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马”互撕与特斯拉大跌:一场政治闹剧中的投资机会
政治风波终会平息,技术护城河才是真壁垒
过去一个月,全球资本市场最戏剧性的一幕莫过于特朗普与马斯克的“特马”互撕大战。这场始于政策分歧、终于人身攻击的闹剧,让特斯拉市值在24小时内蒸发1500亿美元。当市场陷入恐慌性抛售时,一个尖锐的问题浮出水面:这是否是逆向投资者逢低布局特斯拉的黄金窗口?
一、互撕风暴:政治联盟破裂的资本代价
6月5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指责马斯克“疯了”,马斯克则反击特朗普“忘恩负义”,声称“没有我,特朗普就会输掉大选”。导火索表面是共和党力推的《大而美法案》——该法案取消电动汽车税收抵免,触及特斯拉核心利益。
更深层矛盾在于权力博弈:
- 利益捆绑破裂:马斯克曾豪掷2.9亿美元助特朗普胜选,并主导新设的“政府效率部”,期望实现技术治国理想;而特朗普视其为“一次性工具”,甚至在马斯克卸任次日即撤回其盟友的NASA局长提名。
- 政府合同威胁:特朗普暗示可能终止对马斯克企业的补贴和合同,直接冲击SpaceX和特斯拉的核心收入源——据统计,两家公司累计获得225亿美元联邦合同。
市场用脚投票:特斯拉单日暴跌14.3%,年内跌幅扩大至30%,反映投资者对政策风险的高度敏感。
二、危机表象下,被忽视的积极信号
政治风暴掩盖了特斯拉基本面的关键韧性:
1. 技术里程碑突破:6月27日,特斯拉展示全球首次L4级无人驾驶交付:Model Y在无驾驶员、无远程操控下,独立完成30分钟城市+高速路段行驶。尽管引发“营销噱头”质疑,但实测视频证明其纯视觉方案已逼近商业化临界点——这正是Robotaxi万亿市场的技术基石。
2. 中国战略的弹性调整:面对小米SU7等国产车型挤压(5月Model 3销量仅为SU7一半),特斯拉一反行业降价潮,对Model 3长续航版涨价1万元并同步升级续航与加速性能。配合“限时补贴1.6万元”的明涨暗降策略,既维持高端定位,又刺激短期订单——这种定价权恰恰是品牌溢价的体现。
3. Optimus的长期价值重估:高盛泼冷水预测2027年人形机器人出货仅7.6万台(市场预期50万台),引发对特斯拉Optimus项目的估值回调。但被忽视的是:特斯拉已规划2025年量产1万台并部署自有工厂,其汽车工程化能力与AI训练数据的结合,仍是行业最可能突破成本瓶颈的路径。
三、逢低布局:短期谨慎,长期乐观的窗口期
当前特斯拉面临三重压力测试:
- 政策风险:若特朗普落实削减清洁能源补贴,短期盈利承压;
- 竞争白热化:小米SU7上市18小时锁单24万辆,智能化配置倒逼特斯拉加速本土化;
- 技术兑现质疑:FSD多次跳票史使市场对Robotaxi时间表持疑。
但危机中潜伏转机:
1. 政治和解迹象显现:马斯克6月11日公开道歉称“言论过火”,特朗普回应“他做得很好”。副总统万斯幕后斡旋显示双方均有止损需求——商业利益终将压倒个人恩怨。
2. 估值进入击球区:特斯拉动态PE降至45倍(5年均值70倍),技术护城河却未削弱:FSD数据闭环积累120亿英里行驶数据,10倍于Waymo;上海工厂本地化率超80%的成本优势仍是中国市场王牌。
3. 催化剂临近:Q2交付量公布若超预期(特别是FSD免费试用带动订单)、Optimus工厂试产进展、Robotaxi商用牌照落地,都可能成为股价修复导火索。
投资世界最锋利的刀,往往藏在市场恐慌的刀鞘中。马斯克与特朗普的戏剧性冲突终将落幕,但特斯拉在自动驾驶、能源存储、人形机器人三大赛道构建的技术矩阵,才是穿越周期的真正引擎。
当股价因政治噪音大幅折价时,以3-5年视野分批建仓,或许是捕获下一次技术奇点的最优策略。毕竟,历史上的每一次产业革命,都始于争议,终于重塑——而特斯拉正站在风暴中心。
政治是暂时的,创新是永恒的。当华盛顿的喧嚣散去,硅谷的代码仍在重塑世界。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 涨跌赚钱·07-02$特斯拉(TSLA)$ 特马二人在演双横,一个演红脸,一个演黑脸,操纵股价,从中获利!1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