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新低下的港A市场:流动性盛宴与价值重估的博弈
凌晨三点的纽约交易室,美元指数跌破97关口的警报声响彻大厅。屏幕闪烁的红色数字背后,一场全球资本迁徙的序幕正缓缓拉开——美元指数创下三年新低,而恒生指数却悄然逼近三年高位。这种历史性的反向波动并非偶然,它揭示了全球资本版图重构的深层逻辑。
一、美元跳水的深层逻辑:不仅仅是周期波动
当前美元指数的持续走弱,已超越简单的经济周期范畴。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触发全球贸易链重构,非美经济体加速抛售美债,导致美债外资持有比例从2015年的43%骤降至27%,动摇美元储备货币的信用根基。与此同时,美国经济数据全面走弱:制造业PMI持续下滑、失业率攀升、GDP增速放缓,叠加关税推高的通胀压力,形成罕见的“滞胀风险组合拳”。
更值得警惕的是政治对货币独立的侵蚀。特朗普公开施压美联储降息甚至威胁解雇鲍威尔,使美元从“安全资产”沦为“政策风险资产”。当黄金、日元等传统避险资产持续飙升,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信用溢价正被系统性重估。
二、弱美元周期的历史密码:非美资产的狂欢时刻
富国基金的研究揭示了清晰的周期规律:1970年以来美元三轮大贬值周期平均跌幅达40%,而本轮自2022年开启的贬值仅完成13.3%。历史数据显示,在弱美元周期中,非美资产往往迎来系统性机会:
- 黄金在1971-1978年周期暴涨5倍
- 沪深300指数在2001-2008年美元下行期上涨近2倍
- 港股因联系汇率制度成为流动性虹吸的直接受益者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轮美元贬值伴随着全球“去美元化”的结构性变革。当各国央行持续减持美债、增持黄金,美元体系的裂缝正转化为非美资产的机遇。
表:弱美元周期中主要资产表现对比
资产类别 1971-1978年涨幅 2001-2008年涨幅 2022年至今涨幅
黄金 500% 200% 35%
恒生指数 180% 150% 22%*
沪深300指数 - 200% 15%
美元指数 -40% -28% -13.3%
*注:2025年6月恒指较2022年低点涨幅,数据综合
三、港股与A股的分化:流动性传导的差异化路径
尽管同属中国资产,港股与A股在弱美元环境中的受益机制存在本质差异。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使其成为国际资本的“天然蓄水池”——当美元兑港币触及7.75强方保证,金管局被动投放港元流动性,银行间拆借利率逼近零值。这种机制导致港股呈现显著的流动性驱动的牛市特征。
反观A股,央行通过汇率管控构筑了“流动性防火墙”。当前人民币汇率被有意维持在弱区间,导致国际资本暂时“淤积”在香港市场。一旦政策允许人民币升值,A股将迎来外资的二次分流。这种机制解释了为何近期港股表现显著强于A股,也暗示着未来A股核心资产的补涨潜力。
四、布局策略:在均值回归中捕捉双击机会
面对历史性机遇,投资者需警惕盲目追高:AH股溢价指数已达极端水平,港股的短期亢奋存在技术性回调风险。更可持续的策略是:
- 港股价值重估:聚焦折价超过30%的A/H双重上市企业,尤其是高股息率(>5%)的电信、能源板块
- A股核心资产:布局外资偏好且估值合理的消费龙头、科技成长标的
- 景气反转行业:创新药(恒生生物科技指数成分)、半导体设备等受益全球复苏的领域
当小微盘股因量化资金抱团已显拥挤(IC/IM贴水大幅收窄),核心资产的估值修复更具安全边际。
五、风险警示:盛宴中的清醒认知
尽管弱美元环境创造利好,但历史经验显示中国资产与美元指数的相关性正逐步减弱。真正的全面牛市需要三重共振:
1. 经济复苏验证:6月PMI能否突破荣枯线
2. 政策效能释放:陆家嘴论坛预告的重大金融政策落地效果
3. 市场情绪修复:A股成交量需突破万亿阈值
更需警惕美元的技术性反弹——当美国经济数据短期好转,美元可能快速反弹至100关口,引发港股剧烈波动。
香港中环的交易员们已开始夜以继日地工作,国际投行的资金调度指令在跨时区的星夜中穿梭。当美元指数周线级别确认跌破100关键支撑(去年7月与今年3月双重底部),全球资产版图的再平衡已不可逆转。历史不会简单重演,但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在2002-2007年的美元熊市中,恒生指数累计上涨超150%。如今,中国资产特别是港股在历史估值洼地中,正迎来新一轮系统性重估的窗口期,但短期仍需警惕美元技术性反弹带来的市场波动。
(特别声明:本文仅为个人投资思考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