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MOMO 滴滴在日本的运营逻辑的变化,其实反映出了大部分互联网公司出海的心理变化,一开始想要大举进攻,一口吃个胖子,粘贴复制,后来发现,行不通,回到老老实实找种子用户的阶段。 美团与滴滴在南美洲全面开战,前方相关战事的信息,正在用出口转内销的模式,源源不断传递给我们,这背后其实暴露的问题也很明显,海外增量市场,看起来很香,但是吃起来,并没有那么顺畅。 2025年,因为商务问题,我要多次往返日本,我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虽然滴滴早在2019年就进入了日本市场,当时跟软银合作,声势很大,感觉能成,但后来由于日本市场的特殊性,业务一直不温不火,甚至不死不活,uber也一样。 但是今年,滴滴却猛然发力加速,用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加速市场布局,甚至在仙台这种并不热门的城市,空港都出现了DIDI的广告。 尤其,今年十一去日本旅游的中国人,很多人都发现了,无论是北边的北海道,还是南边的四国,从札幌到东京到大阪再到福冈,印着DIDI广告的出租车,一下子变得满大街都是,跟当地原本的出租车叫车巨头GO形成了强烈的抗衡之势。 滴滴要干什么? 日本市场的困境 原本用户在海外使用滴滴需要下载滴滴国际版,现在两者已经打通,一个APP就可以搞定,这样起码确保了中国游客的使用便捷度。 但是,虽然大家都很努力,我为什么依旧说,出海这块蛋糕,对于大部分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依旧难以下咽,我们以DIDI的日本业务为例。 第一,商业逻辑无法正常复制。 第二,价格优势无法凸显出来。 第三,市场格局用户习惯差异。 先看第一点,如果网约车是建立在原有的出租车基础之上,那就是出租车叫车系统,网约车之所以可以在很多国家成功,包括中国,是因为打掉了原有的出租车体系,让门槛变低,更多的车辆变成运营车辆,这一点目前来看,在日本无法复制,本地出租车保护体系很顽固,无人能够撼动,所以滴滴在日本很难复制国内的运营理念,经验带不过去。 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