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上线无人车,Waymo“抢跑”特斯拉?Robotaxi之争全面打响!

最近,如果在美国亚特兰大叫一辆 $优步(UBER)$ ,你可能会遇上一辆车里“空无一人”的出租车——它既没有司机,也没有安全员,真正的全无人驾驶。这不是科幻,而是Waymo通过Uber正式上线的Robotaxi服务。

其实Waymo和Uber早在3月份就在德州奥斯汀试点过了。现在亚特兰大也上线,说明人家不是试水,而是真的要把这事做大。消息一出当天,Uber的股价立马跳涨。反观 $特斯拉(TSLA)$ 这边……场面有点安静,甚至可以说有点“略显尴尬”。

Waymo的高光,正是特斯拉的压力

Waymo搞得热火朝天,特斯拉也不是没动静。最近也在奥斯汀测试自己的Robotaxi,不过从流出的视频来看,有点差强人意:有误入逆行车道的,有突然急刹的,还有在路上“迷惑”到连警车都搞不清楚它要干嘛的。结果就是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开始介入调查,虽然暂未出现实质性事故,但市场对它的安全性质疑再次升温。

说白了,Waymo和特斯拉分别代表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自动驾驶路线。这场Robotaxi大战,不只是商业化谁跑得快,更像是激烈的“技术路线之争”。

两种路线,两个世界

Waymo的技术路线比较保守,但胜在安全。它用的是激光雷达、高精地图加上传感器那一整套“重装系统”,把环境扫描得一清二楚。这种做法虽然成本高、部署慢,但好处就是——它真的能做到稳定运行,哪怕完全没有安全员。

而特斯拉走的是纯视觉路线,不用雷达、不靠地图,只用摄像头和AI模型去“看懂世界”,然后做出判断。它的思路是:你把车当成人来训练,最终就能“像人一样开车”。听起来很酷,成本理论上也更低,推广起来也会更快——但代价就是,出错的概率也确实更高,对AI训练的要求极高。

现在看,Waymo的这条路线落地更早,商业化更快。和Uber这样的头部平台合作,不但省下了很多引流、铺货的成本,还能直接验证商业模式是否跑得通。相比之下,特斯拉目前还是坚持自建平台、自营系统,节奏上就慢了一截,看起来确实有点像“闭门造车”。

社交舆论“站队”,争议不断

如果大家有关注的话,应该会注意到社交媒体关于Robotaxi到底谁更靠谱的争议已经吵得不行了。支持特斯拉的人强调“像人一样开车”的灵活性、算法的长期潜力和庞大的数据规模;而支持Waymo的则认为“没有安全员才是硬道理”,Waymo显然更靠谱、也更值得信赖。

比如:

-乘车体验上,支持者说特斯拉更像人,更灵活;批评者就说它有时不按交通规则来,相比起来Waymo就更“稳重”;

-技术维度上,支持者认为特斯拉掌握了数百万辆车的真实路况数据,有希望训练出“终极AI”;而反方就认为纯视觉路线在极端天气下存在天然盲点;

-成本与扩展性上,特斯拉的方案未来或许可以“走遍全球”,但Waymo眼下就能运营,这不是理想,而是现实。

换句话说,这是“你相信现在,还是相信未来”的选择。

我的看法:Waymo赢了现在,特斯拉瞄准未来

我一直是坚定的特斯拉长期支持者,但这并不妨碍我承认——目前阶段,Waymo确实跑得比特斯拉快。

但我认为重要的是技术的可扩展性与未来的商业模型。从成本、数据规模到软硬件一体化,特斯拉只要迈过“安全稳定”这道坎,潜力就是指数级的。而Waymo虽然落地早,但激光雷达的高成本和高依赖地图的模式,注定它无法轻装上阵,难以在全球快速复制。

这其实是一场“现实成果”和“技术信仰”的较量。短期来看,Waymo显然赢了一局,但长期我依然倾向于押注特斯拉。

个人观点:Waymo看当下,特斯拉赌未来

如果关注短线机会的话,Waymo的平台方Uber可能更值得关注,因为市场情绪和现实落地能力都会短期兑现成涨幅,这一点在盘面上已经有所显示;

如果是长期主义者,尤其看重技术的成长性和系统的复制能力,那特斯拉的这套“从硬件到算法的闭环”还是非常有想象力的。一旦FSD突破技术瓶颈,Robotaxi就不只是个概念,而是真正可以跑起来的盈利模式。

简单说:

想抓短期兑现,看Waymo;

想押长期潜力,就别放弃特斯拉。

总结一下

自动驾驶这条路,不是百米冲刺,是马拉松,甚至是“技术+资本+执行力”的三项全能比赛。Waymo起跑快,但不一定跑得远;特斯拉起步慢,但未来可期。

我们离“无人车满街跑”的时代越来越近,真正的赢家还没有揭晓。只是当Uber的Robotaxi已经在城市穿梭时,特斯拉Robotaxi的答卷,就更不能再拖了。

$谷歌A(GOOGL)$ $谷歌(GOOG)$ $英伟达(NVDA)$

 

# 绩后大跌8%!特斯拉可以上车了吗?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