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首页
集团介绍
社区
资讯
行情
学堂
TigerAI
登录
注册
简洁价值派
去除噪音,洞察本质,只留价值
IP属地:上海
+关注
帖子 · 22
帖子 · 22
关注 · 0
关注 · 0
粉丝 · 0
粉丝 · 0
简洁价值派
简洁价值派
·
09-30 18:59
比尔·阿克曼的投资启示:如何从失败中赚到未来
导读: 这篇访谈的第一部分主要展现了比尔・阿克曼从少年时代到初入投资行业的成长轨迹,以及他对失败、复利与长期坚持的思考。 访谈伊始,阿克曼以自己17岁押上2000美元赌SAT成绩的经历揭示了他早期的冒险精神和自我驱动能力,也映射出他后来在投资中敢于承担风险的性格基础。 他强调,成功不仅依赖于聪明才智,更关键的是如何应对失败和不确定性——无论是事业上的投资失利,还是个人生活中的挫折。 阿克曼将这一理念延伸到实际投资中,分享了自己在潘兴广场遭遇巨额亏损、资金赎回压力以及个人生活挑战时,仍能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做法。他将复利思维从金融应用扩展到人生管理,强调通过持续的小幅改进应对困境,并指出“经历过失败的人更容易获得机会”。 访谈中还揭示了阿克曼早期进入投资行业的路径:在哈佛商学院发现缺乏正式投资课程后,他主动自学、组建两人投资俱乐部,并最终创办潘兴广场。 这段经历体现了他在面对资源有限与未知环境时,通过自主学习、实践和低成本尝试积累经验的能力。 总体来看,第一部分访谈不仅呈现了阿克曼个人经历,也为年轻人和投资者提供了重要启示:勇于尝试、正视失败、坚持长期积累,以及将复利思维应用于生活和事业,是应对不确定性和获得长期成功的核心策略。 以下是访谈正文: 主持人:我们原本准备了脚本和幻灯片,但比尔基本上把这些都抛在一边,说“有什么问题尽管问”。所以,今晚我们就大概按照这个思路开始。 这类活动刚开始时,我们通常会先让嘉宾回顾过去的经历,所以我想请你聊聊——屏幕上是你和惠特尼(Whitney,推测为比尔的家人)的照片——聊聊你和父亲打赌2000美元赌SAT分数的事。 比尔・阿克曼:好的。是这样,我从小就喜欢冒险。而且我父母不赞成给零花钱,所以我很早就开始尝试“创业”——比如自己想办法赚钱。等到要考SAT的时候,我已经攒了大概2000美元。 我跟我爸说,我SAT verbal(语言部分
看
8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比尔·阿克曼的投资启示:如何从失败中赚到未来
简洁价值派
简洁价值派
·
09-29 18:49
多空皆能:D1 Capital的投资逻辑全景
导读: 这篇访谈展示了D1 Capital创始人丹·桑德海姆对投资方法论、风险管理与行业趋势的深度思考。 不同于多数基金经理,他在多空策略上同样游刃有余——从最初因一份做空报告入行,到后来经历GameStop逼空的惨痛教训,他坦承风控才是投资生涯中最核心的课题。 访谈中,他强调:面对市场短期波动,要区分基本面变化与情绪噪音;前者需果断修正,后者则可能是加仓良机。 在资产配置层面,D1同时布局二级市场与私募股权,从早期投资SpaceX,到押注OpenAI、Anthropic等人工智能公司,他的逻辑始终是:寻找长期结构性趋势下的优质标的,以合理价格买入并让时间复利。相比单纯追求短期套利,他更关注如何在未来十到二十年的技术浪潮中占据先机。 访谈最后,他提到巴菲特式的思维转变——从“烟蒂股”到伟大企业——并提醒年轻投资者:情绪是最大的敌人,阅读与学习是最好的护城河。整体来看,这是一份兼具实操经验与战略远见的对冲基金思维全景图。 以下是访谈正文,有删减: 大卫:那么请介绍一下绿光资本具体做什么?它是一家价值投资机构,还是其他类型的投资机构? 丹:我们是价值投资机构,既做多也做空,同时也会进行宏观层面的大趋势投资。但我们的核心目标是:买入我们认为被低估、且会因价值回归而表现良好的资产;同时做空我们认为被高估的资产。 大卫:如果你要研究一只准备买入的股票或一家准备收购的公司,你通常会花多长时间? 丹:如果是我们从未研究过的公司,通常需要一些时间。多数公司我们过去都研究过;但若是全新的公司,通常需要我们大约3到4周来完成这类工作。 大卫:你们也会和CEO沟通一两次,对吗?那你们如何避免接触到内幕信息? 丹:是的,我们尽量与每一家我们投资的公司的CEO沟通,同时我们有合规把关。我们的总法律顾问会参与把控,而且大多数上市公司本身也很清楚哪些内容可以说、哪些不能说。 因此这不是一个大问题。 大卫
看
94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多空皆能:D1 Capital的投资逻辑全景
简洁价值派
简洁价值派
·
09-28 18:35
塔勒布:风险是虚构的,脆弱才是真实的(下)
导读: 这是一场思想锋利、充满挑战的演讲。塔勒布并没有从常规的“风险”谈起,而是从一个更根本的概念切入——脆弱与反脆弱。 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往往把“脆弱”的反义词理解为“强健”或“稳固”,但塔勒布指出,这并不准确。从数学与现实的角度看,真正的反义词是“反脆弱”:那些不仅不惧波动,反而从不确定性、压力和混乱中获益的事物。 在演讲中,他通过“易碎的香槟杯”“药物副作用”“跳楼高度与伤害效应”等直观例子,把抽象的“凸”“凹”“二阶效应”讲得通俗而生动。 他强调,脆弱性可以度量,而风险无法真正测量。这让听众开始重新思考:我们习惯追求稳定,但稳定往往意味着系统在逐步积累脆弱性。一旦遇到冲击,代价将远超预期。 塔勒布的核心观点在于:自然与有机体依赖波动而进化,剥夺波动就是剥夺生机。从猫到身体训练,从经济政策到企业经营,他将“反脆弱”推广到更广阔的领域。 听完这场演讲,你会发现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被颠覆:真正值得追求的不是稳定,而是如何让自己与系统在不确定性中变得更强大。 以下是全文的下半部分【上半部分点击:《塔勒布:风险是虚构的,脆弱才是真实的(上)》】: 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还有其他很多东西也需要承受压力。想要真正享受生活、感受到“活着”,就需要这些压力。举个例子,在撒哈拉沙漠待上一段时间之后,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液体能比一杯水更加美味。 所以,这就是生活中詹森不等式在起作用的一个例子。我们偶尔会意识到,骨骼需要压力刺激,但我们却没有把这种思路真正应用到生活的其他领域。 比如说,我们可能并不喜欢那种现代主义建筑、光滑的建筑风格——它们并不让人愉悦。相比之下,更加复杂、具有分形特征的东西才更适合人类。我现在看向窗外,有树木在那儿,它们丰富多样。而古人确实更喜欢这种复杂性。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去过巴塞罗那的高迪建筑。你一走进去,就像进入洞穴一般,里面细节丰富。我会感觉更加舒适——很明显,我的眼睛喜
看
34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塔勒布:风险是虚构的,脆弱才是真实的(下)
简洁价值派
简洁价值派
·
09-25
塔勒布:风险是虚构的,脆弱才是真实的(上)
导读: 这是一场思想锋利、充满挑战的演讲。塔勒布并没有从常规的“风险”谈起,而是从一个更根本的概念切入——脆弱与反脆弱。 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往往把“脆弱”的反义词理解为“强健”或“稳固”,但塔勒布指出,这并不准确。从数学与现实的角度看,真正的反义词是“反脆弱”:那些不仅不惧波动,反而从不确定性、压力和混乱中获益的事物。 在演讲中,他通过“易碎的香槟杯”“药物副作用”“跳楼高度与伤害效应”等直观例子,把抽象的“凸”“凹”“二阶效应”讲得通俗而生动。 他强调,脆弱性可以度量,而风险无法真正测量。这让听众开始重新思考:我们习惯追求稳定,但稳定往往意味着系统在逐步积累脆弱性。一旦遇到冲击,代价将远超预期。 塔勒布的核心观点在于:自然与有机体依赖波动而进化,剥夺波动就是剥夺生机。从猫到身体训练,从经济政策到企业经营,他将“反脆弱”推广到更广阔的领域。 听完这场演讲,你会发现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被颠覆:真正值得追求的不是稳定,而是如何让自己与系统在不确定性中变得更强大。 以下是全文的上半部分: 我会讲大约 20 到 25 分钟,实际上可能会拖到 30 分钟,然后我们会进入问答环节。但如果你对我说的话非常生气,不要犹豫,可以直接打断我。举手就行。如果你有严重的不同意见,分歧总是很好的。 这就是为什么演讲应该和书有所不同,因为在书里,作者很少会和自己争论,对吧。而在这里,你们可以提出分歧,而且分歧是非常受欢迎的。 好,那我们开始。如果你去问你的母亲或表亲,或者任何没听说过这本书的人,“fragile(脆弱)的反义词是什么?”你觉得他们会怎么回答? 观众:Robust(强健)。 塔勒布:强健。还有呢? 观众:Stout(结实)。 塔勒布:结实、耐用、坚固、适应性强、有韧性,还有什么? 好,但这些都不是。我们来看看精确的数学反义词。我不知道——你们在Google工作,这里“负数”的反义词是什么?是
看
114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塔勒布:风险是虚构的,脆弱才是真实的(上)
简洁价值派
简洁价值派
·
09-24
从老虎基金到对冲基金Coatue:拉丰的投资之旅
导读: 在华尔街的对冲基金世界中,菲利普·拉丰的名字几乎与“科技投资”划上等号。作为科技对冲基金Coatue的创始人兼CEO,他不仅出身“老虎基金”这一明星投资人摇篮,更以独特的背景和经历,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本次访谈中,他坦率回顾了自己从麻省理工到麦肯锡,再到误打误撞进入投资圈的曲折经历。 有趣的是,拉丰起初热爱计算机,却三次被苹果拒绝录用,但最终却通过投资苹果而收获巨额回报。他将这一经历归结为“韧性与机遇”,强调成功往往并非直线前进,而是通过不同路径抵达目标。 与此同时,他也提醒年轻人,职业规划要平衡“显而易见的选择”与“不走寻常路的尝试”,既要沉淀技能,也要勇于探索。 访谈中,拉丰还分享了自己在老虎基金师从朱利安·罗伯逊的点滴。他直言,进入Tiger并非完全靠实力,而是机缘与果敢并存:在有限的几分钟里,他直截了当表达了想做科技投资的意愿,从而获得宝贵机会。 这段经历,不仅塑造了他的投资理念,也奠定了Coatue的科技投资基因。 这是一场关于成长、机遇与选择的对话,也是一堂极具启发的投资人生课。 主持人:嗨,我是斯基普·瓦纳尼,OneWire公司的CEO,欢迎来到"开门见山"节目。 今天我们要去采访我的好朋友菲利普·拉丰,他是Coatue公司的创始人兼CEO,Coatue是华尔街最成功的以科技为导向的对冲基金之一。他是个很棒的人,真的精通业务。我们去看看他在忙些什么吧。 菲利普,我想你也是所谓的"老虎基金门下"出身,对吧?你真的很懂行。你有数学和科学背景。跟我们讲讲你的经历吧——首先,你当初为什么决定去麻省理工学院读书?你以为自己会进入金融行业吗?你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个位置的? 拉丰:在我16岁的时候,要么是因为我当时不够自信,要么是我父母不让我经常外出,所以我只能呆在家里,从而培养了对计算机的热爱。 这促使我后来去了麻省理工学院。在麻省理工的时候,我意识到有很多
看
147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从老虎基金到对冲基金Coatue:拉丰的投资之旅
简洁价值派
简洁价值派
·
09-23
彼得・蒂尔vs马克・安德森:如何看待真正的技术创新(下)
导读: 这篇访谈揭示了当代科技与投资思维的一场深刻辩论。彼得・蒂尔强调,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除计算机领域外,创新整体陷入停滞,能源、生物技术、交通、清洁能源等关键领域鲜有突破。他提出一个尖锐的观点:文化上的保守与监管束缚,让我们在“渐进主义”中丧失了对真正技术飞跃的追求。 对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大多数领域的资本回报率趋缓,真正值得下注的,仍是那些能带来指数级变革的少数赛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航天、生物医药等。 与之相对,马克・安德森则提醒人们不要忽视当下技术的价值。他以推特为例,指出“140字”不仅是娱乐消遣,更是一个“全球即时公共信息平台”,对商业、新闻、政治与文化均有深远影响。 从投资角度看,这意味着不要被“会飞的汽车”式的宏大叙事所迷惑,而忽视了看似微小却具平台效应的技术突破。历史上,电话、互联网、汽车都曾被低估,如今信息通信的广泛渗透,正为未来几十年的产业创新提供底层支撑。 对投资者而言,这场对话的价值在于两层:一是警惕“创新停滞”的宏观背景下,需谨慎甄别哪些行业具备真正的资本积累与增长潜力;二是保持开放心态,不要低估当下看似“琐碎”的技术,其背后可能孕育着跨越时代的巨大机会。 以下是访谈正文,【本文截取最后一部分,第一部分请点击:彼得・蒂尔vs马克・安德森:如何看待真正的技术创新(上),第二部分请点击:彼得・蒂尔vs马克・安德森:如何看待真正的技术创新(中)】: 主持人:我想问问你们两位,先从马克开始:需要什么样的证据,才能让你相信自己的观点是对的,或者是错的? 马克:我的答案分三点——两点是量化指标,一点是无形指标。 先说量化指标,这其实和“如何衡量创新”的答案是一致的。在宏观层面,我认为有两个相关指标: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投入指标是全球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毕竟创新的“原材料”就是创新者本身。 长期来看,我认为这是个不错的参考指标,虽然它也存在问题,
看
167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彼得・蒂尔vs马克・安德森:如何看待真正的技术创新(下)
简洁价值派
简洁价值派
·
09-22
彼得·蒂尔vs马克·安德森:如何看待真正的技术创新(中)
导读: 这篇访谈揭示了当代科技与投资思维的一场深刻辩论。彼得・蒂尔强调,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除计算机领域外,创新整体陷入停滞,能源、生物技术、交通、清洁能源等关键领域鲜有突破。他提出一个尖锐的观点:文化上的保守与监管束缚,让我们在“渐进主义”中丧失了对真正技术飞跃的追求。 对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大多数领域的资本回报率趋缓,真正值得下注的,仍是那些能带来指数级变革的少数赛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航天、生物医药等。 与之相对,马克・安德森则提醒人们不要忽视当下技术的价值。他以推特为例,指出“140字”不仅是娱乐消遣,更是一个“全球即时公共信息平台”,对商业、新闻、政治与文化均有深远影响。 从投资角度看,这意味着不要被“会飞的汽车”式的宏大叙事所迷惑,而忽视了看似微小却具平台效应的技术突破。历史上,电话、互联网、汽车都曾被低估,如今信息通信的广泛渗透,正为未来几十年的产业创新提供底层支撑。 对投资者而言,这场对话的价值在于两层:一是警惕“创新停滞”的宏观背景下,需谨慎甄别哪些行业具备真正的资本积累与增长潜力;二是保持开放心态,不要低估当下看似“琐碎”的技术,其背后可能孕育着跨越时代的巨大机会。 以下是访谈正文,【本文截取中间一部分,第一部分请点击:
彼得・蒂尔vs马克・安德森:如何看待真正的技术创新(上)
】: 主持人:彼得、马克,你们提到了两个我报道创新话题时经常听到的观点: 第一,“都是政府的错”——比如能源领域没有创新,马克认为是政府干预造成的; 第二,“技术终将拯救一切”——别担心,现在看起来不好,但三五年内就会有新技术出现。 比如雷・库兹韦尔、乔治・吉尔德(George Gilder)都认为,生物信息学等技术迟早会解决彼得
看
29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彼得·蒂尔vs马克·安德森:如何看待真正的技术创新(中)
简洁价值派
简洁价值派
·
09-19
彼得・蒂尔vs马克・安德森:如何看待真正的技术创新(上)
导读: 这篇访谈揭示了当代科技与投资思维的一场深刻辩论。彼得・蒂尔强调,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除计算机领域外,创新整体陷入停滞,能源、生物技术、交通、清洁能源等关键领域鲜有突破。他提出一个尖锐的观点:文化上的保守与监管束缚,让我们在“渐进主义”中丧失了对真正技术飞跃的追求。 对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大多数领域的资本回报率趋缓,真正值得下注的,仍是那些能带来指数级变革的少数赛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航天、生物医药等。 与之相对,马克・安德森则提醒人们不要忽视当下技术的价值。他以推特为例,指出“140字”不仅是娱乐消遣,更是一个“全球即时公共信息平台”,对商业、新闻、政治与文化均有深远影响。 从投资角度看,这意味着不要被“会飞的汽车”式的宏大叙事所迷惑,而忽视了看似微小却具平台效应的技术突破。历史上,电话、互联网、汽车都曾被低估,如今信息通信的广泛渗透,正为未来几十年的产业创新提供底层支撑。 对投资者而言,这场对话的价值在于两层:一是警惕“创新停滞”的宏观背景下,需谨慎甄别哪些行业具备真正的资本积累与增长潜力;二是保持开放心态,不要低估当下看似“琐碎”的技术,其背后可能孕育着跨越时代的巨大机会。 以下是访谈正文(本文截取上半部分): 主持人:那么彼得,您愿意先开场吗? 彼得:好的。马克和我是多年的好友,我认为我们在很多问题上看法一致。我们都认同技术是好东西,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也都认为技术是未来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更高阶段的关键制约因素。 但首先,我想先反驳一下主持人的观点——(这个观点)很有意思。而且我在想,或许当下我和马克的这种视角,其实是相当小众的;或许现在大多数人已不再将技术视为本质上有益的事物。 我认为,若要思考为何我们的文化和社会对技术存在如此多的敌意,我想提出一个解释:技术并未完全兑现它曾许下的承诺。要知道,一部苹果iPhone的运算能力,堪比阿波罗登月计划时期的计
看
112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彼得・蒂尔vs马克・安德森:如何看待真正的技术创新(上)
简洁价值派
简洁价值派
·
09-18
比尔・米勒:价值投资的真义,不是看会计利润
导读: 在投资界,比尔・米勒常常以“逆向者”与“真正的价值投资者”著称。他不仅连续 15 年跑赢标普 500 指数,还对“主动管理”与“价值投资”给出了与传统不同的诠释。 本次访谈由康苏埃洛・麦克主持,米勒系统阐释了自己的投资哲学与方法。 米勒首先强调,真正的主动管理必须拥有“高主动份额”,即敢于在持仓上显著偏离基准,而不是受制于板块比例或形式化的风险约束。他管理的基金,常常会对某个行业进行成倍超配,只要法律允许,就要把灵活性用到极致。 在价值投资的定义上,米勒拒绝局限于账面价值,而是聚焦于企业能否长期创造“经济价值”。他指出,亚马逊就是最典型的案例:尽管长期在会计利润上不突出,但其在现金流与产业规模上的积累,塑造了巨大的长期价值。类似的逻辑,他也用来观察航空业从“毁灭资本”到“创造资本”的转型机遇。 访谈的后半段,米勒分享了对未来的下注。他看好合成生物学企业英特克森(Intrexon),认为其改写 DNA 的能力可能重塑农业、医疗与消费品市场。而在“所有人都该持有的股票”这一问题上,他毫不犹豫地推荐亚马逊,强调其在零售和云计算中的巨大潜力。 整篇访谈不仅展示了米勒的逆向眼光,更折射出投资的本质:寻找真正能创造长期现金流和经济价值的企业。对投资者而言,这是一次对“主动”“价值”与“未来”更深层次的思考。 以下是访谈正文: 康苏埃洛・麦克:“真正的主动管理”而言意味着什么? 比尔・米勒:主动管理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最常见的就是费用比被动管理高。所以,如果你要选择主动管理型基金经理,必须确保他是“真正的主动管理者”——也就是说,他们在持仓权重、相对于基准的仓位规模方面,运作时相对不受限制。 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高主动份额”。我管理的基金,主动份额平均约为100%——也就是说,持仓配置尽可能偏离基准指数。 比如,我们不会受“必须覆盖市场所有板块”或“金融板块超配不得超过20%”这类
看
265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比尔・米勒:价值投资的真义,不是看会计利润
简洁价值派
简洁价值派
·
09-17
Point72的秘密:热情、好奇与自律
导读: 在对冲基金的世界里,规模与业绩的平衡始终是一道难题。Point72创始人Steve Cohen在这次访谈中,坦率分享了自己从几十亿到360亿美元管理规模的成长心路。他强调的一点格外值得投资者借鉴:成功从来不是“到达一个山顶”,而是不断重新出发、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Cohen的投资哲学并非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更深层次的“人性与组织”问题。他谈到,优秀的投资者必须具备三种核心素质:对市场的热情、持续学习的好奇心,以及日复一日的自律。 这让人联想到运动员的日常:无论成绩如何,他们都在不断调整训练方法,追求更高水平。投资亦是如此,差别往往不在认知本身,而在于是否能持续把正确的事做到极致。 在Cohen的描述中,Point72的文化是“绩效导向”与“人才培养”的结合。他不相信单一的投资方式,而是推崇多元化和自我定位:投资者要清楚自己最擅长的“球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长期优势。这种“模式识别”与“自知之明”的结合,正是顶级投资者能长期穿越周期的原因。 对读者而言,这场访谈不仅展示了一家对冲基金如何扩张,更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在动态市场中持续进化的范本:拥抱变化、保持好奇、锻炼自律,才可能真正立足长久。 以下是访谈正文: 主持人:现在是2024年夏天,公司目前管理的资产接近360亿美元,拥有数百个独立团队。回顾这段历程,是什么推动你不断前进?沿途你做过哪些关键决策? Steve Cohen:首先,必须要有前瞻性思维。我不喜欢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我以前总让管理团队感到“抓狂”,因为即便我们一年业绩很好,我还是不满足。 我知道,要维持现有的成功,就必须做出改变;坦白说,如果没有这种理念,我们根本不可能达到360亿美元的管理规模。 我常把这个过程比作登山:你爬上一座山顶,但山顶上什么都没有,真的什么都没有。所以你必须重新出发,设定更大的目标。你要思考:“我们现在处于这个阶段,如果想继续成
看
167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Point72的秘密:热情、好奇与自律
加载更多
暂无关注
热议股票
{"i18n":{"language":"zh_CN"},"isCurrentUser":false,"userPageInfo":{"id":"4219201948117632","uuid":"4219201948117632","gmtCreate":1756098750684,"gmtModify":1756110800405,"name":"简洁价值派","pinyin":"jjjzpjianjiejiazhipai","introduction":"","introductionEn":null,"signature":"去除噪音,洞察本质,只留价值","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6b255cfb3be22357f4af03f891c3b62","hat":null,"hatId":null,"hatName":null,"vip":1,"status":2,"fanSize":1,"headSize":0,"tweetSize":22,"questionSize":0,"limitLevel":999,"accountStatus":1,"level":{"id":0,"name":"","nameTw":"","represent":"","factor":"","iconColor":"","bgColor":""},"themeCounts":0,"badgeCounts":0,"badges":[],"moderator":false,"superModerator":false,"manageSymbols":null,"badgeLevel":null,"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favoriteSize":0,"symbols":null,"coverImage":null,"realNameVerified":null,"userBadges":[],"userBadgeCount":0,"currentWearingBadge":null,"individualDisplayBadges":null,"crmLevel":1,"crmLevelSwitch":0,"location":"上海","starInvestorFollowerNum":0,"starInvestorFlag":false,"starInvestorOrderShareNum":0,"subscribeStarInvestorNum":0,"ror":null,"winRationPercentage":null,"showRor":false,"investmentPhilosophy":null,"starInvestorSubscribeFlag":false},"page":1,"watchlist":null,"tweetList":[{"id":484152784134824,"gmtCreate":1759229950155,"gmtModify":1759237772356,"author":{"id":"4219201948117632","authorId":"4219201948117632","name":"简洁价值派","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6b255cfb3be22357f4af03f891c3b62","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219201948117632","authorIdStr":"4219201948117632"},"themes":[],"title":"比尔·阿克曼的投资启示:如何从失败中赚到未来","htmlText":"导读: 这篇访谈的第一部分主要展现了比尔・阿克曼从少年时代到初入投资行业的成长轨迹,以及他对失败、复利与长期坚持的思考。 访谈伊始,阿克曼以自己17岁押上2000美元赌SAT成绩的经历揭示了他早期的冒险精神和自我驱动能力,也映射出他后来在投资中敢于承担风险的性格基础。 他强调,成功不仅依赖于聪明才智,更关键的是如何应对失败和不确定性——无论是事业上的投资失利,还是个人生活中的挫折。 阿克曼将这一理念延伸到实际投资中,分享了自己在潘兴广场遭遇巨额亏损、资金赎回压力以及个人生活挑战时,仍能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做法。他将复利思维从金融应用扩展到人生管理,强调通过持续的小幅改进应对困境,并指出“经历过失败的人更容易获得机会”。 访谈中还揭示了阿克曼早期进入投资行业的路径:在哈佛商学院发现缺乏正式投资课程后,他主动自学、组建两人投资俱乐部,并最终创办潘兴广场。 这段经历体现了他在面对资源有限与未知环境时,通过自主学习、实践和低成本尝试积累经验的能力。 总体来看,第一部分访谈不仅呈现了阿克曼个人经历,也为年轻人和投资者提供了重要启示:勇于尝试、正视失败、坚持长期积累,以及将复利思维应用于生活和事业,是应对不确定性和获得长期成功的核心策略。 以下是访谈正文: 主持人:我们原本准备了脚本和幻灯片,但比尔基本上把这些都抛在一边,说“有什么问题尽管问”。所以,今晚我们就大概按照这个思路开始。 这类活动刚开始时,我们通常会先让嘉宾回顾过去的经历,所以我想请你聊聊——屏幕上是你和惠特尼(Whitney,推测为比尔的家人)的照片——聊聊你和父亲打赌2000美元赌SAT分数的事。 比尔・阿克曼:好的。是这样,我从小就喜欢冒险。而且我父母不赞成给零花钱,所以我很早就开始尝试“创业”——比如自己想办法赚钱。等到要考SAT的时候,我已经攒了大概2000美元。 我跟我爸说,我SAT verbal(语言部分","listText":"导读: 这篇访谈的第一部分主要展现了比尔・阿克曼从少年时代到初入投资行业的成长轨迹,以及他对失败、复利与长期坚持的思考。 访谈伊始,阿克曼以自己17岁押上2000美元赌SAT成绩的经历揭示了他早期的冒险精神和自我驱动能力,也映射出他后来在投资中敢于承担风险的性格基础。 他强调,成功不仅依赖于聪明才智,更关键的是如何应对失败和不确定性——无论是事业上的投资失利,还是个人生活中的挫折。 阿克曼将这一理念延伸到实际投资中,分享了自己在潘兴广场遭遇巨额亏损、资金赎回压力以及个人生活挑战时,仍能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做法。他将复利思维从金融应用扩展到人生管理,强调通过持续的小幅改进应对困境,并指出“经历过失败的人更容易获得机会”。 访谈中还揭示了阿克曼早期进入投资行业的路径:在哈佛商学院发现缺乏正式投资课程后,他主动自学、组建两人投资俱乐部,并最终创办潘兴广场。 这段经历体现了他在面对资源有限与未知环境时,通过自主学习、实践和低成本尝试积累经验的能力。 总体来看,第一部分访谈不仅呈现了阿克曼个人经历,也为年轻人和投资者提供了重要启示:勇于尝试、正视失败、坚持长期积累,以及将复利思维应用于生活和事业,是应对不确定性和获得长期成功的核心策略。 以下是访谈正文: 主持人:我们原本准备了脚本和幻灯片,但比尔基本上把这些都抛在一边,说“有什么问题尽管问”。所以,今晚我们就大概按照这个思路开始。 这类活动刚开始时,我们通常会先让嘉宾回顾过去的经历,所以我想请你聊聊——屏幕上是你和惠特尼(Whitney,推测为比尔的家人)的照片——聊聊你和父亲打赌2000美元赌SAT分数的事。 比尔・阿克曼:好的。是这样,我从小就喜欢冒险。而且我父母不赞成给零花钱,所以我很早就开始尝试“创业”——比如自己想办法赚钱。等到要考SAT的时候,我已经攒了大概2000美元。 我跟我爸说,我SAT verbal(语言部分","text":"导读: 这篇访谈的第一部分主要展现了比尔・阿克曼从少年时代到初入投资行业的成长轨迹,以及他对失败、复利与长期坚持的思考。 访谈伊始,阿克曼以自己17岁押上2000美元赌SAT成绩的经历揭示了他早期的冒险精神和自我驱动能力,也映射出他后来在投资中敢于承担风险的性格基础。 他强调,成功不仅依赖于聪明才智,更关键的是如何应对失败和不确定性——无论是事业上的投资失利,还是个人生活中的挫折。 阿克曼将这一理念延伸到实际投资中,分享了自己在潘兴广场遭遇巨额亏损、资金赎回压力以及个人生活挑战时,仍能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做法。他将复利思维从金融应用扩展到人生管理,强调通过持续的小幅改进应对困境,并指出“经历过失败的人更容易获得机会”。 访谈中还揭示了阿克曼早期进入投资行业的路径:在哈佛商学院发现缺乏正式投资课程后,他主动自学、组建两人投资俱乐部,并最终创办潘兴广场。 这段经历体现了他在面对资源有限与未知环境时,通过自主学习、实践和低成本尝试积累经验的能力。 总体来看,第一部分访谈不仅呈现了阿克曼个人经历,也为年轻人和投资者提供了重要启示:勇于尝试、正视失败、坚持长期积累,以及将复利思维应用于生活和事业,是应对不确定性和获得长期成功的核心策略。 以下是访谈正文: 主持人:我们原本准备了脚本和幻灯片,但比尔基本上把这些都抛在一边,说“有什么问题尽管问”。所以,今晚我们就大概按照这个思路开始。 这类活动刚开始时,我们通常会先让嘉宾回顾过去的经历,所以我想请你聊聊——屏幕上是你和惠特尼(Whitney,推测为比尔的家人)的照片——聊聊你和父亲打赌2000美元赌SAT分数的事。 比尔・阿克曼:好的。是这样,我从小就喜欢冒险。而且我父母不赞成给零花钱,所以我很早就开始尝试“创业”——比如自己想办法赚钱。等到要考SAT的时候,我已经攒了大概2000美元。 我跟我爸说,我SAT verbal(语言部分","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798bd4e06475f0a0fd41af9c46981e68","width":"1080","height":"719"}],"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84152784134824","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8,"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83795931165008,"gmtCreate":1759142942193,"gmtModify":1759151155779,"author":{"id":"4219201948117632","authorId":"4219201948117632","name":"简洁价值派","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6b255cfb3be22357f4af03f891c3b62","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219201948117632","authorIdStr":"4219201948117632"},"themes":[],"title":"多空皆能:D1 Capital的投资逻辑全景","htmlText":"导读: 这篇访谈展示了D1 Capital创始人丹·桑德海姆对投资方法论、风险管理与行业趋势的深度思考。 不同于多数基金经理,他在多空策略上同样游刃有余——从最初因一份做空报告入行,到后来经历GameStop逼空的惨痛教训,他坦承风控才是投资生涯中最核心的课题。 访谈中,他强调:面对市场短期波动,要区分基本面变化与情绪噪音;前者需果断修正,后者则可能是加仓良机。 在资产配置层面,D1同时布局二级市场与私募股权,从早期投资SpaceX,到押注OpenAI、Anthropic等人工智能公司,他的逻辑始终是:寻找长期结构性趋势下的优质标的,以合理价格买入并让时间复利。相比单纯追求短期套利,他更关注如何在未来十到二十年的技术浪潮中占据先机。 访谈最后,他提到巴菲特式的思维转变——从“烟蒂股”到伟大企业——并提醒年轻投资者:情绪是最大的敌人,阅读与学习是最好的护城河。整体来看,这是一份兼具实操经验与战略远见的对冲基金思维全景图。 以下是访谈正文,有删减: 大卫:那么请介绍一下绿光资本具体做什么?它是一家价值投资机构,还是其他类型的投资机构? 丹:我们是价值投资机构,既做多也做空,同时也会进行宏观层面的大趋势投资。但我们的核心目标是:买入我们认为被低估、且会因价值回归而表现良好的资产;同时做空我们认为被高估的资产。 大卫:如果你要研究一只准备买入的股票或一家准备收购的公司,你通常会花多长时间? 丹:如果是我们从未研究过的公司,通常需要一些时间。多数公司我们过去都研究过;但若是全新的公司,通常需要我们大约3到4周来完成这类工作。 大卫:你们也会和CEO沟通一两次,对吗?那你们如何避免接触到内幕信息? 丹:是的,我们尽量与每一家我们投资的公司的CEO沟通,同时我们有合规把关。我们的总法律顾问会参与把控,而且大多数上市公司本身也很清楚哪些内容可以说、哪些不能说。 因此这不是一个大问题。 大卫","listText":"导读: 这篇访谈展示了D1 Capital创始人丹·桑德海姆对投资方法论、风险管理与行业趋势的深度思考。 不同于多数基金经理,他在多空策略上同样游刃有余——从最初因一份做空报告入行,到后来经历GameStop逼空的惨痛教训,他坦承风控才是投资生涯中最核心的课题。 访谈中,他强调:面对市场短期波动,要区分基本面变化与情绪噪音;前者需果断修正,后者则可能是加仓良机。 在资产配置层面,D1同时布局二级市场与私募股权,从早期投资SpaceX,到押注OpenAI、Anthropic等人工智能公司,他的逻辑始终是:寻找长期结构性趋势下的优质标的,以合理价格买入并让时间复利。相比单纯追求短期套利,他更关注如何在未来十到二十年的技术浪潮中占据先机。 访谈最后,他提到巴菲特式的思维转变——从“烟蒂股”到伟大企业——并提醒年轻投资者:情绪是最大的敌人,阅读与学习是最好的护城河。整体来看,这是一份兼具实操经验与战略远见的对冲基金思维全景图。 以下是访谈正文,有删减: 大卫:那么请介绍一下绿光资本具体做什么?它是一家价值投资机构,还是其他类型的投资机构? 丹:我们是价值投资机构,既做多也做空,同时也会进行宏观层面的大趋势投资。但我们的核心目标是:买入我们认为被低估、且会因价值回归而表现良好的资产;同时做空我们认为被高估的资产。 大卫:如果你要研究一只准备买入的股票或一家准备收购的公司,你通常会花多长时间? 丹:如果是我们从未研究过的公司,通常需要一些时间。多数公司我们过去都研究过;但若是全新的公司,通常需要我们大约3到4周来完成这类工作。 大卫:你们也会和CEO沟通一两次,对吗?那你们如何避免接触到内幕信息? 丹:是的,我们尽量与每一家我们投资的公司的CEO沟通,同时我们有合规把关。我们的总法律顾问会参与把控,而且大多数上市公司本身也很清楚哪些内容可以说、哪些不能说。 因此这不是一个大问题。 大卫","text":"导读: 这篇访谈展示了D1 Capital创始人丹·桑德海姆对投资方法论、风险管理与行业趋势的深度思考。 不同于多数基金经理,他在多空策略上同样游刃有余——从最初因一份做空报告入行,到后来经历GameStop逼空的惨痛教训,他坦承风控才是投资生涯中最核心的课题。 访谈中,他强调:面对市场短期波动,要区分基本面变化与情绪噪音;前者需果断修正,后者则可能是加仓良机。 在资产配置层面,D1同时布局二级市场与私募股权,从早期投资SpaceX,到押注OpenAI、Anthropic等人工智能公司,他的逻辑始终是:寻找长期结构性趋势下的优质标的,以合理价格买入并让时间复利。相比单纯追求短期套利,他更关注如何在未来十到二十年的技术浪潮中占据先机。 访谈最后,他提到巴菲特式的思维转变——从“烟蒂股”到伟大企业——并提醒年轻投资者:情绪是最大的敌人,阅读与学习是最好的护城河。整体来看,这是一份兼具实操经验与战略远见的对冲基金思维全景图。 以下是访谈正文,有删减: 大卫:那么请介绍一下绿光资本具体做什么?它是一家价值投资机构,还是其他类型的投资机构? 丹:我们是价值投资机构,既做多也做空,同时也会进行宏观层面的大趋势投资。但我们的核心目标是:买入我们认为被低估、且会因价值回归而表现良好的资产;同时做空我们认为被高估的资产。 大卫:如果你要研究一只准备买入的股票或一家准备收购的公司,你通常会花多长时间? 丹:如果是我们从未研究过的公司,通常需要一些时间。多数公司我们过去都研究过;但若是全新的公司,通常需要我们大约3到4周来完成这类工作。 大卫:你们也会和CEO沟通一两次,对吗?那你们如何避免接触到内幕信息? 丹:是的,我们尽量与每一家我们投资的公司的CEO沟通,同时我们有合规把关。我们的总法律顾问会参与把控,而且大多数上市公司本身也很清楚哪些内容可以说、哪些不能说。 因此这不是一个大问题。 大卫","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2d69e2de97d5acd9891197357cf89909","width":"1080","height":"670"}],"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83795931165008","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94,"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83439782306168,"gmtCreate":1759055756067,"gmtModify":1759109011948,"author":{"id":"4219201948117632","authorId":"4219201948117632","name":"简洁价值派","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6b255cfb3be22357f4af03f891c3b62","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219201948117632","authorIdStr":"4219201948117632"},"themes":[],"title":"塔勒布:风险是虚构的,脆弱才是真实的(下)","htmlText":"导读: 这是一场思想锋利、充满挑战的演讲。塔勒布并没有从常规的“风险”谈起,而是从一个更根本的概念切入——脆弱与反脆弱。 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往往把“脆弱”的反义词理解为“强健”或“稳固”,但塔勒布指出,这并不准确。从数学与现实的角度看,真正的反义词是“反脆弱”:那些不仅不惧波动,反而从不确定性、压力和混乱中获益的事物。 在演讲中,他通过“易碎的香槟杯”“药物副作用”“跳楼高度与伤害效应”等直观例子,把抽象的“凸”“凹”“二阶效应”讲得通俗而生动。 他强调,脆弱性可以度量,而风险无法真正测量。这让听众开始重新思考:我们习惯追求稳定,但稳定往往意味着系统在逐步积累脆弱性。一旦遇到冲击,代价将远超预期。 塔勒布的核心观点在于:自然与有机体依赖波动而进化,剥夺波动就是剥夺生机。从猫到身体训练,从经济政策到企业经营,他将“反脆弱”推广到更广阔的领域。 听完这场演讲,你会发现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被颠覆:真正值得追求的不是稳定,而是如何让自己与系统在不确定性中变得更强大。 以下是全文的下半部分【上半部分点击:《塔勒布:风险是虚构的,脆弱才是真实的(上)》】: 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还有其他很多东西也需要承受压力。想要真正享受生活、感受到“活着”,就需要这些压力。举个例子,在撒哈拉沙漠待上一段时间之后,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液体能比一杯水更加美味。 所以,这就是生活中詹森不等式在起作用的一个例子。我们偶尔会意识到,骨骼需要压力刺激,但我们却没有把这种思路真正应用到生活的其他领域。 比如说,我们可能并不喜欢那种现代主义建筑、光滑的建筑风格——它们并不让人愉悦。相比之下,更加复杂、具有分形特征的东西才更适合人类。我现在看向窗外,有树木在那儿,它们丰富多样。而古人确实更喜欢这种复杂性。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去过巴塞罗那的高迪建筑。你一走进去,就像进入洞穴一般,里面细节丰富。我会感觉更加舒适——很明显,我的眼睛喜","listText":"导读: 这是一场思想锋利、充满挑战的演讲。塔勒布并没有从常规的“风险”谈起,而是从一个更根本的概念切入——脆弱与反脆弱。 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往往把“脆弱”的反义词理解为“强健”或“稳固”,但塔勒布指出,这并不准确。从数学与现实的角度看,真正的反义词是“反脆弱”:那些不仅不惧波动,反而从不确定性、压力和混乱中获益的事物。 在演讲中,他通过“易碎的香槟杯”“药物副作用”“跳楼高度与伤害效应”等直观例子,把抽象的“凸”“凹”“二阶效应”讲得通俗而生动。 他强调,脆弱性可以度量,而风险无法真正测量。这让听众开始重新思考:我们习惯追求稳定,但稳定往往意味着系统在逐步积累脆弱性。一旦遇到冲击,代价将远超预期。 塔勒布的核心观点在于:自然与有机体依赖波动而进化,剥夺波动就是剥夺生机。从猫到身体训练,从经济政策到企业经营,他将“反脆弱”推广到更广阔的领域。 听完这场演讲,你会发现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被颠覆:真正值得追求的不是稳定,而是如何让自己与系统在不确定性中变得更强大。 以下是全文的下半部分【上半部分点击:《塔勒布:风险是虚构的,脆弱才是真实的(上)》】: 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还有其他很多东西也需要承受压力。想要真正享受生活、感受到“活着”,就需要这些压力。举个例子,在撒哈拉沙漠待上一段时间之后,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液体能比一杯水更加美味。 所以,这就是生活中詹森不等式在起作用的一个例子。我们偶尔会意识到,骨骼需要压力刺激,但我们却没有把这种思路真正应用到生活的其他领域。 比如说,我们可能并不喜欢那种现代主义建筑、光滑的建筑风格——它们并不让人愉悦。相比之下,更加复杂、具有分形特征的东西才更适合人类。我现在看向窗外,有树木在那儿,它们丰富多样。而古人确实更喜欢这种复杂性。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去过巴塞罗那的高迪建筑。你一走进去,就像进入洞穴一般,里面细节丰富。我会感觉更加舒适——很明显,我的眼睛喜","text":"导读: 这是一场思想锋利、充满挑战的演讲。塔勒布并没有从常规的“风险”谈起,而是从一个更根本的概念切入——脆弱与反脆弱。 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往往把“脆弱”的反义词理解为“强健”或“稳固”,但塔勒布指出,这并不准确。从数学与现实的角度看,真正的反义词是“反脆弱”:那些不仅不惧波动,反而从不确定性、压力和混乱中获益的事物。 在演讲中,他通过“易碎的香槟杯”“药物副作用”“跳楼高度与伤害效应”等直观例子,把抽象的“凸”“凹”“二阶效应”讲得通俗而生动。 他强调,脆弱性可以度量,而风险无法真正测量。这让听众开始重新思考:我们习惯追求稳定,但稳定往往意味着系统在逐步积累脆弱性。一旦遇到冲击,代价将远超预期。 塔勒布的核心观点在于:自然与有机体依赖波动而进化,剥夺波动就是剥夺生机。从猫到身体训练,从经济政策到企业经营,他将“反脆弱”推广到更广阔的领域。 听完这场演讲,你会发现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被颠覆:真正值得追求的不是稳定,而是如何让自己与系统在不确定性中变得更强大。 以下是全文的下半部分【上半部分点击:《塔勒布:风险是虚构的,脆弱才是真实的(上)》】: 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还有其他很多东西也需要承受压力。想要真正享受生活、感受到“活着”,就需要这些压力。举个例子,在撒哈拉沙漠待上一段时间之后,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液体能比一杯水更加美味。 所以,这就是生活中詹森不等式在起作用的一个例子。我们偶尔会意识到,骨骼需要压力刺激,但我们却没有把这种思路真正应用到生活的其他领域。 比如说,我们可能并不喜欢那种现代主义建筑、光滑的建筑风格——它们并不让人愉悦。相比之下,更加复杂、具有分形特征的东西才更适合人类。我现在看向窗外,有树木在那儿,它们丰富多样。而古人确实更喜欢这种复杂性。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去过巴塞罗那的高迪建筑。你一走进去,就像进入洞穴一般,里面细节丰富。我会感觉更加舒适——很明显,我的眼睛喜","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cb200abef95c8a005b6edffb67ca014a","width":"800","height":"533"}],"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83439782306168","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34,"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82380216529712,"gmtCreate":1758797500476,"gmtModify":1758805506359,"author":{"id":"4219201948117632","authorId":"4219201948117632","name":"简洁价值派","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6b255cfb3be22357f4af03f891c3b62","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219201948117632","authorIdStr":"4219201948117632"},"themes":[],"title":"塔勒布:风险是虚构的,脆弱才是真实的(上)","htmlText":"导读: 这是一场思想锋利、充满挑战的演讲。塔勒布并没有从常规的“风险”谈起,而是从一个更根本的概念切入——脆弱与反脆弱。 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往往把“脆弱”的反义词理解为“强健”或“稳固”,但塔勒布指出,这并不准确。从数学与现实的角度看,真正的反义词是“反脆弱”:那些不仅不惧波动,反而从不确定性、压力和混乱中获益的事物。 在演讲中,他通过“易碎的香槟杯”“药物副作用”“跳楼高度与伤害效应”等直观例子,把抽象的“凸”“凹”“二阶效应”讲得通俗而生动。 他强调,脆弱性可以度量,而风险无法真正测量。这让听众开始重新思考:我们习惯追求稳定,但稳定往往意味着系统在逐步积累脆弱性。一旦遇到冲击,代价将远超预期。 塔勒布的核心观点在于:自然与有机体依赖波动而进化,剥夺波动就是剥夺生机。从猫到身体训练,从经济政策到企业经营,他将“反脆弱”推广到更广阔的领域。 听完这场演讲,你会发现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被颠覆:真正值得追求的不是稳定,而是如何让自己与系统在不确定性中变得更强大。 以下是全文的上半部分: 我会讲大约 20 到 25 分钟,实际上可能会拖到 30 分钟,然后我们会进入问答环节。但如果你对我说的话非常生气,不要犹豫,可以直接打断我。举手就行。如果你有严重的不同意见,分歧总是很好的。 这就是为什么演讲应该和书有所不同,因为在书里,作者很少会和自己争论,对吧。而在这里,你们可以提出分歧,而且分歧是非常受欢迎的。 好,那我们开始。如果你去问你的母亲或表亲,或者任何没听说过这本书的人,“fragile(脆弱)的反义词是什么?”你觉得他们会怎么回答? 观众:Robust(强健)。 塔勒布:强健。还有呢? 观众:Stout(结实)。 塔勒布:结实、耐用、坚固、适应性强、有韧性,还有什么? 好,但这些都不是。我们来看看精确的数学反义词。我不知道——你们在Google工作,这里“负数”的反义词是什么?是","listText":"导读: 这是一场思想锋利、充满挑战的演讲。塔勒布并没有从常规的“风险”谈起,而是从一个更根本的概念切入——脆弱与反脆弱。 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往往把“脆弱”的反义词理解为“强健”或“稳固”,但塔勒布指出,这并不准确。从数学与现实的角度看,真正的反义词是“反脆弱”:那些不仅不惧波动,反而从不确定性、压力和混乱中获益的事物。 在演讲中,他通过“易碎的香槟杯”“药物副作用”“跳楼高度与伤害效应”等直观例子,把抽象的“凸”“凹”“二阶效应”讲得通俗而生动。 他强调,脆弱性可以度量,而风险无法真正测量。这让听众开始重新思考:我们习惯追求稳定,但稳定往往意味着系统在逐步积累脆弱性。一旦遇到冲击,代价将远超预期。 塔勒布的核心观点在于:自然与有机体依赖波动而进化,剥夺波动就是剥夺生机。从猫到身体训练,从经济政策到企业经营,他将“反脆弱”推广到更广阔的领域。 听完这场演讲,你会发现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被颠覆:真正值得追求的不是稳定,而是如何让自己与系统在不确定性中变得更强大。 以下是全文的上半部分: 我会讲大约 20 到 25 分钟,实际上可能会拖到 30 分钟,然后我们会进入问答环节。但如果你对我说的话非常生气,不要犹豫,可以直接打断我。举手就行。如果你有严重的不同意见,分歧总是很好的。 这就是为什么演讲应该和书有所不同,因为在书里,作者很少会和自己争论,对吧。而在这里,你们可以提出分歧,而且分歧是非常受欢迎的。 好,那我们开始。如果你去问你的母亲或表亲,或者任何没听说过这本书的人,“fragile(脆弱)的反义词是什么?”你觉得他们会怎么回答? 观众:Robust(强健)。 塔勒布:强健。还有呢? 观众:Stout(结实)。 塔勒布:结实、耐用、坚固、适应性强、有韧性,还有什么? 好,但这些都不是。我们来看看精确的数学反义词。我不知道——你们在Google工作,这里“负数”的反义词是什么?是","text":"导读: 这是一场思想锋利、充满挑战的演讲。塔勒布并没有从常规的“风险”谈起,而是从一个更根本的概念切入——脆弱与反脆弱。 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往往把“脆弱”的反义词理解为“强健”或“稳固”,但塔勒布指出,这并不准确。从数学与现实的角度看,真正的反义词是“反脆弱”:那些不仅不惧波动,反而从不确定性、压力和混乱中获益的事物。 在演讲中,他通过“易碎的香槟杯”“药物副作用”“跳楼高度与伤害效应”等直观例子,把抽象的“凸”“凹”“二阶效应”讲得通俗而生动。 他强调,脆弱性可以度量,而风险无法真正测量。这让听众开始重新思考:我们习惯追求稳定,但稳定往往意味着系统在逐步积累脆弱性。一旦遇到冲击,代价将远超预期。 塔勒布的核心观点在于:自然与有机体依赖波动而进化,剥夺波动就是剥夺生机。从猫到身体训练,从经济政策到企业经营,他将“反脆弱”推广到更广阔的领域。 听完这场演讲,你会发现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被颠覆:真正值得追求的不是稳定,而是如何让自己与系统在不确定性中变得更强大。 以下是全文的上半部分: 我会讲大约 20 到 25 分钟,实际上可能会拖到 30 分钟,然后我们会进入问答环节。但如果你对我说的话非常生气,不要犹豫,可以直接打断我。举手就行。如果你有严重的不同意见,分歧总是很好的。 这就是为什么演讲应该和书有所不同,因为在书里,作者很少会和自己争论,对吧。而在这里,你们可以提出分歧,而且分歧是非常受欢迎的。 好,那我们开始。如果你去问你的母亲或表亲,或者任何没听说过这本书的人,“fragile(脆弱)的反义词是什么?”你觉得他们会怎么回答? 观众:Robust(强健)。 塔勒布:强健。还有呢? 观众:Stout(结实)。 塔勒布:结实、耐用、坚固、适应性强、有韧性,还有什么? 好,但这些都不是。我们来看看精确的数学反义词。我不知道——你们在Google工作,这里“负数”的反义词是什么?是","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cb200abef95c8a005b6edffb67ca014a","width":"800","height":"533"}],"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82380216529712","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14,"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82018080362872,"gmtCreate":1758708660865,"gmtModify":1758709614267,"author":{"id":"4219201948117632","authorId":"4219201948117632","name":"简洁价值派","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6b255cfb3be22357f4af03f891c3b62","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219201948117632","authorIdStr":"4219201948117632"},"themes":[],"title":"从老虎基金到对冲基金Coatue:拉丰的投资之旅","htmlText":"导读: 在华尔街的对冲基金世界中,菲利普·拉丰的名字几乎与“科技投资”划上等号。作为科技对冲基金Coatue的创始人兼CEO,他不仅出身“老虎基金”这一明星投资人摇篮,更以独特的背景和经历,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本次访谈中,他坦率回顾了自己从麻省理工到麦肯锡,再到误打误撞进入投资圈的曲折经历。 有趣的是,拉丰起初热爱计算机,却三次被苹果拒绝录用,但最终却通过投资苹果而收获巨额回报。他将这一经历归结为“韧性与机遇”,强调成功往往并非直线前进,而是通过不同路径抵达目标。 与此同时,他也提醒年轻人,职业规划要平衡“显而易见的选择”与“不走寻常路的尝试”,既要沉淀技能,也要勇于探索。 访谈中,拉丰还分享了自己在老虎基金师从朱利安·罗伯逊的点滴。他直言,进入Tiger并非完全靠实力,而是机缘与果敢并存:在有限的几分钟里,他直截了当表达了想做科技投资的意愿,从而获得宝贵机会。 这段经历,不仅塑造了他的投资理念,也奠定了Coatue的科技投资基因。 这是一场关于成长、机遇与选择的对话,也是一堂极具启发的投资人生课。 主持人:嗨,我是斯基普·瓦纳尼,OneWire公司的CEO,欢迎来到\"开门见山\"节目。 今天我们要去采访我的好朋友菲利普·拉丰,他是Coatue公司的创始人兼CEO,Coatue是华尔街最成功的以科技为导向的对冲基金之一。他是个很棒的人,真的精通业务。我们去看看他在忙些什么吧。 菲利普,我想你也是所谓的\"老虎基金门下\"出身,对吧?你真的很懂行。你有数学和科学背景。跟我们讲讲你的经历吧——首先,你当初为什么决定去麻省理工学院读书?你以为自己会进入金融行业吗?你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个位置的? 拉丰:在我16岁的时候,要么是因为我当时不够自信,要么是我父母不让我经常外出,所以我只能呆在家里,从而培养了对计算机的热爱。 这促使我后来去了麻省理工学院。在麻省理工的时候,我意识到有很多","listText":"导读: 在华尔街的对冲基金世界中,菲利普·拉丰的名字几乎与“科技投资”划上等号。作为科技对冲基金Coatue的创始人兼CEO,他不仅出身“老虎基金”这一明星投资人摇篮,更以独特的背景和经历,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本次访谈中,他坦率回顾了自己从麻省理工到麦肯锡,再到误打误撞进入投资圈的曲折经历。 有趣的是,拉丰起初热爱计算机,却三次被苹果拒绝录用,但最终却通过投资苹果而收获巨额回报。他将这一经历归结为“韧性与机遇”,强调成功往往并非直线前进,而是通过不同路径抵达目标。 与此同时,他也提醒年轻人,职业规划要平衡“显而易见的选择”与“不走寻常路的尝试”,既要沉淀技能,也要勇于探索。 访谈中,拉丰还分享了自己在老虎基金师从朱利安·罗伯逊的点滴。他直言,进入Tiger并非完全靠实力,而是机缘与果敢并存:在有限的几分钟里,他直截了当表达了想做科技投资的意愿,从而获得宝贵机会。 这段经历,不仅塑造了他的投资理念,也奠定了Coatue的科技投资基因。 这是一场关于成长、机遇与选择的对话,也是一堂极具启发的投资人生课。 主持人:嗨,我是斯基普·瓦纳尼,OneWire公司的CEO,欢迎来到\"开门见山\"节目。 今天我们要去采访我的好朋友菲利普·拉丰,他是Coatue公司的创始人兼CEO,Coatue是华尔街最成功的以科技为导向的对冲基金之一。他是个很棒的人,真的精通业务。我们去看看他在忙些什么吧。 菲利普,我想你也是所谓的\"老虎基金门下\"出身,对吧?你真的很懂行。你有数学和科学背景。跟我们讲讲你的经历吧——首先,你当初为什么决定去麻省理工学院读书?你以为自己会进入金融行业吗?你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个位置的? 拉丰:在我16岁的时候,要么是因为我当时不够自信,要么是我父母不让我经常外出,所以我只能呆在家里,从而培养了对计算机的热爱。 这促使我后来去了麻省理工学院。在麻省理工的时候,我意识到有很多","text":"导读: 在华尔街的对冲基金世界中,菲利普·拉丰的名字几乎与“科技投资”划上等号。作为科技对冲基金Coatue的创始人兼CEO,他不仅出身“老虎基金”这一明星投资人摇篮,更以独特的背景和经历,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本次访谈中,他坦率回顾了自己从麻省理工到麦肯锡,再到误打误撞进入投资圈的曲折经历。 有趣的是,拉丰起初热爱计算机,却三次被苹果拒绝录用,但最终却通过投资苹果而收获巨额回报。他将这一经历归结为“韧性与机遇”,强调成功往往并非直线前进,而是通过不同路径抵达目标。 与此同时,他也提醒年轻人,职业规划要平衡“显而易见的选择”与“不走寻常路的尝试”,既要沉淀技能,也要勇于探索。 访谈中,拉丰还分享了自己在老虎基金师从朱利安·罗伯逊的点滴。他直言,进入Tiger并非完全靠实力,而是机缘与果敢并存:在有限的几分钟里,他直截了当表达了想做科技投资的意愿,从而获得宝贵机会。 这段经历,不仅塑造了他的投资理念,也奠定了Coatue的科技投资基因。 这是一场关于成长、机遇与选择的对话,也是一堂极具启发的投资人生课。 主持人:嗨,我是斯基普·瓦纳尼,OneWire公司的CEO,欢迎来到\"开门见山\"节目。 今天我们要去采访我的好朋友菲利普·拉丰,他是Coatue公司的创始人兼CEO,Coatue是华尔街最成功的以科技为导向的对冲基金之一。他是个很棒的人,真的精通业务。我们去看看他在忙些什么吧。 菲利普,我想你也是所谓的\"老虎基金门下\"出身,对吧?你真的很懂行。你有数学和科学背景。跟我们讲讲你的经历吧——首先,你当初为什么决定去麻省理工学院读书?你以为自己会进入金融行业吗?你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个位置的? 拉丰:在我16岁的时候,要么是因为我当时不够自信,要么是我父母不让我经常外出,所以我只能呆在家里,从而培养了对计算机的热爱。 这促使我后来去了麻省理工学院。在麻省理工的时候,我意识到有很多","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17d49e25da2543af5660d32c7efac4c2","width":"1080","height":"541"}],"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82018080362872","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47,"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81683962573232,"gmtCreate":1758622907789,"gmtModify":1758623075253,"author":{"id":"4219201948117632","authorId":"4219201948117632","name":"简洁价值派","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6b255cfb3be22357f4af03f891c3b62","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219201948117632","authorIdStr":"4219201948117632"},"themes":[],"title":"彼得・蒂尔vs马克・安德森:如何看待真正的技术创新(下)","htmlText":"导读: 这篇访谈揭示了当代科技与投资思维的一场深刻辩论。彼得・蒂尔强调,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除计算机领域外,创新整体陷入停滞,能源、生物技术、交通、清洁能源等关键领域鲜有突破。他提出一个尖锐的观点:文化上的保守与监管束缚,让我们在“渐进主义”中丧失了对真正技术飞跃的追求。 对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大多数领域的资本回报率趋缓,真正值得下注的,仍是那些能带来指数级变革的少数赛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航天、生物医药等。 与之相对,马克・安德森则提醒人们不要忽视当下技术的价值。他以推特为例,指出“140字”不仅是娱乐消遣,更是一个“全球即时公共信息平台”,对商业、新闻、政治与文化均有深远影响。 从投资角度看,这意味着不要被“会飞的汽车”式的宏大叙事所迷惑,而忽视了看似微小却具平台效应的技术突破。历史上,电话、互联网、汽车都曾被低估,如今信息通信的广泛渗透,正为未来几十年的产业创新提供底层支撑。 对投资者而言,这场对话的价值在于两层:一是警惕“创新停滞”的宏观背景下,需谨慎甄别哪些行业具备真正的资本积累与增长潜力;二是保持开放心态,不要低估当下看似“琐碎”的技术,其背后可能孕育着跨越时代的巨大机会。 以下是访谈正文,【本文截取最后一部分,第一部分请点击:彼得・蒂尔vs马克・安德森:如何看待真正的技术创新(上),第二部分请点击:彼得・蒂尔vs马克・安德森:如何看待真正的技术创新(中)】: 主持人:我想问问你们两位,先从马克开始:需要什么样的证据,才能让你相信自己的观点是对的,或者是错的? 马克:我的答案分三点——两点是量化指标,一点是无形指标。 先说量化指标,这其实和“如何衡量创新”的答案是一致的。在宏观层面,我认为有两个相关指标: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投入指标是全球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毕竟创新的“原材料”就是创新者本身。 长期来看,我认为这是个不错的参考指标,虽然它也存在问题,","listText":"导读: 这篇访谈揭示了当代科技与投资思维的一场深刻辩论。彼得・蒂尔强调,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除计算机领域外,创新整体陷入停滞,能源、生物技术、交通、清洁能源等关键领域鲜有突破。他提出一个尖锐的观点:文化上的保守与监管束缚,让我们在“渐进主义”中丧失了对真正技术飞跃的追求。 对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大多数领域的资本回报率趋缓,真正值得下注的,仍是那些能带来指数级变革的少数赛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航天、生物医药等。 与之相对,马克・安德森则提醒人们不要忽视当下技术的价值。他以推特为例,指出“140字”不仅是娱乐消遣,更是一个“全球即时公共信息平台”,对商业、新闻、政治与文化均有深远影响。 从投资角度看,这意味着不要被“会飞的汽车”式的宏大叙事所迷惑,而忽视了看似微小却具平台效应的技术突破。历史上,电话、互联网、汽车都曾被低估,如今信息通信的广泛渗透,正为未来几十年的产业创新提供底层支撑。 对投资者而言,这场对话的价值在于两层:一是警惕“创新停滞”的宏观背景下,需谨慎甄别哪些行业具备真正的资本积累与增长潜力;二是保持开放心态,不要低估当下看似“琐碎”的技术,其背后可能孕育着跨越时代的巨大机会。 以下是访谈正文,【本文截取最后一部分,第一部分请点击:彼得・蒂尔vs马克・安德森:如何看待真正的技术创新(上),第二部分请点击:彼得・蒂尔vs马克・安德森:如何看待真正的技术创新(中)】: 主持人:我想问问你们两位,先从马克开始:需要什么样的证据,才能让你相信自己的观点是对的,或者是错的? 马克:我的答案分三点——两点是量化指标,一点是无形指标。 先说量化指标,这其实和“如何衡量创新”的答案是一致的。在宏观层面,我认为有两个相关指标: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投入指标是全球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毕竟创新的“原材料”就是创新者本身。 长期来看,我认为这是个不错的参考指标,虽然它也存在问题,","text":"导读: 这篇访谈揭示了当代科技与投资思维的一场深刻辩论。彼得・蒂尔强调,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除计算机领域外,创新整体陷入停滞,能源、生物技术、交通、清洁能源等关键领域鲜有突破。他提出一个尖锐的观点:文化上的保守与监管束缚,让我们在“渐进主义”中丧失了对真正技术飞跃的追求。 对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大多数领域的资本回报率趋缓,真正值得下注的,仍是那些能带来指数级变革的少数赛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航天、生物医药等。 与之相对,马克・安德森则提醒人们不要忽视当下技术的价值。他以推特为例,指出“140字”不仅是娱乐消遣,更是一个“全球即时公共信息平台”,对商业、新闻、政治与文化均有深远影响。 从投资角度看,这意味着不要被“会飞的汽车”式的宏大叙事所迷惑,而忽视了看似微小却具平台效应的技术突破。历史上,电话、互联网、汽车都曾被低估,如今信息通信的广泛渗透,正为未来几十年的产业创新提供底层支撑。 对投资者而言,这场对话的价值在于两层:一是警惕“创新停滞”的宏观背景下,需谨慎甄别哪些行业具备真正的资本积累与增长潜力;二是保持开放心态,不要低估当下看似“琐碎”的技术,其背后可能孕育着跨越时代的巨大机会。 以下是访谈正文,【本文截取最后一部分,第一部分请点击:彼得・蒂尔vs马克・安德森:如何看待真正的技术创新(上),第二部分请点击:彼得・蒂尔vs马克・安德森:如何看待真正的技术创新(中)】: 主持人:我想问问你们两位,先从马克开始:需要什么样的证据,才能让你相信自己的观点是对的,或者是错的? 马克:我的答案分三点——两点是量化指标,一点是无形指标。 先说量化指标,这其实和“如何衡量创新”的答案是一致的。在宏观层面,我认为有两个相关指标: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投入指标是全球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毕竟创新的“原材料”就是创新者本身。 长期来看,我认为这是个不错的参考指标,虽然它也存在问题,","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98e4cfc388862f90dfa1334044cb9c92","width":"998","height":"494"}],"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81683962573232","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67,"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81341376610552,"gmtCreate":1758538746593,"gmtModify":1758544787931,"author":{"id":"4219201948117632","authorId":"4219201948117632","name":"简洁价值派","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6b255cfb3be22357f4af03f891c3b62","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219201948117632","authorIdStr":"4219201948117632"},"themes":[],"title":"彼得·蒂尔vs马克·安德森:如何看待真正的技术创新(中)","htmlText":"导读: 这篇访谈揭示了当代科技与投资思维的一场深刻辩论。彼得・蒂尔强调,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除计算机领域外,创新整体陷入停滞,能源、生物技术、交通、清洁能源等关键领域鲜有突破。他提出一个尖锐的观点:文化上的保守与监管束缚,让我们在“渐进主义”中丧失了对真正技术飞跃的追求。 对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大多数领域的资本回报率趋缓,真正值得下注的,仍是那些能带来指数级变革的少数赛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航天、生物医药等。 与之相对,马克・安德森则提醒人们不要忽视当下技术的价值。他以推特为例,指出“140字”不仅是娱乐消遣,更是一个“全球即时公共信息平台”,对商业、新闻、政治与文化均有深远影响。 从投资角度看,这意味着不要被“会飞的汽车”式的宏大叙事所迷惑,而忽视了看似微小却具平台效应的技术突破。历史上,电话、互联网、汽车都曾被低估,如今信息通信的广泛渗透,正为未来几十年的产业创新提供底层支撑。 对投资者而言,这场对话的价值在于两层:一是警惕“创新停滞”的宏观背景下,需谨慎甄别哪些行业具备真正的资本积累与增长潜力;二是保持开放心态,不要低估当下看似“琐碎”的技术,其背后可能孕育着跨越时代的巨大机会。 以下是访谈正文,【本文截取中间一部分,第一部分请点击:<a href=\"https://www.laohu8.com/post/480275774136912\" target=\"_blank\">彼得・蒂尔vs马克・安德森:如何看待真正的技术创新(上)</a>】: 主持人:彼得、马克,你们提到了两个我报道创新话题时经常听到的观点: 第一,“都是政府的错”——比如能源领域没有创新,马克认为是政府干预造成的; 第二,“技术终将拯救一切”——别担心,现在看起来不好,但三五年内就会有新技术出现。 比如雷・库兹韦尔、乔治・吉尔德(George Gilder)都认为,生物信息学等技术迟早会解决彼得","listText":"导读: 这篇访谈揭示了当代科技与投资思维的一场深刻辩论。彼得・蒂尔强调,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除计算机领域外,创新整体陷入停滞,能源、生物技术、交通、清洁能源等关键领域鲜有突破。他提出一个尖锐的观点:文化上的保守与监管束缚,让我们在“渐进主义”中丧失了对真正技术飞跃的追求。 对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大多数领域的资本回报率趋缓,真正值得下注的,仍是那些能带来指数级变革的少数赛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航天、生物医药等。 与之相对,马克・安德森则提醒人们不要忽视当下技术的价值。他以推特为例,指出“140字”不仅是娱乐消遣,更是一个“全球即时公共信息平台”,对商业、新闻、政治与文化均有深远影响。 从投资角度看,这意味着不要被“会飞的汽车”式的宏大叙事所迷惑,而忽视了看似微小却具平台效应的技术突破。历史上,电话、互联网、汽车都曾被低估,如今信息通信的广泛渗透,正为未来几十年的产业创新提供底层支撑。 对投资者而言,这场对话的价值在于两层:一是警惕“创新停滞”的宏观背景下,需谨慎甄别哪些行业具备真正的资本积累与增长潜力;二是保持开放心态,不要低估当下看似“琐碎”的技术,其背后可能孕育着跨越时代的巨大机会。 以下是访谈正文,【本文截取中间一部分,第一部分请点击:<a href=\"https://www.laohu8.com/post/480275774136912\" target=\"_blank\">彼得・蒂尔vs马克・安德森:如何看待真正的技术创新(上)</a>】: 主持人:彼得、马克,你们提到了两个我报道创新话题时经常听到的观点: 第一,“都是政府的错”——比如能源领域没有创新,马克认为是政府干预造成的; 第二,“技术终将拯救一切”——别担心,现在看起来不好,但三五年内就会有新技术出现。 比如雷・库兹韦尔、乔治・吉尔德(George Gilder)都认为,生物信息学等技术迟早会解决彼得","text":"导读: 这篇访谈揭示了当代科技与投资思维的一场深刻辩论。彼得・蒂尔强调,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除计算机领域外,创新整体陷入停滞,能源、生物技术、交通、清洁能源等关键领域鲜有突破。他提出一个尖锐的观点:文化上的保守与监管束缚,让我们在“渐进主义”中丧失了对真正技术飞跃的追求。 对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大多数领域的资本回报率趋缓,真正值得下注的,仍是那些能带来指数级变革的少数赛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航天、生物医药等。 与之相对,马克・安德森则提醒人们不要忽视当下技术的价值。他以推特为例,指出“140字”不仅是娱乐消遣,更是一个“全球即时公共信息平台”,对商业、新闻、政治与文化均有深远影响。 从投资角度看,这意味着不要被“会飞的汽车”式的宏大叙事所迷惑,而忽视了看似微小却具平台效应的技术突破。历史上,电话、互联网、汽车都曾被低估,如今信息通信的广泛渗透,正为未来几十年的产业创新提供底层支撑。 对投资者而言,这场对话的价值在于两层:一是警惕“创新停滞”的宏观背景下,需谨慎甄别哪些行业具备真正的资本积累与增长潜力;二是保持开放心态,不要低估当下看似“琐碎”的技术,其背后可能孕育着跨越时代的巨大机会。 以下是访谈正文,【本文截取中间一部分,第一部分请点击:彼得・蒂尔vs马克・安德森:如何看待真正的技术创新(上)】: 主持人:彼得、马克,你们提到了两个我报道创新话题时经常听到的观点: 第一,“都是政府的错”——比如能源领域没有创新,马克认为是政府干预造成的; 第二,“技术终将拯救一切”——别担心,现在看起来不好,但三五年内就会有新技术出现。 比如雷・库兹韦尔、乔治・吉尔德(George Gilder)都认为,生物信息学等技术迟早会解决彼得","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98e4cfc388862f90dfa1334044cb9c92","width":"998","height":"494"}],"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81341376610552","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29,"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80275774136912,"gmtCreate":1758279273353,"gmtModify":1758282893907,"author":{"id":"4219201948117632","authorId":"4219201948117632","name":"简洁价值派","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6b255cfb3be22357f4af03f891c3b62","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219201948117632","authorIdStr":"4219201948117632"},"themes":[],"title":"彼得・蒂尔vs马克・安德森:如何看待真正的技术创新(上)","htmlText":"导读: 这篇访谈揭示了当代科技与投资思维的一场深刻辩论。彼得・蒂尔强调,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除计算机领域外,创新整体陷入停滞,能源、生物技术、交通、清洁能源等关键领域鲜有突破。他提出一个尖锐的观点:文化上的保守与监管束缚,让我们在“渐进主义”中丧失了对真正技术飞跃的追求。 对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大多数领域的资本回报率趋缓,真正值得下注的,仍是那些能带来指数级变革的少数赛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航天、生物医药等。 与之相对,马克・安德森则提醒人们不要忽视当下技术的价值。他以推特为例,指出“140字”不仅是娱乐消遣,更是一个“全球即时公共信息平台”,对商业、新闻、政治与文化均有深远影响。 从投资角度看,这意味着不要被“会飞的汽车”式的宏大叙事所迷惑,而忽视了看似微小却具平台效应的技术突破。历史上,电话、互联网、汽车都曾被低估,如今信息通信的广泛渗透,正为未来几十年的产业创新提供底层支撑。 对投资者而言,这场对话的价值在于两层:一是警惕“创新停滞”的宏观背景下,需谨慎甄别哪些行业具备真正的资本积累与增长潜力;二是保持开放心态,不要低估当下看似“琐碎”的技术,其背后可能孕育着跨越时代的巨大机会。 以下是访谈正文(本文截取上半部分): 主持人:那么彼得,您愿意先开场吗? 彼得:好的。马克和我是多年的好友,我认为我们在很多问题上看法一致。我们都认同技术是好东西,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也都认为技术是未来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更高阶段的关键制约因素。 但首先,我想先反驳一下主持人的观点——(这个观点)很有意思。而且我在想,或许当下我和马克的这种视角,其实是相当小众的;或许现在大多数人已不再将技术视为本质上有益的事物。 我认为,若要思考为何我们的文化和社会对技术存在如此多的敌意,我想提出一个解释:技术并未完全兑现它曾许下的承诺。要知道,一部苹果iPhone的运算能力,堪比阿波罗登月计划时期的计","listText":"导读: 这篇访谈揭示了当代科技与投资思维的一场深刻辩论。彼得・蒂尔强调,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除计算机领域外,创新整体陷入停滞,能源、生物技术、交通、清洁能源等关键领域鲜有突破。他提出一个尖锐的观点:文化上的保守与监管束缚,让我们在“渐进主义”中丧失了对真正技术飞跃的追求。 对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大多数领域的资本回报率趋缓,真正值得下注的,仍是那些能带来指数级变革的少数赛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航天、生物医药等。 与之相对,马克・安德森则提醒人们不要忽视当下技术的价值。他以推特为例,指出“140字”不仅是娱乐消遣,更是一个“全球即时公共信息平台”,对商业、新闻、政治与文化均有深远影响。 从投资角度看,这意味着不要被“会飞的汽车”式的宏大叙事所迷惑,而忽视了看似微小却具平台效应的技术突破。历史上,电话、互联网、汽车都曾被低估,如今信息通信的广泛渗透,正为未来几十年的产业创新提供底层支撑。 对投资者而言,这场对话的价值在于两层:一是警惕“创新停滞”的宏观背景下,需谨慎甄别哪些行业具备真正的资本积累与增长潜力;二是保持开放心态,不要低估当下看似“琐碎”的技术,其背后可能孕育着跨越时代的巨大机会。 以下是访谈正文(本文截取上半部分): 主持人:那么彼得,您愿意先开场吗? 彼得:好的。马克和我是多年的好友,我认为我们在很多问题上看法一致。我们都认同技术是好东西,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也都认为技术是未来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更高阶段的关键制约因素。 但首先,我想先反驳一下主持人的观点——(这个观点)很有意思。而且我在想,或许当下我和马克的这种视角,其实是相当小众的;或许现在大多数人已不再将技术视为本质上有益的事物。 我认为,若要思考为何我们的文化和社会对技术存在如此多的敌意,我想提出一个解释:技术并未完全兑现它曾许下的承诺。要知道,一部苹果iPhone的运算能力,堪比阿波罗登月计划时期的计","text":"导读: 这篇访谈揭示了当代科技与投资思维的一场深刻辩论。彼得・蒂尔强调,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除计算机领域外,创新整体陷入停滞,能源、生物技术、交通、清洁能源等关键领域鲜有突破。他提出一个尖锐的观点:文化上的保守与监管束缚,让我们在“渐进主义”中丧失了对真正技术飞跃的追求。 对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大多数领域的资本回报率趋缓,真正值得下注的,仍是那些能带来指数级变革的少数赛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航天、生物医药等。 与之相对,马克・安德森则提醒人们不要忽视当下技术的价值。他以推特为例,指出“140字”不仅是娱乐消遣,更是一个“全球即时公共信息平台”,对商业、新闻、政治与文化均有深远影响。 从投资角度看,这意味着不要被“会飞的汽车”式的宏大叙事所迷惑,而忽视了看似微小却具平台效应的技术突破。历史上,电话、互联网、汽车都曾被低估,如今信息通信的广泛渗透,正为未来几十年的产业创新提供底层支撑。 对投资者而言,这场对话的价值在于两层:一是警惕“创新停滞”的宏观背景下,需谨慎甄别哪些行业具备真正的资本积累与增长潜力;二是保持开放心态,不要低估当下看似“琐碎”的技术,其背后可能孕育着跨越时代的巨大机会。 以下是访谈正文(本文截取上半部分): 主持人:那么彼得,您愿意先开场吗? 彼得:好的。马克和我是多年的好友,我认为我们在很多问题上看法一致。我们都认同技术是好东西,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也都认为技术是未来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更高阶段的关键制约因素。 但首先,我想先反驳一下主持人的观点——(这个观点)很有意思。而且我在想,或许当下我和马克的这种视角,其实是相当小众的;或许现在大多数人已不再将技术视为本质上有益的事物。 我认为,若要思考为何我们的文化和社会对技术存在如此多的敌意,我想提出一个解释:技术并未完全兑现它曾许下的承诺。要知道,一部苹果iPhone的运算能力,堪比阿波罗登月计划时期的计","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98e4cfc388862f90dfa1334044cb9c92","width":"998","height":"494"}],"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80275774136912","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12,"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79912808317096,"gmtCreate":1758190242190,"gmtModify":1758190393483,"author":{"id":"4219201948117632","authorId":"4219201948117632","name":"简洁价值派","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6b255cfb3be22357f4af03f891c3b62","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219201948117632","authorIdStr":"4219201948117632"},"themes":[],"title":"比尔・米勒:价值投资的真义,不是看会计利润","htmlText":"导读: 在投资界,比尔・米勒常常以“逆向者”与“真正的价值投资者”著称。他不仅连续 15 年跑赢标普 500 指数,还对“主动管理”与“价值投资”给出了与传统不同的诠释。 本次访谈由康苏埃洛・麦克主持,米勒系统阐释了自己的投资哲学与方法。 米勒首先强调,真正的主动管理必须拥有“高主动份额”,即敢于在持仓上显著偏离基准,而不是受制于板块比例或形式化的风险约束。他管理的基金,常常会对某个行业进行成倍超配,只要法律允许,就要把灵活性用到极致。 在价值投资的定义上,米勒拒绝局限于账面价值,而是聚焦于企业能否长期创造“经济价值”。他指出,亚马逊就是最典型的案例:尽管长期在会计利润上不突出,但其在现金流与产业规模上的积累,塑造了巨大的长期价值。类似的逻辑,他也用来观察航空业从“毁灭资本”到“创造资本”的转型机遇。 访谈的后半段,米勒分享了对未来的下注。他看好合成生物学企业英特克森(Intrexon),认为其改写 DNA 的能力可能重塑农业、医疗与消费品市场。而在“所有人都该持有的股票”这一问题上,他毫不犹豫地推荐亚马逊,强调其在零售和云计算中的巨大潜力。 整篇访谈不仅展示了米勒的逆向眼光,更折射出投资的本质:寻找真正能创造长期现金流和经济价值的企业。对投资者而言,这是一次对“主动”“价值”与“未来”更深层次的思考。 以下是访谈正文: 康苏埃洛・麦克:“真正的主动管理”而言意味着什么? 比尔・米勒:主动管理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最常见的就是费用比被动管理高。所以,如果你要选择主动管理型基金经理,必须确保他是“真正的主动管理者”——也就是说,他们在持仓权重、相对于基准的仓位规模方面,运作时相对不受限制。 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高主动份额”。我管理的基金,主动份额平均约为100%——也就是说,持仓配置尽可能偏离基准指数。 比如,我们不会受“必须覆盖市场所有板块”或“金融板块超配不得超过20%”这类","listText":"导读: 在投资界,比尔・米勒常常以“逆向者”与“真正的价值投资者”著称。他不仅连续 15 年跑赢标普 500 指数,还对“主动管理”与“价值投资”给出了与传统不同的诠释。 本次访谈由康苏埃洛・麦克主持,米勒系统阐释了自己的投资哲学与方法。 米勒首先强调,真正的主动管理必须拥有“高主动份额”,即敢于在持仓上显著偏离基准,而不是受制于板块比例或形式化的风险约束。他管理的基金,常常会对某个行业进行成倍超配,只要法律允许,就要把灵活性用到极致。 在价值投资的定义上,米勒拒绝局限于账面价值,而是聚焦于企业能否长期创造“经济价值”。他指出,亚马逊就是最典型的案例:尽管长期在会计利润上不突出,但其在现金流与产业规模上的积累,塑造了巨大的长期价值。类似的逻辑,他也用来观察航空业从“毁灭资本”到“创造资本”的转型机遇。 访谈的后半段,米勒分享了对未来的下注。他看好合成生物学企业英特克森(Intrexon),认为其改写 DNA 的能力可能重塑农业、医疗与消费品市场。而在“所有人都该持有的股票”这一问题上,他毫不犹豫地推荐亚马逊,强调其在零售和云计算中的巨大潜力。 整篇访谈不仅展示了米勒的逆向眼光,更折射出投资的本质:寻找真正能创造长期现金流和经济价值的企业。对投资者而言,这是一次对“主动”“价值”与“未来”更深层次的思考。 以下是访谈正文: 康苏埃洛・麦克:“真正的主动管理”而言意味着什么? 比尔・米勒:主动管理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最常见的就是费用比被动管理高。所以,如果你要选择主动管理型基金经理,必须确保他是“真正的主动管理者”——也就是说,他们在持仓权重、相对于基准的仓位规模方面,运作时相对不受限制。 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高主动份额”。我管理的基金,主动份额平均约为100%——也就是说,持仓配置尽可能偏离基准指数。 比如,我们不会受“必须覆盖市场所有板块”或“金融板块超配不得超过20%”这类","text":"导读: 在投资界,比尔・米勒常常以“逆向者”与“真正的价值投资者”著称。他不仅连续 15 年跑赢标普 500 指数,还对“主动管理”与“价值投资”给出了与传统不同的诠释。 本次访谈由康苏埃洛・麦克主持,米勒系统阐释了自己的投资哲学与方法。 米勒首先强调,真正的主动管理必须拥有“高主动份额”,即敢于在持仓上显著偏离基准,而不是受制于板块比例或形式化的风险约束。他管理的基金,常常会对某个行业进行成倍超配,只要法律允许,就要把灵活性用到极致。 在价值投资的定义上,米勒拒绝局限于账面价值,而是聚焦于企业能否长期创造“经济价值”。他指出,亚马逊就是最典型的案例:尽管长期在会计利润上不突出,但其在现金流与产业规模上的积累,塑造了巨大的长期价值。类似的逻辑,他也用来观察航空业从“毁灭资本”到“创造资本”的转型机遇。 访谈的后半段,米勒分享了对未来的下注。他看好合成生物学企业英特克森(Intrexon),认为其改写 DNA 的能力可能重塑农业、医疗与消费品市场。而在“所有人都该持有的股票”这一问题上,他毫不犹豫地推荐亚马逊,强调其在零售和云计算中的巨大潜力。 整篇访谈不仅展示了米勒的逆向眼光,更折射出投资的本质:寻找真正能创造长期现金流和经济价值的企业。对投资者而言,这是一次对“主动”“价值”与“未来”更深层次的思考。 以下是访谈正文: 康苏埃洛・麦克:“真正的主动管理”而言意味着什么? 比尔・米勒:主动管理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最常见的就是费用比被动管理高。所以,如果你要选择主动管理型基金经理,必须确保他是“真正的主动管理者”——也就是说,他们在持仓权重、相对于基准的仓位规模方面,运作时相对不受限制。 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高主动份额”。我管理的基金,主动份额平均约为100%——也就是说,持仓配置尽可能偏离基准指数。 比如,我们不会受“必须覆盖市场所有板块”或“金融板块超配不得超过20%”这类","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a947fb7f33db6b41aa90162908baaff9","width":"1080","height":"607"}],"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9912808317096","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265,"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79570895212992,"gmtCreate":1758106999150,"gmtModify":1758113306746,"author":{"id":"4219201948117632","authorId":"4219201948117632","name":"简洁价值派","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6b255cfb3be22357f4af03f891c3b62","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219201948117632","authorIdStr":"4219201948117632"},"themes":[],"title":"Point72的秘密:热情、好奇与自律","htmlText":"导读: 在对冲基金的世界里,规模与业绩的平衡始终是一道难题。Point72创始人Steve Cohen在这次访谈中,坦率分享了自己从几十亿到360亿美元管理规模的成长心路。他强调的一点格外值得投资者借鉴:成功从来不是“到达一个山顶”,而是不断重新出发、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Cohen的投资哲学并非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更深层次的“人性与组织”问题。他谈到,优秀的投资者必须具备三种核心素质:对市场的热情、持续学习的好奇心,以及日复一日的自律。 这让人联想到运动员的日常:无论成绩如何,他们都在不断调整训练方法,追求更高水平。投资亦是如此,差别往往不在认知本身,而在于是否能持续把正确的事做到极致。 在Cohen的描述中,Point72的文化是“绩效导向”与“人才培养”的结合。他不相信单一的投资方式,而是推崇多元化和自我定位:投资者要清楚自己最擅长的“球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长期优势。这种“模式识别”与“自知之明”的结合,正是顶级投资者能长期穿越周期的原因。 对读者而言,这场访谈不仅展示了一家对冲基金如何扩张,更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在动态市场中持续进化的范本:拥抱变化、保持好奇、锻炼自律,才可能真正立足长久。 以下是访谈正文: 主持人:现在是2024年夏天,公司目前管理的资产接近360亿美元,拥有数百个独立团队。回顾这段历程,是什么推动你不断前进?沿途你做过哪些关键决策? Steve Cohen:首先,必须要有前瞻性思维。我不喜欢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我以前总让管理团队感到“抓狂”,因为即便我们一年业绩很好,我还是不满足。 我知道,要维持现有的成功,就必须做出改变;坦白说,如果没有这种理念,我们根本不可能达到360亿美元的管理规模。 我常把这个过程比作登山:你爬上一座山顶,但山顶上什么都没有,真的什么都没有。所以你必须重新出发,设定更大的目标。你要思考:“我们现在处于这个阶段,如果想继续成","listText":"导读: 在对冲基金的世界里,规模与业绩的平衡始终是一道难题。Point72创始人Steve Cohen在这次访谈中,坦率分享了自己从几十亿到360亿美元管理规模的成长心路。他强调的一点格外值得投资者借鉴:成功从来不是“到达一个山顶”,而是不断重新出发、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Cohen的投资哲学并非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更深层次的“人性与组织”问题。他谈到,优秀的投资者必须具备三种核心素质:对市场的热情、持续学习的好奇心,以及日复一日的自律。 这让人联想到运动员的日常:无论成绩如何,他们都在不断调整训练方法,追求更高水平。投资亦是如此,差别往往不在认知本身,而在于是否能持续把正确的事做到极致。 在Cohen的描述中,Point72的文化是“绩效导向”与“人才培养”的结合。他不相信单一的投资方式,而是推崇多元化和自我定位:投资者要清楚自己最擅长的“球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长期优势。这种“模式识别”与“自知之明”的结合,正是顶级投资者能长期穿越周期的原因。 对读者而言,这场访谈不仅展示了一家对冲基金如何扩张,更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在动态市场中持续进化的范本:拥抱变化、保持好奇、锻炼自律,才可能真正立足长久。 以下是访谈正文: 主持人:现在是2024年夏天,公司目前管理的资产接近360亿美元,拥有数百个独立团队。回顾这段历程,是什么推动你不断前进?沿途你做过哪些关键决策? Steve Cohen:首先,必须要有前瞻性思维。我不喜欢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我以前总让管理团队感到“抓狂”,因为即便我们一年业绩很好,我还是不满足。 我知道,要维持现有的成功,就必须做出改变;坦白说,如果没有这种理念,我们根本不可能达到360亿美元的管理规模。 我常把这个过程比作登山:你爬上一座山顶,但山顶上什么都没有,真的什么都没有。所以你必须重新出发,设定更大的目标。你要思考:“我们现在处于这个阶段,如果想继续成","text":"导读: 在对冲基金的世界里,规模与业绩的平衡始终是一道难题。Point72创始人Steve Cohen在这次访谈中,坦率分享了自己从几十亿到360亿美元管理规模的成长心路。他强调的一点格外值得投资者借鉴:成功从来不是“到达一个山顶”,而是不断重新出发、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Cohen的投资哲学并非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更深层次的“人性与组织”问题。他谈到,优秀的投资者必须具备三种核心素质:对市场的热情、持续学习的好奇心,以及日复一日的自律。 这让人联想到运动员的日常:无论成绩如何,他们都在不断调整训练方法,追求更高水平。投资亦是如此,差别往往不在认知本身,而在于是否能持续把正确的事做到极致。 在Cohen的描述中,Point72的文化是“绩效导向”与“人才培养”的结合。他不相信单一的投资方式,而是推崇多元化和自我定位:投资者要清楚自己最擅长的“球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长期优势。这种“模式识别”与“自知之明”的结合,正是顶级投资者能长期穿越周期的原因。 对读者而言,这场访谈不仅展示了一家对冲基金如何扩张,更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在动态市场中持续进化的范本:拥抱变化、保持好奇、锻炼自律,才可能真正立足长久。 以下是访谈正文: 主持人:现在是2024年夏天,公司目前管理的资产接近360亿美元,拥有数百个独立团队。回顾这段历程,是什么推动你不断前进?沿途你做过哪些关键决策? Steve Cohen:首先,必须要有前瞻性思维。我不喜欢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我以前总让管理团队感到“抓狂”,因为即便我们一年业绩很好,我还是不满足。 我知道,要维持现有的成功,就必须做出改变;坦白说,如果没有这种理念,我们根本不可能达到360亿美元的管理规模。 我常把这个过程比作登山:你爬上一座山顶,但山顶上什么都没有,真的什么都没有。所以你必须重新出发,设定更大的目标。你要思考:“我们现在处于这个阶段,如果想继续成","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872fbcaf59c6c3a58e06f74b76265891","width":"1440","height":"979"}],"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9570895212992","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67,"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defaultTab":"following","isTTM":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