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

互联网从业,专注美港股投资

IP属地:北京
    • 孟浩孟浩
      ·10-23

      原油大涨5%,是时候抄底了吗?

      油价终于动了。布伦特、WTI一夜之间拉涨超5%,创下自夏季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很多虎友在问:是不是该抄底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搞清楚——油价为什么会跌,又为什么突然涨。油价为什么会跌?过去几个月,原油市场一直在被“过剩”情绪笼罩。布伦特和WTI期货都出现了“升水结构”(Contango)——也就是远期价格高于现货价。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交易商宁可把油囤进库里,也不急着卖。国际能源署的报告说,未来两年供应可能大幅增加,再加上美国库存高企、炼厂检修、需求减弱,布伦特原油一度跌破61美元,WTI也回到了57美元出头的位置。市场几乎一致看空,甚至开始谈“原油熊市”。油价又为什么突然涨?但就在最悲观的时候,行情往往会悄悄转向。这次反弹的导火索,是美国宣布制裁俄罗斯两大石油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卢克石油公司,几乎等于掐断了印度俄油的进口渠道。印度是世界第三大原油进口国,这一刀下去,全球原油流向势必重组。一边是俄油出不去,一边是印度要找新货。与此同时,美印贸易谈判传出进展,特朗普称“很快将达成公平协议”。市场立刻解读为:印度可能转向购买更多美油、中东油。在供应端被限制、需求端被提振的双重作用下,油价自然弹起来。与此同时,美国最新的库存数据显示,上周原油库存不增反降,需求并没有像市场担心的那样疲软。消息叠加情绪修复,油价自然拉了一根漂亮的阳线。从估值角度看油价如果从宏观角度看,油价或许已经“跌得不合理”。目前黄金/原油比(Gold/Oil Ratio)高达73倍——也就是说,一盎司黄金能买73桶油。这个比例在过去一个世纪只有两次出现:一次是1986年的油价崩盘,一次是2020年疫情原油暴跌到负值的时候。历史告诉我们,每当金油比飙升到极端水平,油价通常已经接近底部。1986年后油价4年翻了3倍,2020年后油价两年翻了12倍。现在油价在60美元附近徘徊,若不出现全球性衰退,这个价位已经
      8,0951
      举报
      原油大涨5%,是时候抄底了吗?
    • 孟浩孟浩
      ·10-14

      美股稀土股集体暴涨,这波是真复苏还是假高潮?

      过去两年,很多人以为资源股的故事已经讲完了。锂泡沫破了,钴被边缘化,铜涨得磕磕绊绊,连黄金这么大的逻辑都得靠美联储降息来救场。但就在这片哀鸿遍野中,稀土却突然活了过来——美股稀土概念股集体暴涨,港股磁体龙头走出独立行情,市场开始重新审视这类“看起来冷门,实际上卡脖子”的小金属。稀土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品类。熟悉,是因为我们知道它在新能源、军工、风电、磁性材料等各类新兴产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陌生,则是因为这个板块始终波动剧烈、政策牵动极大、商业化难度极高。直到最近,在特朗普再次挥舞关税大棒,并点名“稀土正在被中国拿来挟持全世界”之后,美国稀土板块突然迎来久违的狂欢。 $MP Materials Corp.(MP)$昨日飙涨超过20%, $American Resources Corporation(AREC)$$USA Rare Earth Inc.(USAR)$$United States Antimony Corp(UAMY)$ 等一批“美版稀土新贵”也迅速被市场挖掘出来,板块内部全面轮动,几乎构成了一场“小型锂矿牛市的复刻”。但这波行情,是一时情绪高潮,还是背后有更深刻的供需缺口、政策催化、技术兑现逻辑?我们一起来拆解。稀土为何再度走强稀土的本质,是一个供需极不平衡的市场。全球90%以上的稀土加工产能集中在亚洲,但下游消费却集中在欧美、日本等工业强国。AI、电动车、风电、工业自动化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稀土磁体的重要性持续上升,而供应链的稳
      1.88万11
      举报
      美股稀土股集体暴涨,这波是真复苏还是假高潮?
    • 孟浩孟浩
      ·10-09

      英伟达不是唯一答案,这五只ETF才是真正吃肉的机会

      这两年大家聊AI,很多人盯着的是模型升级、应用创新,比如OpenAI出新版本了,哪家公司又说要All In AI了。这些当然都重要,但我最近越来越觉得,真正的大钱,其实已经往“底层”去了。什么意思?先看一组数据。高盛最新预测,到2027年,美国几大科技巨头要砸出1.4万亿美元搞AI基建,是2022–2024年总投入的将近三倍。什么是AI基建?简单说,就是建“AI工厂”:得有芯片、有内存、有数据中心、有服务器、有网络设备、有电力冷却系统……没有这些,再强的模型也跑不起来。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Oracle 这些大厂的钱已经砸下去了。微软3年准备花3760亿美金,谷歌也要砸3040亿。Meta也不甘落后,准备整出2790亿。看到这你肯定想问:这些大公司在砸钱,跟我有什么关系?其实关系大了去了。因为这波大资金最终流向的是芯片、设备、云平台、电力系统这些领域里的上市公司,比如 $英伟达(NVDA)$$美国超微公司(AMD)$$阿斯麦(ASML)$$台积电(TSM)$$微软(MSFT)$$谷歌(GOOG)$ 这些。你只要买对方向,是可以分享这波产业升级红利的。AI Pyramid但问题是,挑个股太难了。一不小心就会选错、买高、踩雷。而且芯片股本身波动大,今天涨10%,明天就可能回
      1.98万6
      举报
      英伟达不是唯一答案,这五只ETF才是真正吃肉的机会
    • 孟浩孟浩
      ·10-09

      黄金站上4000,聪明钱早已布局这些ETF

      金价再次刷新历史纪录。周四现货黄金盘中一度触站上及4050美元/盎司,这一幕,让人很容易想起上世纪70年代的那场黄金牛市——同样是高通胀、高债务、货币体系不稳的年代,黄金从35美元一路涨到800美元。那么这轮黄金牛市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普通投资者该如何通过黄金ETF安全上车?本文将为您深度解析。(文末附精选ETF清单,建议收藏!)黄金上涨的原因这次的黄金行情,是“恐惧”与“信任缺失”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美国财政赤字持续攀升、债务利息支出创历史新高,美元信用边际减弱;另一方面,地缘政治风险此起彼伏——从中东到欧洲,从日本政坛到美国政府“停摆”,市场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不断累积。资金开始寻找新的“安全锚”,而黄金,恰好是唯一一种不依赖任何信用的资产。更关键的是,全球央行都在买金。截至9月,中国央行已连续11个月增持黄金,总储备达到7406万盎司。而在全球层面,央行储备中黄金的占比历史上首次超过美债。机构怎么看黄金?在机构层面,几乎所有重量级投资人都站在了黄金多头的一边。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最近在格林威治经济论坛上直言:“从战略配置角度看,黄金应占投资组合的15%。因为它是唯一在其他资产下跌时仍能表现出色的资产。”他还指出,现在的宏观环境“与上世纪70年代极为相似”——高通胀、高赤字、高债务,当纸币信任被侵蚀,黄金自然回到舞台中央。“债王”冈拉克(Jeffrey Gundlach)的态度更为强烈,他认为黄金在资产配置中占比应高达25%,理由是通胀粘性强、美元疲软、债市风险高企。在他看来,黄金不仅是避险工具,更是对抗货币滥发的终极资产。投行方面,高盛(Goldman Sachs)在最新报告中将2026年底的金价目标上调至4900美元/盎司,认为黄金的逻辑已经从“避险交易”演变为“信念交易”。分析师指出,在全球财政政策反复、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以及去美元化趋势
      9,0602
      举报
      黄金站上4000,聪明钱早已布局这些ETF
    • 孟浩孟浩
      ·07-22

      MP是泡沫吗?如何为它估值?

      之前写过一篇《MP Materials 能否撑起美国本土稀土产业链的野心?》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今天还想继续跟大家聊聊 $MP Materials Corp.(MP)$ ,这家公司你可能听过,也可能没听过,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如果你对新能源、AI、军工这些方向感兴趣,它就值得你了解。01|山口的故事:从冷战走来的稀土矿MP的“MP”是Mountain Pass的缩写,意思是“山口”。这不是浪漫文学,而是真有其地,在美国加州靠近内华达州边境的荒漠里,埋着世界上最富含稀土的碳酸盐岩矿床之一。这个矿最早是1949年被发现的,到1952年开始商业开采,到了上世纪60-70年代,全球彩电需要的铕(Europium)主要就从这里供应。巅峰时,这个矿的产量占了全球稀土供给的一半以上。但好景不长。80年代起,中国靠更低的开采成本加速崛起,而这座矿的命运开始走下坡路。换手无数,罚单不断,投资不足,最终在2015年彻底破产。然后发生了一件很美国的事:2017年,一家由对冲基金JHL Capital主导的财团花2050万美元把矿买了下来——注意,不是20亿,是2050万美金。还顺便成立了现在的MP Materials。02|不只是矿:它已经是一个完整闭环的产业链很多人觉得MP就是个卖矿的,其实已经不是了。过去几年,这家公司做了三件事,把自己变成了稀土产业的“闭环玩家”:第一是上游,继续稳定开采Mountain Pass的稀土矿,2024年全年产出4.55万吨稀土氧化物,占全球市场20%,储量够用30年以上;第二是中游,把原矿分离加工成NdPr精矿,这才是高价值产品的原料。MP在德州Fort Worth搞了个新工厂,2025年一季度产量同比翻了4倍,达到了563吨;第三是下游,MP开始自己做钕铁硼永磁体了。你没听错,就是
      1.53万3
      举报
      MP是泡沫吗?如何为它估值?
    • 孟浩孟浩
      ·07-11

      MP Materials 能否撑起美国本土稀土产业链的野心?🚀

      在周期股里,稀土往往是最容易被市场忽略的一类资产。一方面,它波动大、受政策影响重;另一方面,它的战略价值常被简单归类为资源品。但在2025年的今天,稀土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矿”,而是新能源、智能制造、先进装备等多个核心产业的关键原材料。尤其是钕铁硼(NdFeB)磁体,作为电动车驱动系统、风力发电、工业机器人和高端装备制造的核心组件,其重要性正不断提升。而在稀土全产业链中,有一家美国公司正在悄悄完成从资源型企业到全产业链闭环的跃迁,它就是 $MP Materials Corp.(MP)$ 。估计很多虎友都对他不是很熟悉,而真正让大家关注他,可能还得归咎于昨天的一则新闻。五角大楼砸钱入股 $MP Materials Corp.(MP)$ ,直接变成了“国家工程”。这家公司,从原来的周期矿股,开始带上了“国家队”的标签。更重要的是,它不是靠炒概念,它真的在把美国缺失几十年的稀土产业链,一环一环补回来。MP是干啥的?MP 的核心资产位于加州的 Mountain Pass,这是美国唯一仍在运作的稀土矿。其实,美国不是没稀土资源,问题是缺加工环节,但是自身并不具备提纯能力,只能出口矿产。自2017年接手重启后,MP 逐步实现了从矿山开采、分离提纯到下游磁体制造的一体化布局。MP 在 Mountain Pass 建了分离厂,能把稀土精矿提成氧化物,关键是钕和镨(NdPr),用来做磁体最核心的部分。此外MP在德州搞了一个叫 “Independence” 的新厂,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始交付第一批美产磁体,客户是通用汽车。这是几十年来,美国第一次能从矿到磁体全流程本土化生产。这种纵向一体化模式,在全球稀土行业中并不多见。目前全球超过85%的稀土提
      1.83万3
      举报
      MP Materials 能否撑起美国本土稀土产业链的野心?🚀
    • 孟浩孟浩
      ·07-02

      特斯拉跌出性价比?看清补贴退坡后的抄底风险

      最近经常看到朋友问特斯拉是不是跌出了性价比?可以抄底了?今天就想跟大家一起捋一下特斯拉的基本面,欢迎朋友们提出你的观点,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 $特斯拉(TSLA)$ 的2025年,那就是:主业正在恶化,股价却依赖着未来故事强撑局面。先摆事实:第一季度,特斯拉的交付量、营收和毛利率全线下滑,净利润大幅下挫超过70%。进入第二季度,原本市场寄望Q1只是一次偶发的“滑铁卢”,但从目前可见的迹象来看,情况恐怕会更糟。Q1:全面退潮2025年第一季度,特斯拉生产了36.2万辆汽车,交付33.7万辆,同比下滑。收入报193亿美元,同比下降9.2%,主要受Model Y产线切换以及在各大市场激烈降价的冲击。第一季度毛利率只有16.3%,营业利润率2.1%,净利润也仅4亿美元出头,同比暴跌超过70%,这意味着特斯拉此前依赖的“高溢价+大规模”组合正在瓦解,Model 3/Y虽然依旧能卖,但价格战把利润榨干。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的储能业务部署量虽然达到了10.4 GWh,看似很亮眼,但其规模在整个集团收入中仍然不到十分之一,对利润贡献极为有限。Q2:预期恐怕更糟市场一度预期Q2会比Q1好一些,但实际上希望恐怕会落空。Refinitiv共识预计,第二季度交付量大约41.5万辆,同比下降约10%,收入230亿美元,看似环比增长,但背后的价格战仍将继续侵蚀毛利,预计毛利率会再被压低150–200个基点,利润率依旧承压。从区域上看,欧洲市场情况更严峻,5月份注册量同比暴跌25%,短期很难看到恢复迹象;中国和亚太地区面临新一轮激烈竞争,出货压力只会更大;只有北美市场稍微稳定,但远远无法抵消全球其他区域的疲软表现。更悲观的Guggenheim预测,Q2的交付量可能只有36万辆,收入不到190亿美元,营业利润率
      2.03万5
      举报
      特斯拉跌出性价比?看清补贴退坡后的抄底风险
    • 孟浩孟浩
      ·06-19

      【干货】别再盯着黄金了,真正有弹性的可能是白银

      在美联储的拖延战术、黄金的高位盘整、以及美债利率的震荡之间,白银最近悄悄创下了12年来的新高。年内伦敦银涨幅已经超过25%,比黄金还猛,最近一个月涨了10%,直接创了12年来的新高。一盎司白银涨到了36美元, $白银主连 2507(SImain)$ 更是一度摸到37.41美元。如果你还以为它只是黄金的“小跟班”,可能真的要重新认识这个老朋友了。 今天这篇文章就跟大家聊聊白银,感兴趣的朋友别忘了转发点赞。白银上涨的逻辑白银不是金二代,而是新能源+制造业的底层资产很多人总是把白银当成黄金的小弟,但从基本面来看,白银早就进化为一种“科技金属”。目前白银工业需求占比接近60%,尤其在光伏、电动车、电子元件等方向中,用量逐年走高。根据世界白银协会的数据,2024年全球白银需求达到11.64亿盎司,其中工业需求高达6.81亿盎司,占比58.5%。尤其是光伏,白银是银浆里不可替代的导电材料。虽然单瓦银耗在下降,但新增装机还在持续走高,组件结构也更复杂,整体算下来光伏需求的韧性很强。而电动车,特别是混动+纯电车型对白银的单位用量比传统车分别高了21%和71%,这个拉动更是结构性。再看供给端:全球白银年供应增速长期为负。2024年,银矿供给增速预计也仅1.9%,总供应比需求还差了3600多吨。而且白银的伴生矿属性决定了它不像铜、锂这种能靠高价拉动供给增量。白银不是你涨一点我就多挖一点的“聪明矿”。库存呢?全球白银库存现在在伦敦LBMA和上海期交所都在历史低位,能调的货少了,价格弹性就变大了。金融属性:一场滞后的资金补涨游戏正在上演从金融角度看,白银的爆发有点像“晚来的惊喜”。2024年黄金先一步涨上去,成了避险资产的锚。白银虽然同属贵金属,但过去涨幅没跟上,金银比一度飙到100以上——长期均值在60左右,
      2.92万4
      举报
      【干货】别再盯着黄金了,真正有弹性的可能是白银
    • 孟浩孟浩
      ·05-23

      巴菲特要持有日本商社50年,我们能抄作业吗?

      在 2025 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当被问及“如果日本央行加息是否会卖出日本股票”时,巴菲特干脆利落地回应:“我们打算持有五大商社 50 到 60 年。”这不是一句场面话,而是他对这笔投资极为坚定的长期信仰。今天就来聊聊巴菲特为何如此看好日本商社?巴菲特投资日本的核心逻辑普通投资者适不适合“抄作业”?如果想投日本,普通人该怎么布局?巴菲特投资日本五大商社的深层逻辑伯克希尔对日本五大商社(三菱商事、三井物产、伊藤忠商事、丸红、住友商事)的投资始于2019年,截至2024年底,伯克希尔宣布已将这五家公司的持股比例由8%提升至最高9%以上,总投资额已达235亿美元。而在巴菲特投资日本五大商社的深层逻辑如下:首先,从估值角度来看,2019年投资时点,五大商社的平均市净率低于1倍,股息率超过4%,这意味着市场对这些企业的定价甚至低于其净资产价值,而它们却能持续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回报。这种极端低估源于市场对“商社模式”的误解——投资者往往将这些业务遍及全球、深度嵌入产业链的综合性巨头简单归类为低增长的传统贸易公司,而忽视了它们在经济体系中的核心枢纽作用。其次,这些商社的商业模式与伯克希尔·哈撒韦高度契合。它们不仅是贸易公司,更是具备全产业链控制力的投资控股平台。业务横跨能源、金属、食品、消费、基建等多个领域,垄断了日本全国近99%的大型生产企业和贸易公司,并通过财团化运营(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的协同)形成竞争壁垒。此外,它们大多拥有百年以上的经营历史,在日本经济中占据垄断性地位,掌控着全球关键资源供应链,这种护城河使得其盈利能力具备长期稳定性。五大商社不仅自由现金流充沛(贸易现金流与投资收益双重驱动),而且长期维持稳定的股息政策(支付率30%-50%),同时财务政策极其审慎——近十年股权增发比例不到3%,避免了股东权益的稀释。这种“高股息+高自由现金流+低股权稀释”的组合,完美符
      4.01万5
      举报
      巴菲特要持有日本商社50年,我们能抄作业吗?
    • 孟浩孟浩
      ·05-08

      2024-2025港股IPO市场全景观察:狂热退潮后,迎来结构性复苏?

      自2022年以来,港股IPO市场经历了“高温转冷”的剧烈波动。到了2024年,整体市场虽然尚未彻底回暖,但头部项目频频亮相,局部行业热度回升,IPO市场在震荡中酝酿转机。进入2025年初,我们观察到多个关键信号:一方面,消费品牌与医疗创新企业受到资金关注;另一方面,新股首日破发不再是主旋律,市场风险偏好正在边际改善。本文基于2024年至今的港股IPO数据,对市场整体趋势、行业分布、投资者情绪以及破发原因进行系统性梳理,并就2025年可能的市场变化提供一些前瞻判断。感兴趣的朋友记得给我点赞。IPO数量下降但质量提升,市场对“讲故事”的耐心正在变少2024年港交所共有70家公司完成上市,数量相比前几年明显回落。这一方面反映出港交所对拟上市企业的审核趋于严格,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自身对发行窗口的选择更加谨慎。不过,这一年上市的企业构成呈现出更加聚焦的结构——连锁消费、生物科技、先进制造成为主力军,而平台类、ToB软件公司则明显减少。数据来源:老虎国际App而进入2025年,虽然尚处年初阶段,但已有20家公司完成上市。从表现来看,2025年IPO整体质量有所回升。多个新股首日涨幅显著高于去年同期,例如 $蜜雪集团(02097)$$映恩生物-B(09606)$ 分别录得超135%和112%的累计涨幅。在一级市场活跃度尚未完全恢复的背景下,这一现象尤为引人关注。数据来源:老虎国际App究其原因,一是头部消费品牌自带流量效应,受到散户追捧;二是部分创新药企研发进展实际落地,项目估值更具说服力,得到了中长线资金的认可。这些企业不再依赖“故事驱动”,而是回归基本面、技术路径、盈利能力等维度打动投资人。超购不等于高回报,估值修正
      3.96万1
      举报
      2024-2025港股IPO市场全景观察:狂热退潮后,迎来结构性复苏?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