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安缦待命、富力空港假日流拍:地产商的酒店梦醒了

近日,中国恒大发布清盘相关的内幕消息公告,其旗下包括杭州安缦、丽江大研安缦在内的高端酒店资产也进入了清算倒计时。这些曾经风光无限、带着奢华光环的酒店,未来将花落谁家?市场仍未有明确答案。

地产断臂求生,酒店资产成烫手山芋?

随着房地产行业步入深度调整期,曾经“增值保值”的酒店资产,越来越显得沉重甚至鸡肋。挂牌拍卖的地产酒店资产数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然而流拍却几乎成为了难以摆脱的关键词。众多地产酒店即便历经三拍、四拍,却依旧无人问津,最终只能无奈地选择折价大甩卖。

以富力地产旗下的广州富力空港假日酒店为例,根据阿里法拍网显示,该酒店继4月首次拍卖流拍后,于5月12日10:00至5月13日10:00再次登上拍卖台,起拍价为2.22亿元,相比首拍价格的2.77亿元再降5500万元,折合为评估价(3.96亿元)的5.6折。此次是否有人出价、能否成交,或许很快就能揭晓。

事实上,富力地产在辉煌时期,通过一系列收购,酒店资产规模一度达到近 90 家,总客房数超 26000 间,覆盖一线城市及多个热门旅游目的地,合作的品牌包括万豪、凯悦、洲际等国际巨头,曾豪言要打造“自持千亿级酒店资产”。

但现实远没那么理想。随着地产行业整体去杠杆、融资收紧,富力的重资产策略暴露出明显短板,酒店板块运营压力陡增。

其2024年财报显示,其报告期内的归母净利润亏损177.1亿元,酒店业务营业额同比暴跌 31.3% 至 43.73 亿元。据统计,2021-2024年,富力地产累计亏损超700亿元。

近年来,富力不断出售酒店资产,试图缓解债务压力。例如,2022 年 6 月,北京万达嘉华酒店被富力以 5.5 亿元出售,相较于 2017 年的收购成本,亏损了 653 万元;同年 12 月,福州威斯汀酒店以 4.3 亿元成交,较评估价缩水 30%;2024 年,富力更是以 16 亿英镑的价格割肉抛售伦敦 ONE 项目,与 2017 年收购价相比,缩水幅度高达 46% 。

到 2024 年末,富力地产所拥有的酒店数量已下滑至 22 家,总建筑面积约 111.06 万平方米,总客房数为 7513 间。

图源:摄图网(ID:500754692)

成都希顿国际酒店同样命运坎坷,其背后的成都乔治希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资不抵债,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该酒店历经七次流拍,直到第八次拍卖才最终成交。首轮拍卖时,起拍价高达 10.5 亿元,而到最终成交时仅为 5.02 亿元,价格近乎腰斩。

还有位于重庆北碚的国内顶奢酒店代表之一的悦榕庄,连同上百栋烂尾别墅等也被摆上拍卖台。究其拍卖原因,主要是开发主体重庆柏椿实业公司由于盲目进行多元化布局,经营管理不善,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因上千万元的工程欠款被申请破产重整,这与悦榕庄品牌本身并无太大关联。

不少业内人士看到这般情景,不禁感叹:“曾经拼命拿下的优质地块,如今却陷入无人愿意接盘的尴尬境地。”

为啥鲜有人接手?

从表面看,这类资产本不算差:有品牌、有建筑、有位置、有历史运营数据。尤其像广州空港假日这样挂着国际知名品牌、紧邻机场的酒店,按理说是市场偏好的资产类型。但现实却是——市场不再买账。

更扎心的是,这不是卖得贵的问题,而是没人想买。底价已比市值大幅打折,依旧无人出手,说明问题根本不光在价格,更在信心与逻辑的崩塌。

要理解这类流拍现象,得从三个层面看:

其一是酒店本身的运营价值。

一些老牌酒店由于建成时间较长,产品力严重不足,设施设备老化陈旧,空间布局不合理,难以契合现代消费者日益多样化、高品质的需求。

与此同时,人员结构老化、服务缺乏特色与活力、营销管理理念滞后等隐形问题,也使得这些酒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下风,早已不具备优质现金流能力。而在当下,稳定现金流是投资人最看重的指标之一。

图源:摄图网(ID:500530786)

其二是资产背后的地产基因带来的结构性问题。

许多这类酒店源于“拿地+配建”逻辑,是地产企业重资产运营的产物。过去,地产企业还能通过资金输血维持酒店运转,但随着房企纷纷陷入债务泥潭,这套体系已经不复存在。酒店一旦脱离母体,很容易成为孤岛,没有资金支撑、缺乏管理接续,增值预期与经营能力双双崩塌。

更为关键的是,当酒店资产因地产企业债务问题被法院强制执行拍卖时,如富力空港假日酒店因富力地产的债务危机走向拍卖台,潜在买家需要直面更为复杂的法律风险,包括产权纠纷、潜在债务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加之富力地产已多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负面舆情不断,极大地影响了市场对其旗下资产的信心,使得买家在决策时顾虑重重。其三是买家的判断越来越现实、理性。

如今,能买得起这种资产的投资人都不是情绪型买家,而是更重视现金流、流动性和退出路径的理性买家。他们关心的是:这家酒店现在能不能赚钱?以后好不好转手?值不值得重新投入资源?一句话:预期回报若不清晰,那就直接出局。

更何况,酒店天生就是个重资产、慢回报的项目。它不仅建得贵,还养得贵。后续运营离不开强管理、强销售和稳定客源的持续投入。接手之后,可能还意味着要从零搭团队、建体系、抢市场。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投资者愈发谨慎,不敢轻易涉足。

市场供需关系的失衡也使得买家出价极为保守。近年来,整个行业的入住率和房价都承压。在这样的环境下,买家对酒店资产未来的盈利能力和投资回报率普遍持悲观态度,出价时自然会再三斟酌,力求将风险降到最低。

从甩卖到盘活,还有哪些可能?

酒店资产真的就成了没人要的“鸡肋”了吗?其实不尽然。只是当下的市场游戏规则,已经彻底变了。

首先,要从拼建造转向拼运营。

过去,地产企业蜂拥做酒店,是因为它能拉地价、撑项目形象,还能讲好“长期持有、稳定回报”的好故事。但现在,硬件不再是稀缺,反而成了成本负累。真正能打动投资人的,是运营水平和现金流表现。有时候,一个运营扎实、成本控制到位的中档酒店,可能比装修豪华、品牌响亮但毛利低的奢华酒店更有投资吸引力。

图源:摄图网(ID:500757337)

其次,要敢于做减法和再造

有些酒店位置不错,硬件条件不差,却因奢配定位、品牌依赖等问题长期运营亏损。此时,与其死守旧模式,不如做减法、谋转型。比如砍掉冗余服务、压缩配置、转型为灵活型住宿产品,或重新打造为办公、长租、康养、教育等业态。只要跑得起来,资产就仍有希望。

最后,尝试托管+代运营模式破局。

对于缺乏专业管理能力、又不具备快速出手条件的资产持有方来说,寻找可靠的代运营团队进行托管运营,是以时间换空间的现实做法。一方面可暂时止损稳运营,另一方面提升资产现金流表现,有助于未来以更合理价格退出或融资。

写在最后:

地产酒店作为重资产+慢回报的代表,在新一轮市场调整中注定不好卖。但这不等于没有价值。只是过去那套稳赚钱的神话已经失效,取而代之的,是对资产运营能力、变现路径、现金流健康的严苛考量。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