了
利润暴跌近4成的奥迪,打起了救命的“中国牌”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