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信证券:目标价42港元(2025年1月8日)**
**核心观点**:
- 看好小米在**AI手机、智能汽车、智能家居、AI大模型**等领域的生态协同效应。
- 2024Q4中国区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升至第二,高端化战略成效显著(高端机型占比21.3%)。
- 智能汽车业务(如SU7系列)订单和交付量快速增长,有望成为新增长极。
**合理性分析**:目标价上调至42港元(较2023年的16港元大幅提升),主要基于汽车业务落地与多领域技术融合的预期,符合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的长期价值。
---
### **2. 海通证券:合理价值40.93-48.54港元(2025年2月12日)**
**核心观点**:
- 预测2025年汽车业务营收982亿元,给予汽车业务2.5-3.0倍市销率(PS)。
- 智能手机高端化(2024Q1-3全球出货量增长20%)、IoT业务毛利率创新高(20.1%)、互联网业务稳健增长。
- 综合考虑汽车业务潜力和整体生态协同,总市值区间为1.03-1.22万亿港元。
**合理性分析**:目标价区间上限为目前最高估值,反映对汽车业务的乐观预期,尤其是小米SU7连续5个月位列新势力轿车销量第一,市场认可度较高。
---
### **3. 高盛:目标价38港元(2025年1月22日)**
**核心观点**:
- 预计智能手机毛利占比下降,IoT及互联网收入结构性增长(高毛利率业务占比提升)。
- 国家补贴政策推动2025Q1出货量增长,但中高端手机市场竞争加剧。
**合理性分析**:目标价略低于中信和海通,可能更侧重短期竞争压力,但对IoT和互联网业务长期盈利能力的判断较为稳健。
---
### **4. 花旗银行:目标价19.6港元(2024年3月20日)**
**核心观点**:
- 2024年智能手机海外市场增长和产品组合改善推动每股收益增长9%。
- 未显著提及汽车业务影响。
**合理性分析**:目标价较低且发布时间较早,未充分反映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智能汽车业务爆发带来的估值重构,目前参考性较弱。
---
### **5. 中信证券(旧报告):目标价16港元(2023年10月30日)**
**核心观点**:
- 彼时小米汽车尚未发布,预计年销10万辆且毛利转正后打开千亿估值空间。
- 基于2023-2025年营收预测(3181亿元)和净利润(137亿元)推算。
**合理性分析**:目标价已被2025年新报告覆盖,旧估值未包含汽车业务实际进展带来的增长验证,当前已不适用。
---
### **综合合理性分析**
1. **业务分拆与协同效应**:近期目标价(如42港元、48.54港元)更关注**汽车业务**的爆发(如SU7销量)与生态协同,而旧目标价(如16港元、19.6港元)仅聚焦手机和IoT业务,低估了跨领域整合潜力。
2. **估值方法差异**:中信、海通采用分部估值法(如汽车业务PS倍数),高盛侧重收入结构优化,花旗则偏保守的盈利预测。
3. **时间因素**:2025年报告更贴近当前市场环境,尤其是汽车业务的实际表现已验证初期假设,支撑更高目标价。
---
### **结论**
目前主流券商对小米集团的目标价集中在**38-48.54港元**,核心分歧在于对汽车业务成长性和盈利能力的预判。若小米能持续兑现汽车销量、高端手机市场份额及AIoT生态协同,则海通证券的48.54港元更具前瞻性;若市场竞争加剧或汽车业务增速放缓,中信证券的42港元或高盛的38港元更为稳健。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