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商

打透品牌方法论,挖掘渠道新机会

IP属地:未知
    • 鲸商鲸商
      ·07-18

      宗庆后的“私生子”起诉宗馥莉,对娃哈哈影响几何?

      “大小姐”战“老登”,亲兄妹也难过金钱关。 鲸商(ID:bizwhale)原创 作者 | 胡笃之 近日,“娃哈哈继承者们的豪门争夺战”2.0版本上演了。 娃哈哈集团现任董事长、宗庆后之女宗馥莉被宗继昌(Jacky Zong)、宗婕莉(Jessie Zong)、宗继盛(Jerry Zong)起诉。这三人自称是宗馥莉同父异母的弟妹,他们正寻求一项禁令,阻止宗馥莉处置汇丰银行账户内的资产,并追讨其父宗庆后生前承诺的21亿美元(约合150亿元人民币)信托权益。 没想到,在民营企业家优秀代表宗庆后去世一年后,以家族财产争夺的方式被爆出有“私生子”,这一意外情况,不禁让网友感慨:宗老形象“塌坟”。 自父亲去世后,宗馥莉已接手父亲名下包括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娃哈哈商业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启力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目前,宗馥莉已于去年8月接手父亲名下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股份,成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持股29.4%。 如今另外三名子女的“横空出现”,围绕高达18亿美元的信托资金向宗馥莉发起诉讼,也让娃哈哈再度陷入舆论漩涡。 中国最大饮料帝国的家族之争,现在就被这起遗产官司,撕开了一个口子,谁才是娃哈哈的继承者?娃哈哈又在宗馥莉的带领下,有了怎样的成绩呢?答案,或许还需时间揭晓。 “自私”是“福气”? 简单来看,三名自称宗庆后非婚生子女的原告(宗继昌、宗婕莉、宗继盛)主张,即宗庆后2003年通过汇丰银行设立离岸信托,承诺每人分配7亿美元资产,总额21亿美元。 在宗庆后离世后不久,宗馥莉从信托内取出了110万美元,所以这3名原告要求冻结宗馥莉名下18亿美元账户资金,并追索2023年转出的110万美元损失。 不过,2019年,宗馥莉通过在香港注册的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分割家族财产,并对父亲宗庆后在境外投资的公司股权进行确权。 此次事件爆发后,宗馥莉的律师团队对此强烈反对。宗馥莉的
      205评论
      举报
      宗庆后的“私生子”起诉宗馥莉,对娃哈哈影响几何?
    • 鲸商鲸商
      ·07-18

      宗庆后的“私生子”起诉宗馥莉,对娃哈哈影响几何?

      “大小姐”战“老登”,亲兄妹也难过金钱关。 鲸商(ID:bizwhale)原创 作者 | 胡笃之 近日,“娃哈哈继承者们的豪门争夺战”2.0版本上演了。 娃哈哈集团现任董事长、宗庆后之女宗馥莉被宗继昌(Jacky Zong)、宗婕莉(Jessie Zong)、宗继盛(Jerry Zong)起诉。这三人自称是宗馥莉同父异母的弟妹,他们正寻求一项禁令,阻止宗馥莉处置汇丰银行账户内的资产,并追讨其父宗庆后生前承诺的21亿美元(约合150亿元人民币)信托权益。 没想到,在民营企业家优秀代表宗庆后去世一年后,以家族财产争夺的方式被爆出有“私生子”,这一意外情况,不禁让网友感慨:宗老形象“塌坟”。 自父亲去世后,宗馥莉已接手父亲名下包括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娃哈哈商业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启力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目前,宗馥莉已于去年8月接手父亲名下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股份,成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持股29.4%。 如今另外三名子女的“横空出现”,围绕高达18亿美元的信托资金向宗馥莉发起诉讼,也让娃哈哈再度陷入舆论漩涡。 中国最大饮料帝国的家族之争,现在就被这起遗产官司,撕开了一个口子,谁才是娃哈哈的继承者?娃哈哈又在宗馥莉的带领下,有了怎样的成绩呢?答案,或许还需时间揭晓。 “自私”是“福气”? 简单来看,三名自称宗庆后非婚生子女的原告(宗继昌、宗婕莉、宗继盛)主张,即宗庆后2003年通过汇丰银行设立离岸信托,承诺每人分配7亿美元资产,总额21亿美元。 在宗庆后离世后不久,宗馥莉从信托内取出了110万美元,所以这3名原告要求冻结宗馥莉名下18亿美元账户资金,并追索2023年转出的110万美元损失。 不过,2019年,宗馥莉通过在香港注册的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分割家族财产,并对父亲宗庆后在境外投资的公司股权进行确权。 此次事件爆发后,宗馥莉的律师团队对此强烈反对。宗馥莉的
      79评论
      举报
      宗庆后的“私生子”起诉宗馥莉,对娃哈哈影响几何?
    • 鲸商鲸商
      ·07-18

      高端水果为何迎来“降价潮”

      高端水果集体“断崖式”降价,原因何在。 鲸商(ID:bizwhale)原创 作者 | 胡笃之 曾经被贴上“轻奢标签”的榴莲、蓝莓、荔枝、芒果们,正从“按个计价”的神坛跌落——这不是局部市场的偶然波动,而是一场席卷全球的价格雪崩。 一年间,部分品种价格腰斩再腰斩,跌幅超七成。货架上“每日调价”的标签,正改写着消费者对“高端水果”的认知。而在广西南宁,这类热带水果出现了“烂大街”现象。 这场变局背后,是供应链从种植端到冷链的全链路革新,是消费者从“尝鲜炫耀”到“日常刚需”的心态转身,更离不开电商平台用补贴撕开的市场口子。或许,中国供应链的渗透力有多强,高端水果的“平民化”速度就有多快。 而从“吃不起”到“吃不下”,这场价格风暴正沿着产业链上下游掀起连锁反应。消费端的选择逻辑如何重塑?销售端的盈利模式面临怎样的重构?供应链端又将迎来怎样的生死考验? 高端水果为何“大降价” 今年年初,就有杭州的水果店老板吐槽:“发现车厘子的价格与刚上市时相比,已经“拦腰斩”。到了最近,刚上市的荔枝,也出现了类似情况。以往畅销的桂味荔枝曾卖到每公斤94元,妃子笑最高接近24元。而到了今年,许多主产区的妃子笑已跌至2到4元一公斤,甚至有电商平台推出9.9元包邮三斤的超低价促销。 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的荔枝大量上市,价格低于成本更是成了普遍现象。在北方市场,荔枝的价格比5月又下降了30%,远低于去年同期。 榴莲同样“跌落神坛”。仅一个月时间,全国榴莲批发均价从35元/斤急速下滑到22元/斤,降幅超过三分之一。阳光玫瑰葡萄的价格更是不断下滑,从10年前的500元/斤跌到如今3元/斤都少人问津。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高端水果价格的全面“塌方”? 从生产供应的角度来看,可能是高端水果的产量出现了大幅增长。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高端水果的种植技术得到了推广和改良。例如,一些原本种植难度较大的热带
      22评论
      举报
      高端水果为何迎来“降价潮”
    • 鲸商鲸商
      ·07-07

      本地生活“下半场”:阿里、京东、美团的攻守道

      外卖、即时零售、OTA、电商,无边界“大乱斗”。 鲸商(ID:bizwhale)原创 作者 | 三轮 随着阿里合伙人从25人缩减到17人,以及饿了么、飞猪并入阿里电商事业群。 可以看出阿里破釜沉舟的想法,其希望从电商平台走向大消费平台,加强业务协同,剑指本地生活这片红海 与此同时,京东从物流和供应链筹码,今年高调入局外卖领域,并在酒旅、即时零售等方面持续加码。 电商行业的竞争,或许正从传统的商品销售向即时零售、本地生活服务等全场景消费领域延伸。而目前处于即时零售头部地位的美团,也无法坐以待毙。7月5日,美团祭出“0元购”外卖杀手锏,一度让线下奶茶店爆单,甚至平台造成短暂瘫痪。 群雄混战之下,多方已在供应链整合、业务协同效率、用户体验优化等方面展开角逐。这场关乎未来商业话语权的终极较量,谁能率先破解消费者即时性、多元化需求的密码? 本地生活“三国杀” 早在2023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启动“1+6+N”组织变革,在阿里巴巴集团之下,设立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国际数字商业、菜鸟、大文娱六大业务集团和多家业务公司。 当时阿里巴巴因业务体量大,不同业务特质、市场环境、客户群体、发展阶段各不相同,才决定如此拆分,以更敏捷的姿态独立面对市场。 只是随着各业务线倾向于从自身利益出发,导致业务协同阻力增大。加上去年菜鸟、盒马先后暂停上市后,阿里就开始聚焦核心业务电商与AI。 根据阿里最新的全员信显示,此次饿了么、飞猪合并入电商事业群,让二者能和淘宝结合更紧密,既是集中优势资源应对市场挑战,也对拓展消费场景有重要意义,能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丰富的体验。 早在今年4月,淘宝即时零售业务“小时达”升级为“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供应链,可加强协同合作,全面打通各项资源,为阿里在外卖大战中增加行业竞争力。 最新数据显示,淘宝闪购上线不到两个月,日订单量就突破了8000万单。从订单结构来看
      328评论
      举报
      本地生活“下半场”:阿里、京东、美团的攻守道
    • 鲸商鲸商
      ·07-02

      召回潮下,“充电宝自由”将成奢望,安克、罗马仕们如何突围?

      充电宝企业续命药方在哪? 鲸商(ID:bizwhale)原创 作者 | 胡笃之 短短一周,几乎人手一个的充电宝,从必需品成了争议焦点。 随着今年以来,旅客携带的充电宝等锂电池产品机上起火冒烟事件多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撤销或暂停了多个充电宝及电池芯厂家3C认证。 因此,包括罗马仕、安克、小米、倍思、绿联等在内的移动电源产品的多个3C认证证书也被暂停,证书状态变更时间大多自6月初开始。 在此情况下,罗马仕、安克创新等品牌,接连发布了旗下充电宝产品的召回公告,在中国市场的召回数量分别为49万、71.3万台。这是国内有史以来召回缺陷充电宝产品数量最多的一次。 甚至因为电池缺少3C认证的资质,连锁反应到一些知名3C数码产品身上,不具备飞机空运资质。这次事件,最大的锅大概率在电芯供应链身上。但品牌商们如何度过危机,重获消费者信任,才是接下来的“重头戏”。 上游供应商率先“掀桌” 起初,多个充电宝品牌产品收回,让不少消费者处于迷惑之中。 “一说是充电宝,快递小哥就说寄不了,他们说有自燃风险。”在成都工作的小田告诉笔者,她看到罗马仕召回的新闻后,就想起自己最近购买的型号正好符合召回要求,就按罗马仕的召回流程操作,但试了几家快递都说不收罗马仕的充电宝。 罗马仕连夜给到消费者一个无公害处理方法:先把充电宝电量耗尽,然后给它泡24小时盐水,让充电宝彻底放电并安全钝化。操作后录视频发给客服,确认没问题后再给你退款。 在社交平台上也有多名网友反映,遭遇快递拒收充电宝的情况,甚至有部分快递公司针对手机电池、锂电池、蓄电池等品类都暂停了寄递服务。 其实,引爆这场全球充电宝召回行动的“关键角色”,是一家主流电芯供应商——安普瑞斯。其作为罗马仕、安克、绿联、小米和倍思等移动电源品牌的供应商,于近期被暂停了所有电池的3C认证。 连锁反应之下,各个品牌才不得不紧急召回缺陷充电宝。 充电宝品牌安克创新在公告中详细
      351评论
      举报
      召回潮下,“充电宝自由”将成奢望,安克、罗马仕们如何突围?
    • 鲸商鲸商
      ·06-30

      与茅台齐降价的星巴克,自救力度还不够?传将“卖身”高瓴资本!

      降价潮巨头掀巨浪,卖身自救同步走。 鲸商(ID:bizwhale)原创 作者 | 胡笃之 消费江湖,降价潮又起。 近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宣布了自进入中国25年来的首次大规模降价,涉及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三大非咖啡品类,平均降幅达15%。 与此同时,星巴克中国另一只脚迈向“卖身”脱困,传其正在进行股权出售的反向管理层路演,吸引了高瓴资本、凯雷投资、信宸资本等多家机构参与,估值在 50 ~ 60 亿美元之间,该并购交易预计将持续到 2026 年。 值得注意的是,降价潮不只出现在咖啡茶饮行业,就连白酒“天花板”茅台,也扛不住降价,以53度的飞天茅台为例,近日零售价已跌破1800元/瓶,这一下跌趋势还在延续,一时间在黄牛圈掀起地震。 无独有偶,降价潮已经波及新能源车行业,不仅我们看到的价格战加剧,更有高价车卖不动的现象——国家信息中心正高级经济师徐长明,近日在2025轩辕汽车蓝皮书论坛上表示:“去年和今年,30万元以上的车型销量出现负增长。反而是10万元以下的车型,今年前5个月销量增长了51%。” 不难看出,当前高端消费市场呈现出需求不足的态势,居民消费行为对价格的敏感度显著提高,性价比成为消费决策的关键因素,然而如果一味价格战,又会陷入饮鸩止渴的困境。 因此,企业内卷竞争,已加速上升至供应链、渠道、产品、服务、资本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竞争。降价保住市场份额,股权出售,借助资本杠杆重塑竞争力,两步同时走的情况发生在星巴克中国身上就不难理解了。 卖身、降价,正成中高端品牌的常态 回到资本的视角,当前正是有利可图之际。 鲸商认为,高瓴资本收购星巴克中国的核心逻辑在于其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策略,结合消费升级与科技赋能的双重需求。从战略布局看,星巴克中国拥有覆盖超 1000 个县级市场的 7700 家门店网络,以及全球领先的咖啡垂直产业链(如昆山产业园实现 “从生豆到咖啡” 的全链条整合),
      329评论
      举报
      与茅台齐降价的星巴克,自救力度还不够?传将“卖身”高瓴资本!
    • 鲸商鲸商
      ·06-21

      这家文具界的“泡泡玛特”长什么样?

      左手功能,右手情绪 。 鲸商(ID:bizwhale)原创 作者 | 三轮 随着85后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成“河南首富”,以及LABUBU爆火出圈,似乎文创IP正以“情绪载体+社交货币+身份符号”的三重形态,深度嵌入Z世代的生活肌理。 有意思的是,传统消费领域还在哀叹“Z世代钱包收紧”,而文创潮玩赛道以盲盒、手办、联名款为武器,在年轻消费者中掀起“情绪消费”风暴。 像泡泡玛特凭借MOLLY成为国内头部IP潮玩霸主,后起之秀52TOYS带着猛兽匣冲刺港股IPO,他们共同点是让18岁以上的消费群体,在情绪价值上得以满足。 那么,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是否也存在IP文创的“隐形冠军”? 确有实例,一正文化(以下简称一正)凭借文具IP化、创意化、玩具化,从一块橡皮擦逐渐成长为全球正版IP文具领先品牌,在4—10岁儿童文具产品领域默默耕耘了20年,却鲜为人知。“小而美”的垂直创业范本,验证那俗语——入窄门,成大业。 但面对行业新挑战,仅以IP做引擎还不够,文具品牌的综合竞争力体现在爆款打造、渠道整合、功能与情绪价值相结合的创新等方面,好文具能给孩子的学习增加乐趣,把学习压力尽情地释放。 IP成品牌“连接器” 从古老的竹简刻刀到现在的个性书写工具,文具这片领域一直有广阔的发展潜力。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相关报告分析预测,2025年,中国学生文具市场规模达1812亿元。其中智能化、环保化、IP联名化产品占比达37%,较2020年提升25个百分点。 这场产业狂欢背后,得益于政策红利,如教育部“双减”政策后,艺术、编程等素质教育相关文具需求激增,素质教育投入占比从2020年的15%提升至2025年的28%。并且,新时代父母对儿童教育愈发重视,从而带来了教育消费升级,多重红利都推动行业驶入爆发式增长的快车道。 然而在繁荣表象之下,传统文具行业正深陷同质化内卷的泥沼:价格战硝烟弥漫、创新动能匮乏、利
      180评论
      举报
      这家文具界的“泡泡玛特”长什么样?
    • 鲸商鲸商
      ·06-17

      泡泡玛特单店估值约7亿,Labubu的“造富神话”能持续多久?

      IP商业化“吸星大法”如何炼成。 鲸商(ID:bizwhale)原创 作者 | 三轮 当一只戴海盗帽的稀有色Labubu玩偶以108万成交价落槌时,泡泡玛特似乎撬开了一个更大的潮玩市场。二手市场的Labubu更是成为收藏圈必逛,堪比球鞋圈的“倒钩”现象。 随着Labubu的火爆,泡泡玛特创始人85后王宁已以超过2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37亿元)的身家成为新一届“河南首富”。 这支“盲盒第一股”截至发稿前,股票收盘价为275港元/股,泡泡玛特总市值突破3693亿元港元,较一年前股价暴涨760%。若按照最新披露全球门店数约530家推算,泡泡玛特单店估值高达7亿元港币,全球独一份存在。 Labubu爆火之际,泡泡玛特的争议也从未消散。不少人认为这家公司本质是家“博彩”公司。也有人质疑,其品牌的持续高走需要靠IP持续火爆,王宁能否延续Labubu这一标杆案例,再造多个Labubu?泡泡玛特究竟是资本风口上的流量明星,还是能穿越周期的潮玩帝国建造者?对IP创业者有何借鉴之处,值得深挖。 Labubu“丑娃”为何会爆火? 对消费者而言,想通过正规渠道入手Labubu,堪称一场耐心与运气的考验。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泡泡玛特官方店下,很多网友在问“Labubu什么时候补货?”各国粉丝们为了能拥有一只Labubu,不惜化身“夜猫子”,通宵达旦地排队。 线下门店的“缺货潮”更为直观。Labubu目前订单量呈爆发式增长,线下门店库存已全面告急,门店内只有样品,消费者想要订货,只能关注官方小程序等待补货信息,但具体补货数量和时间均未明确。 所以,Labubu究竟为何如此火爆? 早期Labubu“丑萌” 设计是由香港设计师龙家升创作,形象融合北欧神话与街头潮流,标志性尖牙、异色瞳和杂乱毛发打破传统潮玩框架,形成独特 “丑萌美学”。视觉反差赋予角色反叛气质,创造开放意义空间,消费者可通过表情
      537评论
      举报
      泡泡玛特单店估值约7亿,Labubu的“造富神话”能持续多久?
    • 鲸商鲸商
      ·06-11

      消费类企业如何穿越“性萧条”经济周期

      人类原始本能欲望减少的“遮羞布”,盖不住消费创业的生存危机。 鲸商(ID:bizwhale)原创  作者 | 胡笃之 最近,有个词被大家广泛讨论——性萧条。 最初,该结论是从各大药企发布财报中得出:如晖致万艾(壮阳药)2024年销量下滑7.7%,连续三年下滑;国产(伟哥)市占率最高的云南白药金戈去年销量也大跌13.17%,库存超过2400万片。在很多人眼里,连治疗ED的药,自己先疲软了,就成了“性萧条”的直观表现。 而这一概念,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同“口红效应”一样,具象化直击“低欲望”消费的本质,细思极恐。 比如,刚过去的520,酒店消费下滑,礼物都变得少了,KTV、酒吧消费也在下滑。大家的情感疲惫,不仅来自社会快节奏,996加班、收入不稳定,更难冲破传统恋爱高成本、结婚高彩礼的禁锢,相比之下,年轻人更愿意把时间、精力投入线上虚拟世界。 不难看出,当代年轻人的经济压力大、消费观念转变、低欲望生活趋势显著。 其实,近年来的结婚率、生育率一直在下滑。根据今年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来看,2025年一季度全国仅181万对新人登记结婚,同比减少15.9万对,较2016年同期暴跌47%,创下近45年最低纪录。 人口的下滑,会带来链式反应,而“低欲望”现象在隔壁邻居日本,已经出现了30多年,同样是困扰他们经济发展的障碍。 从房地产、奢侈品、旅游,以及其他娱乐消费中可以看出,当下消费者更关注低价和情绪消费、体验消费。而如何在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下,谋求生路,是对各行各业的挑战。 年纪轻轻,为何“清心寡欲” 年轻人的清心寡欲,底层本能欲望的表现是“性萧条”,而外在表现则体现在结婚率低,药店内计生用品销量下滑,还体现在多个行业出现动荡。 人少后,首当其冲的就是房地产市场,随着房价持续下跌,购房者观望情绪浓厚,担心购房后资产缩水,进而导致购房需求显著收缩。 95后的互联网从业者宋明睿(化名)
      303评论
      举报
      消费类企业如何穿越“性萧条”经济周期
    • 鲸商鲸商
      ·06-06

      新能源车企“暴雷”论炸裂,谁会是车圈“恒大”?

      到底是车圈“互撕”,还是垂危“吹哨”? 鲸商(ID:bizwhale)原创 作者 | 胡笃之 近日,就在车企价格战升级之际,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公开炮轰行业存在“恒大式”风险。 难道汽车产业里的“恒大”真的存在已久,只不过没爆而已?众所周知,价格战和降价潮对着供应链步步紧逼。而此次不少水军把矛头直指比亚迪70%的资产负债率过高,确实让一些人认为比亚迪“不行了”。 加上比亚迪掀起史上最大规模“618”价格战,双重利空冲击着市场信心。 比亚迪李云飞无奈回应,要我说,中国汽车走到今天何其不易,更应该团结才是,少一些明争暗斗。 在笔者眼中,比亚迪的负债状况和恒大高杠杆金融游戏不同。但国内新能源车的问题,不止于此。 恒大事件车圈“重演”? 所谓新能源车圈的恒大式暴雷,要先看恒大汽车是如何走向崩塌的。 回顾2018年恒大开始寻求多元化转型,经过两年发力,其旗下的恒驰在2020年8月六车齐发,2021年更是推出9款车型亮相,市值一度冲上7000亿港元。 但其危机的本质是高杠杆金融游戏。截至2022年末,中国恒大负债总额约为2.44万亿元,剔除合约负债7210亿元后仍有1.72万亿元,综合融资成本超过15%,这种依靠高息短期债务支撑长期资产模式,注定走不远。 由于恒大是地产起家,其把87%的资金放在土地储备上,而房地产行业的去化周期与汽车制造业存在本质差异。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汽车制造业库存周转天数平均为43天,而房地产项目平均需要2.7年才能完成资金回笼。 包括在研发层面,恒大在暴雷前三年研发投入累计不足50亿元,而比亚迪同期研发投入达1426 亿元,这种战略差异使两者在多个维度都不具可比性。 再看此次争议的比亚迪“总负债”。根据比亚迪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比亚迪总负债为5846.68亿元,总资产7833.56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4.64%。 从负债结
      269评论
      举报
      新能源车企“暴雷”论炸裂,谁会是车圈“恒大”?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