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的轻笑声

IP属地:广东
    • 权威的轻笑声权威的轻笑声
      ·10-11 06:59
      “精简版”Model Y亮相,特斯拉大跌!现在能抄底吗? 老铁们,今儿聊个炸锅的事儿——特斯拉刚发布“精简版”Model Y,股价直接砸了5%!有人说“降价抢市场要完蛋”,有人喊“这是清库存割韭菜”,更有人摩拳擦掌问:“跌到位没?能进场抄底了吗?” 作为跟踪特斯拉5年的老粉,今天咱们用三句话扒开迷雾:大跌不是“完蛋信号”,但抄底前先看懂这三个关键点。 ------ 先搞懂:“精简版”Model Y到底是啥? 简单说,这不是全新车型,而是“减配不减价”的性价比款。 • 配置砍半:取消雷达、简化内饰(织物座椅+小屏)、标配基础辅助驾驶(FSD没了); • 成本暴降:据外媒拆解,单辆车物料成本比老款低8000美元,推测起售价可能下探至3.5万美元(国内或25万起); • 目标明确:冲量!用低价抢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对抗比亚迪元PLUS、福特电马这些竞品。 马斯克的算盘很清楚:用“毛坯房”拉低门槛,先占市场,再靠后续选装(比如加钱装FSD、升级内饰)赚利润。 ------ 大跌的真相:不是车不好,是“预期差”崩了 特斯拉跌5%,表面看是新车型没惊喜,深层是市场对“增长神话”的信仰动摇。 过去三年,特斯拉的估值逻辑是“销量翻倍+毛利率30%+自动驾驶想象”。但这两年: • 销量增速放缓:2024Q1全球交付38.7万辆,同比仅增8%,远低于2022年的60%; • 毛利率滑坡:从2022年的29%跌到2024Q1的17%,降价抢市场伤了利润; • 新故事乏力:FSD落地慢、Cybertruck难量产,市场急需“新增长点”。 这次“精简版”Model Y,本质是特斯拉在“以价换量”——但市场担心:降价能拉动多少销量?会不会进一步压垮毛利率? 毕竟,当“电动车一哥”开始卖“毛坯房”,投资者会怀疑:增长天花板是不是提前到了? ------ 现在能进场吗?分三种人给答案 大跌后,评论区两极分
      4,623评论
      举报
    • 权威的轻笑声权威的轻笑声
      ·10-11 06:57
      Circle暴涨15%后,我敢说:它的故事才刚翻到第一页 各位老铁,今儿必须聊个猛料——加密圈“稳定币老二”Circle,昨天突然拉涨15%,盘后又冲了8%!消息面上,它和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Concord Acquisition Corp的合并交易获批,即将在纽交所上市,估值45亿美元。 有人喊“稳定币第一股要起飞”,也有人嘀咕“不就是发币公司?能撑得起这估值?” 作为跟踪加密赛道5年的老炮儿,今天咱们扒开情绪看本质:Circle暴涨不是炒作,而是合规稳定币赛道的“价值重估”。后市能不能追?先听我掰扯清楚。 ------ 先搞懂:Circle凭啥值45亿?核心不是“发币”,是“印钞机” 很多人对Circle的认知停留在“USDC发行商”,但它的商业模式远不止于此。 简单说,Circle是“加密世界的印钞行”——通过USDC(锚定美元的稳定币),它向市场提供“数字美元”,每发行1枚USDC,就在银行存1美元储备。赚的是“储备金利息”+“转账/兑换手续费”+“增值服务”(比如API接口、企业支付解决方案)。 数据最诚实: • USDC当前流通量250亿美元,全球第二大稳定币(仅次于USDT的830亿),占市场份额约23%; • 2023年Circle营收10.5亿美元,同比增长180%,其中90%来自储备金利息(美联储高利率的红利); • 客户覆盖Coinbase、Stripe、Shopify等巨头,企业端API调用量年增300%。 更关键的是,USDC是“合规稳定币”的标杆。它的储备由纽约梅隆银行托管,每月由Deloitte审计并公开报告,彻底解决了“稳定币是否超发”的信任问题。对比USDT(泰达币)的“黑箱操作”,机构和传统企业更愿意用USDC做跨境结算、链上支付。 所以,Circle的本质是“加密世界的美元分销网络”,而上市只是让这门生意从“地下”走到“台前”。
      4,2692
      举报
    • 权威的轻笑声权威的轻笑声
      ·10-11 06:55
      美股高位震荡,该落袋为安还是死磕到底?老股民都这么看 各位老铁,最近后台留言炸锅了:“纳指又晃到18000点,要不要先卖一半?”“AI龙头涨了200%不敢追,现在拿着怕套,卖了怕踏空!”“美股这轮高位震荡,是不是狼要来了?” 今天咱们不绕弯子,从盘面、资金、历史三个维度扒开迷雾——现在到底是该“贪婪”还是“恐惧”?高位震荡时,普通投资者最该盯什么? ------ 先看现状:美股确实在“高位蹦迪”,但没到“崩盘前夜” 先上数据:标普500最新点位5200+,距离2022年1月的历史新高5250点只差一步;纳指18000点上下,比2021年11月的纪录高位16212点还涨了10%。更夸张的是AI核心股——英伟达从2022年底的100美元涨到现在的900+,微软从200涨到400+,全是“腰斩再翻倍”的剧本。 但“高位”不等于“危险”。判断市场是否见顶,光看点位没用,得看“支撑高位的逻辑还在不在”。 当前美股的核心驱动力就俩:AI技术革命带来的盈利预期,和美联储降息周期的流动性宽松。 • AI这边:英伟达Q1数据中心收入同比暴增279%,微软Copilot企业端订阅数超预期,谷歌云AI收入增速破40%……龙头企业用财报证明,“AI不是PPT,是真金白银在流入”。 • 流动性这边:市场押注美联储年内降息3次(最新CME利率期货显示概率超70%),美债收益率从去年10月的5%跌到现在的4.2%,资金正从债券往股市搬家——5月美股ETF净流入超500亿美元,创年内新高。 简单说:高位震荡是因为短期涨多了要消化获利盘,但底层逻辑没坏,谈“崩盘”为时尚早。 ------ 高位震荡的真相:不是“狼来了”,是“调仓换股进行时” 最近市场波动大,有人吓破胆,有人偷偷调仓。其实历史数据告诉我们:牛市中的高位震荡,往往是资金“从高估板块向低估板块搬家”的信号。 看看两个关键指标: 1. 市场宽度在分
      5,8531
      举报
    • 权威的轻笑声权威的轻笑声
      ·10-11 06:53
      美股贵不贵?AI泡沫论吵翻天,我用三个指标说清真相 各位老铁,最近后台被问爆了:“美股现在还能买吗?”“AI涨成这样是不是泡沫?”“纳指又新高,是不是该跑?” 今天咱们不整虚的,用数据说话,聊聊美股当前估值到底合不合理,AI这波到底是“十年一遇的技术革命”还是“新世纪最大泡沫”。 ------ 先看全局:美股贵,但没疯 先上硬菜——估值指标。 当前标普500的静态市盈率(TTM)是25倍左右,纳斯达克100是33倍。听起来高?但拉长周期看,过去30年标普500的均值是16.6倍,纳斯达克100均值23倍。现在确实贵,但远没到2000年科网泡沫顶峰的疯狂(纳指100当时PE超100倍)。 另一个关键指标是席勒周期性调整市盈率(CAPE),这个指标用过去10年经通胀调整的盈利算平均,更能反映长期估值。目前标普500的CAPE是30倍,高于10年均值25倍,但比2000年的44倍还差一截。 简单说:美股整体处于“偏贵但健康”的区间,没到全面泡沫的程度。真正的风险集中在——AI产业链的头部公司,估值已经跑到了“市梦率”区间。 比如英伟达,今年涨了200%,当前PE(TTM)是78倍;AMD涨了150%,PE 58倍;连微软这种“老巨头”,因为Azure AI和Copilot的预期,PE也冲到了35倍(历史中枢25-30倍)。 这时候肯定有人喊:“这不就是当年互联网泡沫吗?靠PPT炒估值!” 别急,我们拆开看。 ------ AI和科网泡沫的本质区别:这次真有“赚钱能力” 2000年科网泡沫最疯狂时,很多公司的估值逻辑是“我有.com域名=未来印钞机”,实际收入可能只有几百万美元,却能融到上亿美元。当年的泡沫是“概念驱动”,现在的AI是“技术+商业化双轮驱动”。 举个例子: • 英伟达的H100芯片,2023年出货量150万片,每片售价3万美元,光这块业务就贡献了近450亿美元收入,
      4,6321
      举报
    • 权威的轻笑声权威的轻笑声
      ·10-11 06:51
      136评论
      举报
    • 权威的轻笑声权威的轻笑声
      ·10-08
      [财迷][财迷][财迷]
      246评论
      举报
    • 权威的轻笑声权威的轻笑声
      ·10-08
      摩根大通喊出240港元!阿里的「AI飞轮」能撑起目标价吗? 国庆假期刚过,华尔街投行的一则消息就搅动了港股市场——摩根大通突然将阿里巴巴港股目标价从165港元大幅上调至240港元,上调幅度高达45%。这波激进看多并非孤例,瑞银、花旗、中金等机构也纷纷跟进上调目标价,一时间阿里成了投行眼中的「香饽饽」。240港元的目标价究竟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还是触手可及的未来?我们不妨拆解背后的逻辑。 首先得明确,摩根大通的看涨不是拍脑袋决策,核心源于估值逻辑的根本性转变。此前市场给阿里贴的标签是「中国电商份额流失者」,但现在投行更愿意将其视为「中国互联网一线核心资产」。这种定位变化的背后,是阿里「AI+云+电商」的协同效应逐渐显现,尤其是摩根大通提出的「Token→抽成率」AI飞轮,堪称这次估值上调的关键支点。 这个飞轮的运转逻辑其实很清晰:阿里云向商家提供AI内容生成、智能客服等工具,帮助商家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转化效率;商家盈利改善后,会自然增加在淘天平台的广告投放和服务采购,最终推高平台的广告收入和佣金率。简单说,就是把AI算力消耗实实在在转化成了电商收益,形成了自我强化的正向循环。而支撑这个飞轮转动的,是阿里云实打实的增长数据——收入增速已连续8个季度加快,2025年第二季度同比增长达26%,其中AI相关产品收入更是连续六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 更值得关注的是,阿里在AI领域的布局已形成「全端+开放」的独特优势。一边有大规模云基础设施和自研芯片打底,另一边通义大模型、Qwen2.5系列等模型持续领跑行业,仅Hugging Face上基于Qwen模型家族开发的衍生模型就超过90,000个。加上与英伟达在Physical AI软件上的合作,阿里在国内生成式AI浪潮中已占据有利位置,而投行普遍认为,生成式AI未来1-3年将从工具试用阶段转向代理自动化,全面渗透到营销、供应链等多个领域
      1,218评论
      举报
    • 权威的轻笑声权威的轻笑声
      ·10-07
      太狠了
      100评论
      举报
    • 权威的轻笑声权威的轻笑声
      ·2023-07-16
      637评论
      举报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