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上如何长出新质供给?

最近看了几个产业带的报告,主要讲中国一些产业带,因为电商平台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电商,让产业带的创新更快、优质供给更多了。为什么?

先来看很多产业带的现状:

产业壁垒较低。可以说,国内90%以上的产业带都存在这个问题。不管是服装鞋帽、彩妆,还是各种小商品。造成产业壁垒低的原因,并不是互联网公司导致的。而是行业特点和产业发展阶段决定的。比如服装鞋帽制造,行业本身壁垒就较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赚的是行业平均利润。

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壁垒低,是同质化竞争的原因之一。因为门槛较低,导致了大量的商家涌入。而需求端,并没有随着供给的增加而提升。这样发展的结果,就是持续的价格战和低价低质。产业生态乱象丛生。看到媒体上写一个例子,放在这里非常贴切:

安徽亳州,是花草茶的产业带。可以说是同质化和低门槛的典型行业:

门槛过低:一两台机器,再雇佣一两个工人,即可生产。

同质化竞争:因为经营门槛低,大量商家涌入。近两年,亳州花草茶的商家数量已突破5000家,

这样的现状,导致价格战很快出现:商家为了拼价格,开始缺斤少两,比如在标重100g的花草茶中塞入50g的防腐剂,造成售价低于行业成本价的乱象。在整个环节里:

商家不赚钱、用户买不到好产品、产业没能更好的向上走。

如何培育出新质供给?

类似安徽亳州花草茶这样的产业带,国内还有很多。上文已经提到了:产业带的问题,在互联网以及电商平台诞生以前就存在了。这是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而电商平台,如何帮助平台上的商家提升经营的质量?并且提高产业带的竞争力和升级?

为商家和商品“增信”:拼多多以“百亿补贴”的强大品牌背书,为参与活动的中小商家提供了公信力支持。消费者更容易信任这些商家和商品。一开始,百亿补贴的商品,主要是品牌为主。而今天,百亿补贴的商品构成,除了名牌、品牌,还有产业带的优质商品。而百亿补贴,对于产业带的商家,最大的帮助,我认为是“增信”,为什么?

因为百亿补贴之于拼多多,类似一个精致的商城。商城里的商品,全部由平台把关和精挑细选过了。产业带的商家,如果商品优质、价格合理,上线到百亿补贴,通过平台的背书,可以极大的提升商家“经营杠杆”。销量得以放大。这里有一个例子,可以很好的说明:

母婴品牌“小白熊”,主营“吸奶器”,在拼多多上的销售额,2023年增速同比十倍。其中一半来自“百亿补贴”。

降低好产品的传播和流量成本。拼多多平台通过“百亿补贴”,首先为新供给解决了“增信”,增信问题解决后,商家吸引用户的成本也降低了。商家的用户成本和传播成本降低,这种传播成本,可以理解为获客和营销费用。这块费用大幅降低后,留存的利润就多了。而利润,是最终的结果。这里的商家,我前面加了“优质”两字。

从逻辑上,对于优质的商家,在拼多多上经营,流量和获客的费用可能是持续下降的。

惠州的一家中小型勃肯鞋商家,通过百亿补贴活动免除了2万-3万元的每日投流费用,将产品价格从150元降到90元,保持利润的同时显著提升了销量,成功推出50多款畅销新品。

拼多多通过“增信”+降低传播和流量费用,平台为用户创造了价值、商家的利润提高、用户买到了更便宜的商品。

有了利润的基石,商家迭代和创新速度加快。不管是产业带的商家,还是品牌商家,只有持续的利润留存,才能有研发投入和持续创新。

高质量的增长:新质供给向上,落后供给向下

扶持优质的,淘汰落后的。上文中提到的几个产业带案例,是中国众多产业带和制造业生态的一个缩影。 而所谓的“转型升级”,是产业带的可行方向。如何升级?

还是以开头提到的安徽亳州花草茶为例,很多商家在拼多多上经营后,已经开始走升了升级 的道路:产品已经延伸到调味茶、固体饮料等品类。这样的升级,才是“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电商平台,在产业的进化和升级中,我认为极大的加速了这一过程。

而落后的供给,怎么办呢?比如售卖花草茶:100克里,放50克防腐剂的商家。这一类商家,如果不创新产品,仍然走原来的路径,即使价格再便宜,最后的结果仍然被淘汰。因为本身不创造任何价值,甚至对产业生态的贡献是负价值。

拼多多作为一个产业带最全的商家平台,在淘汰落后的供给上,应该更坚定、速度更快。

解决同质化,背后离不开互联网平台。

让中小商家,享有品牌商家一样的待遇。拼多多的“百亿补贴”是一个典型案例,通过大规模的平台支持政策,让中小商家享有与大品牌相似的流量分配和推广资源,让产业带的商家和中小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拼多多的价值观一直是“普惠”。我认为平台对待商家的策略上,拼多多秉持的普惠和公平竞争,是被外界忽略的。

激活新质供给,激活产业生态。每个产业带上的优质商家多了,给行业会带来很大的改变和引领。因为行业的门槛和标准,会得到提升。新质供给不仅意味着推出更优质、更创新的产品,也能够有效提升产业门槛,让产业带摆脱低端产品价格战和同质化竞争困局。

而电商平台,我觉得是新质供给的孵化和激活平台。拼多多和其他的电商平台,很大程度上,让产业带升级的速度加快了,而不是停滞了。所谓的内卷,只是阶段性。如果没有电商平台,产业内卷的时间,只会更长。

最后,段永平谈拼多多的一些思考

最近段永平在浙大的访谈里,谈了一些拼多多的观点。我个人也说一些思考:

商业模式。从段永平的讲话看,他挺认可拼多多的商业模式。我个人认为,电商平台仍然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高毛利率。拼多多和淘宝,和京东和线下的零售,完全是两种生意。

但是当前国内的电商平台,确实竞争比以往更加激烈。但竞争激烈,并不会改变目前的商业模式和生意本质。拼多多和淘宝,都符合好的生意标准。而段永平,也提到了拼多多的一些挑战,其中主要是消费者和商家的。

消费者。提到拼多多,段总说很多人喜欢用。我认为目前巨量的用户,这肯定不是“技巧”的成功,而是公司确实创造了对应的价值。

商家。段永平也提到了拼多多上商家的一些意见。这对拼多多来说,一个具有海量商家的电商平台,一小部分不太满意是非常正常的。商家层面,最重要的还是让平台上的优质商家、新质商家,脱颖出来。

最后,我觉得用段永平那句经常讲的话,就是:“做对的事和把事情作对”,放到拼多多上也合适。从成立到今天,在做对的事情上(战略和方向),公司几乎没有错过。不管是一开始的农产品、百亿补贴频道、还是出海temu,公司在每个时间点,都做出了正确的决策。而把事情做正确上,从公司的人效上,就可以看出有多强。

巴菲特说,市场短期是投票器,长期是称重器。拉长时间,可能适合再去看拼多多今天做的事情和股价、市值。

# 有望港股上市?!拼多多现在还能买吗?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5

  • 推荐
  • 最新
  • 小岛大浪
    ·01-17
    精彩
    电商尤其直播电商,利好商家和消费者,但是对整体的经济发展还是不利的,没有中间商,就是少很多工作岗位,尤其对中国现在经济比较困难,产业没升级好的时候更是如此!
    回复
    举报
    收起
    • 波若波若蜜
      经济长期看和社会生产率有关,与岗位无关,不然美国零售业还不如几十年前每村一个小卖部了…
      03-18
      回复
      举报
    • 艰难取胜
      寄生虫太少了?
      01-18
      回复
      举报
  • 电商平台的崛起确实带来了产业的升级机会,值得期待
    回复
    举报
  • 卸载了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