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逼近160美元:盛宴下的隐忧与机遇


芯片的黄金时代下,投资者在贪婪与恐惧间走钢丝。

英伟达股价在7月2日站上157.25美元高位,市值突破3.8万亿美元,重新夺回全球市值冠军宝座。自4月初低点以来,其股价已飙升约80%,但内部人士的行动却与市场热情形成鲜明反差:过去一年高管们抛售超10亿美元股票,仅黄仁勋一人就计划在2025年底前减持600万股,按当前股价价值超9亿美元。


一面是资本市场的狂热追捧,一面是内部人士的冷静套现。英伟达的160美元关口,究竟是新征程的起点,还是短期风险的警示灯?


一、内部人士减持:信号还是噪声?


当普通投资者为股价创新高欢呼时,英伟达核心圈层正悄然行动:


- 黄仁勋系统性减持:自去年9月以来持续出售,今年3月制定预先安排的10b5-1交易计划,拟在2025年内减持600万股。仅6月下旬即套现3320万美元

- 董事会成员集体行动:Mark Stevens计划出售400万股(价值5.5亿美元),Tench Coxe和Brooke Seawell分别套现1.43亿和4800万美元

- 高管跟风变现:全球运营执行副总裁Jay Puri抛售2500万美元股票


这些行为虽被解释为“预定计划”,但VerityData研究副总裁Ben Silverman点破关键:当第一季度股价下跌时黄仁勋未抛售,而创新高后立即行动,时机选择耐人寻味。


二、技术面暗流:与2018年暴跌的惊人重演


当前股价走势正触发技术分析师的警报:


- 历史重演风险:2024年下半年股价趋势与2018年暴跌60%前的形态高度相似,均呈现动量枯竭、OBV指标走平、ADX波动率缺乏共识的特征

- 关键位置博弈:短期需突破125美元并站稳才能确认反弹趋势,否则可能下探113美元支撑位

- 超买信号闪现:RSI逼近72,动态市盈率达51.73倍,远高于标普500平均22.3倍。部分机构已预警短期回调压力


技术分析师Paul Franke更发出严厉警告:若竞争格局或宏观环境恶化,股价存在腰斩至70美元的可能性。


三、主权AI:被低估的新引擎


地缘政治阴云下,英伟达正开辟新战场:


- 中东突破:与沙特合作“Humain”计划,供应18,000颗GB300芯片,锁定中东500亿美元/年的AI基础设施需求

- 欧洲扩张:欧盟委员会成员公开表示未来“超级工厂”需至少300万个GPU,为主权AI需求爆发埋下伏笔

- 政策松绑红利:特朗普政府放宽AI芯片出口限制,助力收复受地缘政治影响的份额损失


这些增量尚未完全反映在财务指引中。欧洲采购300万GPU可能只是起点,而当前市销率仍低于三年均值,存在预期差机会。


四、竞争格局:护城河面临多维冲击


英伟达的垄断地位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 云巨头自立门户:OpenAI大规模租用谷歌TPU,亚马逊Trainium3、Meta的Artemis将于2025下半年集中部署

- 中国替代加速:美国出口管制使英伟达在华营收占比降至<15%,****芯片性能已接近H100

- 算法革新降需求:DeepSeek-R1等开源模型显著降低训练成本,仅需2048块H800芯片即可训练出对标GPT-4o的模型

- 硬件缺陷危机:GB200机架被曝散热缺陷,导致微软、谷歌等削减超100亿美元订单


当客户开始自研芯片、地缘政治切断市场、算法进步削弱硬件需求,英伟达的三重护城河(CUDA生态、制程优势、定价权)正同时承受压力。


五、估值博弈:增长能否消化高溢价?


市场对英伟达的估值判断存在巨大分歧:


- 乐观派逻辑:Loop Capital给出250美元目标价(隐含60%涨幅),基于2026年29倍PE及30%+盈利增速,看好AI支出大周期

- 谨慎派依据:摩根士丹利目标价160美元,雷蒙德詹姆斯看150美元,担忧地缘风险及短期波动

- 关键矛盾点:2025年营收增速预计从114%骤降至7%-15%,因语言大模型需求见顶而机器人、自动驾驶等新应用尚未完全接力


PEG比率(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约0.9倍,低于标普500的2倍,显示增长仍能支撑估值。但若2026年盈利增速跌破30%,估值泡沫可能破裂。


投资策略:攻守兼备的布局姿势


基于风险与机遇的再平衡:


- 短期波段:关注140美元强支撑位(50日/200日均线交叉区),若跌破可考虑对冲策略。仓位控制在组合5%以内防范波动

- 长期布局:分档建仓优于追高,重点跟踪三大先行指标:Blackwell芯片交付进展(当前产能缺口达3.5万柜→2万柜)、中东主权订单落地规模、机器人业务进展(黄仁勋称其为“AI后最大机遇”)

- 对冲选择:通过半导体ETF(如SOXX)分散个股风险,或买入价外看跌期权对冲黑天鹅


市场的疯狂往往在于选择性放大当下而忽视未来。

英伟达的万亿市值之路恰似其芯片的运作原理——在并行处理多重矛盾:短期减持与技术压力构成空头弹药,主权AI与生态壁垒却是多头底牌。


当160美元关口近在咫尺,投资者真正需要回答的并非“能否突破”,而是“突破后能否站稳”。毕竟在半导体行业的历史上,从未有公司能在失去技术代差优势后仍维持高溢价估值。


这场盛宴的终局,不取决于资本的狂欢分贝,而取决于黄仁勋能否再次用下一代产品(Rubin平台?机器人芯片?)证明:英伟达的护城河,从来不止于显卡。

# 盘中突破$160!英伟达短期还未见顶?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