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首页
集团介绍
社区
资讯
行情
学堂
TigerAI
登录
注册
Alter聊科技
IP属地:浙江
+关注
帖子 · 418
帖子 · 418
关注 · 0
关注 · 0
粉丝 · 0
粉丝 · 0
Alter聊科技
Alter聊科技
·
10-27
读懂5G新通话:可能是AI落地千行万业的首个全民级场景
如果你打过客服电话,大概率会有这样的体验:机械的语音提示一遍又一遍,“业务咨询请按1……人工服务请按0”,层层语音导航后,好不容易接通了人工,却又被告知“请您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通话还没结束,耐心早已耗尽。不仅仅是用户体验上的痛点,也是整个通信服务体系的症结所在。 2025年的PT展上,我们在**展台的“5G新通话”体验区见证了新的可能:用户拨打引入了蚂蚁AQ AI健康管家的服务热线,用户可以在通话中获取健康科普、寻医问诊、线上挂号等服务。 新场景的背后,是数据通道(DC)带来的底层能力变革,从纯语音交互进化为“听说看触”多模态交互,从单点服务融合为一体化全流程服务,让通话从单纯的“沟通工具”变成了“生活服务入口”。 在5G与AI的双轮驱动下,通信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服务重构。 01 三年接力式创新,新通话从概念走进现实 回望通信产业的发展史,通话可以说是最“古老”的服务。 最初的固话时代,满足了“能不能听到对方”的刚需;到了移动时代,“随时随地沟通”成了生活日常;视频通话的出现,进一步满足了“看见彼此”的需求……可技术上的进步,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体验上的诟病。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企业客服仍依赖单一语音导航,用户听半天才能按对键;挂号、咨询、订票等服务,依然要在“打电话—挂断—打开App—重复输入”之间来回切换;通话中无法展示图片、不能同步信息、无法直接操作,用户的注意力被分散,服务体验的断点迟迟没有打通。 时间回到2022年,为了加速传统语音通话业务的演进,**代表的通信厂商、中国移动代表的运营商、GSMA等标准组织、终端厂商等,纷纷参与到5G新通话的产业建设,相关的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和网络建设紧锣密鼓推进。 其中最重要的创新,无疑是DC通道——在VoNR音视频通道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数据通道,可以传送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网页、菜单、表情、位置、涂鸦、AR
看
71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读懂5G新通话:可能是AI落地千行万业的首个全民级场景
Alter聊科技
Alter聊科技
·
10-26
万亿“低空经济”风口,动感地带与“有为青年”一起“仰望天空”
一个世纪前,未名湖畔掀起了思想启蒙的浪潮,新青年们在理想与现实间寻找答案,“青春”被赋予了改变世界的力量。 一个世纪后,AI、低空经济、智能驾驶成为新的时代议题,青年学子选择“以代码为笔、以算法为纸”探问创新的边界。 10月25日,
$中国移动(00941)$
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动感地带有为青年公开课”以“低空新蓝图”为主题,在未名湖畔开讲,院士、教授、企业家和青年学子们汇聚一堂,围绕“低空经济”的话题,用理性、务实、热爱的态度,进行了既仰望天空又脚踏实地的思想对话。 01 产业问道:一场由需求牵引的效率革命 很多人对“低空经济”的概念已经不再陌生,早在2024年“低空经济”就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十五五”时期产业发展重点,“低空经济”被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其中。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的新问题:低空经济要解决什么需求?什么时候落地?怎么才能飞得稳? 在“动感地带有为青年公开课”上,我们看到了三个答案。 一是算得清的经济账。 发改委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约为14.1%,而美国同期的物流费用仅为GDP的8.7%。中间巨大的“剪刀差”,正是低空经济起飞的“势能”。 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 原因在于,相较于成本高、效率低的公路运输,在广袤的西部地区和复杂的城市场景,干线大型有人运输机+支线大型无人机+末端小型无人机的组合模式,将对现有的物流体系进行“降维打击”。低空经济并非只是“概念热”,而是重构成本结构、追求极致效率的必然。 二是看得见的新图景。 低空经济的落地场景是什么? 中国工程院院士、飞行器设计专家向锦武全面阐释了低空经济的系统应用逻辑,从装备演进到场景
看
248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万亿“低空经济”风口,动感地带与“有为青年”一起“仰望天空”
Alter聊科技
Alter聊科技
·
10-24
在猪圈写代码、在梨园开直播,拼多多“农业宇宙”里的新农人群像
当智能化浪潮席卷制造、医疗、教育等行业时,很少有人想到,一场关于“未来农业”的叙事正悄然上演。 时间回到2025年8月末,全球农创客大赛激战正酣,一群程序员正紧张地调试项目——“猪群实时守护”战,通过24小时不间断捕捉猪只采食、运动等细微行为变化,实现了异常情况“早发现、早干预”。 同一时间,在山东莱阳的梨园仓库里,95后的付佳奇和团队小伙伴们开启了“不间断直播”模式,面对镜头选货、打包、贴单,靠着“所见即所得”的真诚打法,将店铺的日销量从20箱做到了1万多箱。 一个在猪圈里写代码,一个在梨园里做直播,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新农人”,却成了拼多多“农业宇宙”的一体两面。 同时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
$拼多多(PDD)$
要把程序员与主播、AI与泥土、实验室与梨园,放在同一个“宇宙”里? 01 面向代码的极客,重塑农业的“最初一公里” 很长一段时间里,外界对拼多多农业布局的认知,都停留在“把农产品搬到线上”的“最后一公里”。但在故事的B面,拼多多对农业的“死磕”,早已超越“卖货”,深入到了最上游的科研创新。 直接的例子就是2025年全球农创客大赛上的“赛博养猪”。 仅看“猪群实时守护”战的项目名称,不少人可能以为是某个游戏,实际的应用场景却是规模化的养猪场。 在传统养殖场里,“巡检”一直是老师傅们的技术活,圈里的猪是否病了、打架了、吃得少了,全靠人工经验。可面对数万头猪的养殖场,哪怕是经验再丰富的老师傅,也会有“走眼”的时候。而一旦出现了疫病,可能在几个小时里蔓延到整个猪场,损失往往是指数级的。 “猪群实时守护”战给出了新的解法——用AI替代传统人工。 他们在猪场里布置了摄像头、温湿度等传感器,结合AI视觉和算法模型,可以24小时实时捕捉猪只体温、采食、运动等细微变化,能够秒级识别发热、嗜睡、打
看
145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在猪圈写代码、在梨园开直播,拼多多“农业宇宙”里的新农人群像
Alter聊科技
Alter聊科技
·
10-20
用AI重构人机关系,OPPO智慧服务带来了更“懂你”的体验
移动互联网进入存量竞争后,用户与开发者被推向了一道无形的“窄门”。 对用户来说,是“选择的过载”。 手机里安装了上百个APP,可每一次即时需求的触发,比如下班回家的路上订一份晚餐,需要先找到特定的APP,在各种菜单间寻找对应的服务……人与服务之间的距离被“复杂操作”拉远。 对开发者而言,是“连接的失语”。 在信息过剩、注意力碎片化的时代,传统的服务分发模式如同“撒网捕鱼”,用户耐心在层层跳转中不断稀释。结果就是,服务长期处于“沉睡状态”,难以在用户需求产生的瞬间精准触达。 而当大模型成为创新的主旋律,千行万业都在被AI重构的时候,服务分发的症结能否打破、如何将更智慧的服务体验带给用户呢?刚刚结束的2025 OPPO 开发者大会上,我们在智慧服务生态分论坛上看到了新的可能。 01 OPPO的解法,重塑“人与服务”的连接通路 在大模型浪潮的推动下,整个行业已然达成一种共识,即人机关系将从“命令与执行”转向“理解与协作”。 过去二十年里,人机关系都是“指令式”的,我们告诉机器“做什么、怎么做”,机器按照特定的规则执行。不管是输入命令符、点击按钮,还是滑动界面,本质上都是人类在适应机器的逻辑。 大模型的革命性创新,让人机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自然语言理解、多模态感知、场景推理、自主执行等能力的加持下,用户只需要用自然语言表达意图,AI就能主动匹配服务并执行结果。 但愿景和现实之间,往往存在一道道鸿沟。 聚焦到服务分发的语境里,传统的人机交互是 “人找服务”的被动式响应,而用户在很多场景下可能并未意识到自己的潜在需求;海量服务被禁锢在一个个独立的APP中,用户必须首先思考“我该用哪个APP”;精准分发的前提是用户意图的准确识别,仅仅依赖用户的单次搜索或点击行为,很难捕捉到用户的真实需求…… 针对上述痛点,OPPO是怎么跨越鸿沟的呢?我们在智慧服务生态分论坛上捕捉到了两个关键信息。
看
100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用AI重构人机关系,OPPO智慧服务带来了更“懂你”的体验
Alter聊科技
Alter聊科技
·
10-16
AI不再“卖梦想”,Anthropic教行业用CFO的语言讲价值
在科技行业,总有一些公司的出现,会让原有的游戏规则失效。 Anthropic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传统SaaS公司的年化收入(ARR)从10亿美元增长到20亿美元,往往需要18个月乃至更长的时间。 Anthropic却跑出了令人咋舌的增速:2025年初,Anthropic的年化收入约为10亿美元;到了8月份,数字就增长到了50亿美元;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年化收入再次飙增至70亿美元。 一路狂奔的背后,Anthropic诠释了一种与传统企业截然不同的“AI原生”增长模式,同时也为在红海中挣扎的中国AI企业提供了一面镜子。 01 一个精心设计的“增长飞轮” Anthropic的指数级增长,源于一个设计精妙、环环相扣的“增长飞轮”,主要有由三个核心部件构成。 首先是“引擎”——以API为核心的消耗型收入模型。 这是理解Anthropic模式的基石。 与OpenAI依靠ChatGPT订阅费(占其收入约73%)的消费者路径不同,Anthropic坚定地选择了企业API作为核心引擎,高达85%的收入自于开发者和企业的API调用,并按处理的Token数量付费 。 这个模式的颠覆性在于: 1、任何开发者都可以使用,将价值验证的周期从数月缩短到数小时,无需经历漫长的销售周期,有效绕开了传统企业软件销售的瓶颈。 2、收入与客户创造的价值直接挂钩,客户的应用越成功,消耗的Token量就越多,Anthropic的收入就越高。以至于某个客户对Anthropic的收入贡献,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增加10倍。 其次是“燃料”:抓住了AI的首个企业级“杀手应用”。 如果说API是引擎,代码生成就是最高效的“燃料”。 Anthropic没有试图解决所有问题,而是精准地锁定了首个企业级“杀手应用”——代码生成。 看似不经意的选择背后,有两个精妙的商业计算。 一是极高的“Token强度”,代码生成消耗的Token量是普
看
321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AI不再“卖梦想”,Anthropic教行业用CFO的语言讲价值
Alter聊科技
Alter聊科技
·
09-26
中国计算产业,终于迈过了生态这道坎
一位从事算法开发的朋友,向我们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他所在的团队,被领导安排了一个任务——将已有的图像识别模型从CUDA迁移到**平台上。 最开始,他以为会是个“大工程”,时常在论坛里看到缺少算子、工具链不够完善的讨论,想要在**平台上开发AI应用,等于是在啃一块硬骨头,连基础的算子都要自己写。 结果竟然比想象中顺利许多。 大部分主流算子已能在CANN的算子库中找到,只有少数需要通过算子开发套件自定义实现。官方提供的工具链谈不上成熟,整体来看已经比较完善。最终只做少量修改,就跑通了模型。 一位开发者的际遇,其实是整个生态的缩影。 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计算生态的“贫瘠”可谓深入人心,“缺算子、缺文档、缺工具”等问题被频频诟病。 现在,情况正在悄然改变。**CANN的算子库、工具链的不断丰富,让开发者的迁移体验越来越顺畅,论坛里的因为“跑不通”产生的“吐槽帖”,渐渐变成了“怎么跑得更快”的“经验贴”。 中国的计算产业,终于走出了至暗时刻。 01 计算的终局是生态 回顾计算产业的发展史,从不缺少“性能耀眼”的产品,有的被写进了“技术史”,却没能在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典型的例子就是
$英特尔(INTC)$
的Itanium。 时间回到上世纪90年代末,在x86上一家独大的Intel清楚地意识到:x86架构的指令集复杂度高,遗留兼容性拖累了架构演进。 于是Intel选择和HP联手押注EPIC架构,把并行性、指令调度等由“硬件猜”的事交给编译器静态完成,CPU本身可以更简单、更高效地执行,相当于“把硬件未来几十年的负担一次性解决”。 遗憾的是,Intel和HP都低估了构建软件生态的成本。 当时Linux和Windows均已绑定了x86,企业没有动力投入到新架构,开发者想要在Itanium上运行应用,必
看
598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中国计算产业,终于迈过了生态这道坎
Alter聊科技
Alter聊科技
·
09-25
“他她它”深度体验:京东的“万能”工具箱,装进一个有趣的“灵魂”
市面上的AI产品,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 AI助手类应用一窝蜂涌现,却因能力大同小异而高度同质化,几乎没有形成差异化竞争的壁垒; AI社交类产品像是走马观花,三日新增留存率普遍跌至20%以下,用户短暂尝鲜后便匆匆离场。 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AI产品生态的结构性困境:模型能力的对齐,让“能做什么”不再是稀缺资源,怎么留住用户成了新的门槛。从拼算法、拼参数的时代,过渡到了拼场景、拼体验的阶段。 9月25日的2025
$京东(JD)$
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上,京东正式发布了万能数字人助手“他她它”,加入到了AI产品的争夺战。在越来越多创业团队折戟的赛道上,京东能否把AI从“尝鲜”拉回到“常用”呢? 作为一个在公测阶段就开始使用“他她它”的资深用户,我们来聊聊自己的一些看法。 01 击中了一个痛点、两个痒点 从产品定义上看,
$京东集团-SW(09618)$
给“他她它”的标签是“万能数字人助手”,核心载体是名为“万能博士”的数字人,通过拟人的语音、丰富的表情和灵动的动作,提供工作、生活、学习等场景在内的服务。 用一句话来形容:“他她它”并非单纯的AI助手,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AI社交,而是融合了“工具属性”与“娱乐属性”双重身份。 如果从5月末的公测算起,“他她它”已经陪伴了我们三个多月,平均每周有5次以上的打开,远超同类的十几个产品。之所以被列入“常用”APP名单,在于“他她它”击中了我们的一个痛点和两个痒点。 先来说击中的痛点——准确率。 我们对搜索问答、知识助理、办公助手等工具类AI最核心的诉求是“准确率”,特别是咨询金融、医疗等专业知识时,很多AI助手最大的问题是要么答得模糊,要么逻辑对不上。 比如我们询问“痛风患者能不能吃
看
652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他她它”深度体验:京东的“万能”工具箱,装进一个有趣的“灵魂”
Alter聊科技
Alter聊科技
·
09-24
**掀起的“超节点”浪潮,正在改写算力产业的游戏规则
一位很久未联系的朋友,突然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最近总是刷到超节点的帖子,这到底是个什么技术? 一个星期前的**HC 2025上,正式抛出了“超节点”的概念,朋友圈、行业群乃至资本市场,几乎都在一夜之间都被“超节点”刷屏。原本只在算力行业讨论的话题,迅速走进了大众视野。 进一步翻看过去两个月的新闻,和“超节点”概念有关联的不只是**,百度、浪潮、腾讯、字节跳动等都官宣了超节点服务器的布局,已然成了算力产业的新风向,演变为一种新的产业叙事。 问题来了:为什么“超节点”能一夜走红?到底是什么样的创新?又将怎么改变AI产业的格局? 让我们来一一回答。 01 一场应用驱动的架构革命 回答超节点概念走红的原因前,先来梳理下大模型的现状: 在大模型训练层面,正沿着“规模定律”不断演进,参数与集群规模实现了“双万”跨越,即大模型参数从亿级跃迁至万亿级,训练集群从“万卡”走向“十万卡”,呈现出了惊人的倍数级增长趋势。 在大模型推理层面,当前中国的日均Token消耗量已经超过30万亿,考虑到Agentic AI、Physical AI的演变趋势,推理需求还将指数级增长,要求计算集群同时满足低时延、高吞吐的需求。 这些变化和“超节点”有什么关系呢? 9月18日举办的**AI人工智能产业峰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全球计算联盟GCC、国家信息中心携手产业界正式发布了《超节点发展报告》,给出了专业的解释。 传统的服务器集群主要采用“横向扩展”的架构,能够很好地适配松耦合的计算负载,但不同机柜间由于线性度的影响会有算力性能损失,导致1+1<2。确切地说,面临着三重系统性挑战: 首先是通信墙,千亿级模型一次梯度同步就有TB级的数据,传统以太网难以承受;其次是功耗与散热墙,为破通信墙而提升密度,促使液冷、48V供电成标配;以及复杂度墙,万卡集群进一步抬升了运维复杂度。 时间回
看
914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掀起的“超节点”浪潮,正在改写算力产业的游戏规则
Alter聊科技
Alter聊科技
·
09-23
当AI开始“查户口”,谁在为中国的科技公司兜底?
2025年9月,AI圈不太平。 Anthropic突然官宣:所有由中国资本控股的公司,无论你在硅谷、新加坡还是开曼群岛注册,Claude——不!给!用! 一句话,炸了。 要知道,Claude可是全球AI编程工具链的“标配”。 多少创业公司拿它当命根子——写代码、修Bug、做自动化测试,全靠它撑着。现在Anthropic一句话,“你家资本背景不行”,直接拉黑。不是性能问题,不是付费问题,是“出身问题”。 这不是技术断供,这是AI时代的“查户口”。 一、当AI变成政治打手,谁还敢All in? 别扯什么“合规”“风险控制”,大家都懂。这背后就是一句话:你有钱,但你姓“中”,对不起,不伺候。 更讽刺的是,Anthropic一直标榜“负责任的AI”“安全优先”“价值对齐”。结果呢?它的“价值对齐”对的不是客户,是地缘政治。一个号称要用AI服务人类进步的公司,转身就把技术变成资本出身的筛子。 那些靠Claude搭建核心系统的中国出海企业,一夜之间傻眼。系统还能跑,但未来呢?下一次会不会轮到“管理层有中国人”“服务器在中国周边”也成“高风险”? 这已经不是技术选型的问题了,这是AI基础设施的信任崩塌。 你花大价钱、投入团队,结果模型服务商说不用你就不让你用——这种“平台霸权”,比当年App Store下架App还狠。至少App还能换个渠道发,AI模型?你连训练数据都跑不通。 二、就在大家慌神时,AWS悄悄上架了Qwen3和DeepSeek 就在Anthropic发布禁令两周后,AWS干了一件“狠事”: 把阿里云的通义千问Qwen3、深度求索的DeepSeek v3.1,全上架了
$亚马逊(AMZN)$
Amazon Bedrock。 全球客户,一键调用。 不用翻墙,不用自建集群,不用担心合规审查。 表面上看
看
634
回复
评论
点赞
2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当AI开始“查户口”,谁在为中国的科技公司兜底?
Alter聊科技
Alter聊科技
·
09-21
4+10+N,**坤灵“求解”中小企业智能化
过去两年,AI悄然完成了在商业世界中的角色转变。 两年前,AI扮演的是优化流程、降本增效的辅助工具,现在已经在重构产品模式、商业模式和工作模式,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引擎。 国内中大型企业早已开始智能化转型,逐步由点及面覆盖到生产、供应链、销售、客户服务等流程,创造出了新的价值点。不少中小企业,却依然困在“缺方案、不敢转”“缺技术、不会转”的围墙中。 国内登记在册的中小企业超过6000万家,拉动了80%以上的就业,贡献了70%以上的创新,创造了60%以上的GDP。同时也意味着,在智能化转型渐渐和生死存亡划等号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必须要迈过智能化的坎。 为了助力中小企业跃升智能化,**坤灵在9月17日的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发布了“4+10+N”中小企业智能化方案,想要以一站式场景化方案,为中小企业打通迈向智能世界的“最后一公里”。 01 深耕4个场景,覆盖95%的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的数智化转型,并不是什么新课题。 早在2022年11月的时候,工信部就印发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针对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种种挑战,明确提出为中小企业提供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产品和方案,降低成本和门槛。 半年后的**中国合作伙伴大会2023上,**正式发布了扎根中小企业市场的分销子品牌“**坤灵”。针对中小企业的“三不转”难题,**坤灵的策略是以灵活智能的产品与场景化方案,为中小企业“排忧解难”。 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坤灵面向SOHO办公、酒店餐饮、商业地产、零售商超、办公安防等场景,基于“易买易卖、易装易维、易学易用”的6易特质,帮助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数字化转型,充分验证了“场景为先”路径的可行性。 可从数字化到智能化,从辅助工具到核心生产力,并非是简单的“升级打怪”,中小企业普遍面临智能化转型认知不足、缺少智能化领域的专业人才、难以将AI与现有生产管理流
看
410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4+10+N,**坤灵“求解”中小企业智能化
加载更多
热议股票
{"i18n":{"language":"zh_CN"},"isCurrentUser":false,"userPageInfo":{"id":"3576047870878731","uuid":"3576047870878731","gmtCreate":1612953847039,"gmtModify":1612959063430,"name":"Alter聊科技","pinyin":"alterlkjalterliaokeji","introduction":"","introductionEn":null,"signature":"","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cd9635c894cbdce58c500b028852ca62","hat":null,"hatId":null,"hatName":null,"vip":1,"status":2,"fanSize":147,"headSize":0,"tweetSize":418,"questionSize":0,"limitLevel":999,"accountStatus":2,"level":{"id":3,"name":"书生虎","nameTw":"書生虎","represent":"努力向上","factor":"发布10条非转发主帖,其中5条获得他人回复或点赞","iconColor":"3C9E83","bgColor":"A2F1D9"},"themeCounts":0,"badgeCounts":0,"badges":[],"moderator":false,"superModerator":false,"manageSymbols":null,"badgeLevel":null,"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favoriteSize":0,"symbols":null,"coverImage":null,"realNameVerified":null,"userBadges":[{"badgeId":"e50ce593bb40487ebfb542ca54f6a561-3","templateUuid":"e50ce593bb40487ebfb542ca54f6a561","name":"偶像虎友","description":"加入老虎社区1500天","big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8b40ae7da5bf081a1c84df14bf9e6367","small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f160eceddd7c284a8e1136557615cfad","gray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11792805c468334a9b31c39f95a41c6a","redirectLinkEnabled":0,"redirectLink":null,"hasAllocated":1,"isWearing":0,"stamp":null,"stampPosition":0,"hasStamp":0,"allocationCount":1,"allocatedDate":"2025.03.22","exceedPercentage":null,"individualDisplayEnabled":0,"backgroundColor":null,"fontColor":null,"individualDisplaySort":0,"categoryType":1001}],"userBadgeCount":1,"currentWearingBadge":null,"individualDisplayBadges":null,"crmLevel":1,"crmLevelSwitch":0,"location":"浙江","starInvestorFollowerNum":0,"starInvestorFlag":false,"starInvestorOrderShareNum":0,"subscribeStarInvestorNum":0,"ror":null,"winRationPercentage":null,"showRor":false,"investmentPhilosophy":null,"starInvestorSubscribeFlag":false},"page":1,"watchlist":null,"tweetList":[{"id":493620094050752,"gmtCreate":1761533745361,"gmtModify":1761534354715,"author":{"id":"3576047870878731","authorId":"3576047870878731","name":"Alter聊科技","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cd9635c894cbdce58c500b028852ca62","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576047870878731","authorIdStr":"3576047870878731"},"themes":[],"title":"读懂5G新通话:可能是AI落地千行万业的首个全民级场景","htmlText":"如果你打过客服电话,大概率会有这样的体验:机械的语音提示一遍又一遍,“业务咨询请按1……人工服务请按0”,层层语音导航后,好不容易接通了人工,却又被告知“请您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通话还没结束,耐心早已耗尽。不仅仅是用户体验上的痛点,也是整个通信服务体系的症结所在。 2025年的PT展上,我们在**展台的“5G新通话”体验区见证了新的可能:用户拨打引入了蚂蚁AQ AI健康管家的服务热线,用户可以在通话中获取健康科普、寻医问诊、线上挂号等服务。 新场景的背后,是数据通道(DC)带来的底层能力变革,从纯语音交互进化为“听说看触”多模态交互,从单点服务融合为一体化全流程服务,让通话从单纯的“沟通工具”变成了“生活服务入口”。 在5G与AI的双轮驱动下,通信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服务重构。 01 三年接力式创新,新通话从概念走进现实 回望通信产业的发展史,通话可以说是最“古老”的服务。 最初的固话时代,满足了“能不能听到对方”的刚需;到了移动时代,“随时随地沟通”成了生活日常;视频通话的出现,进一步满足了“看见彼此”的需求……可技术上的进步,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体验上的诟病。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企业客服仍依赖单一语音导航,用户听半天才能按对键;挂号、咨询、订票等服务,依然要在“打电话—挂断—打开App—重复输入”之间来回切换;通话中无法展示图片、不能同步信息、无法直接操作,用户的注意力被分散,服务体验的断点迟迟没有打通。 时间回到2022年,为了加速传统语音通话业务的演进,**代表的通信厂商、中国移动代表的运营商、GSMA等标准组织、终端厂商等,纷纷参与到5G新通话的产业建设,相关的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和网络建设紧锣密鼓推进。 其中最重要的创新,无疑是DC通道——在VoNR音视频通道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数据通道,可以传送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网页、菜单、表情、位置、涂鸦、AR","listText":"如果你打过客服电话,大概率会有这样的体验:机械的语音提示一遍又一遍,“业务咨询请按1……人工服务请按0”,层层语音导航后,好不容易接通了人工,却又被告知“请您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通话还没结束,耐心早已耗尽。不仅仅是用户体验上的痛点,也是整个通信服务体系的症结所在。 2025年的PT展上,我们在**展台的“5G新通话”体验区见证了新的可能:用户拨打引入了蚂蚁AQ AI健康管家的服务热线,用户可以在通话中获取健康科普、寻医问诊、线上挂号等服务。 新场景的背后,是数据通道(DC)带来的底层能力变革,从纯语音交互进化为“听说看触”多模态交互,从单点服务融合为一体化全流程服务,让通话从单纯的“沟通工具”变成了“生活服务入口”。 在5G与AI的双轮驱动下,通信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服务重构。 01 三年接力式创新,新通话从概念走进现实 回望通信产业的发展史,通话可以说是最“古老”的服务。 最初的固话时代,满足了“能不能听到对方”的刚需;到了移动时代,“随时随地沟通”成了生活日常;视频通话的出现,进一步满足了“看见彼此”的需求……可技术上的进步,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体验上的诟病。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企业客服仍依赖单一语音导航,用户听半天才能按对键;挂号、咨询、订票等服务,依然要在“打电话—挂断—打开App—重复输入”之间来回切换;通话中无法展示图片、不能同步信息、无法直接操作,用户的注意力被分散,服务体验的断点迟迟没有打通。 时间回到2022年,为了加速传统语音通话业务的演进,**代表的通信厂商、中国移动代表的运营商、GSMA等标准组织、终端厂商等,纷纷参与到5G新通话的产业建设,相关的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和网络建设紧锣密鼓推进。 其中最重要的创新,无疑是DC通道——在VoNR音视频通道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数据通道,可以传送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网页、菜单、表情、位置、涂鸦、AR","text":"如果你打过客服电话,大概率会有这样的体验:机械的语音提示一遍又一遍,“业务咨询请按1……人工服务请按0”,层层语音导航后,好不容易接通了人工,却又被告知“请您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通话还没结束,耐心早已耗尽。不仅仅是用户体验上的痛点,也是整个通信服务体系的症结所在。 2025年的PT展上,我们在**展台的“5G新通话”体验区见证了新的可能:用户拨打引入了蚂蚁AQ AI健康管家的服务热线,用户可以在通话中获取健康科普、寻医问诊、线上挂号等服务。 新场景的背后,是数据通道(DC)带来的底层能力变革,从纯语音交互进化为“听说看触”多模态交互,从单点服务融合为一体化全流程服务,让通话从单纯的“沟通工具”变成了“生活服务入口”。 在5G与AI的双轮驱动下,通信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服务重构。 01 三年接力式创新,新通话从概念走进现实 回望通信产业的发展史,通话可以说是最“古老”的服务。 最初的固话时代,满足了“能不能听到对方”的刚需;到了移动时代,“随时随地沟通”成了生活日常;视频通话的出现,进一步满足了“看见彼此”的需求……可技术上的进步,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体验上的诟病。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企业客服仍依赖单一语音导航,用户听半天才能按对键;挂号、咨询、订票等服务,依然要在“打电话—挂断—打开App—重复输入”之间来回切换;通话中无法展示图片、不能同步信息、无法直接操作,用户的注意力被分散,服务体验的断点迟迟没有打通。 时间回到2022年,为了加速传统语音通话业务的演进,**代表的通信厂商、中国移动代表的运营商、GSMA等标准组织、终端厂商等,纷纷参与到5G新通话的产业建设,相关的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和网络建设紧锣密鼓推进。 其中最重要的创新,无疑是DC通道——在VoNR音视频通道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数据通道,可以传送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网页、菜单、表情、位置、涂鸦、AR","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dfd5671ff2083c32586d837184c12a69","width":"1080","height":"720"},{"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a3063a0ad89fd988b83692c0b61425e6","width":"1080","height":"720"},{"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1d0adbabf629831927e39aab5136b8ff","width":"704","height":"356"}],"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93620094050752","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71,"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3,"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93316785373248,"gmtCreate":1761459371952,"gmtModify":1761463377602,"author":{"id":"3576047870878731","authorId":"3576047870878731","name":"Alter聊科技","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cd9635c894cbdce58c500b028852ca62","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576047870878731","authorIdStr":"3576047870878731"},"themes":[],"title":"万亿“低空经济”风口,动感地带与“有为青年”一起“仰望天空”","htmlText":"一个世纪前,未名湖畔掀起了思想启蒙的浪潮,新青年们在理想与现实间寻找答案,“青春”被赋予了改变世界的力量。 一个世纪后,AI、低空经济、智能驾驶成为新的时代议题,青年学子选择“以代码为笔、以算法为纸”探问创新的边界。 10月25日, <a href=\"https://laohu8.com/S/00941\">$中国移动(00941)$</a> 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动感地带有为青年公开课”以“低空新蓝图”为主题,在未名湖畔开讲,院士、教授、企业家和青年学子们汇聚一堂,围绕“低空经济”的话题,用理性、务实、热爱的态度,进行了既仰望天空又脚踏实地的思想对话。 01 产业问道:一场由需求牵引的效率革命 很多人对“低空经济”的概念已经不再陌生,早在2024年“低空经济”就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十五五”时期产业发展重点,“低空经济”被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其中。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的新问题:低空经济要解决什么需求?什么时候落地?怎么才能飞得稳? 在“动感地带有为青年公开课”上,我们看到了三个答案。 一是算得清的经济账。 发改委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约为14.1%,而美国同期的物流费用仅为GDP的8.7%。中间巨大的“剪刀差”,正是低空经济起飞的“势能”。 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 原因在于,相较于成本高、效率低的公路运输,在广袤的西部地区和复杂的城市场景,干线大型有人运输机+支线大型无人机+末端小型无人机的组合模式,将对现有的物流体系进行“降维打击”。低空经济并非只是“概念热”,而是重构成本结构、追求极致效率的必然。 二是看得见的新图景。 低空经济的落地场景是什么? 中国工程院院士、飞行器设计专家向锦武全面阐释了低空经济的系统应用逻辑,从装备演进到场景","listText":"一个世纪前,未名湖畔掀起了思想启蒙的浪潮,新青年们在理想与现实间寻找答案,“青春”被赋予了改变世界的力量。 一个世纪后,AI、低空经济、智能驾驶成为新的时代议题,青年学子选择“以代码为笔、以算法为纸”探问创新的边界。 10月25日, <a href=\"https://laohu8.com/S/00941\">$中国移动(00941)$</a> 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动感地带有为青年公开课”以“低空新蓝图”为主题,在未名湖畔开讲,院士、教授、企业家和青年学子们汇聚一堂,围绕“低空经济”的话题,用理性、务实、热爱的态度,进行了既仰望天空又脚踏实地的思想对话。 01 产业问道:一场由需求牵引的效率革命 很多人对“低空经济”的概念已经不再陌生,早在2024年“低空经济”就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十五五”时期产业发展重点,“低空经济”被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其中。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的新问题:低空经济要解决什么需求?什么时候落地?怎么才能飞得稳? 在“动感地带有为青年公开课”上,我们看到了三个答案。 一是算得清的经济账。 发改委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约为14.1%,而美国同期的物流费用仅为GDP的8.7%。中间巨大的“剪刀差”,正是低空经济起飞的“势能”。 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 原因在于,相较于成本高、效率低的公路运输,在广袤的西部地区和复杂的城市场景,干线大型有人运输机+支线大型无人机+末端小型无人机的组合模式,将对现有的物流体系进行“降维打击”。低空经济并非只是“概念热”,而是重构成本结构、追求极致效率的必然。 二是看得见的新图景。 低空经济的落地场景是什么? 中国工程院院士、飞行器设计专家向锦武全面阐释了低空经济的系统应用逻辑,从装备演进到场景","text":"一个世纪前,未名湖畔掀起了思想启蒙的浪潮,新青年们在理想与现实间寻找答案,“青春”被赋予了改变世界的力量。 一个世纪后,AI、低空经济、智能驾驶成为新的时代议题,青年学子选择“以代码为笔、以算法为纸”探问创新的边界。 10月25日, $中国移动(00941)$ 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动感地带有为青年公开课”以“低空新蓝图”为主题,在未名湖畔开讲,院士、教授、企业家和青年学子们汇聚一堂,围绕“低空经济”的话题,用理性、务实、热爱的态度,进行了既仰望天空又脚踏实地的思想对话。 01 产业问道:一场由需求牵引的效率革命 很多人对“低空经济”的概念已经不再陌生,早在2024年“低空经济”就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十五五”时期产业发展重点,“低空经济”被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其中。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的新问题:低空经济要解决什么需求?什么时候落地?怎么才能飞得稳? 在“动感地带有为青年公开课”上,我们看到了三个答案。 一是算得清的经济账。 发改委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约为14.1%,而美国同期的物流费用仅为GDP的8.7%。中间巨大的“剪刀差”,正是低空经济起飞的“势能”。 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 原因在于,相较于成本高、效率低的公路运输,在广袤的西部地区和复杂的城市场景,干线大型有人运输机+支线大型无人机+末端小型无人机的组合模式,将对现有的物流体系进行“降维打击”。低空经济并非只是“概念热”,而是重构成本结构、追求极致效率的必然。 二是看得见的新图景。 低空经济的落地场景是什么? 中国工程院院士、飞行器设计专家向锦武全面阐释了低空经济的系统应用逻辑,从装备演进到场景","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c45a7da599a7a888b1522d89ca01a501","width":"1080","height":"720"},{"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7fe726c69111f8aaec915cd18c27efd7","width":"830","height":"554"},{"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1083abad19155563f8d12da70eb924a6","width":"830","height":"554"}],"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93316785373248","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248,"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7,"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92610998170368,"gmtCreate":1761287104711,"gmtModify":1761287541251,"author":{"id":"3576047870878731","authorId":"3576047870878731","name":"Alter聊科技","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cd9635c894cbdce58c500b028852ca62","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576047870878731","authorIdStr":"3576047870878731"},"themes":[],"title":"在猪圈写代码、在梨园开直播,拼多多“农业宇宙”里的新农人群像","htmlText":"当智能化浪潮席卷制造、医疗、教育等行业时,很少有人想到,一场关于“未来农业”的叙事正悄然上演。 时间回到2025年8月末,全球农创客大赛激战正酣,一群程序员正紧张地调试项目——“猪群实时守护”战,通过24小时不间断捕捉猪只采食、运动等细微行为变化,实现了异常情况“早发现、早干预”。 同一时间,在山东莱阳的梨园仓库里,95后的付佳奇和团队小伙伴们开启了“不间断直播”模式,面对镜头选货、打包、贴单,靠着“所见即所得”的真诚打法,将店铺的日销量从20箱做到了1万多箱。 一个在猪圈里写代码,一个在梨园里做直播,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新农人”,却成了拼多多“农业宇宙”的一体两面。 同时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 <a href=\"https://laohu8.com/S/PDD\">$拼多多(PDD)$</a> 要把程序员与主播、AI与泥土、实验室与梨园,放在同一个“宇宙”里? 01 面向代码的极客,重塑农业的“最初一公里” 很长一段时间里,外界对拼多多农业布局的认知,都停留在“把农产品搬到线上”的“最后一公里”。但在故事的B面,拼多多对农业的“死磕”,早已超越“卖货”,深入到了最上游的科研创新。 直接的例子就是2025年全球农创客大赛上的“赛博养猪”。 仅看“猪群实时守护”战的项目名称,不少人可能以为是某个游戏,实际的应用场景却是规模化的养猪场。 在传统养殖场里,“巡检”一直是老师傅们的技术活,圈里的猪是否病了、打架了、吃得少了,全靠人工经验。可面对数万头猪的养殖场,哪怕是经验再丰富的老师傅,也会有“走眼”的时候。而一旦出现了疫病,可能在几个小时里蔓延到整个猪场,损失往往是指数级的。 “猪群实时守护”战给出了新的解法——用AI替代传统人工。 他们在猪场里布置了摄像头、温湿度等传感器,结合AI视觉和算法模型,可以24小时实时捕捉猪只体温、采食、运动等细微变化,能够秒级识别发热、嗜睡、打","listText":"当智能化浪潮席卷制造、医疗、教育等行业时,很少有人想到,一场关于“未来农业”的叙事正悄然上演。 时间回到2025年8月末,全球农创客大赛激战正酣,一群程序员正紧张地调试项目——“猪群实时守护”战,通过24小时不间断捕捉猪只采食、运动等细微行为变化,实现了异常情况“早发现、早干预”。 同一时间,在山东莱阳的梨园仓库里,95后的付佳奇和团队小伙伴们开启了“不间断直播”模式,面对镜头选货、打包、贴单,靠着“所见即所得”的真诚打法,将店铺的日销量从20箱做到了1万多箱。 一个在猪圈里写代码,一个在梨园里做直播,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新农人”,却成了拼多多“农业宇宙”的一体两面。 同时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 <a href=\"https://laohu8.com/S/PDD\">$拼多多(PDD)$</a> 要把程序员与主播、AI与泥土、实验室与梨园,放在同一个“宇宙”里? 01 面向代码的极客,重塑农业的“最初一公里” 很长一段时间里,外界对拼多多农业布局的认知,都停留在“把农产品搬到线上”的“最后一公里”。但在故事的B面,拼多多对农业的“死磕”,早已超越“卖货”,深入到了最上游的科研创新。 直接的例子就是2025年全球农创客大赛上的“赛博养猪”。 仅看“猪群实时守护”战的项目名称,不少人可能以为是某个游戏,实际的应用场景却是规模化的养猪场。 在传统养殖场里,“巡检”一直是老师傅们的技术活,圈里的猪是否病了、打架了、吃得少了,全靠人工经验。可面对数万头猪的养殖场,哪怕是经验再丰富的老师傅,也会有“走眼”的时候。而一旦出现了疫病,可能在几个小时里蔓延到整个猪场,损失往往是指数级的。 “猪群实时守护”战给出了新的解法——用AI替代传统人工。 他们在猪场里布置了摄像头、温湿度等传感器,结合AI视觉和算法模型,可以24小时实时捕捉猪只体温、采食、运动等细微变化,能够秒级识别发热、嗜睡、打","text":"当智能化浪潮席卷制造、医疗、教育等行业时,很少有人想到,一场关于“未来农业”的叙事正悄然上演。 时间回到2025年8月末,全球农创客大赛激战正酣,一群程序员正紧张地调试项目——“猪群实时守护”战,通过24小时不间断捕捉猪只采食、运动等细微行为变化,实现了异常情况“早发现、早干预”。 同一时间,在山东莱阳的梨园仓库里,95后的付佳奇和团队小伙伴们开启了“不间断直播”模式,面对镜头选货、打包、贴单,靠着“所见即所得”的真诚打法,将店铺的日销量从20箱做到了1万多箱。 一个在猪圈里写代码,一个在梨园里做直播,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新农人”,却成了拼多多“农业宇宙”的一体两面。 同时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 $拼多多(PDD)$ 要把程序员与主播、AI与泥土、实验室与梨园,放在同一个“宇宙”里? 01 面向代码的极客,重塑农业的“最初一公里” 很长一段时间里,外界对拼多多农业布局的认知,都停留在“把农产品搬到线上”的“最后一公里”。但在故事的B面,拼多多对农业的“死磕”,早已超越“卖货”,深入到了最上游的科研创新。 直接的例子就是2025年全球农创客大赛上的“赛博养猪”。 仅看“猪群实时守护”战的项目名称,不少人可能以为是某个游戏,实际的应用场景却是规模化的养猪场。 在传统养殖场里,“巡检”一直是老师傅们的技术活,圈里的猪是否病了、打架了、吃得少了,全靠人工经验。可面对数万头猪的养殖场,哪怕是经验再丰富的老师傅,也会有“走眼”的时候。而一旦出现了疫病,可能在几个小时里蔓延到整个猪场,损失往往是指数级的。 “猪群实时守护”战给出了新的解法——用AI替代传统人工。 他们在猪场里布置了摄像头、温湿度等传感器,结合AI视觉和算法模型,可以24小时实时捕捉猪只体温、采食、运动等细微变化,能够秒级识别发热、嗜睡、打","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bf4ad1a1d6d088e1b01ab5a8cd81cede","width":"1080","height":"720"},{"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553c9ef074ef4dddaba32d4c8597370a","width":"1080","height":"523"},{"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5e908380bab7848ea674d03398c62623","width":"1024","height":"683"}],"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92610998170368","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45,"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4,"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91272942473384,"gmtCreate":1760960373580,"gmtModify":1760960403953,"author":{"id":"3576047870878731","authorId":"3576047870878731","name":"Alter聊科技","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cd9635c894cbdce58c500b028852ca62","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576047870878731","authorIdStr":"3576047870878731"},"themes":[],"title":"用AI重构人机关系,OPPO智慧服务带来了更“懂你”的体验","htmlText":"移动互联网进入存量竞争后,用户与开发者被推向了一道无形的“窄门”。 对用户来说,是“选择的过载”。 手机里安装了上百个APP,可每一次即时需求的触发,比如下班回家的路上订一份晚餐,需要先找到特定的APP,在各种菜单间寻找对应的服务……人与服务之间的距离被“复杂操作”拉远。 对开发者而言,是“连接的失语”。 在信息过剩、注意力碎片化的时代,传统的服务分发模式如同“撒网捕鱼”,用户耐心在层层跳转中不断稀释。结果就是,服务长期处于“沉睡状态”,难以在用户需求产生的瞬间精准触达。 而当大模型成为创新的主旋律,千行万业都在被AI重构的时候,服务分发的症结能否打破、如何将更智慧的服务体验带给用户呢?刚刚结束的2025 OPPO 开发者大会上,我们在智慧服务生态分论坛上看到了新的可能。 01 OPPO的解法,重塑“人与服务”的连接通路 在大模型浪潮的推动下,整个行业已然达成一种共识,即人机关系将从“命令与执行”转向“理解与协作”。 过去二十年里,人机关系都是“指令式”的,我们告诉机器“做什么、怎么做”,机器按照特定的规则执行。不管是输入命令符、点击按钮,还是滑动界面,本质上都是人类在适应机器的逻辑。 大模型的革命性创新,让人机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自然语言理解、多模态感知、场景推理、自主执行等能力的加持下,用户只需要用自然语言表达意图,AI就能主动匹配服务并执行结果。 但愿景和现实之间,往往存在一道道鸿沟。 聚焦到服务分发的语境里,传统的人机交互是 “人找服务”的被动式响应,而用户在很多场景下可能并未意识到自己的潜在需求;海量服务被禁锢在一个个独立的APP中,用户必须首先思考“我该用哪个APP”;精准分发的前提是用户意图的准确识别,仅仅依赖用户的单次搜索或点击行为,很难捕捉到用户的真实需求…… 针对上述痛点,OPPO是怎么跨越鸿沟的呢?我们在智慧服务生态分论坛上捕捉到了两个关键信息。","listText":"移动互联网进入存量竞争后,用户与开发者被推向了一道无形的“窄门”。 对用户来说,是“选择的过载”。 手机里安装了上百个APP,可每一次即时需求的触发,比如下班回家的路上订一份晚餐,需要先找到特定的APP,在各种菜单间寻找对应的服务……人与服务之间的距离被“复杂操作”拉远。 对开发者而言,是“连接的失语”。 在信息过剩、注意力碎片化的时代,传统的服务分发模式如同“撒网捕鱼”,用户耐心在层层跳转中不断稀释。结果就是,服务长期处于“沉睡状态”,难以在用户需求产生的瞬间精准触达。 而当大模型成为创新的主旋律,千行万业都在被AI重构的时候,服务分发的症结能否打破、如何将更智慧的服务体验带给用户呢?刚刚结束的2025 OPPO 开发者大会上,我们在智慧服务生态分论坛上看到了新的可能。 01 OPPO的解法,重塑“人与服务”的连接通路 在大模型浪潮的推动下,整个行业已然达成一种共识,即人机关系将从“命令与执行”转向“理解与协作”。 过去二十年里,人机关系都是“指令式”的,我们告诉机器“做什么、怎么做”,机器按照特定的规则执行。不管是输入命令符、点击按钮,还是滑动界面,本质上都是人类在适应机器的逻辑。 大模型的革命性创新,让人机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自然语言理解、多模态感知、场景推理、自主执行等能力的加持下,用户只需要用自然语言表达意图,AI就能主动匹配服务并执行结果。 但愿景和现实之间,往往存在一道道鸿沟。 聚焦到服务分发的语境里,传统的人机交互是 “人找服务”的被动式响应,而用户在很多场景下可能并未意识到自己的潜在需求;海量服务被禁锢在一个个独立的APP中,用户必须首先思考“我该用哪个APP”;精准分发的前提是用户意图的准确识别,仅仅依赖用户的单次搜索或点击行为,很难捕捉到用户的真实需求…… 针对上述痛点,OPPO是怎么跨越鸿沟的呢?我们在智慧服务生态分论坛上捕捉到了两个关键信息。","text":"移动互联网进入存量竞争后,用户与开发者被推向了一道无形的“窄门”。 对用户来说,是“选择的过载”。 手机里安装了上百个APP,可每一次即时需求的触发,比如下班回家的路上订一份晚餐,需要先找到特定的APP,在各种菜单间寻找对应的服务……人与服务之间的距离被“复杂操作”拉远。 对开发者而言,是“连接的失语”。 在信息过剩、注意力碎片化的时代,传统的服务分发模式如同“撒网捕鱼”,用户耐心在层层跳转中不断稀释。结果就是,服务长期处于“沉睡状态”,难以在用户需求产生的瞬间精准触达。 而当大模型成为创新的主旋律,千行万业都在被AI重构的时候,服务分发的症结能否打破、如何将更智慧的服务体验带给用户呢?刚刚结束的2025 OPPO 开发者大会上,我们在智慧服务生态分论坛上看到了新的可能。 01 OPPO的解法,重塑“人与服务”的连接通路 在大模型浪潮的推动下,整个行业已然达成一种共识,即人机关系将从“命令与执行”转向“理解与协作”。 过去二十年里,人机关系都是“指令式”的,我们告诉机器“做什么、怎么做”,机器按照特定的规则执行。不管是输入命令符、点击按钮,还是滑动界面,本质上都是人类在适应机器的逻辑。 大模型的革命性创新,让人机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自然语言理解、多模态感知、场景推理、自主执行等能力的加持下,用户只需要用自然语言表达意图,AI就能主动匹配服务并执行结果。 但愿景和现实之间,往往存在一道道鸿沟。 聚焦到服务分发的语境里,传统的人机交互是 “人找服务”的被动式响应,而用户在很多场景下可能并未意识到自己的潜在需求;海量服务被禁锢在一个个独立的APP中,用户必须首先思考“我该用哪个APP”;精准分发的前提是用户意图的准确识别,仅仅依赖用户的单次搜索或点击行为,很难捕捉到用户的真实需求…… 针对上述痛点,OPPO是怎么跨越鸿沟的呢?我们在智慧服务生态分论坛上捕捉到了两个关键信息。","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4024982fef848c443db511eab7906da1","width":"1080","height":"656"}],"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91272942473384","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00,"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2,"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89790877729536,"gmtCreate":1760604930453,"gmtModify":1760604951105,"author":{"id":"3576047870878731","authorId":"3576047870878731","name":"Alter聊科技","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cd9635c894cbdce58c500b028852ca62","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576047870878731","authorIdStr":"3576047870878731"},"themes":[],"title":"AI不再“卖梦想”,Anthropic教行业用CFO的语言讲价值","htmlText":"在科技行业,总有一些公司的出现,会让原有的游戏规则失效。 Anthropic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传统SaaS公司的年化收入(ARR)从10亿美元增长到20亿美元,往往需要18个月乃至更长的时间。 Anthropic却跑出了令人咋舌的增速:2025年初,Anthropic的年化收入约为10亿美元;到了8月份,数字就增长到了50亿美元;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年化收入再次飙增至70亿美元。 一路狂奔的背后,Anthropic诠释了一种与传统企业截然不同的“AI原生”增长模式,同时也为在红海中挣扎的中国AI企业提供了一面镜子。 01 一个精心设计的“增长飞轮” Anthropic的指数级增长,源于一个设计精妙、环环相扣的“增长飞轮”,主要有由三个核心部件构成。 首先是“引擎”——以API为核心的消耗型收入模型。 这是理解Anthropic模式的基石。 与OpenAI依靠ChatGPT订阅费(占其收入约73%)的消费者路径不同,Anthropic坚定地选择了企业API作为核心引擎,高达85%的收入自于开发者和企业的API调用,并按处理的Token数量付费 。 这个模式的颠覆性在于: 1、任何开发者都可以使用,将价值验证的周期从数月缩短到数小时,无需经历漫长的销售周期,有效绕开了传统企业软件销售的瓶颈。 2、收入与客户创造的价值直接挂钩,客户的应用越成功,消耗的Token量就越多,Anthropic的收入就越高。以至于某个客户对Anthropic的收入贡献,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增加10倍。 其次是“燃料”:抓住了AI的首个企业级“杀手应用”。 如果说API是引擎,代码生成就是最高效的“燃料”。 Anthropic没有试图解决所有问题,而是精准地锁定了首个企业级“杀手应用”——代码生成。 看似不经意的选择背后,有两个精妙的商业计算。 一是极高的“Token强度”,代码生成消耗的Token量是普","listText":"在科技行业,总有一些公司的出现,会让原有的游戏规则失效。 Anthropic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传统SaaS公司的年化收入(ARR)从10亿美元增长到20亿美元,往往需要18个月乃至更长的时间。 Anthropic却跑出了令人咋舌的增速:2025年初,Anthropic的年化收入约为10亿美元;到了8月份,数字就增长到了50亿美元;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年化收入再次飙增至70亿美元。 一路狂奔的背后,Anthropic诠释了一种与传统企业截然不同的“AI原生”增长模式,同时也为在红海中挣扎的中国AI企业提供了一面镜子。 01 一个精心设计的“增长飞轮” Anthropic的指数级增长,源于一个设计精妙、环环相扣的“增长飞轮”,主要有由三个核心部件构成。 首先是“引擎”——以API为核心的消耗型收入模型。 这是理解Anthropic模式的基石。 与OpenAI依靠ChatGPT订阅费(占其收入约73%)的消费者路径不同,Anthropic坚定地选择了企业API作为核心引擎,高达85%的收入自于开发者和企业的API调用,并按处理的Token数量付费 。 这个模式的颠覆性在于: 1、任何开发者都可以使用,将价值验证的周期从数月缩短到数小时,无需经历漫长的销售周期,有效绕开了传统企业软件销售的瓶颈。 2、收入与客户创造的价值直接挂钩,客户的应用越成功,消耗的Token量就越多,Anthropic的收入就越高。以至于某个客户对Anthropic的收入贡献,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增加10倍。 其次是“燃料”:抓住了AI的首个企业级“杀手应用”。 如果说API是引擎,代码生成就是最高效的“燃料”。 Anthropic没有试图解决所有问题,而是精准地锁定了首个企业级“杀手应用”——代码生成。 看似不经意的选择背后,有两个精妙的商业计算。 一是极高的“Token强度”,代码生成消耗的Token量是普","text":"在科技行业,总有一些公司的出现,会让原有的游戏规则失效。 Anthropic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传统SaaS公司的年化收入(ARR)从10亿美元增长到20亿美元,往往需要18个月乃至更长的时间。 Anthropic却跑出了令人咋舌的增速:2025年初,Anthropic的年化收入约为10亿美元;到了8月份,数字就增长到了50亿美元;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年化收入再次飙增至70亿美元。 一路狂奔的背后,Anthropic诠释了一种与传统企业截然不同的“AI原生”增长模式,同时也为在红海中挣扎的中国AI企业提供了一面镜子。 01 一个精心设计的“增长飞轮” Anthropic的指数级增长,源于一个设计精妙、环环相扣的“增长飞轮”,主要有由三个核心部件构成。 首先是“引擎”——以API为核心的消耗型收入模型。 这是理解Anthropic模式的基石。 与OpenAI依靠ChatGPT订阅费(占其收入约73%)的消费者路径不同,Anthropic坚定地选择了企业API作为核心引擎,高达85%的收入自于开发者和企业的API调用,并按处理的Token数量付费 。 这个模式的颠覆性在于: 1、任何开发者都可以使用,将价值验证的周期从数月缩短到数小时,无需经历漫长的销售周期,有效绕开了传统企业软件销售的瓶颈。 2、收入与客户创造的价值直接挂钩,客户的应用越成功,消耗的Token量就越多,Anthropic的收入就越高。以至于某个客户对Anthropic的收入贡献,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增加10倍。 其次是“燃料”:抓住了AI的首个企业级“杀手应用”。 如果说API是引擎,代码生成就是最高效的“燃料”。 Anthropic没有试图解决所有问题,而是精准地锁定了首个企业级“杀手应用”——代码生成。 看似不经意的选择背后,有两个精妙的商业计算。 一是极高的“Token强度”,代码生成消耗的Token量是普","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65b1345d047c03e181fae57fca697328","width":"1080","height":"568"}],"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89790877729536","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321,"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82613786497208,"gmtCreate":1758854609895,"gmtModify":1758854797448,"author":{"id":"3576047870878731","authorId":"3576047870878731","name":"Alter聊科技","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cd9635c894cbdce58c500b028852ca62","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576047870878731","authorIdStr":"3576047870878731"},"themes":[],"title":"中国计算产业,终于迈过了生态这道坎","htmlText":"一位从事算法开发的朋友,向我们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他所在的团队,被领导安排了一个任务——将已有的图像识别模型从CUDA迁移到**平台上。 最开始,他以为会是个“大工程”,时常在论坛里看到缺少算子、工具链不够完善的讨论,想要在**平台上开发AI应用,等于是在啃一块硬骨头,连基础的算子都要自己写。 结果竟然比想象中顺利许多。 大部分主流算子已能在CANN的算子库中找到,只有少数需要通过算子开发套件自定义实现。官方提供的工具链谈不上成熟,整体来看已经比较完善。最终只做少量修改,就跑通了模型。 一位开发者的际遇,其实是整个生态的缩影。 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计算生态的“贫瘠”可谓深入人心,“缺算子、缺文档、缺工具”等问题被频频诟病。 现在,情况正在悄然改变。**CANN的算子库、工具链的不断丰富,让开发者的迁移体验越来越顺畅,论坛里的因为“跑不通”产生的“吐槽帖”,渐渐变成了“怎么跑得更快”的“经验贴”。 中国的计算产业,终于走出了至暗时刻。 01 计算的终局是生态 回顾计算产业的发展史,从不缺少“性能耀眼”的产品,有的被写进了“技术史”,却没能在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典型的例子就是 <a href=\"https://laohu8.com/S/INTC\">$英特尔(INTC)$</a> 的Itanium。 时间回到上世纪90年代末,在x86上一家独大的Intel清楚地意识到:x86架构的指令集复杂度高,遗留兼容性拖累了架构演进。 于是Intel选择和HP联手押注EPIC架构,把并行性、指令调度等由“硬件猜”的事交给编译器静态完成,CPU本身可以更简单、更高效地执行,相当于“把硬件未来几十年的负担一次性解决”。 遗憾的是,Intel和HP都低估了构建软件生态的成本。 当时Linux和Windows均已绑定了x86,企业没有动力投入到新架构,开发者想要在Itanium上运行应用,必","listText":"一位从事算法开发的朋友,向我们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他所在的团队,被领导安排了一个任务——将已有的图像识别模型从CUDA迁移到**平台上。 最开始,他以为会是个“大工程”,时常在论坛里看到缺少算子、工具链不够完善的讨论,想要在**平台上开发AI应用,等于是在啃一块硬骨头,连基础的算子都要自己写。 结果竟然比想象中顺利许多。 大部分主流算子已能在CANN的算子库中找到,只有少数需要通过算子开发套件自定义实现。官方提供的工具链谈不上成熟,整体来看已经比较完善。最终只做少量修改,就跑通了模型。 一位开发者的际遇,其实是整个生态的缩影。 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计算生态的“贫瘠”可谓深入人心,“缺算子、缺文档、缺工具”等问题被频频诟病。 现在,情况正在悄然改变。**CANN的算子库、工具链的不断丰富,让开发者的迁移体验越来越顺畅,论坛里的因为“跑不通”产生的“吐槽帖”,渐渐变成了“怎么跑得更快”的“经验贴”。 中国的计算产业,终于走出了至暗时刻。 01 计算的终局是生态 回顾计算产业的发展史,从不缺少“性能耀眼”的产品,有的被写进了“技术史”,却没能在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典型的例子就是 <a href=\"https://laohu8.com/S/INTC\">$英特尔(INTC)$</a> 的Itanium。 时间回到上世纪90年代末,在x86上一家独大的Intel清楚地意识到:x86架构的指令集复杂度高,遗留兼容性拖累了架构演进。 于是Intel选择和HP联手押注EPIC架构,把并行性、指令调度等由“硬件猜”的事交给编译器静态完成,CPU本身可以更简单、更高效地执行,相当于“把硬件未来几十年的负担一次性解决”。 遗憾的是,Intel和HP都低估了构建软件生态的成本。 当时Linux和Windows均已绑定了x86,企业没有动力投入到新架构,开发者想要在Itanium上运行应用,必","text":"一位从事算法开发的朋友,向我们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他所在的团队,被领导安排了一个任务——将已有的图像识别模型从CUDA迁移到**平台上。 最开始,他以为会是个“大工程”,时常在论坛里看到缺少算子、工具链不够完善的讨论,想要在**平台上开发AI应用,等于是在啃一块硬骨头,连基础的算子都要自己写。 结果竟然比想象中顺利许多。 大部分主流算子已能在CANN的算子库中找到,只有少数需要通过算子开发套件自定义实现。官方提供的工具链谈不上成熟,整体来看已经比较完善。最终只做少量修改,就跑通了模型。 一位开发者的际遇,其实是整个生态的缩影。 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计算生态的“贫瘠”可谓深入人心,“缺算子、缺文档、缺工具”等问题被频频诟病。 现在,情况正在悄然改变。**CANN的算子库、工具链的不断丰富,让开发者的迁移体验越来越顺畅,论坛里的因为“跑不通”产生的“吐槽帖”,渐渐变成了“怎么跑得更快”的“经验贴”。 中国的计算产业,终于走出了至暗时刻。 01 计算的终局是生态 回顾计算产业的发展史,从不缺少“性能耀眼”的产品,有的被写进了“技术史”,却没能在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典型的例子就是 $英特尔(INTC)$ 的Itanium。 时间回到上世纪90年代末,在x86上一家独大的Intel清楚地意识到:x86架构的指令集复杂度高,遗留兼容性拖累了架构演进。 于是Intel选择和HP联手押注EPIC架构,把并行性、指令调度等由“硬件猜”的事交给编译器静态完成,CPU本身可以更简单、更高效地执行,相当于“把硬件未来几十年的负担一次性解决”。 遗憾的是,Intel和HP都低估了构建软件生态的成本。 当时Linux和Windows均已绑定了x86,企业没有动力投入到新架构,开发者想要在Itanium上运行应用,必","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7cc03b3081f7d32bb4bc060558a88854","width":"1080","height":"721"},{"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4c7bd1754d4527915c3487f77617a655","width":"1080","height":"608"},{"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29c719ec30bdd90a861dc849a8f4f7b9","width":"1080","height":"720"}],"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82613786497208","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598,"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5,"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82312845738120,"gmtCreate":1758802381987,"gmtModify":1758805677771,"author":{"id":"3576047870878731","authorId":"3576047870878731","name":"Alter聊科技","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cd9635c894cbdce58c500b028852ca62","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576047870878731","authorIdStr":"3576047870878731"},"themes":[],"title":"“他她它”深度体验:京东的“万能”工具箱,装进一个有趣的“灵魂”","htmlText":"市面上的AI产品,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 AI助手类应用一窝蜂涌现,却因能力大同小异而高度同质化,几乎没有形成差异化竞争的壁垒; AI社交类产品像是走马观花,三日新增留存率普遍跌至20%以下,用户短暂尝鲜后便匆匆离场。 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AI产品生态的结构性困境:模型能力的对齐,让“能做什么”不再是稀缺资源,怎么留住用户成了新的门槛。从拼算法、拼参数的时代,过渡到了拼场景、拼体验的阶段。 9月25日的2025 <a href=\"https://laohu8.com/S/JD\">$京东(JD)$</a> 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上,京东正式发布了万能数字人助手“他她它”,加入到了AI产品的争夺战。在越来越多创业团队折戟的赛道上,京东能否把AI从“尝鲜”拉回到“常用”呢? 作为一个在公测阶段就开始使用“他她它”的资深用户,我们来聊聊自己的一些看法。 01 击中了一个痛点、两个痒点 从产品定义上看, <a href=\"https://laohu8.com/S/09618\">$京东集团-SW(09618)$</a> 给“他她它”的标签是“万能数字人助手”,核心载体是名为“万能博士”的数字人,通过拟人的语音、丰富的表情和灵动的动作,提供工作、生活、学习等场景在内的服务。 用一句话来形容:“他她它”并非单纯的AI助手,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AI社交,而是融合了“工具属性”与“娱乐属性”双重身份。 如果从5月末的公测算起,“他她它”已经陪伴了我们三个多月,平均每周有5次以上的打开,远超同类的十几个产品。之所以被列入“常用”APP名单,在于“他她它”击中了我们的一个痛点和两个痒点。 先来说击中的痛点——准确率。 我们对搜索问答、知识助理、办公助手等工具类AI最核心的诉求是“准确率”,特别是咨询金融、医疗等专业知识时,很多AI助手最大的问题是要么答得模糊,要么逻辑对不上。 比如我们询问“痛风患者能不能吃","listText":"市面上的AI产品,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 AI助手类应用一窝蜂涌现,却因能力大同小异而高度同质化,几乎没有形成差异化竞争的壁垒; AI社交类产品像是走马观花,三日新增留存率普遍跌至20%以下,用户短暂尝鲜后便匆匆离场。 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AI产品生态的结构性困境:模型能力的对齐,让“能做什么”不再是稀缺资源,怎么留住用户成了新的门槛。从拼算法、拼参数的时代,过渡到了拼场景、拼体验的阶段。 9月25日的2025 <a href=\"https://laohu8.com/S/JD\">$京东(JD)$</a> 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上,京东正式发布了万能数字人助手“他她它”,加入到了AI产品的争夺战。在越来越多创业团队折戟的赛道上,京东能否把AI从“尝鲜”拉回到“常用”呢? 作为一个在公测阶段就开始使用“他她它”的资深用户,我们来聊聊自己的一些看法。 01 击中了一个痛点、两个痒点 从产品定义上看, <a href=\"https://laohu8.com/S/09618\">$京东集团-SW(09618)$</a> 给“他她它”的标签是“万能数字人助手”,核心载体是名为“万能博士”的数字人,通过拟人的语音、丰富的表情和灵动的动作,提供工作、生活、学习等场景在内的服务。 用一句话来形容:“他她它”并非单纯的AI助手,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AI社交,而是融合了“工具属性”与“娱乐属性”双重身份。 如果从5月末的公测算起,“他她它”已经陪伴了我们三个多月,平均每周有5次以上的打开,远超同类的十几个产品。之所以被列入“常用”APP名单,在于“他她它”击中了我们的一个痛点和两个痒点。 先来说击中的痛点——准确率。 我们对搜索问答、知识助理、办公助手等工具类AI最核心的诉求是“准确率”,特别是咨询金融、医疗等专业知识时,很多AI助手最大的问题是要么答得模糊,要么逻辑对不上。 比如我们询问“痛风患者能不能吃","text":"市面上的AI产品,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 AI助手类应用一窝蜂涌现,却因能力大同小异而高度同质化,几乎没有形成差异化竞争的壁垒; AI社交类产品像是走马观花,三日新增留存率普遍跌至20%以下,用户短暂尝鲜后便匆匆离场。 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AI产品生态的结构性困境:模型能力的对齐,让“能做什么”不再是稀缺资源,怎么留住用户成了新的门槛。从拼算法、拼参数的时代,过渡到了拼场景、拼体验的阶段。 9月25日的2025 $京东(JD)$ 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上,京东正式发布了万能数字人助手“他她它”,加入到了AI产品的争夺战。在越来越多创业团队折戟的赛道上,京东能否把AI从“尝鲜”拉回到“常用”呢? 作为一个在公测阶段就开始使用“他她它”的资深用户,我们来聊聊自己的一些看法。 01 击中了一个痛点、两个痒点 从产品定义上看, $京东集团-SW(09618)$ 给“他她它”的标签是“万能数字人助手”,核心载体是名为“万能博士”的数字人,通过拟人的语音、丰富的表情和灵动的动作,提供工作、生活、学习等场景在内的服务。 用一句话来形容:“他她它”并非单纯的AI助手,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AI社交,而是融合了“工具属性”与“娱乐属性”双重身份。 如果从5月末的公测算起,“他她它”已经陪伴了我们三个多月,平均每周有5次以上的打开,远超同类的十几个产品。之所以被列入“常用”APP名单,在于“他她它”击中了我们的一个痛点和两个痒点。 先来说击中的痛点——准确率。 我们对搜索问答、知识助理、办公助手等工具类AI最核心的诉求是“准确率”,特别是咨询金融、医疗等专业知识时,很多AI助手最大的问题是要么答得模糊,要么逻辑对不上。 比如我们询问“痛风患者能不能吃","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bb9b8a6a0bfae2834a040b89d2ebdaeb","width":"1080","height":"517"},{"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12664671f8cd146dc67ff18f7befd14f","width":"1080","height":"783"},{"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4b8ee00e1ce34172120993e95dc8b5a4","width":"1080","height":"783"}],"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82312845738120","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652,"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8,"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81940477649448,"gmtCreate":1758685074515,"gmtModify":1758687119612,"author":{"id":"3576047870878731","authorId":"3576047870878731","name":"Alter聊科技","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cd9635c894cbdce58c500b028852ca62","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576047870878731","authorIdStr":"3576047870878731"},"themes":[],"title":"**掀起的“超节点”浪潮,正在改写算力产业的游戏规则","htmlText":"一位很久未联系的朋友,突然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最近总是刷到超节点的帖子,这到底是个什么技术? 一个星期前的**HC 2025上,正式抛出了“超节点”的概念,朋友圈、行业群乃至资本市场,几乎都在一夜之间都被“超节点”刷屏。原本只在算力行业讨论的话题,迅速走进了大众视野。 进一步翻看过去两个月的新闻,和“超节点”概念有关联的不只是**,百度、浪潮、腾讯、字节跳动等都官宣了超节点服务器的布局,已然成了算力产业的新风向,演变为一种新的产业叙事。 问题来了:为什么“超节点”能一夜走红?到底是什么样的创新?又将怎么改变AI产业的格局? 让我们来一一回答。 01 一场应用驱动的架构革命 回答超节点概念走红的原因前,先来梳理下大模型的现状: 在大模型训练层面,正沿着“规模定律”不断演进,参数与集群规模实现了“双万”跨越,即大模型参数从亿级跃迁至万亿级,训练集群从“万卡”走向“十万卡”,呈现出了惊人的倍数级增长趋势。 在大模型推理层面,当前中国的日均Token消耗量已经超过30万亿,考虑到Agentic AI、Physical AI的演变趋势,推理需求还将指数级增长,要求计算集群同时满足低时延、高吞吐的需求。 这些变化和“超节点”有什么关系呢? 9月18日举办的**AI人工智能产业峰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全球计算联盟GCC、国家信息中心携手产业界正式发布了《超节点发展报告》,给出了专业的解释。 传统的服务器集群主要采用“横向扩展”的架构,能够很好地适配松耦合的计算负载,但不同机柜间由于线性度的影响会有算力性能损失,导致1+1<2。确切地说,面临着三重系统性挑战: 首先是通信墙,千亿级模型一次梯度同步就有TB级的数据,传统以太网难以承受;其次是功耗与散热墙,为破通信墙而提升密度,促使液冷、48V供电成标配;以及复杂度墙,万卡集群进一步抬升了运维复杂度。 时间回","listText":"一位很久未联系的朋友,突然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最近总是刷到超节点的帖子,这到底是个什么技术? 一个星期前的**HC 2025上,正式抛出了“超节点”的概念,朋友圈、行业群乃至资本市场,几乎都在一夜之间都被“超节点”刷屏。原本只在算力行业讨论的话题,迅速走进了大众视野。 进一步翻看过去两个月的新闻,和“超节点”概念有关联的不只是**,百度、浪潮、腾讯、字节跳动等都官宣了超节点服务器的布局,已然成了算力产业的新风向,演变为一种新的产业叙事。 问题来了:为什么“超节点”能一夜走红?到底是什么样的创新?又将怎么改变AI产业的格局? 让我们来一一回答。 01 一场应用驱动的架构革命 回答超节点概念走红的原因前,先来梳理下大模型的现状: 在大模型训练层面,正沿着“规模定律”不断演进,参数与集群规模实现了“双万”跨越,即大模型参数从亿级跃迁至万亿级,训练集群从“万卡”走向“十万卡”,呈现出了惊人的倍数级增长趋势。 在大模型推理层面,当前中国的日均Token消耗量已经超过30万亿,考虑到Agentic AI、Physical AI的演变趋势,推理需求还将指数级增长,要求计算集群同时满足低时延、高吞吐的需求。 这些变化和“超节点”有什么关系呢? 9月18日举办的**AI人工智能产业峰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全球计算联盟GCC、国家信息中心携手产业界正式发布了《超节点发展报告》,给出了专业的解释。 传统的服务器集群主要采用“横向扩展”的架构,能够很好地适配松耦合的计算负载,但不同机柜间由于线性度的影响会有算力性能损失,导致1+1<2。确切地说,面临着三重系统性挑战: 首先是通信墙,千亿级模型一次梯度同步就有TB级的数据,传统以太网难以承受;其次是功耗与散热墙,为破通信墙而提升密度,促使液冷、48V供电成标配;以及复杂度墙,万卡集群进一步抬升了运维复杂度。 时间回","text":"一位很久未联系的朋友,突然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最近总是刷到超节点的帖子,这到底是个什么技术? 一个星期前的**HC 2025上,正式抛出了“超节点”的概念,朋友圈、行业群乃至资本市场,几乎都在一夜之间都被“超节点”刷屏。原本只在算力行业讨论的话题,迅速走进了大众视野。 进一步翻看过去两个月的新闻,和“超节点”概念有关联的不只是**,百度、浪潮、腾讯、字节跳动等都官宣了超节点服务器的布局,已然成了算力产业的新风向,演变为一种新的产业叙事。 问题来了:为什么“超节点”能一夜走红?到底是什么样的创新?又将怎么改变AI产业的格局? 让我们来一一回答。 01 一场应用驱动的架构革命 回答超节点概念走红的原因前,先来梳理下大模型的现状: 在大模型训练层面,正沿着“规模定律”不断演进,参数与集群规模实现了“双万”跨越,即大模型参数从亿级跃迁至万亿级,训练集群从“万卡”走向“十万卡”,呈现出了惊人的倍数级增长趋势。 在大模型推理层面,当前中国的日均Token消耗量已经超过30万亿,考虑到Agentic AI、Physical AI的演变趋势,推理需求还将指数级增长,要求计算集群同时满足低时延、高吞吐的需求。 这些变化和“超节点”有什么关系呢? 9月18日举办的**AI人工智能产业峰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全球计算联盟GCC、国家信息中心携手产业界正式发布了《超节点发展报告》,给出了专业的解释。 传统的服务器集群主要采用“横向扩展”的架构,能够很好地适配松耦合的计算负载,但不同机柜间由于线性度的影响会有算力性能损失,导致1+1<2。确切地说,面临着三重系统性挑战: 首先是通信墙,千亿级模型一次梯度同步就有TB级的数据,传统以太网难以承受;其次是功耗与散热墙,为破通信墙而提升密度,促使液冷、48V供电成标配;以及复杂度墙,万卡集群进一步抬升了运维复杂度。 时间回","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7187346ed7f40cb07192c3894567a1c0","width":"800","height":"500"},{"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7e0fa2c0a9225d9fe688f82df8f047f3","width":"1268","height":"730"},{"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f15036144c39791c58582db56cb4b630","width":"1080","height":"722"}],"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81940477649448","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914,"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5,"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81741573087328,"gmtCreate":1758636853480,"gmtModify":1758638064747,"author":{"id":"3576047870878731","authorId":"3576047870878731","name":"Alter聊科技","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cd9635c894cbdce58c500b028852ca62","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576047870878731","authorIdStr":"3576047870878731"},"themes":[],"title":"当AI开始“查户口”,谁在为中国的科技公司兜底?","htmlText":"2025年9月,AI圈不太平。 Anthropic突然官宣:所有由中国资本控股的公司,无论你在硅谷、新加坡还是开曼群岛注册,Claude——不!给!用! 一句话,炸了。 要知道,Claude可是全球AI编程工具链的“标配”。 多少创业公司拿它当命根子——写代码、修Bug、做自动化测试,全靠它撑着。现在Anthropic一句话,“你家资本背景不行”,直接拉黑。不是性能问题,不是付费问题,是“出身问题”。 这不是技术断供,这是AI时代的“查户口”。 一、当AI变成政治打手,谁还敢All in? 别扯什么“合规”“风险控制”,大家都懂。这背后就是一句话:你有钱,但你姓“中”,对不起,不伺候。 更讽刺的是,Anthropic一直标榜“负责任的AI”“安全优先”“价值对齐”。结果呢?它的“价值对齐”对的不是客户,是地缘政治。一个号称要用AI服务人类进步的公司,转身就把技术变成资本出身的筛子。 那些靠Claude搭建核心系统的中国出海企业,一夜之间傻眼。系统还能跑,但未来呢?下一次会不会轮到“管理层有中国人”“服务器在中国周边”也成“高风险”? 这已经不是技术选型的问题了,这是AI基础设施的信任崩塌。 你花大价钱、投入团队,结果模型服务商说不用你就不让你用——这种“平台霸权”,比当年App Store下架App还狠。至少App还能换个渠道发,AI模型?你连训练数据都跑不通。 二、就在大家慌神时,AWS悄悄上架了Qwen3和DeepSeek 就在Anthropic发布禁令两周后,AWS干了一件“狠事”: 把阿里云的通义千问Qwen3、深度求索的DeepSeek v3.1,全上架了 <a href=\"https://laohu8.com/S/AMZN\">$亚马逊(AMZN)$</a> Amazon Bedrock。 全球客户,一键调用。 不用翻墙,不用自建集群,不用担心合规审查。 表面上看","listText":"2025年9月,AI圈不太平。 Anthropic突然官宣:所有由中国资本控股的公司,无论你在硅谷、新加坡还是开曼群岛注册,Claude——不!给!用! 一句话,炸了。 要知道,Claude可是全球AI编程工具链的“标配”。 多少创业公司拿它当命根子——写代码、修Bug、做自动化测试,全靠它撑着。现在Anthropic一句话,“你家资本背景不行”,直接拉黑。不是性能问题,不是付费问题,是“出身问题”。 这不是技术断供,这是AI时代的“查户口”。 一、当AI变成政治打手,谁还敢All in? 别扯什么“合规”“风险控制”,大家都懂。这背后就是一句话:你有钱,但你姓“中”,对不起,不伺候。 更讽刺的是,Anthropic一直标榜“负责任的AI”“安全优先”“价值对齐”。结果呢?它的“价值对齐”对的不是客户,是地缘政治。一个号称要用AI服务人类进步的公司,转身就把技术变成资本出身的筛子。 那些靠Claude搭建核心系统的中国出海企业,一夜之间傻眼。系统还能跑,但未来呢?下一次会不会轮到“管理层有中国人”“服务器在中国周边”也成“高风险”? 这已经不是技术选型的问题了,这是AI基础设施的信任崩塌。 你花大价钱、投入团队,结果模型服务商说不用你就不让你用——这种“平台霸权”,比当年App Store下架App还狠。至少App还能换个渠道发,AI模型?你连训练数据都跑不通。 二、就在大家慌神时,AWS悄悄上架了Qwen3和DeepSeek 就在Anthropic发布禁令两周后,AWS干了一件“狠事”: 把阿里云的通义千问Qwen3、深度求索的DeepSeek v3.1,全上架了 <a href=\"https://laohu8.com/S/AMZN\">$亚马逊(AMZN)$</a> Amazon Bedrock。 全球客户,一键调用。 不用翻墙,不用自建集群,不用担心合规审查。 表面上看","text":"2025年9月,AI圈不太平。 Anthropic突然官宣:所有由中国资本控股的公司,无论你在硅谷、新加坡还是开曼群岛注册,Claude——不!给!用! 一句话,炸了。 要知道,Claude可是全球AI编程工具链的“标配”。 多少创业公司拿它当命根子——写代码、修Bug、做自动化测试,全靠它撑着。现在Anthropic一句话,“你家资本背景不行”,直接拉黑。不是性能问题,不是付费问题,是“出身问题”。 这不是技术断供,这是AI时代的“查户口”。 一、当AI变成政治打手,谁还敢All in? 别扯什么“合规”“风险控制”,大家都懂。这背后就是一句话:你有钱,但你姓“中”,对不起,不伺候。 更讽刺的是,Anthropic一直标榜“负责任的AI”“安全优先”“价值对齐”。结果呢?它的“价值对齐”对的不是客户,是地缘政治。一个号称要用AI服务人类进步的公司,转身就把技术变成资本出身的筛子。 那些靠Claude搭建核心系统的中国出海企业,一夜之间傻眼。系统还能跑,但未来呢?下一次会不会轮到“管理层有中国人”“服务器在中国周边”也成“高风险”? 这已经不是技术选型的问题了,这是AI基础设施的信任崩塌。 你花大价钱、投入团队,结果模型服务商说不用你就不让你用——这种“平台霸权”,比当年App Store下架App还狠。至少App还能换个渠道发,AI模型?你连训练数据都跑不通。 二、就在大家慌神时,AWS悄悄上架了Qwen3和DeepSeek 就在Anthropic发布禁令两周后,AWS干了一件“狠事”: 把阿里云的通义千问Qwen3、深度求索的DeepSeek v3.1,全上架了 $亚马逊(AMZN)$ Amazon Bedrock。 全球客户,一键调用。 不用翻墙,不用自建集群,不用担心合规审查。 表面上看","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82cd72564ef8e4bbc5fa4ba790a75579","width":"1080","height":"720"},{"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57b328c1e84d1c811640133a79381be7","width":"800","height":"400"},{"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00a5a4ecc1883e6ab73fb164a53e766c","width":"1080","height":"798"}],"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2,"commentSize":0,"repostSize":1,"link":"https://laohu8.com/post/481741573087328","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634,"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4,"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80981094777088,"gmtCreate":1758451237251,"gmtModify":1758452675879,"author":{"id":"3576047870878731","authorId":"3576047870878731","name":"Alter聊科技","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cd9635c894cbdce58c500b028852ca62","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576047870878731","authorIdStr":"3576047870878731"},"themes":[],"title":"4+10+N,**坤灵“求解”中小企业智能化","htmlText":"过去两年,AI悄然完成了在商业世界中的角色转变。 两年前,AI扮演的是优化流程、降本增效的辅助工具,现在已经在重构产品模式、商业模式和工作模式,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引擎。 国内中大型企业早已开始智能化转型,逐步由点及面覆盖到生产、供应链、销售、客户服务等流程,创造出了新的价值点。不少中小企业,却依然困在“缺方案、不敢转”“缺技术、不会转”的围墙中。 国内登记在册的中小企业超过6000万家,拉动了80%以上的就业,贡献了70%以上的创新,创造了60%以上的GDP。同时也意味着,在智能化转型渐渐和生死存亡划等号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必须要迈过智能化的坎。 为了助力中小企业跃升智能化,**坤灵在9月17日的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发布了“4+10+N”中小企业智能化方案,想要以一站式场景化方案,为中小企业打通迈向智能世界的“最后一公里”。 01 深耕4个场景,覆盖95%的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的数智化转型,并不是什么新课题。 早在2022年11月的时候,工信部就印发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针对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种种挑战,明确提出为中小企业提供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产品和方案,降低成本和门槛。 半年后的**中国合作伙伴大会2023上,**正式发布了扎根中小企业市场的分销子品牌“**坤灵”。针对中小企业的“三不转”难题,**坤灵的策略是以灵活智能的产品与场景化方案,为中小企业“排忧解难”。 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坤灵面向SOHO办公、酒店餐饮、商业地产、零售商超、办公安防等场景,基于“易买易卖、易装易维、易学易用”的6易特质,帮助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数字化转型,充分验证了“场景为先”路径的可行性。 可从数字化到智能化,从辅助工具到核心生产力,并非是简单的“升级打怪”,中小企业普遍面临智能化转型认知不足、缺少智能化领域的专业人才、难以将AI与现有生产管理流","listText":"过去两年,AI悄然完成了在商业世界中的角色转变。 两年前,AI扮演的是优化流程、降本增效的辅助工具,现在已经在重构产品模式、商业模式和工作模式,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引擎。 国内中大型企业早已开始智能化转型,逐步由点及面覆盖到生产、供应链、销售、客户服务等流程,创造出了新的价值点。不少中小企业,却依然困在“缺方案、不敢转”“缺技术、不会转”的围墙中。 国内登记在册的中小企业超过6000万家,拉动了80%以上的就业,贡献了70%以上的创新,创造了60%以上的GDP。同时也意味着,在智能化转型渐渐和生死存亡划等号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必须要迈过智能化的坎。 为了助力中小企业跃升智能化,**坤灵在9月17日的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发布了“4+10+N”中小企业智能化方案,想要以一站式场景化方案,为中小企业打通迈向智能世界的“最后一公里”。 01 深耕4个场景,覆盖95%的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的数智化转型,并不是什么新课题。 早在2022年11月的时候,工信部就印发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针对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种种挑战,明确提出为中小企业提供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产品和方案,降低成本和门槛。 半年后的**中国合作伙伴大会2023上,**正式发布了扎根中小企业市场的分销子品牌“**坤灵”。针对中小企业的“三不转”难题,**坤灵的策略是以灵活智能的产品与场景化方案,为中小企业“排忧解难”。 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坤灵面向SOHO办公、酒店餐饮、商业地产、零售商超、办公安防等场景,基于“易买易卖、易装易维、易学易用”的6易特质,帮助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数字化转型,充分验证了“场景为先”路径的可行性。 可从数字化到智能化,从辅助工具到核心生产力,并非是简单的“升级打怪”,中小企业普遍面临智能化转型认知不足、缺少智能化领域的专业人才、难以将AI与现有生产管理流","text":"过去两年,AI悄然完成了在商业世界中的角色转变。 两年前,AI扮演的是优化流程、降本增效的辅助工具,现在已经在重构产品模式、商业模式和工作模式,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引擎。 国内中大型企业早已开始智能化转型,逐步由点及面覆盖到生产、供应链、销售、客户服务等流程,创造出了新的价值点。不少中小企业,却依然困在“缺方案、不敢转”“缺技术、不会转”的围墙中。 国内登记在册的中小企业超过6000万家,拉动了80%以上的就业,贡献了70%以上的创新,创造了60%以上的GDP。同时也意味着,在智能化转型渐渐和生死存亡划等号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必须要迈过智能化的坎。 为了助力中小企业跃升智能化,**坤灵在9月17日的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发布了“4+10+N”中小企业智能化方案,想要以一站式场景化方案,为中小企业打通迈向智能世界的“最后一公里”。 01 深耕4个场景,覆盖95%的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的数智化转型,并不是什么新课题。 早在2022年11月的时候,工信部就印发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针对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种种挑战,明确提出为中小企业提供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产品和方案,降低成本和门槛。 半年后的**中国合作伙伴大会2023上,**正式发布了扎根中小企业市场的分销子品牌“**坤灵”。针对中小企业的“三不转”难题,**坤灵的策略是以灵活智能的产品与场景化方案,为中小企业“排忧解难”。 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坤灵面向SOHO办公、酒店餐饮、商业地产、零售商超、办公安防等场景,基于“易买易卖、易装易维、易学易用”的6易特质,帮助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数字化转型,充分验证了“场景为先”路径的可行性。 可从数字化到智能化,从辅助工具到核心生产力,并非是简单的“升级打怪”,中小企业普遍面临智能化转型认知不足、缺少智能化领域的专业人才、难以将AI与现有生产管理流","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ed863ce54e53effc19b43d4cd99cfbde","width":"1080","height":"745"},{"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348e7309d67afba1796bb005e1ecdc2d","width":"1080","height":"607"},{"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9f13188d658bf46a3c1ae2a15e5e34c1","width":"802","height":"535"}],"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80981094777088","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410,"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7,"langContent":"CN","totalScore":0}],"defaultTab":"posts","isTTM":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