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c孙聪颖 题图由AI生成 黄峥总像个自觉与喧嚣保持距离的旁观者。当拼多多的市值借着消费降级一路攀高,将他推向财富峰顶时,这位创始人却始终往后退——减持股份,卸任CEO,首富的头衔于他,仿佛是件不合身的锦衣,未及加冕便忙着褪去。这种疏离,在一众追逐财富榜座次的企业家中间,像幅留白过多的水墨画,引人揣度:是看透了名利场的虚妄,还是早感知到巅峰之上的风急? 可拼多多的扩张轨迹,偏是另一番浓墨重彩的模样。在本土市场,它像株深谙水土的植物,那些在特定市场环境下被部分消费者默许的营销设计——限时优惠的紧迫感营造、社交裂变的传播路径,都成了快速生长的养分。公关与法务的应对策略更像一套被反复复制的模板:遇争议便用技术手段强硬压制,逢追问则以投诉代替沟通,这种逻辑不仅限于本土,更在海外市场被体系化复制,俨然成了一套默认的方法论。 企查查的数据或许能印证这种倾向:2024年,拼多多法务处理的法律纠纷达 46364 件,其中被告案件 45323 件,仅侵害商标权、作品发行权、外观设计专利权的纠纷就累计近 3 万件。反观同为电商企业的天猫与京东,2024 年处理的法律纠纷分别为 3094 件与 267 件,悬殊的数字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合规路径选择。更值得玩味的是,当这些数据被公开披露时,面对确凿无疑的信息,拼多多公关部的第一反应仍是试图通过投诉掩盖——这种应对方式,不仅显露出对公开信息的抗拒,更让人看到其处理争议时的路径依赖。 这套在本土被反复使用的逻辑,到了规则如织的韩国市场,却成了跨越文化的坎。多位韩国记者向《华尔街科技眼》反馈,在韩国媒体圈,拼多多早已被贴上了特定的标签:但凡涉及自身的敏感报道,往往不待任何沟通便直接祭出投诉手段。更令人费解的是,即便是基于确凿公开信息的报道,只要见诸笔端,拼多多在韩国市场也会频繁发起投诉,全无反思姿态,只剩强硬对抗的惯性。 本月初,韩国公平交易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