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er聊科技

IP属地:浙江
    • Alter聊科技Alter聊科技
      ·09-12

      这届苹果发布会,谁是“科技圈春晚”的主场?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苹果都会成为世界的焦点。 毕竟在科技圈里,苹果发布会的地位已经等同于“春晚”——不只是一次新品亮相,更是一场注意力的大迁徙,一场全行业的内容狂欢。 当其他博主忙着做参数对比、争论“苹果还香不香”,或者解读“新品是否值得买”、借着新品发布会“整活”的时候,我们想要讨论的一个话题是:在这场“科技春晚”叙事里,谁才是舆论的主场? 接下来我们将从话题热度、用户参与度、内容丰富性等三个维度,逐一拆解微博、B站、抖音、知乎等平台的表现。 01 话题热度:谁是“科技春晚”的主场? 按照传播学的普遍规律,特定的超级热点发生后,在“预期共识”的作用下,热度会呈现出集中爆发的态势。 相对应的,苹果发布会相关的话题,在9月10号一早冲上了所有主流社交媒体的热搜榜。不过我们更关心的是话题热度的持久性,在早期的好奇心理消退后,哪些平台的用户仍在持续讨论? 我们截取了不同平台在9月10号15点左右的热搜榜单。 先来看微博热搜,一共有7个苹果发布会相关的话题还在热搜榜上,其中“苹果发布会”已经掉到了38位,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由发布会衍生出的新话题,涵盖价格、明星效应、周边产品以及社会争议等不同维度。从“单一主话题”到“多元子话题”的演变,标致着信息的发酵与裂变。 抖音热榜上同样有7个苹果发布会相关的话题在榜,集中在价格、配色等预期话题上,衍生的讨论比较有限。抖音热榜是“信息的最大公约数”,但公共讨论和破圈能力受到了算法的限制。 B站热搜呈现出了“苹果发布会”霸榜的态势,相关话题占比超过了三分之一,包括深度解析、上手体验、价格汇总等不同维度。B站的话题衍生和跨圈能力稍弱,但“圈内”的技术浓度和质量极高,维持了更长时间的关注度,也让UP主有时间去打磨内容。 知乎热榜的话题集中在iPhone 17上,除了120Hz刷新率这样的技术细节讨论,其他的话题以发布会本身为主。和知乎问题驱动和答案沉淀
      172评论
      举报
      这届苹果发布会,谁是“科技圈春晚”的主场?
    • Alter聊科技Alter聊科技
      ·09-11

      阿里兵临城下,美团迎来至暗时刻?

      9月10日,赶在 $阿里巴巴(BABA)$ 成立26周年之际,高德地图推出了首个基于用户行为产生的榜单“高德扫街榜”,被定义为“阿里生活服务超级新入口”,试图重新构建一套线下服务的信用体系。 上线第二天,就有媒体报道称“使用高德扫街榜的用户超过4000万人”。而根据QuestMobile数据,大众点评在2025年8月的日均活跃用户规模为3260.57万,等于高德扫街榜上线当天就跻身“国内最大的美食榜”。 曾经被王兴信奉和推崇的“无边界战争”,似乎迎来了回旋镖:抖音、小红书代表的社交平台,用种草内容撕开了本地生活的缺口;京东、阿里的闪购攻势愈演愈烈,外卖市场的格局开始重新排位;阿里推出的“高德扫街榜”,进一步将战事扩大到了 “到店”场景...... 如果说外卖大战已经填平了 $美团-W(03690)$ 的“护城河”,“高德扫街榜”则一把火烧向了大众点评——堪称美团“现金牛”的业务。王兴接下来需要面对的,将是艰苦卓绝的“城墙保卫战”。 01 最危险的进攻来自侧翼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最危险的进攻,往往不是气势汹汹的正面冲锋,而是意想不到的侧翼。 2025年9月以前,美团的注意力被牵制在了闪购:先是京东高举高打进军外卖;而后淘宝发起了全面攻势,地铁上、电梯里以及各大APP首页,充斥着淘宝闪购的广告;就连恪守“本分”的拼多多,也传出有意染指即时零售。 作为美团核心业务的操盘手,王莆中曾在媒体采访时公开喊话“停战”,认为冲单没有意义,行业这么卷,最终只剩下泡沫。有关部门的“约谈”,也一度叫停了不计代价的疯狂补贴。 可战事并没有停下来。 按照高盛的测算,仅在2025年第二季度,阿里、美团、京东就在闪购战场烧了250亿元。同一时
      3031
      举报
      阿里兵临城下,美团迎来至暗时刻?
    • Alter聊科技Alter聊科技
      ·08-27

      当AI有了温度,三星正在重新定义生活的边界

      当下的家电消费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 在过去十年里,行业的主旋律是“功能升级”:冰箱拼的是制冷速度,洗衣机比的是洗涤效果,电视强调的是清晰度。 参数与性能,曾是市场竞争的主战场。可随着AI进入新阶段,家电的竞争逻辑开始被改写。AI不再只是隐藏在后台的算力支撑,而是走到前台,成为与用户直接交互的体验核心。 消费者的需求也在悄然变化:从以前的“性能导向”转向了“体验导向”。他们追求的不仅是“更强的功能”,而是“能否主动感知?是否懂我的习惯?能否无缝融入我的家庭场景?”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三星电子(SMSD.UK)$ 在2024年初的CES上提出了“AI for All”理念,并通过“AI神”系列产品加速AI在家电场景中的落地。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的验证后,三星的答卷越来越清晰。 01 AI for All,一场有温度的体验革命 家电和AI的联系,对不少人来说并不陌生。 无论是线下家电卖场,还是线上的电商平台,过去一年中发布的新产品,大多被贴上了AI的标签。 而三星的“AI for All”有何不同呢? 答案并不复杂,三星没有选择在家电里“硬塞”一个AI模块,而是在“重构”人与家电的关系。不同于围绕产品功能,比拼参数的常规做法,三星进一步提出了“AI for All理念,并在顶层设计上打通了AI在家电场景落地的路径。 一个是Screens Everywhere战略,重构了家庭场景下的人机交互习惯,让屏幕成为AI落地的“第一入口”。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冰箱、洗衣机等家电都是“哑终端”,主要满足用户对单一物理功能的需求,几乎谈不上人机交互。即便“物联网”概念已经流行多年,在真实的家庭场景中,这些设备依然缺乏联动与统一体验。 三星的解题思路是在冰箱、洗衣机等多种产品上搭载了“AI智控大屏”,顺
      221评论
      举报
      当AI有了温度,三星正在重新定义生活的边界
    • Alter聊科技Alter聊科技
      ·08-25

      智能马桶产业进入洗牌期,谁能拿下“第一话语权”?

      全球智能马桶市场“去碎片化”进程正在加速!这个曾经高度分散的市场,已逐渐呈现出向头部品牌集中的现象。 而一个超级产业的形成,往往会先出现“超级销量王”,即市场占有率上的绝对领先者。这意味着,中国智能卫浴产业的万亿市场潜力正在加速释放,未来有望像家电、鞋服、新能源产业一样,构建起成熟的、中国特色的产业竞争优势。 8月20日,来自全球领先咨询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权威认证显示,全球卫浴行业领导者、来自中国的九牧卫浴成功拿下“智能马桶中国销量第一”的市场地位认证。此外,在奥维云网刚刚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线上智能马桶销量榜单显示,九牧以24.19%的份额位居全球行业第一,甚至超过第二名、第三名和第四名的总和。 图:弗若斯特沙利文授予九牧“智能马桶中国销量第一”市场地位认证 而在线上销售渠道,如京东、天猫、抖音等主流电商平台发布的618成交榜单上,九牧持续多年稳居卫浴/建材品类的销售额第一;中国厨卫榜评选的“全球智能马桶十大影响力品牌”,九牧同样位居行业第一······ 中国卫浴行业的“超级销量王”正在形成,当一家企业的市场销量和销售额遥遥领先时,这意味着九牧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写行业游戏规则。 01 卫浴行业“头部效应”愈演愈烈 一旦行业进入规模化阶段,市场就会上演“杠铃效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头部效应”——少数企业牢牢把控高价值市场,中小玩家只能退守区域和细分赛道。 过去二十年里,家电、手机、鞋服、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无不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一开始跑马圈地、野蛮生长,充斥着大量中小品牌乃至白牌;然后随着市场规模越来越大、行业越来越完善,中小品牌被迫退出,最终由头部品牌统治主流市场,部分小而美的品牌转向利基市场,行业进入到良性增长。 简单来说,任何一个刚需行业在拥有了一定市场认知后,必然会迎来集中度的快速提升。 如今,智能马桶正处于新旧周期的拐点上。 著名投行高盛预测,随着年轻消费者接
      341评论
      举报
      智能马桶产业进入洗牌期,谁能拿下“第一话语权”?
    • Alter聊科技Alter聊科技
      ·08-19

      居住为王时代,自如想用“全生命周期服务”重塑二手房

      在中国房地产进入“存量时代”的当下,二手房市场的复杂性与艰难程度前所未有:房东愁卖,买家挑剔,经纪人疲于奔命。 长租起家的自如,却选择切入这一看似“红海”的赛道。 自如董事长、CEO熊林在接受《财经》采访时给出的解释,直指行业本质——“房子从投资品回归到生活品”。这不仅是市场的周期变化,更是消费观念和交易逻辑的深刻转折。 十几年前的二手房,只要有透明的交易系统和充足的经纪人,就能保证快速成交。今天的市场则截然不同:买家不再“急上车”,而是围绕居住品质、家庭想象和长期使用价值进行抉择。房东不再只看价格,而是希望在冗长的成交周期中找到更轻松、更高效的方式完成交易。 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经纪人同时服务买卖双方”的模式已难以支撑,行业急需以专业顾问、分端服务、产品化改造为核心的新解法。 自如的应对逻辑是客业单边服务、严选品质好房、买房佣金五折。 客业单边服务打破了传统双边服务,将业主端与客户端服务彻底分开,为买卖双方提供定制化的咨询和顾问方案;严选品质好房则通过焕新、清水、心舍三类产品化改造,让老旧房源焕发新生,从而提升交易效率,节省买卖双方的时间与隐性成本。 熊林直言,这种改造并不是增加成本,而是用更快的成交和更短的空置周期“节省真金白银”。 熊林判断,中国房地产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变,90%以上的公司对此还不够敏感,而这正是自如的机会。自如试图通过“以家为中心”的战略定位,打通居住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从租赁到买卖,从装修到家庭服务,最终建立用户与品牌的长期关系。 当“卖房”变得更难,恰恰是新模式诞生的土壤。自如切入二手房赛道,不是逆势而行,而是看准了趋势转向——从资产逻辑走向生活逻辑,从交易速度转向居住品质。 这不仅是一次业务扩张,更是一种对行业未来的重塑。 以下为《财经》采访原文: 01 房子更难卖了,为何还切入卖房赛道 《财经》:自如从三月份推出美家二手房业务,企业
      466评论
      举报
      居住为王时代,自如想用“全生命周期服务”重塑二手房
    • Alter聊科技Alter聊科技
      ·08-12

      告别AI焦虑,阿里云上的Salesforce给出了智能化路线图

      如果说过去两年是大模型的技术狂欢,现在潮水的方向正在改变。 经历了技术创新的兴奋期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理性思考AI的价值,不再聚焦于大模型的参数竞赛,在炫技到实用的转折中,一个终极问题渐渐浮出水面:AI如何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增长? 日前举办的 $阿里巴巴(BABA)$ 云上的Salesforce AI CRM大会上,作为和“增长”关系最密切的赛道,阿里云上的Salesforce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一份关于企业如何驾驭AI、重回增长快车道的清晰战略与可行路径。 01 企业AI的“冰与火之歌” 早在2024年,头豹研究院就在《2024年中国AI Agent行业研究》中写道:中国AI Agent市场预计至2028年将达852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2.7%;在To B端,AI Agent将逐渐把SaaS应用全面进行改写重构。 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企业级AI赛道确实有了爆发的迹象:头部的金融机构纷纷部署了千卡乃至万卡算力集群,以满足万亿参数大模型的高并发推理需;制造业的单项冠军们,陆续将大模型落地到了生产环节,实现了异常事件预警、生产工艺优化等能力;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将AI融入到软件开发生产线,进一步提升了研发效率…… 但在AI+CRM的场景上,企业却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克制。并非是蓝图不够诱人,而是落地过程中的种种阻碍。 一是信任问题。 和消费级场景最大的不同,AI在企业级场景中不能是一个“允许出错的玩具”,而是直接影响业务决策、用户体验甚至品牌形象的生产力工具,对输出结果的准确性要求极高,对幻觉近乎“零容忍”。 比技术更复杂的,其实是企业的信任问题。AI必须确保结果可控、可解释、可追溯,只有经得起内部风控审查和外部监督问责,才能真正融入业务流程,而非停留在“辅助演示”或“试点项目”的阶段。 二是
      542评论
      举报
      告别AI焦虑,阿里云上的Salesforce给出了智能化路线图
    • Alter聊科技Alter聊科技
      ·08-08

      解码**云安全“铁三角”:用“分层防御”化解安全挑战

      过去几年中,数据安全威胁几乎成了常态。 2024年4月,国内某云厂商被曝出现服务故障,包括接口响应报错、内部服务错误......87分钟内有1957个客户报障。 2024年9月,有网友爆料称在国内另一家云厂商开发的“云盘”中建立新文件夹时,发现系统自动加载出了陌生人的隐私照片。 2025年6月,CyberNews报道称发现“2025年最大规模的数据泄露”,涉及30个数据库,共计160亿条登录凭证,涉及国内外多家云厂商、企业平台和开发者门户...... 在“网络安全失守=业务灾难”的现实语境下,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安全已经不仅仅是IT部门的任务,而是决定业务生死的战略底座。特别是在AI应用广泛落地、智能化转型进入深水区的当下,安全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企业数智化转型的深度,关系到企业的品牌形象、客户信任和业务连续性。 正因如此,企业迫切需要一套体系化、智能化、有前瞻性的安全防护架构:不仅要“看见”风险,还要能够“预判”威胁;不仅要“防住”已知攻击,更要“识破”未知意图;同时能够“联动响应”,在威胁造成实质损害前自动阻断。 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云提供了合规、高效、稳定的安全服务。特别是在网络边界、主机、Web应用等高频安全风险场景中,配备了以云防火墙(CFW)、企业主机安全(HSS)和Web应用防火墙(WAF)为代表的专业产品,一同打造了集感知、预测、防御和响应于一体的安全防护体系,让安全能力融入业务的全生命周期。 01 网络边界防护:云防火墙CFW构筑了坚固“城墙” Gartner的一项研究表明,2025年将有85%的企业“上云”。但另一份报告显示,80%的企业遇到过云相关的安全事件。 比如外界经常听到的DDoS攻击,动辄数百G乃至T级的流量规模,让传统的硬件防火墙难以招架;以及利用应用逻辑漏洞的越权访问,可以绕过传统边界防御,在内网中悄无声息地窃取数据…… **云的对策是
      401评论
      举报
      解码**云安全“铁三角”:用“分层防御”化解安全挑战
    • Alter聊科技Alter聊科技
      ·08-07

      Amazon Bedrock的两年征程:从大放厥词到战略实现

      2025年8月6日将成为AI云服务发展史上的关键转折点。 随着 $亚马逊(AMZN)$ 云科技宣布OpenAI开源模型正式登陆Amazon Bedrock平台,这个自2023年便提出“Choice Matters”(选择大于一切)战略的云服务巨头,终于完成了其AI生态拼图的最后一块关键拼图。 战略闭环:从理念到现实的两年征程 2023年4月,亚马逊云科技推出Amazon Bedrock平台,率先打破行业对“单一终极AI模型”的追逐,以多样化模型奠定基础。 2024年re:Invent大会上,Andy Jassy正式提出“Choice Matters”战略时,这一前瞻性布局已形成包含上百款商业及开源模型的庞大生态,彰显了差异化技术路线的长期价值。 “没有单一模型能解决所有问题——客户需要根据性能、成本、合规等需求自由组合。”亚马逊云科技Agentic AI副总裁Swami Sivasubramanian曾如此阐释该战略。 如今,这一理念得到完美验证:从Anthropic的Claude、 $Meta Platforms, Inc.(META)$ 的Llama到DeepSeek-R1,再到最新加入的OpenAI gpt-oss系列,亚马逊云科技的“全明星”模型战略基本完成,成为唯一聚合所有主流AI模型的云平台。 技术突破:多模型协作的实践典范 在Bedrock平台上,OpenAI的gpt-oss-120b展现出惊人性价比:是同类Gemini模型的3倍,DeepSeek-R1的5倍以及OpenAI o4模型的2倍。这种优势源于亚马逊云科技独特的技术整合能力: 1.统一API网关:支持企业灵活调用Claude、Llama和GP
      783评论
      举报
      Amazon Bedrock的两年征程:从大放厥词到战略实现
    • Alter聊科技Alter聊科技
      ·07-31

      首个智能体模型实测:产品、开发、运维“全包了”

      假如你已经习惯了AI“动嘴”,接下来将进入AI“动手”的时代。 2025年下半年刚开局,几家大模型企业就开始卡位Agent,要么上线了“Agent模式”,要么发布了新的Agent产品,但思路大多是“大模型+外挂工具”,就像是“大脑”指挥一堆外部的“手”协同完成任务。 7月28日,智谱正式发布了新一代旗舰模型GLM-4.5,在MMLU Pro、AIME24、MATH 500、SciCode等12项基准评测中,综合平均分位居全球模型第三、国产模型第一,开源模型第一。 比起榜单排名,让我们更感兴趣的是——GLM-4.5是专为智能体应用打造的基础模型,首次在单个模型中实现将推理、编码和智能体能力原生融合,不再满足于扮演一个被动回答问题的“聊天机器人”,而是要成为能够理解复杂目标、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骤任务的“全优生”。 相当于模型自己就是“带手的脑”,实现了自主拆解任务、调用工具、完成工作,直接将大模型的原生能力卷到了下一个Level。 为什么技术博客认为大模型的下一个范式,一定是把各种能力整合到一起?智谱的路线能否跑通呢? 我们花了半天的时间,在z.ai上通过GLM-4.5测试了8组Demo,一起来看下GLM-4.5这个“优等生”的表现。(注:所有Demo均来自一句简单的提示词,大家可复制提示词进行验证) Demo1:三只萌犬的网页名片 提示词:用HTML+CSS写一个宠物展示网页,有三只小狗,展示它们的名字、简介和图片。 在测试其他Agent产品时,我们需要把提示词写的尽可能详细,包含页面主题、页面结构、CSS样式要求、图片说明等等,只有足够详细的提示词,才能保证模型能理解我们的需求,生成想要的网页效果。 第一次测试GLM-4.5的Agent能力,我们选择大胆的“赌”一把,相对简单甚至模糊的提示词,最终会生成什么样的效果? 直接说结果:GLM-4.5根据我们的需求生成了一个静态网
      590评论
      举报
      首个智能体模型实测:产品、开发、运维“全包了”
    • Alter聊科技Alter聊科技
      ·07-31

      “上海有AI”,一座城市的智惠答卷

      如果说AI是一道科技之光,现在已经落在了上海的街头巷尾。 刚刚落幕的WAIC 2025上,释放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全球AI创新的重心,渐渐从“比拼模型能力”转向“探索落地场景”,进入到了第二篇章——从实验室走向城市街头,从云端算力走进市井日常。 上海,正站在这场转变的最前沿。 与往年相比,WAIC 2025不单单是创新的舞台,同时也是一扇窗口,让世界看到了上海的另一面——一座智慧与烟火气共生的城市。社区口腔医院里的AI辅助诊疗、工业生产线上的AI智能体、大型港口的智能驾驶卡车和调度助手……AI不再只是论文里的术语,而是城市“呼吸”的一部分。 而上海的AI进程,远没有放慢速度的痕迹。 就在WAIC 2025现场,上海 $中国电信(00728)$ 正式推出了城市信息化服务品牌“智云上海”,构筑“上海有AI 智惠全城”的城市智能服务体系,包含城市级的智能底座、覆盖全域的AI网络、支撑万象的落地能力,形成了可持续演进的城市级AI中枢。 从“智”开始,向“云”而生,上海正以看得见的落地速度和看不见的智能张力,勾勒了智慧城市的新样貌。 01 解构“智云网络”,价值不止于连接 经历了三年多时间的市场教育,许多企业和组织对AI已不再陌生,纷纷开始将AI作为生产力工具使用。 但在最基础的网络环节,还存在种种痛点。 比如某街道在处理高空抛物事件时,需要先把监控视频上传到中心服务器,然后由系统逐级分发给相关部门处理,加上后续的工单流转和响应,通常是以“小时”为单位完成一次事件的响应和处理。 比如在某汽车工厂,生产线上的设备会通过传感器不断采集数据,并将数据上传到云端服务器进行处理和分析,从本地传输到远程云端再返回的过程,存在超过50毫秒的时延,严重制约了生产精度。 再比如在家里玩游戏时,一旦开启了远程监控或视频通话功
      889评论
      举报
      “上海有AI”,一座城市的智惠答卷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