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首页
集团介绍
社区
资讯
行情
学堂
TigerAI
登录
注册
市值深研社
聚焦上市公司市值动态,为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见解与决策参考
IP属地:未知
+关注
帖子 · 82
帖子 · 82
关注 · 0
关注 · 0
粉丝 · 0
粉丝 · 0
市值深研社
市值深研社
·
09-09
工银瑞信基金高翀离任,任上女经理袁芳裸辞,赵桂才背锅?
8000亿巨头工银瑞信基金总经理高翀离任,任上百亿女经理袁芳离奇裸辞,张宇帆等相继离职,赵桂才是该被问责还是背锅? 近日,工银瑞信基金一纸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宣告总经理高翀因“工作调动”离任。 回溯其2021年7月上任至今的四年任期,公开数据显示公司经营与投资业绩“整体不算差”——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17.45亿元,创近十年半年度最佳,管理规模仍稳居行业前列。 但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是:这家曾以“人事稳定”“投研百花齐放”为行业标杆的银行系基金,为何在这四年间陷入核心人才批量流失的漩涡? 例如,工银瑞信基金200亿规模“头牌”袁芳“裸辞”, 闫思倩、农冰立“出走即升级”暴露留人短板、张宇帆突然卸任,,FOF投资部总经理蒋华安一次性卸任9只基金等。 从权益明星到FOF奠基人,从“元老级”人物到中坚力量,离职潮从零星个案演变为阶段性浪潮,其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隐忧? 于此同时,工银瑞信基金多只基金仍陷亏,作为工银瑞信基金的董事长,赵桂才是否该被问责?还是背锅? 工银瑞信基金总经理高翀离任背后的人事动荡四年 从权益“失血”到核心业务“断柱”,疑点重重 工银瑞信曾凭借超180人的庞大投研团队,成为银行系公募中少有的主动权益业绩突出者。但高翀上任后,这一稳定格局被彻底打破,四年间的人才流失不仅规模大,更充斥着诸多待解疑问。 (一)2022年:权益“高峰失血年”,明星离职藏蹊跷 2022年,8位基金经理离任,其中多位是权益投资核心,而袁芳与王君正的离职尤为反常——前者“不告而别”后彻底“消失”,后者在基金发行期突然离场,至今缺乏清晰解释。 袁芳:200亿规模“头牌”为何“裸辞”? 作为工银瑞信昔日“最稳”的明星基金经理,袁芳管理规模峰
看
167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工银瑞信基金高翀离任,任上女经理袁芳裸辞,赵桂才背锅?
市值深研社
市值深研社
·
09-09
证监会履历加持,邓召明麾下鹏华基金近四年混基规模却腰斩,多只基金陷亏损泥沼,基民亏损严重管理费照收
作为拥有证监会处长、南方基金副总等“资深履历”的行业老人,邓召明执掌鹏华基金数年间,这家成立超26年的公募巨头正陷入多重尴尬:核心混合基金规模从2021年底的1572亿元“腰斩”至2025年上半年的781亿元附近;多只权益类成立以来亏损幅度惊人,部分产品亏超50%; 基民在论坛怒刷“最烂基金”,但鹏华基金2022-2024年仍分别收走约38亿、34亿、31亿管理费。曾经的行业先锋,为何在“资深高管”治下沦为基民口中的“亏损制造机”? 近四年混基规模“腰斩”缩水超790亿 鹏华基金成立于1998年,是国内首批公募基金公司,曾以产品线丰富、权益投资表现亮眼稳居行业第一梯队。 但在邓召明(兼具证监会、南方基金履历,后任鹏华基金总裁、党总支书记)主导管理的周期内,其核心的混合基金规模出现断崖式下跌。 数据显示,2021年底鹏华混合基金规模达1572亿元,彼时在公募行业仍属第一梯队;但截至2025年上半年,这一规模已缩水至约781亿元,降幅超49%,近乎“腰斩”。 对比行业整体,2021年以来权益市场虽有波动,但头部公募混合基金规模多呈稳步增长或小幅调整态势,鹏华的大幅缩水格外扎眼。 邓召明团队的战略布局是否偏离市场需求?投研体系的战斗力是否在持续衰退?目前不得而知。 多类基金“巨亏”:权益、QDII双双折戟,基民被深度套牢 鹏华基金的亏损“黑洞”覆盖权益类、QDII等多个领域,不少基金的长期业绩堪称“灾难级”,却并未阻碍管理费的“旱涝保收”。 鹏华中证高铁产业A(160639.OF):2015年5月成立,截至目前成立以来亏损幅度高达57.50%,年化回报为-7.9
看
75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证监会履历加持,邓召明麾下鹏华基金近四年混基规模却腰斩,多只基金陷亏损泥沼,基民亏损严重管理费照收
市值深研社
市值深研社
·
08-26
招商基金年内高层变动不断!近三月3位高管离任、5位副总新任
在公募基金行业加速推进转型与结构优化的关键阶段,头部机构的人事变动始终是市场聚焦的核心议题。 8月26日,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招商基金”)正式发布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宣布任命谭智勇为公司新任副总经理。这一最新人事调整,不仅将外界目光再次引向这家银行系基金巨头,更成为今年以来公募行业高层频繁变动趋势的又一注脚。 作为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元老级”玩家,招商基金自2002年12月成立以来,便以“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身份奠定行业地位。长期以来,银行系基金凭借稳健的治理架构与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在公募赛道中占据重要一席,而招商基金依托股东招商银行、招商证券在渠道布局、资本实力及客户资源上的天然优势,更是在行业竞争中稳居前列。 眼下,权益市场复苏信号渐显,ETF、养老目标基金等细分产品赛道迎来爆发式扩容,行业新一轮发展机遇已然浮现。在此背景下,招商基金正持续加码投研能力建设与产品创新,试图进一步巩固行业头部地位,而此次高层人事调整,也被解读为其适配市场变化、优化管理架构的重要举措。 新任副总经理谭智勇的个人履历,无疑是此次任命的核心关注点。公开信息显示,谭智勇拥有超过20年的金融业深耕经验,职业生涯与“招商系”深度绑定——2004年7月至2025年7月间,他先后在招商银行、招商信诺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任职,直至2025年7月正式加入招商基金。对于招商基金而言,谭智勇熟悉银行零售渠道、保险资金运作逻辑,且深谙机构客户对接路径的优势,恰好契合公司当前强化营销体系、整合内外渠道资源的需求,未来有望为公司带来更显著的资源协同效应。 不过,市场在关注谭智勇履新带来的机遇之余,也对招商基金今年以来的“高层变动潮”保持警惕。梳理公开信息可见,2025年招商基金的管理层调整频率显著高于往年:5月,原总经理徐勇因个
看
354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招商基金年内高层变动不断!近三月3位高管离任、5位副总新任
市值深研社
市值深研社
·
08-26
头部基金代销机构半年报分化显著:蚂蚁基金净利暴增360%逼近
头部基金代销机构半年报分化显著:蚂蚁基金净利暴增360%逼近去年全年,天天基金营收净利腰斩 随着A股上市公司2025年半年报披露进入密集期,国内头部基金代销机构的经营“成绩单”也随之浮出水面。 从已公布的数据来看,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作为公募代销保有规模“领头羊”的蚂蚁(杭州)基金销售有限公司(下称“蚂蚁基金”)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激增360.68%,接近去年全年水平;而同为第三方代销标杆的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下称“天天基金”),营收与净利润却较去年同期近乎腰斩,仍在承受行业转型的“阵痛”。 蚂蚁基金业绩亮眼:半年净利4.34亿逼近去年全年,营收增超20% 作为恒生电子参股的核心标的,蚂蚁基金的经营数据始终是市场观察基金代销行业的重要窗口。根据恒生电子最新披露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蚂蚁基金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2.51亿元,同比增长22.46%;净利润更是达到4.3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0.94亿元大幅增长360.68%。 这一盈利表现已十分接近蚂蚁基金2024年全年4.5亿元的净利润规模,侧面反映出2025年上半年基金代销市场的复苏态势,以及蚂蚁基金在行业中的强势竞争力。事实上,蚂蚁基金长期占据国内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榜首,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下半年,其权益基金保有规模达7388亿元,稳居行业百强榜首位,其业绩变化也被视为基金销售市场的“晴雨表”。 天天基金业绩承压:营收净利双降,头部机构分化加剧 与蚂蚁基金的高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方财富旗下的天天基金上半年业绩显著承压。根据东方财富2025年半年报,天天基金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4.24亿元、净利润0.64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两项数据分别为28.53亿元、1.51亿元,营收同比降幅超50%,净利润近乎腰斩。 作为第三方基金销售平台的另一典型代表,天
看
343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头部基金代销机构半年报分化显著:蚂蚁基金净利暴增360%逼近
市值深研社
市值深研社
·
08-25
六家公募上半年合计实现净利润14亿元:华夏净利破11亿领跑,3家机构陷亏损
截至8月24日,6家公募基金(不含保险、证券等持公募资格的资管机构)披露2025年上半年经营数据,合计实现净利润14亿元。 行业分化态势显著:华夏基金以11.23亿元净利润居首,5家机构净利同比增长;瑞达、南华、江信3家机构则陷入亏损,中小公募与头部机构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头部机构领跑:华夏净利破11亿,3家机构盈利增长 在行业规模创新高的背景下,头部及部分机构盈利表现亮眼。截至6月末,公募基金总规模达34.39万亿元(首破34万亿),产品数量1.29万只,债券型基金成发行主力,为机构盈利奠定基础。 华夏基金以“营收42.58亿元(同比增16.05%)、净利润11.23亿元(同比增5.74%)”的业绩领跑6家机构,其盈利规模接近其余5家机构盈利总和,头部优势凸显。银华基金、中邮创业基金也实现盈利,分别营收13.46亿元、2亿元,净利润2.84亿元、2725.68万元,其中中邮创业基金净利同比激增106.3%,主要得益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现金流出减少等因素。 业内分析,上半年A股主要指数走强,新能源、AI、半导体等热点赛道活跃,公募基金整体净值表现良好,叠加头部机构凭借品牌、投研与产品线优势吸引资金,成为盈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中小机构承压:3家陷入亏损,经营难题凸显 与头部机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瑞达、南华、江信3家公募上半年陷入亏损。瑞达基金营收281.5万元(同比增523.08%),净利润-424.34万元;南华基金营收2402.96万元(同比降26.21%),净利润-617.92万元;江信基金营收359.14万元(同比降30.21%),净利润-1362.61万元,亏损额在3家机构中最高。 中小公募的困境并非个例。以中邮创业基金为例,其在半年报中提及三大经营风险:一是行业竞争加剧,头部机构优势挤压生存空间;二是收入结构单一,过度依赖基金管理费,创新空间有限;三是
看
275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六家公募上半年合计实现净利润14亿元:华夏净利破11亿领跑,3家机构陷亏损
市值深研社
市值深研社
·
08-25
华宝基金换帅,黄孔威任期规模“虚胖”,指基千亿难掩主动权益溃败,多名基金经理因亏损离场
8月24日,千亿公募华宝基金发布董事长变更公告,宝钢系老将夏雪松接替黄孔威出任新任董事长,黄孔威因“任职年龄原因”离任。 然而,换帅消息的背后,是华宝基金更为复杂的经营困局:总规模3387亿看似稳健,实则货币基金占比过半,主动权益基金规模不足300亿;指数基金虽从700亿飙升至1000亿,却难掩主动权益产品的业绩溃败——多名基金经理因管理产品亏损超30%被迫离职,部分产品甚至因规模不足清盘,主动投研能力的短板正持续暴露。 宝钢系“内部交接”,黄孔威任期规模“虚胖” 华宝基金此次董事长更迭,本质是宝钢系内部的“无缝衔接”。新任董事长夏雪松出身宝钢体系,曾任职于宝钢集团、宝钢股份,在宝信软件历任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董事长等职,具备丰富的企业管理与财务经验,且已取得基金从业资格,任职日期自8月22日起生效。 离任的黄孔威同样出自宝钢系,曾在宝钢集团计财部、宝武集团下属公司任职,2022年7月“空降”华宝基金,三年任期内虽推动指数基金规模增长,却未能扭转整体规模停滞的局面。 从规模结构看,黄孔威任期内的华宝基金呈现“两极分化”:截至目前,公司总规模3387亿元,其中货币基金规模1772亿元,占比超52%;指数基金规模1010亿元,较其任职初的不足700亿增长44%;但主动权益类产品表现惨淡——股票基金规模不足3亿元,混合型基金仅16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指数基金的增长或与主动权益基金亏损、资金“用脚投票”转向被动产品有关,而非主动投研能力的提升。此外,货币基金规模较此前大幅缩水460亿,进一步凸显公司对被动产品的依赖。 主动权益溃败,多基金经理亏损超30%,投研团队稳定性存疑 华宝基金主动权益业务的“颓势”,从基金经理的业绩与离职情况中可见一斑。多位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任职回报亏损严重,部分因业绩压力被迫卸任甚至离职,投研团队稳定性堪忧。 基金经理刘自强虽近1年收益达60%,且管
看
363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华宝基金换帅,黄孔威任期规模“虚胖”,指基千亿难掩主动权益溃败,多名基金经理因亏损离场
市值深研社
市值深研社
·
08-21
公募狂掷 150 亿抢筹定增市场 TCL 科技成香饽饽,多股浮盈超 200%
随着 A 股市场赚钱效应渐显,定增市场迎来火爆行情,公募基金参与热情高涨。截至 8 月 17 日,今年已有 24 家公募机构斥资超 150 亿元参与 49 家 A 股公司定增,电子、化工等行业成热门标的。其中,TCL 科技定增引发 43 家机构哄抢,易方达、诺德、财通等公募纷纷入局,而部分个股定增后浮盈已超 200%,定增市场的热度与潜力可见一斑。 一、TCL 科技定增引混战,公募巨头扎堆入局 8 月 14 日,TCL 科技公告完成定增募资,以 4.21 元 / 股的价格发行股份,募集资金总额 43.59 亿元,股份锁定期为 6 个月。此次定增吸引了 43 家机构参与报价,最终 16 家机构成功获配。 从获配情况来看,瑞银以 10.25 亿元的获配金额位居榜首,润城投资、中金公司分别以 4.81 亿元、4.50 亿元紧随其后。公募基金中,易方达基金获配 3.14 亿元,旗下 16 只基金入围,包括张清华管理的易方达裕丰回报等 5 只产品;诺德基金、财通基金分别获配 2.18 亿元、1.47 亿元,不过其具体获配基金产品明细尚未公布,或为专户产品参与,无需公开披露。 二、公募年内斥资 150 亿,诺德、财通项目数量领跑 今年以来,A 股定增市场明显回暖,公募机构参与积极性持续攀升。Wind 数据显示,截至 8 月 17 日,24 家公募机构参与了 49 家 A 股公司的定增项目,合计获配金额达 150.62 亿元,电子、化工等行业备受青睐。 从参与项目数量来看,诺德基金以 47 个项目位居公募首位,财通基金以 44 个项目紧随其后。从单只基金参与规模看,6 只基金的参与成本超 1 亿元,易方达上证科创板 50ETF 获配芯原股份成本达 2.23 亿元,截至 8 月 15 日浮盈 45.38%;易方达沪深 300ETF 参与中航沈飞、TCL 科技定增,成本分别为 2.14 亿元
看
319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公募狂掷 150 亿抢筹定增市场 TCL 科技成香饽饽,多股浮盈超 200%
市值深研社
市值深研社
·
08-21
博远基金管理层动荡:拟任副总卢强闪电离任 折射个人系公募发展困境
2025 年 4 月刚被曝加盟博远基金拟任副总经理的卢强,近日已悄然离任,且其任命自始至终未正式公告。与此同时,该公司市场部部门副总郑珊也同步离职。 这一人事变动不仅引发业内对博远基金内部管理的关注,更再次将个人系公募基金在发展中面临的人才流失等问题推向台前。 一、卢强履历丰富却 "来去匆匆",博远基金管理规模未破百亿 公开资料显示,卢强职业生涯横跨多家金融机构,早年曾任华夏证券业务董事,后在长信基金、中欧基金、海通证券资管等机构担任要职,2011 年起陆续在东方证券资管、富舜资产、中庚基金、中融基金等公司担任副总经理或总经理。 2023 年 6 月加盟华西基金拟任副总,2024 年 9 月离任,2025 年 4 月被传加盟博远基金拟任副总,短短数月后便宣告离职,且任职期间未等到正式任命公告。 博远基金作为个人系公募,由固收领域资深人士钟鸣远于 2018 年 12 月发起设立,钟鸣远个人持股 45.03% 并担任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该公司管理规模为 89.96 亿元,尚未突破百亿。 二、个人系公募十年发展:规模分化明显,共性问题凸显 自 2015 年首家自然人控股基金公司成立以来,个人系公募已历经十年发展。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全国已成立 23 家个人系公募,合计管理规模约 3365 亿元,其中 9 家公司规模超百亿元,但凯石基金、合煦智远等 5 家公司规模不足 5 亿元,规模分化显著。 规模较小的个人系公募普遍存在产品线单一、渠道资源匮乏的问题,而人才流失和股权结构稳定性不足则是困扰整个行业的共性难题。 三、转型探索:从 "生存" 到 "发展",平衡创新与稳健成关键 早期个人系公募多以固收业务为主,近年来部分机构开始通过细分领域深耕构建竞争壁垒,例如蜂巢基金借鉴国际经验,将投研团队拆分为价值、成长、量化三个独立小组,实现策略专业化分工。
看
421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博远基金管理层动荡:拟任副总卢强闪电离任 折射个人系公募发展困境
市值深研社
市值深研社
·
08-20
南方基金操作不如散户?A股暴涨前赎回近10亿权益资产,“精准”踏空,成市场“反向标杆”
当A股市场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上证指数强势冲击3700点,创出十年来新高,各板块反弹行情一片火热,投资者们沉浸在市场上行的喜悦中时,南方基金却上演了一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反向操作”。 今年二季度,南方基金对旗下多只基金进行赎回,涉及金额超10亿元,而这些赎回操作恰恰发生在市场触底反弹前夕。 南方基金这一系列大规模赎回操作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基于对市场走势精准的逆向判断,认为市场即将下行所以提前赎回避险? 这般“精准踏空”的操作,不仅引发市场广泛争议,更让其被贴上“反向标杆”的标签,甚至有声音质疑,南方基金的操作水平连普通散户都不如。 南方基金集中赎回多只基金,金额超10亿 市值深研研究员发现,从Wind数据来看,南方基金在二季度对旗下多只基金展开赎回。 如南方全天候策略A在2025年6月6日被赎回,交易金额达15058.45万元,交易份额为10880.39万份;南方浩达稳健优选一年持有A于2025年6月4日被赎回,交易金额10366.45万元,交易份额9985.02万份;南方富瑞稳健养老目标一年…在2025年6月10日被赎回,交易金额9357.56万元,交易份额9302.68万份。 此外,南方宝恒A、南方富元稳健养老一年A、南方佳元6个月持有A等多只基金也在二季度不同时间点被赎回,涉及金额从数千万元到上亿元不等。整体统计下来,南方基金二季度主动赎回自家旗下基金的规模超10亿元,成为同期赎回自家基金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赎回的基金类型涵盖FOF产品、偏债类基金以及部分权益类基金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赎回操作中,2025年5月20日,南方基金旗下的南方旭元债券A发生大额赎回,公司不得不调整基金净值精度至小数点后第八位,以确保投资者利益不受份额净值小数点保留精度的不利影响。如此大规模且集中的赎回,在市场即将迎来反弹的节点上,显得格外突兀。 赎回时机“精准”踏空,操作水平遭质疑
看
414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南方基金操作不如散户?A股暴涨前赎回近10亿权益资产,“精准”踏空,成市场“反向标杆”
市值深研社
市值深研社
·
08-20
医药女神葛兰被基民用脚投票?中欧医疗健康混合二季度份额被赎回超8亿份,基民信任承压
2025年第二季度,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基金交出了一份喜忧参半的成绩单。尽管短期净值增长跑赢基准,A、C两类份额分别实现5.80%和5.58%的涨幅,但核心数据暴露的问题不容忽视:已实现收益合计亏损超35亿元; 更值得警惕的是,基金份额赎回规模突破8亿份,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姿态,为这只医药主题基金的前景蒙上阴影。 二季度,中欧医疗健康混合A总申购份额为300,106,702.55份,总赎回份额为818,117,902.91份;混合C总申购份额为426,546,293.59份,总赎回份额为1,207,859,653.70份。赎回份额明显大于申购份额,反映出部分投资者在本季度选择离场。 账面盈利难掩真实亏损财务指标现“冰火两重天” 本季度基金财务数据呈现显著矛盾。A类份额已实现收益亏损17.66亿元,C类份额亏损17.77亿元,合计亏损达35.43亿元,意味着基金通过实际交易获得的收益为负,利息收入与投资收益未能覆盖成本及减值损失。 与之形成反差的是,A、C两类份额本期利润分别为8.79亿元和8.36亿元,合计17.15亿元。但细究盈利来源,并非来自真实交易兑现的收益,而是完全依赖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即持仓股票的账面浮盈。这种“纸上富贵”的盈利模式稳定性极差,一旦市场回调,利润随时可能蒸发。 期末数据显示,两类份额资产净值合计约308亿元,份额净值分别为1.6989元和1.6272元。但加权平均每份基金季度盈利仅0.0926元和0.0858元,在35亿元的已实现亏损面前,这样的盈利水平显得杯水车薪。 长期业绩持续低迷短期反弹难改颓势 尽管本季度基金短期表现优于业绩基准,但拉长周期看,颓势难以掩盖。过去三年,A类份额净值缩水38.93%,C类份额缩水40.40%,大幅跑输业绩比较基准;过去五年,两类份额跌幅分别达38.90%和41.30%,长期亏损幅度远超市场平均水平。 这
看
507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医药女神葛兰被基民用脚投票?中欧医疗健康混合二季度份额被赎回超8亿份,基民信任承压
加载更多
暂无关注
热议股票
{"i18n":{"language":"zh_CN"},"isCurrentUser":false,"userPageInfo":{"id":"4211446950922350","uuid":"4211446950922350","gmtCreate":1748343764427,"gmtModify":1748351797440,"name":"市值深研社","pinyin":"szsysshizhishenyanshe","introduction":"","introductionEn":null,"signature":"聚焦上市公司市值动态,为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见解与决策参考","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59b9f46563894dccef3889a49ce30f84","hat":null,"hatId":null,"hatName":null,"vip":1,"status":2,"fanSize":0,"headSize":3,"tweetSize":82,"questionSize":0,"limitLevel":999,"accountStatus":1,"level":{"id":0,"name":"","nameTw":"","represent":"","factor":"","iconColor":"","bgColor":""},"themeCounts":0,"badgeCounts":0,"badges":[],"moderator":false,"superModerator":false,"manageSymbols":null,"badgeLevel":null,"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favoriteSize":0,"symbols":null,"coverImage":null,"realNameVerified":"success","userBadges":[],"userBadgeCount":0,"currentWearingBadge":null,"individualDisplayBadges":null,"crmLevel":1,"crmLevelSwitch":0,"location":"未知","starInvestorFollowerNum":0,"starInvestorFlag":false,"starInvestorOrderShareNum":0,"subscribeStarInvestorNum":0,"ror":null,"winRationPercentage":null,"showRor":false,"investmentPhilosophy":null,"starInvestorSubscribeFlag":false},"page":1,"watchlist":null,"tweetList":[{"id":476718771417880,"gmtCreate":1757408289128,"gmtModify":1757411156930,"author":{"id":"4211446950922350","authorId":"4211446950922350","name":"市值深研社","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59b9f46563894dccef3889a49ce30f84","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211446950922350","authorIdStr":"4211446950922350"},"themes":[],"title":"工银瑞信基金高翀离任,任上女经理袁芳裸辞,赵桂才背锅?","htmlText":"8000亿巨头工银瑞信基金总经理高翀离任,任上百亿女经理袁芳离奇裸辞,张宇帆等相继离职,赵桂才是该被问责还是背锅? 近日,工银瑞信基金一纸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宣告总经理高翀因“工作调动”离任。 回溯其2021年7月上任至今的四年任期,公开数据显示公司经营与投资业绩“整体不算差”——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17.45亿元,创近十年半年度最佳,管理规模仍稳居行业前列。 但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是:这家曾以“人事稳定”“投研百花齐放”为行业标杆的银行系基金,为何在这四年间陷入核心人才批量流失的漩涡? 例如,工银瑞信基金200亿规模“头牌”袁芳“裸辞”, 闫思倩、农冰立“出走即升级”暴露留人短板、张宇帆突然卸任,,FOF投资部总经理蒋华安一次性卸任9只基金等。 从权益明星到FOF奠基人,从“元老级”人物到中坚力量,离职潮从零星个案演变为阶段性浪潮,其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隐忧? 于此同时,工银瑞信基金多只基金仍陷亏,作为工银瑞信基金的董事长,赵桂才是否该被问责?还是背锅? 工银瑞信基金总经理高翀离任背后的人事动荡四年 从权益“失血”到核心业务“断柱”,疑点重重 工银瑞信曾凭借超180人的庞大投研团队,成为银行系公募中少有的主动权益业绩突出者。但高翀上任后,这一稳定格局被彻底打破,四年间的人才流失不仅规模大,更充斥着诸多待解疑问。 (一)2022年:权益“高峰失血年”,明星离职藏蹊跷 2022年,8位基金经理离任,其中多位是权益投资核心,而袁芳与王君正的离职尤为反常——前者“不告而别”后彻底“消失”,后者在基金发行期突然离场,至今缺乏清晰解释。 袁芳:200亿规模“头牌”为何“裸辞”? 作为工银瑞信昔日“最稳”的明星基金经理,袁芳管理规模峰","listText":"8000亿巨头工银瑞信基金总经理高翀离任,任上百亿女经理袁芳离奇裸辞,张宇帆等相继离职,赵桂才是该被问责还是背锅? 近日,工银瑞信基金一纸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宣告总经理高翀因“工作调动”离任。 回溯其2021年7月上任至今的四年任期,公开数据显示公司经营与投资业绩“整体不算差”——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17.45亿元,创近十年半年度最佳,管理规模仍稳居行业前列。 但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是:这家曾以“人事稳定”“投研百花齐放”为行业标杆的银行系基金,为何在这四年间陷入核心人才批量流失的漩涡? 例如,工银瑞信基金200亿规模“头牌”袁芳“裸辞”, 闫思倩、农冰立“出走即升级”暴露留人短板、张宇帆突然卸任,,FOF投资部总经理蒋华安一次性卸任9只基金等。 从权益明星到FOF奠基人,从“元老级”人物到中坚力量,离职潮从零星个案演变为阶段性浪潮,其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隐忧? 于此同时,工银瑞信基金多只基金仍陷亏,作为工银瑞信基金的董事长,赵桂才是否该被问责?还是背锅? 工银瑞信基金总经理高翀离任背后的人事动荡四年 从权益“失血”到核心业务“断柱”,疑点重重 工银瑞信曾凭借超180人的庞大投研团队,成为银行系公募中少有的主动权益业绩突出者。但高翀上任后,这一稳定格局被彻底打破,四年间的人才流失不仅规模大,更充斥着诸多待解疑问。 (一)2022年:权益“高峰失血年”,明星离职藏蹊跷 2022年,8位基金经理离任,其中多位是权益投资核心,而袁芳与王君正的离职尤为反常——前者“不告而别”后彻底“消失”,后者在基金发行期突然离场,至今缺乏清晰解释。 袁芳:200亿规模“头牌”为何“裸辞”? 作为工银瑞信昔日“最稳”的明星基金经理,袁芳管理规模峰","text":"8000亿巨头工银瑞信基金总经理高翀离任,任上百亿女经理袁芳离奇裸辞,张宇帆等相继离职,赵桂才是该被问责还是背锅? 近日,工银瑞信基金一纸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宣告总经理高翀因“工作调动”离任。 回溯其2021年7月上任至今的四年任期,公开数据显示公司经营与投资业绩“整体不算差”——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17.45亿元,创近十年半年度最佳,管理规模仍稳居行业前列。 但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是:这家曾以“人事稳定”“投研百花齐放”为行业标杆的银行系基金,为何在这四年间陷入核心人才批量流失的漩涡? 例如,工银瑞信基金200亿规模“头牌”袁芳“裸辞”, 闫思倩、农冰立“出走即升级”暴露留人短板、张宇帆突然卸任,,FOF投资部总经理蒋华安一次性卸任9只基金等。 从权益明星到FOF奠基人,从“元老级”人物到中坚力量,离职潮从零星个案演变为阶段性浪潮,其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隐忧? 于此同时,工银瑞信基金多只基金仍陷亏,作为工银瑞信基金的董事长,赵桂才是否该被问责?还是背锅? 工银瑞信基金总经理高翀离任背后的人事动荡四年 从权益“失血”到核心业务“断柱”,疑点重重 工银瑞信曾凭借超180人的庞大投研团队,成为银行系公募中少有的主动权益业绩突出者。但高翀上任后,这一稳定格局被彻底打破,四年间的人才流失不仅规模大,更充斥着诸多待解疑问。 (一)2022年:权益“高峰失血年”,明星离职藏蹊跷 2022年,8位基金经理离任,其中多位是权益投资核心,而袁芳与王君正的离职尤为反常——前者“不告而别”后彻底“消失”,后者在基金发行期突然离场,至今缺乏清晰解释。 袁芳:200亿规模“头牌”为何“裸辞”? 作为工银瑞信昔日“最稳”的明星基金经理,袁芳管理规模峰","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607bec2ae763230829088535799eb594","width":"604","height":"377"},{"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24d39d8d6a7e492d09552c23bd2d11a6","width":"2638","height":"1216"},{"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0d53a34f9f16fa27139a29facaccf7e5","width":"951","height":"380"}],"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6718771417880","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67,"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0,"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76702146101816,"gmtCreate":1757404225258,"gmtModify":1757405144465,"author":{"id":"4211446950922350","authorId":"4211446950922350","name":"市值深研社","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59b9f46563894dccef3889a49ce30f84","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211446950922350","authorIdStr":"4211446950922350"},"themes":[],"title":"证监会履历加持,邓召明麾下鹏华基金近四年混基规模却腰斩,多只基金陷亏损泥沼,基民亏损严重管理费照收","htmlText":"作为拥有证监会处长、南方基金副总等“资深履历”的行业老人,邓召明执掌鹏华基金数年间,这家成立超26年的公募巨头正陷入多重尴尬:核心混合基金规模从2021年底的1572亿元“腰斩”至2025年上半年的781亿元附近;多只权益类成立以来亏损幅度惊人,部分产品亏超50%; 基民在论坛怒刷“最烂基金”,但鹏华基金2022-2024年仍分别收走约38亿、34亿、31亿管理费。曾经的行业先锋,为何在“资深高管”治下沦为基民口中的“亏损制造机”? 近四年混基规模“腰斩”缩水超790亿 鹏华基金成立于1998年,是国内首批公募基金公司,曾以产品线丰富、权益投资表现亮眼稳居行业第一梯队。 但在邓召明(兼具证监会、南方基金履历,后任鹏华基金总裁、党总支书记)主导管理的周期内,其核心的混合基金规模出现断崖式下跌。 数据显示,2021年底鹏华混合基金规模达1572亿元,彼时在公募行业仍属第一梯队;但截至2025年上半年,这一规模已缩水至约781亿元,降幅超49%,近乎“腰斩”。 对比行业整体,2021年以来权益市场虽有波动,但头部公募混合基金规模多呈稳步增长或小幅调整态势,鹏华的大幅缩水格外扎眼。 邓召明团队的战略布局是否偏离市场需求?投研体系的战斗力是否在持续衰退?目前不得而知。 多类基金“巨亏”:权益、QDII双双折戟,基民被深度套牢 鹏华基金的亏损“黑洞”覆盖权益类、QDII等多个领域,不少基金的长期业绩堪称“灾难级”,却并未阻碍管理费的“旱涝保收”。 鹏华中证高铁产业A(160639.OF):2015年5月成立,截至目前成立以来亏损幅度高达57.50%,年化回报为-7.9","listText":"作为拥有证监会处长、南方基金副总等“资深履历”的行业老人,邓召明执掌鹏华基金数年间,这家成立超26年的公募巨头正陷入多重尴尬:核心混合基金规模从2021年底的1572亿元“腰斩”至2025年上半年的781亿元附近;多只权益类成立以来亏损幅度惊人,部分产品亏超50%; 基民在论坛怒刷“最烂基金”,但鹏华基金2022-2024年仍分别收走约38亿、34亿、31亿管理费。曾经的行业先锋,为何在“资深高管”治下沦为基民口中的“亏损制造机”? 近四年混基规模“腰斩”缩水超790亿 鹏华基金成立于1998年,是国内首批公募基金公司,曾以产品线丰富、权益投资表现亮眼稳居行业第一梯队。 但在邓召明(兼具证监会、南方基金履历,后任鹏华基金总裁、党总支书记)主导管理的周期内,其核心的混合基金规模出现断崖式下跌。 数据显示,2021年底鹏华混合基金规模达1572亿元,彼时在公募行业仍属第一梯队;但截至2025年上半年,这一规模已缩水至约781亿元,降幅超49%,近乎“腰斩”。 对比行业整体,2021年以来权益市场虽有波动,但头部公募混合基金规模多呈稳步增长或小幅调整态势,鹏华的大幅缩水格外扎眼。 邓召明团队的战略布局是否偏离市场需求?投研体系的战斗力是否在持续衰退?目前不得而知。 多类基金“巨亏”:权益、QDII双双折戟,基民被深度套牢 鹏华基金的亏损“黑洞”覆盖权益类、QDII等多个领域,不少基金的长期业绩堪称“灾难级”,却并未阻碍管理费的“旱涝保收”。 鹏华中证高铁产业A(160639.OF):2015年5月成立,截至目前成立以来亏损幅度高达57.50%,年化回报为-7.9","text":"作为拥有证监会处长、南方基金副总等“资深履历”的行业老人,邓召明执掌鹏华基金数年间,这家成立超26年的公募巨头正陷入多重尴尬:核心混合基金规模从2021年底的1572亿元“腰斩”至2025年上半年的781亿元附近;多只权益类成立以来亏损幅度惊人,部分产品亏超50%; 基民在论坛怒刷“最烂基金”,但鹏华基金2022-2024年仍分别收走约38亿、34亿、31亿管理费。曾经的行业先锋,为何在“资深高管”治下沦为基民口中的“亏损制造机”? 近四年混基规模“腰斩”缩水超790亿 鹏华基金成立于1998年,是国内首批公募基金公司,曾以产品线丰富、权益投资表现亮眼稳居行业第一梯队。 但在邓召明(兼具证监会、南方基金履历,后任鹏华基金总裁、党总支书记)主导管理的周期内,其核心的混合基金规模出现断崖式下跌。 数据显示,2021年底鹏华混合基金规模达1572亿元,彼时在公募行业仍属第一梯队;但截至2025年上半年,这一规模已缩水至约781亿元,降幅超49%,近乎“腰斩”。 对比行业整体,2021年以来权益市场虽有波动,但头部公募混合基金规模多呈稳步增长或小幅调整态势,鹏华的大幅缩水格外扎眼。 邓召明团队的战略布局是否偏离市场需求?投研体系的战斗力是否在持续衰退?目前不得而知。 多类基金“巨亏”:权益、QDII双双折戟,基民被深度套牢 鹏华基金的亏损“黑洞”覆盖权益类、QDII等多个领域,不少基金的长期业绩堪称“灾难级”,却并未阻碍管理费的“旱涝保收”。 鹏华中证高铁产业A(160639.OF):2015年5月成立,截至目前成立以来亏损幅度高达57.50%,年化回报为-7.9","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5671c9199652811ba896fb14d8db92ae","width":"832","height":"500"},{"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afae30b1332455caba3c373e6900d5d4","width":"722","height":"214"},{"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1b5560e51591b75555531e7d46b27f1c","width":"468","height":"456"}],"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6702146101816","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75,"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7,"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71745645949400,"gmtCreate":1756204368332,"gmtModify":1756213335377,"author":{"id":"4211446950922350","authorId":"4211446950922350","name":"市值深研社","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59b9f46563894dccef3889a49ce30f84","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211446950922350","authorIdStr":"4211446950922350"},"themes":[],"title":"招商基金年内高层变动不断!近三月3位高管离任、5位副总新任","htmlText":"在公募基金行业加速推进转型与结构优化的关键阶段,头部机构的人事变动始终是市场聚焦的核心议题。 8月26日,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招商基金”)正式发布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宣布任命谭智勇为公司新任副总经理。这一最新人事调整,不仅将外界目光再次引向这家银行系基金巨头,更成为今年以来公募行业高层频繁变动趋势的又一注脚。 作为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元老级”玩家,招商基金自2002年12月成立以来,便以“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身份奠定行业地位。长期以来,银行系基金凭借稳健的治理架构与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在公募赛道中占据重要一席,而招商基金依托股东招商银行、招商证券在渠道布局、资本实力及客户资源上的天然优势,更是在行业竞争中稳居前列。 眼下,权益市场复苏信号渐显,ETF、养老目标基金等细分产品赛道迎来爆发式扩容,行业新一轮发展机遇已然浮现。在此背景下,招商基金正持续加码投研能力建设与产品创新,试图进一步巩固行业头部地位,而此次高层人事调整,也被解读为其适配市场变化、优化管理架构的重要举措。 新任副总经理谭智勇的个人履历,无疑是此次任命的核心关注点。公开信息显示,谭智勇拥有超过20年的金融业深耕经验,职业生涯与“招商系”深度绑定——2004年7月至2025年7月间,他先后在招商银行、招商信诺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任职,直至2025年7月正式加入招商基金。对于招商基金而言,谭智勇熟悉银行零售渠道、保险资金运作逻辑,且深谙机构客户对接路径的优势,恰好契合公司当前强化营销体系、整合内外渠道资源的需求,未来有望为公司带来更显著的资源协同效应。 不过,市场在关注谭智勇履新带来的机遇之余,也对招商基金今年以来的“高层变动潮”保持警惕。梳理公开信息可见,2025年招商基金的管理层调整频率显著高于往年:5月,原总经理徐勇因个","listText":"在公募基金行业加速推进转型与结构优化的关键阶段,头部机构的人事变动始终是市场聚焦的核心议题。 8月26日,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招商基金”)正式发布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宣布任命谭智勇为公司新任副总经理。这一最新人事调整,不仅将外界目光再次引向这家银行系基金巨头,更成为今年以来公募行业高层频繁变动趋势的又一注脚。 作为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元老级”玩家,招商基金自2002年12月成立以来,便以“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身份奠定行业地位。长期以来,银行系基金凭借稳健的治理架构与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在公募赛道中占据重要一席,而招商基金依托股东招商银行、招商证券在渠道布局、资本实力及客户资源上的天然优势,更是在行业竞争中稳居前列。 眼下,权益市场复苏信号渐显,ETF、养老目标基金等细分产品赛道迎来爆发式扩容,行业新一轮发展机遇已然浮现。在此背景下,招商基金正持续加码投研能力建设与产品创新,试图进一步巩固行业头部地位,而此次高层人事调整,也被解读为其适配市场变化、优化管理架构的重要举措。 新任副总经理谭智勇的个人履历,无疑是此次任命的核心关注点。公开信息显示,谭智勇拥有超过20年的金融业深耕经验,职业生涯与“招商系”深度绑定——2004年7月至2025年7月间,他先后在招商银行、招商信诺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任职,直至2025年7月正式加入招商基金。对于招商基金而言,谭智勇熟悉银行零售渠道、保险资金运作逻辑,且深谙机构客户对接路径的优势,恰好契合公司当前强化营销体系、整合内外渠道资源的需求,未来有望为公司带来更显著的资源协同效应。 不过,市场在关注谭智勇履新带来的机遇之余,也对招商基金今年以来的“高层变动潮”保持警惕。梳理公开信息可见,2025年招商基金的管理层调整频率显著高于往年:5月,原总经理徐勇因个","text":"在公募基金行业加速推进转型与结构优化的关键阶段,头部机构的人事变动始终是市场聚焦的核心议题。 8月26日,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招商基金”)正式发布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宣布任命谭智勇为公司新任副总经理。这一最新人事调整,不仅将外界目光再次引向这家银行系基金巨头,更成为今年以来公募行业高层频繁变动趋势的又一注脚。 作为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元老级”玩家,招商基金自2002年12月成立以来,便以“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身份奠定行业地位。长期以来,银行系基金凭借稳健的治理架构与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在公募赛道中占据重要一席,而招商基金依托股东招商银行、招商证券在渠道布局、资本实力及客户资源上的天然优势,更是在行业竞争中稳居前列。 眼下,权益市场复苏信号渐显,ETF、养老目标基金等细分产品赛道迎来爆发式扩容,行业新一轮发展机遇已然浮现。在此背景下,招商基金正持续加码投研能力建设与产品创新,试图进一步巩固行业头部地位,而此次高层人事调整,也被解读为其适配市场变化、优化管理架构的重要举措。 新任副总经理谭智勇的个人履历,无疑是此次任命的核心关注点。公开信息显示,谭智勇拥有超过20年的金融业深耕经验,职业生涯与“招商系”深度绑定——2004年7月至2025年7月间,他先后在招商银行、招商信诺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任职,直至2025年7月正式加入招商基金。对于招商基金而言,谭智勇熟悉银行零售渠道、保险资金运作逻辑,且深谙机构客户对接路径的优势,恰好契合公司当前强化营销体系、整合内外渠道资源的需求,未来有望为公司带来更显著的资源协同效应。 不过,市场在关注谭智勇履新带来的机遇之余,也对招商基金今年以来的“高层变动潮”保持警惕。梳理公开信息可见,2025年招商基金的管理层调整频率显著高于往年:5月,原总经理徐勇因个","images":[],"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1745645949400","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354,"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0,"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71745981415576,"gmtCreate":1756204309548,"gmtModify":1756213332601,"author":{"id":"4211446950922350","authorId":"4211446950922350","name":"市值深研社","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59b9f46563894dccef3889a49ce30f84","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211446950922350","authorIdStr":"4211446950922350"},"themes":[],"title":"头部基金代销机构半年报分化显著:蚂蚁基金净利暴增360%逼近","htmlText":"头部基金代销机构半年报分化显著:蚂蚁基金净利暴增360%逼近去年全年,天天基金营收净利腰斩 随着A股上市公司2025年半年报披露进入密集期,国内头部基金代销机构的经营“成绩单”也随之浮出水面。 从已公布的数据来看,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作为公募代销保有规模“领头羊”的蚂蚁(杭州)基金销售有限公司(下称“蚂蚁基金”)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激增360.68%,接近去年全年水平;而同为第三方代销标杆的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下称“天天基金”),营收与净利润却较去年同期近乎腰斩,仍在承受行业转型的“阵痛”。 蚂蚁基金业绩亮眼:半年净利4.34亿逼近去年全年,营收增超20% 作为恒生电子参股的核心标的,蚂蚁基金的经营数据始终是市场观察基金代销行业的重要窗口。根据恒生电子最新披露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蚂蚁基金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2.51亿元,同比增长22.46%;净利润更是达到4.3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0.94亿元大幅增长360.68%。 这一盈利表现已十分接近蚂蚁基金2024年全年4.5亿元的净利润规模,侧面反映出2025年上半年基金代销市场的复苏态势,以及蚂蚁基金在行业中的强势竞争力。事实上,蚂蚁基金长期占据国内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榜首,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下半年,其权益基金保有规模达7388亿元,稳居行业百强榜首位,其业绩变化也被视为基金销售市场的“晴雨表”。 天天基金业绩承压:营收净利双降,头部机构分化加剧 与蚂蚁基金的高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方财富旗下的天天基金上半年业绩显著承压。根据东方财富2025年半年报,天天基金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4.24亿元、净利润0.64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两项数据分别为28.53亿元、1.51亿元,营收同比降幅超50%,净利润近乎腰斩。 作为第三方基金销售平台的另一典型代表,天","listText":"头部基金代销机构半年报分化显著:蚂蚁基金净利暴增360%逼近去年全年,天天基金营收净利腰斩 随着A股上市公司2025年半年报披露进入密集期,国内头部基金代销机构的经营“成绩单”也随之浮出水面。 从已公布的数据来看,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作为公募代销保有规模“领头羊”的蚂蚁(杭州)基金销售有限公司(下称“蚂蚁基金”)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激增360.68%,接近去年全年水平;而同为第三方代销标杆的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下称“天天基金”),营收与净利润却较去年同期近乎腰斩,仍在承受行业转型的“阵痛”。 蚂蚁基金业绩亮眼:半年净利4.34亿逼近去年全年,营收增超20% 作为恒生电子参股的核心标的,蚂蚁基金的经营数据始终是市场观察基金代销行业的重要窗口。根据恒生电子最新披露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蚂蚁基金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2.51亿元,同比增长22.46%;净利润更是达到4.3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0.94亿元大幅增长360.68%。 这一盈利表现已十分接近蚂蚁基金2024年全年4.5亿元的净利润规模,侧面反映出2025年上半年基金代销市场的复苏态势,以及蚂蚁基金在行业中的强势竞争力。事实上,蚂蚁基金长期占据国内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榜首,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下半年,其权益基金保有规模达7388亿元,稳居行业百强榜首位,其业绩变化也被视为基金销售市场的“晴雨表”。 天天基金业绩承压:营收净利双降,头部机构分化加剧 与蚂蚁基金的高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方财富旗下的天天基金上半年业绩显著承压。根据东方财富2025年半年报,天天基金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4.24亿元、净利润0.64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两项数据分别为28.53亿元、1.51亿元,营收同比降幅超50%,净利润近乎腰斩。 作为第三方基金销售平台的另一典型代表,天","text":"头部基金代销机构半年报分化显著:蚂蚁基金净利暴增360%逼近去年全年,天天基金营收净利腰斩 随着A股上市公司2025年半年报披露进入密集期,国内头部基金代销机构的经营“成绩单”也随之浮出水面。 从已公布的数据来看,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作为公募代销保有规模“领头羊”的蚂蚁(杭州)基金销售有限公司(下称“蚂蚁基金”)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激增360.68%,接近去年全年水平;而同为第三方代销标杆的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下称“天天基金”),营收与净利润却较去年同期近乎腰斩,仍在承受行业转型的“阵痛”。 蚂蚁基金业绩亮眼:半年净利4.34亿逼近去年全年,营收增超20% 作为恒生电子参股的核心标的,蚂蚁基金的经营数据始终是市场观察基金代销行业的重要窗口。根据恒生电子最新披露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蚂蚁基金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2.51亿元,同比增长22.46%;净利润更是达到4.3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0.94亿元大幅增长360.68%。 这一盈利表现已十分接近蚂蚁基金2024年全年4.5亿元的净利润规模,侧面反映出2025年上半年基金代销市场的复苏态势,以及蚂蚁基金在行业中的强势竞争力。事实上,蚂蚁基金长期占据国内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榜首,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下半年,其权益基金保有规模达7388亿元,稳居行业百强榜首位,其业绩变化也被视为基金销售市场的“晴雨表”。 天天基金业绩承压:营收净利双降,头部机构分化加剧 与蚂蚁基金的高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方财富旗下的天天基金上半年业绩显著承压。根据东方财富2025年半年报,天天基金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4.24亿元、净利润0.64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两项数据分别为28.53亿元、1.51亿元,营收同比降幅超50%,净利润近乎腰斩。 作为第三方基金销售平台的另一典型代表,天","images":[],"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1745981415576","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343,"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0,"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71388822556736,"gmtCreate":1756116714511,"gmtModify":1756116733475,"author":{"id":"4211446950922350","authorId":"4211446950922350","name":"市值深研社","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59b9f46563894dccef3889a49ce30f84","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211446950922350","authorIdStr":"4211446950922350"},"themes":[],"title":"六家公募上半年合计实现净利润14亿元:华夏净利破11亿领跑,3家机构陷亏损","htmlText":"截至8月24日,6家公募基金(不含保险、证券等持公募资格的资管机构)披露2025年上半年经营数据,合计实现净利润14亿元。 行业分化态势显著:华夏基金以11.23亿元净利润居首,5家机构净利同比增长;瑞达、南华、江信3家机构则陷入亏损,中小公募与头部机构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头部机构领跑:华夏净利破11亿,3家机构盈利增长 在行业规模创新高的背景下,头部及部分机构盈利表现亮眼。截至6月末,公募基金总规模达34.39万亿元(首破34万亿),产品数量1.29万只,债券型基金成发行主力,为机构盈利奠定基础。 华夏基金以“营收42.58亿元(同比增16.05%)、净利润11.23亿元(同比增5.74%)”的业绩领跑6家机构,其盈利规模接近其余5家机构盈利总和,头部优势凸显。银华基金、中邮创业基金也实现盈利,分别营收13.46亿元、2亿元,净利润2.84亿元、2725.68万元,其中中邮创业基金净利同比激增106.3%,主要得益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现金流出减少等因素。 业内分析,上半年A股主要指数走强,新能源、AI、半导体等热点赛道活跃,公募基金整体净值表现良好,叠加头部机构凭借品牌、投研与产品线优势吸引资金,成为盈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中小机构承压:3家陷入亏损,经营难题凸显 与头部机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瑞达、南华、江信3家公募上半年陷入亏损。瑞达基金营收281.5万元(同比增523.08%),净利润-424.34万元;南华基金营收2402.96万元(同比降26.21%),净利润-617.92万元;江信基金营收359.14万元(同比降30.21%),净利润-1362.61万元,亏损额在3家机构中最高。 中小公募的困境并非个例。以中邮创业基金为例,其在半年报中提及三大经营风险:一是行业竞争加剧,头部机构优势挤压生存空间;二是收入结构单一,过度依赖基金管理费,创新空间有限;三是","listText":"截至8月24日,6家公募基金(不含保险、证券等持公募资格的资管机构)披露2025年上半年经营数据,合计实现净利润14亿元。 行业分化态势显著:华夏基金以11.23亿元净利润居首,5家机构净利同比增长;瑞达、南华、江信3家机构则陷入亏损,中小公募与头部机构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头部机构领跑:华夏净利破11亿,3家机构盈利增长 在行业规模创新高的背景下,头部及部分机构盈利表现亮眼。截至6月末,公募基金总规模达34.39万亿元(首破34万亿),产品数量1.29万只,债券型基金成发行主力,为机构盈利奠定基础。 华夏基金以“营收42.58亿元(同比增16.05%)、净利润11.23亿元(同比增5.74%)”的业绩领跑6家机构,其盈利规模接近其余5家机构盈利总和,头部优势凸显。银华基金、中邮创业基金也实现盈利,分别营收13.46亿元、2亿元,净利润2.84亿元、2725.68万元,其中中邮创业基金净利同比激增106.3%,主要得益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现金流出减少等因素。 业内分析,上半年A股主要指数走强,新能源、AI、半导体等热点赛道活跃,公募基金整体净值表现良好,叠加头部机构凭借品牌、投研与产品线优势吸引资金,成为盈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中小机构承压:3家陷入亏损,经营难题凸显 与头部机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瑞达、南华、江信3家公募上半年陷入亏损。瑞达基金营收281.5万元(同比增523.08%),净利润-424.34万元;南华基金营收2402.96万元(同比降26.21%),净利润-617.92万元;江信基金营收359.14万元(同比降30.21%),净利润-1362.61万元,亏损额在3家机构中最高。 中小公募的困境并非个例。以中邮创业基金为例,其在半年报中提及三大经营风险:一是行业竞争加剧,头部机构优势挤压生存空间;二是收入结构单一,过度依赖基金管理费,创新空间有限;三是","text":"截至8月24日,6家公募基金(不含保险、证券等持公募资格的资管机构)披露2025年上半年经营数据,合计实现净利润14亿元。 行业分化态势显著:华夏基金以11.23亿元净利润居首,5家机构净利同比增长;瑞达、南华、江信3家机构则陷入亏损,中小公募与头部机构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头部机构领跑:华夏净利破11亿,3家机构盈利增长 在行业规模创新高的背景下,头部及部分机构盈利表现亮眼。截至6月末,公募基金总规模达34.39万亿元(首破34万亿),产品数量1.29万只,债券型基金成发行主力,为机构盈利奠定基础。 华夏基金以“营收42.58亿元(同比增16.05%)、净利润11.23亿元(同比增5.74%)”的业绩领跑6家机构,其盈利规模接近其余5家机构盈利总和,头部优势凸显。银华基金、中邮创业基金也实现盈利,分别营收13.46亿元、2亿元,净利润2.84亿元、2725.68万元,其中中邮创业基金净利同比激增106.3%,主要得益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现金流出减少等因素。 业内分析,上半年A股主要指数走强,新能源、AI、半导体等热点赛道活跃,公募基金整体净值表现良好,叠加头部机构凭借品牌、投研与产品线优势吸引资金,成为盈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中小机构承压:3家陷入亏损,经营难题凸显 与头部机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瑞达、南华、江信3家公募上半年陷入亏损。瑞达基金营收281.5万元(同比增523.08%),净利润-424.34万元;南华基金营收2402.96万元(同比降26.21%),净利润-617.92万元;江信基金营收359.14万元(同比降30.21%),净利润-1362.61万元,亏损额在3家机构中最高。 中小公募的困境并非个例。以中邮创业基金为例,其在半年报中提及三大经营风险:一是行业竞争加剧,头部机构优势挤压生存空间;二是收入结构单一,过度依赖基金管理费,创新空间有限;三是","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0dbbef710c934186afd122062bd1dc3a","width":"1700","height":"1133"}],"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1388822556736","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275,"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71388989211200,"gmtCreate":1756116677123,"gmtModify":1756120691898,"author":{"id":"4211446950922350","authorId":"4211446950922350","name":"市值深研社","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59b9f46563894dccef3889a49ce30f84","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211446950922350","authorIdStr":"4211446950922350"},"themes":[],"title":"华宝基金换帅,黄孔威任期规模“虚胖”,指基千亿难掩主动权益溃败,多名基金经理因亏损离场","htmlText":"8月24日,千亿公募华宝基金发布董事长变更公告,宝钢系老将夏雪松接替黄孔威出任新任董事长,黄孔威因“任职年龄原因”离任。 然而,换帅消息的背后,是华宝基金更为复杂的经营困局:总规模3387亿看似稳健,实则货币基金占比过半,主动权益基金规模不足300亿;指数基金虽从700亿飙升至1000亿,却难掩主动权益产品的业绩溃败——多名基金经理因管理产品亏损超30%被迫离职,部分产品甚至因规模不足清盘,主动投研能力的短板正持续暴露。 宝钢系“内部交接”,黄孔威任期规模“虚胖” 华宝基金此次董事长更迭,本质是宝钢系内部的“无缝衔接”。新任董事长夏雪松出身宝钢体系,曾任职于宝钢集团、宝钢股份,在宝信软件历任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董事长等职,具备丰富的企业管理与财务经验,且已取得基金从业资格,任职日期自8月22日起生效。 离任的黄孔威同样出自宝钢系,曾在宝钢集团计财部、宝武集团下属公司任职,2022年7月“空降”华宝基金,三年任期内虽推动指数基金规模增长,却未能扭转整体规模停滞的局面。 从规模结构看,黄孔威任期内的华宝基金呈现“两极分化”:截至目前,公司总规模3387亿元,其中货币基金规模1772亿元,占比超52%;指数基金规模1010亿元,较其任职初的不足700亿增长44%;但主动权益类产品表现惨淡——股票基金规模不足3亿元,混合型基金仅16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指数基金的增长或与主动权益基金亏损、资金“用脚投票”转向被动产品有关,而非主动投研能力的提升。此外,货币基金规模较此前大幅缩水460亿,进一步凸显公司对被动产品的依赖。 主动权益溃败,多基金经理亏损超30%,投研团队稳定性存疑 华宝基金主动权益业务的“颓势”,从基金经理的业绩与离职情况中可见一斑。多位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任职回报亏损严重,部分因业绩压力被迫卸任甚至离职,投研团队稳定性堪忧。 基金经理刘自强虽近1年收益达60%,且管","listText":"8月24日,千亿公募华宝基金发布董事长变更公告,宝钢系老将夏雪松接替黄孔威出任新任董事长,黄孔威因“任职年龄原因”离任。 然而,换帅消息的背后,是华宝基金更为复杂的经营困局:总规模3387亿看似稳健,实则货币基金占比过半,主动权益基金规模不足300亿;指数基金虽从700亿飙升至1000亿,却难掩主动权益产品的业绩溃败——多名基金经理因管理产品亏损超30%被迫离职,部分产品甚至因规模不足清盘,主动投研能力的短板正持续暴露。 宝钢系“内部交接”,黄孔威任期规模“虚胖” 华宝基金此次董事长更迭,本质是宝钢系内部的“无缝衔接”。新任董事长夏雪松出身宝钢体系,曾任职于宝钢集团、宝钢股份,在宝信软件历任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董事长等职,具备丰富的企业管理与财务经验,且已取得基金从业资格,任职日期自8月22日起生效。 离任的黄孔威同样出自宝钢系,曾在宝钢集团计财部、宝武集团下属公司任职,2022年7月“空降”华宝基金,三年任期内虽推动指数基金规模增长,却未能扭转整体规模停滞的局面。 从规模结构看,黄孔威任期内的华宝基金呈现“两极分化”:截至目前,公司总规模3387亿元,其中货币基金规模1772亿元,占比超52%;指数基金规模1010亿元,较其任职初的不足700亿增长44%;但主动权益类产品表现惨淡——股票基金规模不足3亿元,混合型基金仅16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指数基金的增长或与主动权益基金亏损、资金“用脚投票”转向被动产品有关,而非主动投研能力的提升。此外,货币基金规模较此前大幅缩水460亿,进一步凸显公司对被动产品的依赖。 主动权益溃败,多基金经理亏损超30%,投研团队稳定性存疑 华宝基金主动权益业务的“颓势”,从基金经理的业绩与离职情况中可见一斑。多位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任职回报亏损严重,部分因业绩压力被迫卸任甚至离职,投研团队稳定性堪忧。 基金经理刘自强虽近1年收益达60%,且管","text":"8月24日,千亿公募华宝基金发布董事长变更公告,宝钢系老将夏雪松接替黄孔威出任新任董事长,黄孔威因“任职年龄原因”离任。 然而,换帅消息的背后,是华宝基金更为复杂的经营困局:总规模3387亿看似稳健,实则货币基金占比过半,主动权益基金规模不足300亿;指数基金虽从700亿飙升至1000亿,却难掩主动权益产品的业绩溃败——多名基金经理因管理产品亏损超30%被迫离职,部分产品甚至因规模不足清盘,主动投研能力的短板正持续暴露。 宝钢系“内部交接”,黄孔威任期规模“虚胖” 华宝基金此次董事长更迭,本质是宝钢系内部的“无缝衔接”。新任董事长夏雪松出身宝钢体系,曾任职于宝钢集团、宝钢股份,在宝信软件历任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董事长等职,具备丰富的企业管理与财务经验,且已取得基金从业资格,任职日期自8月22日起生效。 离任的黄孔威同样出自宝钢系,曾在宝钢集团计财部、宝武集团下属公司任职,2022年7月“空降”华宝基金,三年任期内虽推动指数基金规模增长,却未能扭转整体规模停滞的局面。 从规模结构看,黄孔威任期内的华宝基金呈现“两极分化”:截至目前,公司总规模3387亿元,其中货币基金规模1772亿元,占比超52%;指数基金规模1010亿元,较其任职初的不足700亿增长44%;但主动权益类产品表现惨淡——股票基金规模不足3亿元,混合型基金仅16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指数基金的增长或与主动权益基金亏损、资金“用脚投票”转向被动产品有关,而非主动投研能力的提升。此外,货币基金规模较此前大幅缩水460亿,进一步凸显公司对被动产品的依赖。 主动权益溃败,多基金经理亏损超30%,投研团队稳定性存疑 华宝基金主动权益业务的“颓势”,从基金经理的业绩与离职情况中可见一斑。多位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任职回报亏损严重,部分因业绩压力被迫卸任甚至离职,投研团队稳定性堪忧。 基金经理刘自强虽近1年收益达60%,且管","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f3cbb9c669c698edc2c6b91f8086e10f","width":"1254","height":"846"},{"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c72155e51c01b12907b825dec3b9650e","width":"563","height":"454"},{"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0353c6c9ab00f71f39bf7391944e523d","width":"549","height":"496"}],"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1388989211200","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363,"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3,"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69970893959424,"gmtCreate":1755770526839,"gmtModify":1755771144519,"author":{"id":"4211446950922350","authorId":"4211446950922350","name":"市值深研社","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59b9f46563894dccef3889a49ce30f84","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211446950922350","authorIdStr":"4211446950922350"},"themes":[],"title":"公募狂掷 150 亿抢筹定增市场 TCL 科技成香饽饽,多股浮盈超 200%","htmlText":"随着 A 股市场赚钱效应渐显,定增市场迎来火爆行情,公募基金参与热情高涨。截至 8 月 17 日,今年已有 24 家公募机构斥资超 150 亿元参与 49 家 A 股公司定增,电子、化工等行业成热门标的。其中,TCL 科技定增引发 43 家机构哄抢,易方达、诺德、财通等公募纷纷入局,而部分个股定增后浮盈已超 200%,定增市场的热度与潜力可见一斑。 一、TCL 科技定增引混战,公募巨头扎堆入局 8 月 14 日,TCL 科技公告完成定增募资,以 4.21 元 / 股的价格发行股份,募集资金总额 43.59 亿元,股份锁定期为 6 个月。此次定增吸引了 43 家机构参与报价,最终 16 家机构成功获配。 从获配情况来看,瑞银以 10.25 亿元的获配金额位居榜首,润城投资、中金公司分别以 4.81 亿元、4.50 亿元紧随其后。公募基金中,易方达基金获配 3.14 亿元,旗下 16 只基金入围,包括张清华管理的易方达裕丰回报等 5 只产品;诺德基金、财通基金分别获配 2.18 亿元、1.47 亿元,不过其具体获配基金产品明细尚未公布,或为专户产品参与,无需公开披露。 二、公募年内斥资 150 亿,诺德、财通项目数量领跑 今年以来,A 股定增市场明显回暖,公募机构参与积极性持续攀升。Wind 数据显示,截至 8 月 17 日,24 家公募机构参与了 49 家 A 股公司的定增项目,合计获配金额达 150.62 亿元,电子、化工等行业备受青睐。 从参与项目数量来看,诺德基金以 47 个项目位居公募首位,财通基金以 44 个项目紧随其后。从单只基金参与规模看,6 只基金的参与成本超 1 亿元,易方达上证科创板 50ETF 获配芯原股份成本达 2.23 亿元,截至 8 月 15 日浮盈 45.38%;易方达沪深 300ETF 参与中航沈飞、TCL 科技定增,成本分别为 2.14 亿元","listText":"随着 A 股市场赚钱效应渐显,定增市场迎来火爆行情,公募基金参与热情高涨。截至 8 月 17 日,今年已有 24 家公募机构斥资超 150 亿元参与 49 家 A 股公司定增,电子、化工等行业成热门标的。其中,TCL 科技定增引发 43 家机构哄抢,易方达、诺德、财通等公募纷纷入局,而部分个股定增后浮盈已超 200%,定增市场的热度与潜力可见一斑。 一、TCL 科技定增引混战,公募巨头扎堆入局 8 月 14 日,TCL 科技公告完成定增募资,以 4.21 元 / 股的价格发行股份,募集资金总额 43.59 亿元,股份锁定期为 6 个月。此次定增吸引了 43 家机构参与报价,最终 16 家机构成功获配。 从获配情况来看,瑞银以 10.25 亿元的获配金额位居榜首,润城投资、中金公司分别以 4.81 亿元、4.50 亿元紧随其后。公募基金中,易方达基金获配 3.14 亿元,旗下 16 只基金入围,包括张清华管理的易方达裕丰回报等 5 只产品;诺德基金、财通基金分别获配 2.18 亿元、1.47 亿元,不过其具体获配基金产品明细尚未公布,或为专户产品参与,无需公开披露。 二、公募年内斥资 150 亿,诺德、财通项目数量领跑 今年以来,A 股定增市场明显回暖,公募机构参与积极性持续攀升。Wind 数据显示,截至 8 月 17 日,24 家公募机构参与了 49 家 A 股公司的定增项目,合计获配金额达 150.62 亿元,电子、化工等行业备受青睐。 从参与项目数量来看,诺德基金以 47 个项目位居公募首位,财通基金以 44 个项目紧随其后。从单只基金参与规模看,6 只基金的参与成本超 1 亿元,易方达上证科创板 50ETF 获配芯原股份成本达 2.23 亿元,截至 8 月 15 日浮盈 45.38%;易方达沪深 300ETF 参与中航沈飞、TCL 科技定增,成本分别为 2.14 亿元","text":"随着 A 股市场赚钱效应渐显,定增市场迎来火爆行情,公募基金参与热情高涨。截至 8 月 17 日,今年已有 24 家公募机构斥资超 150 亿元参与 49 家 A 股公司定增,电子、化工等行业成热门标的。其中,TCL 科技定增引发 43 家机构哄抢,易方达、诺德、财通等公募纷纷入局,而部分个股定增后浮盈已超 200%,定增市场的热度与潜力可见一斑。 一、TCL 科技定增引混战,公募巨头扎堆入局 8 月 14 日,TCL 科技公告完成定增募资,以 4.21 元 / 股的价格发行股份,募集资金总额 43.59 亿元,股份锁定期为 6 个月。此次定增吸引了 43 家机构参与报价,最终 16 家机构成功获配。 从获配情况来看,瑞银以 10.25 亿元的获配金额位居榜首,润城投资、中金公司分别以 4.81 亿元、4.50 亿元紧随其后。公募基金中,易方达基金获配 3.14 亿元,旗下 16 只基金入围,包括张清华管理的易方达裕丰回报等 5 只产品;诺德基金、财通基金分别获配 2.18 亿元、1.47 亿元,不过其具体获配基金产品明细尚未公布,或为专户产品参与,无需公开披露。 二、公募年内斥资 150 亿,诺德、财通项目数量领跑 今年以来,A 股定增市场明显回暖,公募机构参与积极性持续攀升。Wind 数据显示,截至 8 月 17 日,24 家公募机构参与了 49 家 A 股公司的定增项目,合计获配金额达 150.62 亿元,电子、化工等行业备受青睐。 从参与项目数量来看,诺德基金以 47 个项目位居公募首位,财通基金以 44 个项目紧随其后。从单只基金参与规模看,6 只基金的参与成本超 1 亿元,易方达上证科创板 50ETF 获配芯原股份成本达 2.23 亿元,截至 8 月 15 日浮盈 45.38%;易方达沪深 300ETF 参与中航沈飞、TCL 科技定增,成本分别为 2.14 亿元","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1efa6c174fe86a3f1f89c035a075235b","width":"1080","height":"1532"}],"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69970893959424","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319,"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2,"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70216431595576,"gmtCreate":1755770303764,"gmtModify":1755770321704,"author":{"id":"4211446950922350","authorId":"4211446950922350","name":"市值深研社","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59b9f46563894dccef3889a49ce30f84","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211446950922350","authorIdStr":"4211446950922350"},"themes":[],"title":"博远基金管理层动荡:拟任副总卢强闪电离任 折射个人系公募发展困境","htmlText":"2025 年 4 月刚被曝加盟博远基金拟任副总经理的卢强,近日已悄然离任,且其任命自始至终未正式公告。与此同时,该公司市场部部门副总郑珊也同步离职。 这一人事变动不仅引发业内对博远基金内部管理的关注,更再次将个人系公募基金在发展中面临的人才流失等问题推向台前。 一、卢强履历丰富却 \"来去匆匆\",博远基金管理规模未破百亿 公开资料显示,卢强职业生涯横跨多家金融机构,早年曾任华夏证券业务董事,后在长信基金、中欧基金、海通证券资管等机构担任要职,2011 年起陆续在东方证券资管、富舜资产、中庚基金、中融基金等公司担任副总经理或总经理。 2023 年 6 月加盟华西基金拟任副总,2024 年 9 月离任,2025 年 4 月被传加盟博远基金拟任副总,短短数月后便宣告离职,且任职期间未等到正式任命公告。 博远基金作为个人系公募,由固收领域资深人士钟鸣远于 2018 年 12 月发起设立,钟鸣远个人持股 45.03% 并担任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该公司管理规模为 89.96 亿元,尚未突破百亿。 二、个人系公募十年发展:规模分化明显,共性问题凸显 自 2015 年首家自然人控股基金公司成立以来,个人系公募已历经十年发展。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全国已成立 23 家个人系公募,合计管理规模约 3365 亿元,其中 9 家公司规模超百亿元,但凯石基金、合煦智远等 5 家公司规模不足 5 亿元,规模分化显著。 规模较小的个人系公募普遍存在产品线单一、渠道资源匮乏的问题,而人才流失和股权结构稳定性不足则是困扰整个行业的共性难题。 三、转型探索:从 \"生存\" 到 \"发展\",平衡创新与稳健成关键 早期个人系公募多以固收业务为主,近年来部分机构开始通过细分领域深耕构建竞争壁垒,例如蜂巢基金借鉴国际经验,将投研团队拆分为价值、成长、量化三个独立小组,实现策略专业化分工。","listText":"2025 年 4 月刚被曝加盟博远基金拟任副总经理的卢强,近日已悄然离任,且其任命自始至终未正式公告。与此同时,该公司市场部部门副总郑珊也同步离职。 这一人事变动不仅引发业内对博远基金内部管理的关注,更再次将个人系公募基金在发展中面临的人才流失等问题推向台前。 一、卢强履历丰富却 \"来去匆匆\",博远基金管理规模未破百亿 公开资料显示,卢强职业生涯横跨多家金融机构,早年曾任华夏证券业务董事,后在长信基金、中欧基金、海通证券资管等机构担任要职,2011 年起陆续在东方证券资管、富舜资产、中庚基金、中融基金等公司担任副总经理或总经理。 2023 年 6 月加盟华西基金拟任副总,2024 年 9 月离任,2025 年 4 月被传加盟博远基金拟任副总,短短数月后便宣告离职,且任职期间未等到正式任命公告。 博远基金作为个人系公募,由固收领域资深人士钟鸣远于 2018 年 12 月发起设立,钟鸣远个人持股 45.03% 并担任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该公司管理规模为 89.96 亿元,尚未突破百亿。 二、个人系公募十年发展:规模分化明显,共性问题凸显 自 2015 年首家自然人控股基金公司成立以来,个人系公募已历经十年发展。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全国已成立 23 家个人系公募,合计管理规模约 3365 亿元,其中 9 家公司规模超百亿元,但凯石基金、合煦智远等 5 家公司规模不足 5 亿元,规模分化显著。 规模较小的个人系公募普遍存在产品线单一、渠道资源匮乏的问题,而人才流失和股权结构稳定性不足则是困扰整个行业的共性难题。 三、转型探索:从 \"生存\" 到 \"发展\",平衡创新与稳健成关键 早期个人系公募多以固收业务为主,近年来部分机构开始通过细分领域深耕构建竞争壁垒,例如蜂巢基金借鉴国际经验,将投研团队拆分为价值、成长、量化三个独立小组,实现策略专业化分工。","text":"2025 年 4 月刚被曝加盟博远基金拟任副总经理的卢强,近日已悄然离任,且其任命自始至终未正式公告。与此同时,该公司市场部部门副总郑珊也同步离职。 这一人事变动不仅引发业内对博远基金内部管理的关注,更再次将个人系公募基金在发展中面临的人才流失等问题推向台前。 一、卢强履历丰富却 \"来去匆匆\",博远基金管理规模未破百亿 公开资料显示,卢强职业生涯横跨多家金融机构,早年曾任华夏证券业务董事,后在长信基金、中欧基金、海通证券资管等机构担任要职,2011 年起陆续在东方证券资管、富舜资产、中庚基金、中融基金等公司担任副总经理或总经理。 2023 年 6 月加盟华西基金拟任副总,2024 年 9 月离任,2025 年 4 月被传加盟博远基金拟任副总,短短数月后便宣告离职,且任职期间未等到正式任命公告。 博远基金作为个人系公募,由固收领域资深人士钟鸣远于 2018 年 12 月发起设立,钟鸣远个人持股 45.03% 并担任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该公司管理规模为 89.96 亿元,尚未突破百亿。 二、个人系公募十年发展:规模分化明显,共性问题凸显 自 2015 年首家自然人控股基金公司成立以来,个人系公募已历经十年发展。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全国已成立 23 家个人系公募,合计管理规模约 3365 亿元,其中 9 家公司规模超百亿元,但凯石基金、合煦智远等 5 家公司规模不足 5 亿元,规模分化显著。 规模较小的个人系公募普遍存在产品线单一、渠道资源匮乏的问题,而人才流失和股权结构稳定性不足则是困扰整个行业的共性难题。 三、转型探索:从 \"生存\" 到 \"发展\",平衡创新与稳健成关键 早期个人系公募多以固收业务为主,近年来部分机构开始通过细分领域深耕构建竞争壁垒,例如蜂巢基金借鉴国际经验,将投研团队拆分为价值、成长、量化三个独立小组,实现策略专业化分工。","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be7cd2ef05d1d04b89f948d3b7de83d8","width":"1267","height":"1277"}],"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0216431595576","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421,"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69625028771952,"gmtCreate":1755685368880,"gmtModify":1755685582733,"author":{"id":"4211446950922350","authorId":"4211446950922350","name":"市值深研社","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59b9f46563894dccef3889a49ce30f84","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211446950922350","authorIdStr":"4211446950922350"},"themes":[],"title":"南方基金操作不如散户?A股暴涨前赎回近10亿权益资产,“精准”踏空,成市场“反向标杆”","htmlText":"当A股市场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上证指数强势冲击3700点,创出十年来新高,各板块反弹行情一片火热,投资者们沉浸在市场上行的喜悦中时,南方基金却上演了一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反向操作”。 今年二季度,南方基金对旗下多只基金进行赎回,涉及金额超10亿元,而这些赎回操作恰恰发生在市场触底反弹前夕。 南方基金这一系列大规模赎回操作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基于对市场走势精准的逆向判断,认为市场即将下行所以提前赎回避险? 这般“精准踏空”的操作,不仅引发市场广泛争议,更让其被贴上“反向标杆”的标签,甚至有声音质疑,南方基金的操作水平连普通散户都不如。 南方基金集中赎回多只基金,金额超10亿 市值深研研究员发现,从Wind数据来看,南方基金在二季度对旗下多只基金展开赎回。 如南方全天候策略A在2025年6月6日被赎回,交易金额达15058.45万元,交易份额为10880.39万份;南方浩达稳健优选一年持有A于2025年6月4日被赎回,交易金额10366.45万元,交易份额9985.02万份;南方富瑞稳健养老目标一年…在2025年6月10日被赎回,交易金额9357.56万元,交易份额9302.68万份。 此外,南方宝恒A、南方富元稳健养老一年A、南方佳元6个月持有A等多只基金也在二季度不同时间点被赎回,涉及金额从数千万元到上亿元不等。整体统计下来,南方基金二季度主动赎回自家旗下基金的规模超10亿元,成为同期赎回自家基金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赎回的基金类型涵盖FOF产品、偏债类基金以及部分权益类基金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赎回操作中,2025年5月20日,南方基金旗下的南方旭元债券A发生大额赎回,公司不得不调整基金净值精度至小数点后第八位,以确保投资者利益不受份额净值小数点保留精度的不利影响。如此大规模且集中的赎回,在市场即将迎来反弹的节点上,显得格外突兀。 赎回时机“精准”踏空,操作水平遭质疑","listText":"当A股市场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上证指数强势冲击3700点,创出十年来新高,各板块反弹行情一片火热,投资者们沉浸在市场上行的喜悦中时,南方基金却上演了一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反向操作”。 今年二季度,南方基金对旗下多只基金进行赎回,涉及金额超10亿元,而这些赎回操作恰恰发生在市场触底反弹前夕。 南方基金这一系列大规模赎回操作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基于对市场走势精准的逆向判断,认为市场即将下行所以提前赎回避险? 这般“精准踏空”的操作,不仅引发市场广泛争议,更让其被贴上“反向标杆”的标签,甚至有声音质疑,南方基金的操作水平连普通散户都不如。 南方基金集中赎回多只基金,金额超10亿 市值深研研究员发现,从Wind数据来看,南方基金在二季度对旗下多只基金展开赎回。 如南方全天候策略A在2025年6月6日被赎回,交易金额达15058.45万元,交易份额为10880.39万份;南方浩达稳健优选一年持有A于2025年6月4日被赎回,交易金额10366.45万元,交易份额9985.02万份;南方富瑞稳健养老目标一年…在2025年6月10日被赎回,交易金额9357.56万元,交易份额9302.68万份。 此外,南方宝恒A、南方富元稳健养老一年A、南方佳元6个月持有A等多只基金也在二季度不同时间点被赎回,涉及金额从数千万元到上亿元不等。整体统计下来,南方基金二季度主动赎回自家旗下基金的规模超10亿元,成为同期赎回自家基金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赎回的基金类型涵盖FOF产品、偏债类基金以及部分权益类基金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赎回操作中,2025年5月20日,南方基金旗下的南方旭元债券A发生大额赎回,公司不得不调整基金净值精度至小数点后第八位,以确保投资者利益不受份额净值小数点保留精度的不利影响。如此大规模且集中的赎回,在市场即将迎来反弹的节点上,显得格外突兀。 赎回时机“精准”踏空,操作水平遭质疑","text":"当A股市场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上证指数强势冲击3700点,创出十年来新高,各板块反弹行情一片火热,投资者们沉浸在市场上行的喜悦中时,南方基金却上演了一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反向操作”。 今年二季度,南方基金对旗下多只基金进行赎回,涉及金额超10亿元,而这些赎回操作恰恰发生在市场触底反弹前夕。 南方基金这一系列大规模赎回操作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基于对市场走势精准的逆向判断,认为市场即将下行所以提前赎回避险? 这般“精准踏空”的操作,不仅引发市场广泛争议,更让其被贴上“反向标杆”的标签,甚至有声音质疑,南方基金的操作水平连普通散户都不如。 南方基金集中赎回多只基金,金额超10亿 市值深研研究员发现,从Wind数据来看,南方基金在二季度对旗下多只基金展开赎回。 如南方全天候策略A在2025年6月6日被赎回,交易金额达15058.45万元,交易份额为10880.39万份;南方浩达稳健优选一年持有A于2025年6月4日被赎回,交易金额10366.45万元,交易份额9985.02万份;南方富瑞稳健养老目标一年…在2025年6月10日被赎回,交易金额9357.56万元,交易份额9302.68万份。 此外,南方宝恒A、南方富元稳健养老一年A、南方佳元6个月持有A等多只基金也在二季度不同时间点被赎回,涉及金额从数千万元到上亿元不等。整体统计下来,南方基金二季度主动赎回自家旗下基金的规模超10亿元,成为同期赎回自家基金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赎回的基金类型涵盖FOF产品、偏债类基金以及部分权益类基金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赎回操作中,2025年5月20日,南方基金旗下的南方旭元债券A发生大额赎回,公司不得不调整基金净值精度至小数点后第八位,以确保投资者利益不受份额净值小数点保留精度的不利影响。如此大规模且集中的赎回,在市场即将迎来反弹的节点上,显得格外突兀。 赎回时机“精准”踏空,操作水平遭质疑","images":[],"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69625028771952","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414,"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0,"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69622940414000,"gmtCreate":1755685174237,"gmtModify":1755685564192,"author":{"id":"4211446950922350","authorId":"4211446950922350","name":"市值深研社","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59b9f46563894dccef3889a49ce30f84","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211446950922350","authorIdStr":"4211446950922350"},"themes":[],"title":"医药女神葛兰被基民用脚投票?中欧医疗健康混合二季度份额被赎回超8亿份,基民信任承压","htmlText":"2025年第二季度,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基金交出了一份喜忧参半的成绩单。尽管短期净值增长跑赢基准,A、C两类份额分别实现5.80%和5.58%的涨幅,但核心数据暴露的问题不容忽视:已实现收益合计亏损超35亿元; 更值得警惕的是,基金份额赎回规模突破8亿份,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姿态,为这只医药主题基金的前景蒙上阴影。 二季度,中欧医疗健康混合A总申购份额为300,106,702.55份,总赎回份额为818,117,902.91份;混合C总申购份额为426,546,293.59份,总赎回份额为1,207,859,653.70份。赎回份额明显大于申购份额,反映出部分投资者在本季度选择离场。 账面盈利难掩真实亏损财务指标现“冰火两重天” 本季度基金财务数据呈现显著矛盾。A类份额已实现收益亏损17.66亿元,C类份额亏损17.77亿元,合计亏损达35.43亿元,意味着基金通过实际交易获得的收益为负,利息收入与投资收益未能覆盖成本及减值损失。 与之形成反差的是,A、C两类份额本期利润分别为8.79亿元和8.36亿元,合计17.15亿元。但细究盈利来源,并非来自真实交易兑现的收益,而是完全依赖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即持仓股票的账面浮盈。这种“纸上富贵”的盈利模式稳定性极差,一旦市场回调,利润随时可能蒸发。 期末数据显示,两类份额资产净值合计约308亿元,份额净值分别为1.6989元和1.6272元。但加权平均每份基金季度盈利仅0.0926元和0.0858元,在35亿元的已实现亏损面前,这样的盈利水平显得杯水车薪。 长期业绩持续低迷短期反弹难改颓势 尽管本季度基金短期表现优于业绩基准,但拉长周期看,颓势难以掩盖。过去三年,A类份额净值缩水38.93%,C类份额缩水40.40%,大幅跑输业绩比较基准;过去五年,两类份额跌幅分别达38.90%和41.30%,长期亏损幅度远超市场平均水平。 这","listText":"2025年第二季度,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基金交出了一份喜忧参半的成绩单。尽管短期净值增长跑赢基准,A、C两类份额分别实现5.80%和5.58%的涨幅,但核心数据暴露的问题不容忽视:已实现收益合计亏损超35亿元; 更值得警惕的是,基金份额赎回规模突破8亿份,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姿态,为这只医药主题基金的前景蒙上阴影。 二季度,中欧医疗健康混合A总申购份额为300,106,702.55份,总赎回份额为818,117,902.91份;混合C总申购份额为426,546,293.59份,总赎回份额为1,207,859,653.70份。赎回份额明显大于申购份额,反映出部分投资者在本季度选择离场。 账面盈利难掩真实亏损财务指标现“冰火两重天” 本季度基金财务数据呈现显著矛盾。A类份额已实现收益亏损17.66亿元,C类份额亏损17.77亿元,合计亏损达35.43亿元,意味着基金通过实际交易获得的收益为负,利息收入与投资收益未能覆盖成本及减值损失。 与之形成反差的是,A、C两类份额本期利润分别为8.79亿元和8.36亿元,合计17.15亿元。但细究盈利来源,并非来自真实交易兑现的收益,而是完全依赖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即持仓股票的账面浮盈。这种“纸上富贵”的盈利模式稳定性极差,一旦市场回调,利润随时可能蒸发。 期末数据显示,两类份额资产净值合计约308亿元,份额净值分别为1.6989元和1.6272元。但加权平均每份基金季度盈利仅0.0926元和0.0858元,在35亿元的已实现亏损面前,这样的盈利水平显得杯水车薪。 长期业绩持续低迷短期反弹难改颓势 尽管本季度基金短期表现优于业绩基准,但拉长周期看,颓势难以掩盖。过去三年,A类份额净值缩水38.93%,C类份额缩水40.40%,大幅跑输业绩比较基准;过去五年,两类份额跌幅分别达38.90%和41.30%,长期亏损幅度远超市场平均水平。 这","text":"2025年第二季度,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基金交出了一份喜忧参半的成绩单。尽管短期净值增长跑赢基准,A、C两类份额分别实现5.80%和5.58%的涨幅,但核心数据暴露的问题不容忽视:已实现收益合计亏损超35亿元; 更值得警惕的是,基金份额赎回规模突破8亿份,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姿态,为这只医药主题基金的前景蒙上阴影。 二季度,中欧医疗健康混合A总申购份额为300,106,702.55份,总赎回份额为818,117,902.91份;混合C总申购份额为426,546,293.59份,总赎回份额为1,207,859,653.70份。赎回份额明显大于申购份额,反映出部分投资者在本季度选择离场。 账面盈利难掩真实亏损财务指标现“冰火两重天” 本季度基金财务数据呈现显著矛盾。A类份额已实现收益亏损17.66亿元,C类份额亏损17.77亿元,合计亏损达35.43亿元,意味着基金通过实际交易获得的收益为负,利息收入与投资收益未能覆盖成本及减值损失。 与之形成反差的是,A、C两类份额本期利润分别为8.79亿元和8.36亿元,合计17.15亿元。但细究盈利来源,并非来自真实交易兑现的收益,而是完全依赖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即持仓股票的账面浮盈。这种“纸上富贵”的盈利模式稳定性极差,一旦市场回调,利润随时可能蒸发。 期末数据显示,两类份额资产净值合计约308亿元,份额净值分别为1.6989元和1.6272元。但加权平均每份基金季度盈利仅0.0926元和0.0858元,在35亿元的已实现亏损面前,这样的盈利水平显得杯水车薪。 长期业绩持续低迷短期反弹难改颓势 尽管本季度基金短期表现优于业绩基准,但拉长周期看,颓势难以掩盖。过去三年,A类份额净值缩水38.93%,C类份额缩水40.40%,大幅跑输业绩比较基准;过去五年,两类份额跌幅分别达38.90%和41.30%,长期亏损幅度远超市场平均水平。 这","images":[],"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69622940414000","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507,"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0,"langContent":"CN","totalScore":0}],"defaultTab":"following","isTTM":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