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注册制信披底线,看优优绿能IPO“信披造假”?

3月4日,我们对优优绿能董秘履历出现难以自圆其说的时空错位,研发投入竟不足行业均值的一半;高喊"产能扩张"的口号,车间空置率却常常超过30%;股东名单与大客户重叠的诡异曲线,更将"股权换订单"的质疑推向高潮。而研发人员数量仅为头部企业1/4的残酷现实,则让技术护城河的崩塌进入倒计时......这些或许还能通过“技术性回复”打发质疑。  

今天我们将从注册制信披的底线要求,来分多篇文章,揭示优优绿能的“信息披露表内数据打架”?“关联方的两个账本”?“信息选择性披露”?...... 

2023年,新能源汽车赛道持续火爆,充电模块龙头企业深圳市优优绿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优绿能”)踏上创业板IPO征程。然而,其披露的招股书与问询函回复、关联公司年报之间频频出现的数据打架现象,犹如一颗颗暗雷,撕开了这家公司信息披露的遮羞布。碳基君拆解优优绿能的招股相关文件,试图揭开这场关乎企业诚信与投资者权益的真相。  

本篇我们先说一系列数据乱象: 

“闯关式”信披:企业利用问询回复与招股书的时间差,动态调整关键数据; 

“选择性”披露:对不利数据模糊处理,要不要解释研发预算变更的原因; 

“孤岛式”验证:中介机构对第三方数据交叉核验流于形式,导致供应链数据矛盾未被及时发现。 

某律所合伙人直言:“当招股书、问询回复、第三方文件形成‘数据三岔口’,监管应建立跨文件校验机制,对矛盾点实施一票否决。”

数据矛盾大起底:谁在篡改招股书的“数字游戏”?

第三方数据的“惊天漏洞”

广州锐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锐速智能”)2019年年报披露,其向优优绿能采购金额为625.9万元,但优优绿能招股书中只有436.04万元,差额接近44%。优优绿能招股书中披露的金额与锐速智能年报的数据完全无法匹配。

图片

来源:锐速智能2019年年报(深圳市优优绿能电气有限公司是发行人前身)

图片

来源:优优绿能在2022年12月25日披露的招股书

数据撕裂:

图片

市场猜想:这种跨文件的数据矛盾,如此巨大的数据鸿沟,是否意味着优优绿能存在虚拟收入或为了调节财务数据?

关联交易的“双面人生”

当我们将视线延伸至优优绿能的上下游企业,更多令人瞠目的数据矛盾浮出水面。

深圳市斯比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比特”)是优优绿能的重要供应商。然而,斯比特的招股书显示,2022年其对优优绿能的销售金额为4577.58万元,但优优绿能的招股书却将其采购金额列为4684.67万元,两者相差107.09万元。更离谱的是,斯比特的应付账款余额和优优绿能的报表中完全对不上号。

图片

图片

来源:斯比特招股书

图片

来源:优优绿能招股书

虽然斯比特上市已经终止(撤回)了,但是已经披露的招股书会被保存公示在深交所的网站,不管是斯比特和优优绿能谁在财务造假,都将可能会被追究法律责任,绝不可能一撤了之!

研发预算的“罗生门”

在优优绿能的上会稿中,“30KW恒功率AC/DC双向充电模块”的研发预算前面为498万元,但上会稿的后面,同一项目的预算金额又改口为489万元,这种同一份文件居然两者相差9万元。究竟是信披不准确,还是另有隐情?我们只能继续画问号!

图片

图片

来源:优优绿能上会稿

质疑点:研发预算的随意调整是否暗示公司存在成本虚报?

这种预算随意调整的行为,不仅违反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关于“财务数据一致性”的规定。

一位投行人士向笔者透露:“研发预算的频繁变动往往是调节利润的‘暗门’,超额部分可能被用于冲抵其他成本。”

商业模式的“文字游戏”

优优绿能在注册稿中宣称,其“非ODM模式”2021年和2022年收入分别为18727.49万元、29099.17万元,但回复深交所的函件中突然将2021年、2022年的非ODM销售金额分别18788.81万元和29233.91万元。

如果是保荐机构“统计口径调整”,就需要未提供原始凭证佐证。且为何同一家公司同为民生证券团队,为何又要改统计口径?一系列疑团亟待给市场和监管部门一个交代!

图片

来源:优优绿能注册稿

图片

来源:回复深交所问询函

模式争议:

2021年的招股书申报稿和注册稿:非ODM收入差额61万元

2022年的招股书申报稿和注册稿:非ODM收入差额134万元

投资者质问:195万元的差异,到底披露的材料里面还有多少数字被动了“手脚”?这种企业来上市,是否符合规定的信息披露准确性,如果最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怎么让投资者信任他上市后的信披真伪?

信息披露缺陷的深层透视

内控机制形同虚设

优优绿能一些列财务数据和信息披露内容“打架”,是不是暴露出公司内控体系的重大缺陷?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关联交易、研发投入等关键数据的变动需详细披露原因,但公司甚至出现跨期调整的违规操作。

监管红线:《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发行人需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优优绿能的种种操作,已触及监管底线。

中介机构的“看门人失职”

民生证券作为保荐机构,对优优绿能的数据矛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其出具的保荐意见中,对关联交易、研发费用等敏感问题是不是仅作形式审查?是不是未深入核查数据逻辑呢?

行业警示:中介机构若沦为“签字机器”,将严重损害资本市场的公信力。

资本市场的信任危机

优优绿能的案例并非孤例。据统计,2022年科创板、创业板IPO项目中,因信息披露问题被否的企业不在少数,其中数据矛盾、关联交易不透明不胜枚举。投资者对拟上市企业的信任度降至冰点,IPO堰塞湖现象愈发严重。

市场呼吁:监管部门需重拳整治财务造假,建立终身追责机制。绝不能一撤了之,况且还有企业在快马加鞭注册的路上。

优优绿能的IPO之路,堪称一部“信息披露变形记”。公司用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挑战监管底线。作为投资者,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企业凭什么登陆资本市场?中介机构的专业性何在?监管的利剑何时落下?

警示录:

投资者:警惕高增长背后的数据陷阱,远离“带病闯关”的IPO项目。

监管层:严查IPO全链条造假,倒逼中介机构归位尽责。

企业界:唯有诚信经营,方能赢得资本市场的尊重。

这场关乎信任的战争,没有人是旁观者。优优绿能的命运,或将改写中国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

接下来,碳基君将分享,优优绿能在注册制下”忘记披露”的那些事!

文章转载自:碳基研究院

# IPO情报局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