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首页
集团介绍
社区
资讯
行情
学堂
TigerAI
登录
注册
大蒜粒机研所
IP属地:未知
+关注
帖子 · 2
帖子 · 2
关注 · 0
关注 · 0
粉丝 · 0
粉丝 · 0
大蒜粒机研所
大蒜粒机研所
·
08-14
速腾聚创的机器人之眼革命:终结「重复造轮子」难题
作者 | 本一 编辑 | 德新 在科技圈,我们总是痴迷于讨论"大脑"——更强的算力,更聪明的算法,更具泛化能力的模型。对机器人行业而言,这意味着对"具身智能"的无限遐想。 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更基础、也更令人头疼的问题:在拥有一个聪明的"大脑"之前,机器人首先需要一双可靠的"眼睛"。 而恰恰是打造这双"眼睛"的过程,正在让整个行业陷入"重复造轮子"的巨大内耗之中。 图片来源:The Economic Times 一、隐性内耗:行业进步的"拦路虎" 这种内耗是隐性的,它藏在每家机器人公司的财务报表和项目进度里。 工程师们花费着巨量的时间和精力,试图将一堆来自不同厂商的摄像头、激光雷达和惯性测量单元(IMU)攒在一起。他们要处理复杂的硬件安装、电源管理、数据同步、外参标定,以及最可怕的——试图在软件层面,将不同传感器采集到的时空都不同步的数据进行融合。 这有多难?打个比喻,这好比你要把三个以各自节拍演奏的独立"乐手",同步成一首和谐的"交响曲"。 但这个基础工作却又是任何应用级开发的先决条件。这就导致它占用了开发者宝贵的时间和资本,使其无法投入到机器人自身的核心价值创造中。这种"重复造轮子"的模式不仅成本高昂、效率低下,更导致了感知方案的碎片化,难以规模化复制和迭代。 这种"内耗"已经成了行业进步的巨大障碍,拖累了创新的步伐,尤其是对那些缺乏资源、需要从头解决这些复杂系统集成问题的小型企业和初创公司。 行业需要一个破局者。不是提供一个更好的独立"乐器",而是提供一个自带指挥、拥有完整建制的"交响乐团"。 图片来源:Queensland Symphony Orchestra 二、速腾聚创,用Active Camera打破行业痛点 这正是速腾聚创(RoboSense)带着机器人视觉全新品类—— Active Camera 登场时,试图告诉大家的故事。 在8月8日
看
565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速腾聚创的机器人之眼革命:终结「重复造轮子」难题
大蒜粒机研所
大蒜粒机研所
·
03-28
你的 iPhone 啥时候能 "Made by Robot"?
作者 | 张马也 编辑 | 本一 人手有27块骨骼,19个关节,34块肌肉和48条神经,通过它们的组合可以完成各种极限精密的动作,可以说是生物学进化的一个奇迹。 在机器人领域,机械手被称为「多指灵巧手」,是一种通用灵巧的末端操作工具。 灵巧手是人形机器人的「双手」,需要像人手一样抓取、操作物体,是AI与物理世界交互的核心部件,是人形机器人能够代替人类最关键的一项机械设计。 人形机器人超过80%的任务依赖灵巧手完成,其性能直接决定机器人的功能上限和交互体验。 假设富士康的一条iPhone产线想用机器人代替人类进行手机零部件的组装,若没有能够媲美人类的灵巧手,这样精细的任务,机器人显然无法胜任。 既要用机械设计来实现同人手一样的运动性能,还得把体积控制得跟人手一样大,灵巧手面临着难度非常高的技术和工程挑战。 随着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部件的更新,灵巧手成本已从百万级降至万元级,将加速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 根据有关机构数据预测,全球灵巧手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突破30.35亿美元,市场容量达141.21万只,中国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更将高达90%。 01 历史上的灵巧手 机器人多指灵巧手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以辅助假肢为目标,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 - 90年代。 这一阶段有4款典型代表产品,分别是南斯拉夫研制的Belgrade手,日本Okada手,美国的Stanford/JPL和Utah/MIT。这四只灵巧手是研究初始阶段的典型代表,为后续仿人型多指灵巧手研究建立了理论基础。 1962年,南斯拉夫研制的Belgrade手,成为全球首款多指仿生假肢,采用电机驱动,实现了基础抓取功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灵巧手。 1974年日本「电子技术实验室」成功研制了Okada灵巧手,是早期灵巧手的典型代表。它有3根手指和1个手掌,拇指有
看
2,289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你的 iPhone 啥时候能 "Made by Robot"?
加载更多
热议股票
{"i18n":{"language":"zh_CN"},"isCurrentUser":false,"userPageInfo":{"id":"4203645506333420","uuid":"4203645506333420","gmtCreate":1740542370111,"gmtModify":1743132573668,"name":"大蒜粒机研所","pinyin":"dsljysdasuanlijiyansuo","introduction":"","introductionEn":null,"signature":"","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589a3e93a7a10e521c1cb40542ff73cc","hat":null,"hatId":null,"hatName":null,"vip":1,"status":2,"fanSize":0,"headSize":0,"tweetSize":2,"questionSize":0,"limitLevel":999,"accountStatus":1,"level":{"id":0,"name":"","nameTw":"","represent":"","factor":"","iconColor":"","bgColor":""},"themeCounts":0,"badgeCounts":0,"badges":[],"moderator":false,"superModerator":false,"manageSymbols":null,"badgeLevel":null,"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favoriteSize":0,"symbols":null,"coverImage":null,"realNameVerified":"success","userBadges":[],"userBadgeCount":0,"currentWearingBadge":null,"individualDisplayBadges":null,"crmLevel":1,"crmLevelSwitch":0,"location":"未知","starInvestorFollowerNum":0,"starInvestorFlag":false,"starInvestorOrderShareNum":0,"subscribeStarInvestorNum":0,"ror":null,"winRationPercentage":null,"showRor":false,"investmentPhilosophy":null,"starInvestorSubscribeFlag":false},"page":1,"watchlist":null,"tweetList":[{"id":467434746003752,"gmtCreate":1755136640823,"gmtModify":1755138342958,"author":{"id":"4203645506333420","authorId":"4203645506333420","name":"大蒜粒机研所","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589a3e93a7a10e521c1cb40542ff73cc","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authorIdStr":"4203645506333420","idStr":"4203645506333420"},"themes":[],"title":"速腾聚创的机器人之眼革命:终结「重复造轮子」难题","htmlText":"作者 | 本一 编辑 | 德新 在科技圈,我们总是痴迷于讨论\"大脑\"——更强的算力,更聪明的算法,更具泛化能力的模型。对机器人行业而言,这意味着对\"具身智能\"的无限遐想。 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更基础、也更令人头疼的问题:在拥有一个聪明的\"大脑\"之前,机器人首先需要一双可靠的\"眼睛\"。 而恰恰是打造这双\"眼睛\"的过程,正在让整个行业陷入\"重复造轮子\"的巨大内耗之中。 图片来源:The Economic Times 一、隐性内耗:行业进步的\"拦路虎\" 这种内耗是隐性的,它藏在每家机器人公司的财务报表和项目进度里。 工程师们花费着巨量的时间和精力,试图将一堆来自不同厂商的摄像头、激光雷达和惯性测量单元(IMU)攒在一起。他们要处理复杂的硬件安装、电源管理、数据同步、外参标定,以及最可怕的——试图在软件层面,将不同传感器采集到的时空都不同步的数据进行融合。 这有多难?打个比喻,这好比你要把三个以各自节拍演奏的独立\"乐手\",同步成一首和谐的\"交响曲\"。 但这个基础工作却又是任何应用级开发的先决条件。这就导致它占用了开发者宝贵的时间和资本,使其无法投入到机器人自身的核心价值创造中。这种\"重复造轮子\"的模式不仅成本高昂、效率低下,更导致了感知方案的碎片化,难以规模化复制和迭代。 这种\"内耗\"已经成了行业进步的巨大障碍,拖累了创新的步伐,尤其是对那些缺乏资源、需要从头解决这些复杂系统集成问题的小型企业和初创公司。 行业需要一个破局者。不是提供一个更好的独立\"乐器\",而是提供一个自带指挥、拥有完整建制的\"交响乐团\"。 图片来源:Queensland Symphony Orchestra 二、速腾聚创,用Active Camera打破行业痛点 这正是速腾聚创(RoboSense)带着机器人视觉全新品类—— Active Camera 登场时,试图告诉大家的故事。 在8月8日","listText":"作者 | 本一 编辑 | 德新 在科技圈,我们总是痴迷于讨论\"大脑\"——更强的算力,更聪明的算法,更具泛化能力的模型。对机器人行业而言,这意味着对\"具身智能\"的无限遐想。 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更基础、也更令人头疼的问题:在拥有一个聪明的\"大脑\"之前,机器人首先需要一双可靠的\"眼睛\"。 而恰恰是打造这双\"眼睛\"的过程,正在让整个行业陷入\"重复造轮子\"的巨大内耗之中。 图片来源:The Economic Times 一、隐性内耗:行业进步的\"拦路虎\" 这种内耗是隐性的,它藏在每家机器人公司的财务报表和项目进度里。 工程师们花费着巨量的时间和精力,试图将一堆来自不同厂商的摄像头、激光雷达和惯性测量单元(IMU)攒在一起。他们要处理复杂的硬件安装、电源管理、数据同步、外参标定,以及最可怕的——试图在软件层面,将不同传感器采集到的时空都不同步的数据进行融合。 这有多难?打个比喻,这好比你要把三个以各自节拍演奏的独立\"乐手\",同步成一首和谐的\"交响曲\"。 但这个基础工作却又是任何应用级开发的先决条件。这就导致它占用了开发者宝贵的时间和资本,使其无法投入到机器人自身的核心价值创造中。这种\"重复造轮子\"的模式不仅成本高昂、效率低下,更导致了感知方案的碎片化,难以规模化复制和迭代。 这种\"内耗\"已经成了行业进步的巨大障碍,拖累了创新的步伐,尤其是对那些缺乏资源、需要从头解决这些复杂系统集成问题的小型企业和初创公司。 行业需要一个破局者。不是提供一个更好的独立\"乐器\",而是提供一个自带指挥、拥有完整建制的\"交响乐团\"。 图片来源:Queensland Symphony Orchestra 二、速腾聚创,用Active Camera打破行业痛点 这正是速腾聚创(RoboSense)带着机器人视觉全新品类—— Active Camera 登场时,试图告诉大家的故事。 在8月8日","text":"作者 | 本一 编辑 | 德新 在科技圈,我们总是痴迷于讨论\"大脑\"——更强的算力,更聪明的算法,更具泛化能力的模型。对机器人行业而言,这意味着对\"具身智能\"的无限遐想。 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更基础、也更令人头疼的问题:在拥有一个聪明的\"大脑\"之前,机器人首先需要一双可靠的\"眼睛\"。 而恰恰是打造这双\"眼睛\"的过程,正在让整个行业陷入\"重复造轮子\"的巨大内耗之中。 图片来源:The Economic Times 一、隐性内耗:行业进步的\"拦路虎\" 这种内耗是隐性的,它藏在每家机器人公司的财务报表和项目进度里。 工程师们花费着巨量的时间和精力,试图将一堆来自不同厂商的摄像头、激光雷达和惯性测量单元(IMU)攒在一起。他们要处理复杂的硬件安装、电源管理、数据同步、外参标定,以及最可怕的——试图在软件层面,将不同传感器采集到的时空都不同步的数据进行融合。 这有多难?打个比喻,这好比你要把三个以各自节拍演奏的独立\"乐手\",同步成一首和谐的\"交响曲\"。 但这个基础工作却又是任何应用级开发的先决条件。这就导致它占用了开发者宝贵的时间和资本,使其无法投入到机器人自身的核心价值创造中。这种\"重复造轮子\"的模式不仅成本高昂、效率低下,更导致了感知方案的碎片化,难以规模化复制和迭代。 这种\"内耗\"已经成了行业进步的巨大障碍,拖累了创新的步伐,尤其是对那些缺乏资源、需要从头解决这些复杂系统集成问题的小型企业和初创公司。 行业需要一个破局者。不是提供一个更好的独立\"乐器\",而是提供一个自带指挥、拥有完整建制的\"交响乐团\"。 图片来源:Queensland Symphony Orchestra 二、速腾聚创,用Active Camera打破行业痛点 这正是速腾聚创(RoboSense)带着机器人视觉全新品类—— Active Camera 登场时,试图告诉大家的故事。 在8月8日","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b229049bd5443bbb357b900bb617e99b","width":"1080","height":"584"},{"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65af1105357dfa8a79d6ad6a9acd90e0","width":"1080","height":"608"},{"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33460a04e9a3a4f3e51230d69506dcdf","width":"1080","height":"291"}],"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1,"link":"https://laohu8.com/post/467434746003752","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565,"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5,"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18193188843936,"gmtCreate":1743139370754,"gmtModify":1743342562973,"author":{"id":"4203645506333420","authorId":"4203645506333420","name":"大蒜粒机研所","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589a3e93a7a10e521c1cb40542ff73cc","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authorIdStr":"4203645506333420","idStr":"4203645506333420"},"themes":[],"title":"你的 iPhone 啥时候能 \"Made by Robot\"?","htmlText":"作者 | 张马也 编辑 | 本一 人手有27块骨骼,19个关节,34块肌肉和48条神经,通过它们的组合可以完成各种极限精密的动作,可以说是生物学进化的一个奇迹。 在机器人领域,机械手被称为「多指灵巧手」,是一种通用灵巧的末端操作工具。 灵巧手是人形机器人的「双手」,需要像人手一样抓取、操作物体,是AI与物理世界交互的核心部件,是人形机器人能够代替人类最关键的一项机械设计。 人形机器人超过80%的任务依赖灵巧手完成,其性能直接决定机器人的功能上限和交互体验。 假设富士康的一条iPhone产线想用机器人代替人类进行手机零部件的组装,若没有能够媲美人类的灵巧手,这样精细的任务,机器人显然无法胜任。 既要用机械设计来实现同人手一样的运动性能,还得把体积控制得跟人手一样大,灵巧手面临着难度非常高的技术和工程挑战。 随着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部件的更新,灵巧手成本已从百万级降至万元级,将加速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 根据有关机构数据预测,全球灵巧手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突破30.35亿美元,市场容量达141.21万只,中国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更将高达90%。 01 历史上的灵巧手 机器人多指灵巧手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以辅助假肢为目标,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 - 90年代。 这一阶段有4款典型代表产品,分别是南斯拉夫研制的Belgrade手,日本Okada手,美国的Stanford/JPL和Utah/MIT。这四只灵巧手是研究初始阶段的典型代表,为后续仿人型多指灵巧手研究建立了理论基础。 1962年,南斯拉夫研制的Belgrade手,成为全球首款多指仿生假肢,采用电机驱动,实现了基础抓取功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灵巧手。 1974年日本「电子技术实验室」成功研制了Okada灵巧手,是早期灵巧手的典型代表。它有3根手指和1个手掌,拇指有","listText":"作者 | 张马也 编辑 | 本一 人手有27块骨骼,19个关节,34块肌肉和48条神经,通过它们的组合可以完成各种极限精密的动作,可以说是生物学进化的一个奇迹。 在机器人领域,机械手被称为「多指灵巧手」,是一种通用灵巧的末端操作工具。 灵巧手是人形机器人的「双手」,需要像人手一样抓取、操作物体,是AI与物理世界交互的核心部件,是人形机器人能够代替人类最关键的一项机械设计。 人形机器人超过80%的任务依赖灵巧手完成,其性能直接决定机器人的功能上限和交互体验。 假设富士康的一条iPhone产线想用机器人代替人类进行手机零部件的组装,若没有能够媲美人类的灵巧手,这样精细的任务,机器人显然无法胜任。 既要用机械设计来实现同人手一样的运动性能,还得把体积控制得跟人手一样大,灵巧手面临着难度非常高的技术和工程挑战。 随着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部件的更新,灵巧手成本已从百万级降至万元级,将加速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 根据有关机构数据预测,全球灵巧手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突破30.35亿美元,市场容量达141.21万只,中国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更将高达90%。 01 历史上的灵巧手 机器人多指灵巧手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以辅助假肢为目标,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 - 90年代。 这一阶段有4款典型代表产品,分别是南斯拉夫研制的Belgrade手,日本Okada手,美国的Stanford/JPL和Utah/MIT。这四只灵巧手是研究初始阶段的典型代表,为后续仿人型多指灵巧手研究建立了理论基础。 1962年,南斯拉夫研制的Belgrade手,成为全球首款多指仿生假肢,采用电机驱动,实现了基础抓取功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灵巧手。 1974年日本「电子技术实验室」成功研制了Okada灵巧手,是早期灵巧手的典型代表。它有3根手指和1个手掌,拇指有","text":"作者 | 张马也 编辑 | 本一 人手有27块骨骼,19个关节,34块肌肉和48条神经,通过它们的组合可以完成各种极限精密的动作,可以说是生物学进化的一个奇迹。 在机器人领域,机械手被称为「多指灵巧手」,是一种通用灵巧的末端操作工具。 灵巧手是人形机器人的「双手」,需要像人手一样抓取、操作物体,是AI与物理世界交互的核心部件,是人形机器人能够代替人类最关键的一项机械设计。 人形机器人超过80%的任务依赖灵巧手完成,其性能直接决定机器人的功能上限和交互体验。 假设富士康的一条iPhone产线想用机器人代替人类进行手机零部件的组装,若没有能够媲美人类的灵巧手,这样精细的任务,机器人显然无法胜任。 既要用机械设计来实现同人手一样的运动性能,还得把体积控制得跟人手一样大,灵巧手面临着难度非常高的技术和工程挑战。 随着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部件的更新,灵巧手成本已从百万级降至万元级,将加速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 根据有关机构数据预测,全球灵巧手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突破30.35亿美元,市场容量达141.21万只,中国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更将高达90%。 01 历史上的灵巧手 机器人多指灵巧手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以辅助假肢为目标,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 - 90年代。 这一阶段有4款典型代表产品,分别是南斯拉夫研制的Belgrade手,日本Okada手,美国的Stanford/JPL和Utah/MIT。这四只灵巧手是研究初始阶段的典型代表,为后续仿人型多指灵巧手研究建立了理论基础。 1962年,南斯拉夫研制的Belgrade手,成为全球首款多指仿生假肢,采用电机驱动,实现了基础抓取功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灵巧手。 1974年日本「电子技术实验室」成功研制了Okada灵巧手,是早期灵巧手的典型代表。它有3根手指和1个手掌,拇指有","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72e6d284a546ce6cb501d6ee3de47b59","width":"1080","height":"540"},{"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d575f7b50f025bf5d89f626b6f8b5f46","width":"1080","height":"555"},{"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2bbb10476388c7a7cde7ea85b20d7ad2","width":"1080","height":"608"}],"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18193188843936","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2289,"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2,"langContent":"CN","totalScore":0}],"defaultTab":"posts","isTTM":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