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2
  • 收藏

全额补贴5000元定金,友商们给了小米YU7一刀

IT科技精选07-02

文:科二妹

图:网络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爆单的小米YU7,迎来了友商们的“围剿”。

这几天,蔚来、阿维塔和极氪等车企纷纷推出“截胡”小米YU7的政策,表示愿意全数补齐小米YU7退单的5000元定金。

甚至,还有打出“退订的‘米’,有‘TA’兜底”口号的。在这种情况下,小米的产能或将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

#01

小米遭“截胡”

有一说一,小米YU7无疑延续了此前SU7的爆单奇迹: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1小时突破28.9万台,18小时锁单24万台……

然而,最近小米汽车App更新了YU7预计交付时间:标准版预计53~56周;Pro版预计48~51周;Max版预计33~36周。也就是说,不少部分用户要等超过1年才能提车。

要知道,YU7才开售不到一周,可想而知如果后续还有用户下单,那等待的时间将会更长。

交付周期过长,势必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热情。毕竟,汽车不是数码产品,消费者对“买得起、等得起”的容忍度可没那么高。

不难看出,小米汽车最大的问题不是担心车子卖不出去,而是愁产能跟不上。而这一短板,也给了友商们“使绊子”的机会。

这几天,多个车企开始对小米汽车启动“截胡计划”,表示用户放弃小米转为购买自家产品,就能享受退订补偿的相关政策。

其中,蔚来、阿维塔以“抵扣车价”的方式全额补偿5000元小米定金,极氪则奖励相应金额的积分。

甚至,小红书上还有品牌销售顾问在小米YU7锁单用户的评论区留言,可以“手把手” 指导退订流程。

#02

产能是最大问题

事实上,这不是小米第一次面临产能危机。

多年前,小米手机发售新品时,用户都要蹲时间、拼手速,有的还会转卖自己抢到的购买资格。

是不是很眼熟,跟如今小米汽车的模式如出一辙。

当初就有人说小米在“耍猴”。不过,毕竟手机作为快消电子产品,替代周期短、容错率高,哪怕晚几个月拿到货,用户体验影响不大,还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但汽车不是手机。

汽车是高价值、高依赖度、重资产的耐用消费品。用户或许也会冲动性消费,但谁的热情能保持半年,甚至一年以上。等待周期一旦过长,必然会被其他品牌“截胡”,这也很正常。

因此,产能对小米而言或许比想象中更重要,因为国产新能源车的更新节奏非常快。比如,比亚迪每年都会更新一次车型,理想、小鹏等的智能化功能也在以OTA形式不断进化。就连传统车企如吉利、长安,也不再是“更新5年不换壳”。

在这种行业背景下,一款车从热销走向“被边缘”,可能只需半年。

#03

没交付就没胜利

一边是用户的耐心;一边是友商主动为消费者的损失兜底。这种剪刀差,本质上是在以交付能力为核心竞争点重新洗牌。

不可否认,YU7的热销为小米汽车赢得了一个漂亮的开场,但这只是“赛季的第一场球”。真正的胜负,不在发布会,也不在数字,而在工厂的产能线、在等待车主的心态曲线。

截至目前,YU7的锁单量仍然是现象级的,交付延迟引发的也并非广泛退订潮,至少在社交媒体上,尚未形成批量性的负面舆情。

这固然与小米品牌强大的号召力和用户粘性有关,也说明,大多数YU7用户仍抱有“愿意等”的希望。

但愿意等,不代表无限等;愿意相信,也不意味着无条件宽容。

对于缓解交付压力,7月1日,小米汽车在官微宣布:6月交付超2.5万辆,正在全力生产新车,并将在7月6日~7日开启“限时改配”,即锁单用户可重新选择配置并按此重新安排生产。

虽然重新改配可能再次影响交付时间,但好歹能看出小米正在想办法,积极解决这一问题。

该说不说,国内新能源品牌没有哪个是靠一次发布会封神的,也没有谁能靠流量渡过市场考验。

因为在整体加速的汽车市场,没有用户会为了等待一个品牌而停下脚步。

能否在未来数月解决产能问题,不仅决定着YU7是否能够将热度转化为长期销量,也决定了小米能否在汽车赛道真正站稳脚跟。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举报

评论2

  • pzw_7892
    ·07-03
    找小米销售卖锁单证明,套5000优惠
    回复
    举报
  • 这些截胡企业的原粉丝怎么想:给小米粉丝5000优惠,自家粉丝一分钱优惠没有??
    回复
    举报
    收起
    • 随便起一个名称
      这五千就当雷总给友商介绍要买车的客户的佣金 [笑哭]
      07-03
      回复
      举报
    • 山药当归
      自家粉丝不要钱就买,不需要优惠
      07-03
      回复
      举报
 
 
 
 

热议股票

 
 
 
 
 

7x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