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企业的生存法则与分野时刻
任何新行业诞生之初,都要背负着为旧有行业赋能的初始蓝图,才能获得市场的持续输血。电商如此,讲诗与远方宏大叙事的AI也是如此。因此落地场景的选择,往往成为AI企业生死攸关的分水岭:它既可能是支撑生存的救命稻草,也可能化作加速沉没的致命陷阱。
在这个AI的夏天,如何辨别稻草与陷阱?本文将撕去行业滤镜,选取第四范式、云从科技、地平线机器人三家生存状态迥异的样本,深度拆解收入结构、审视费用起伏、追踪客户流向,还原AI光环下企业真实生存图景——谁在逆流挣扎?谁又找到了坚实的河床?
01 第四范式:规模扩张中的盈亏拉锯战
作为国内最大的决策类AI服务商,第四范式占据细分领域22.6%的市场份额。其核心产品“先知平台”试图打造一个融合多行业场景的大模型基座,通过快速响应企业初期数字化需求抢占市场红利。这种模式与美国大数据巨头Palantir高度相似——后者凭借Gotham和Foundry两大平台,在2024年Q4实现了36%的营收增长。
财务透视:
增长与成本悖论: 2024年营收52.6亿元(同比+25.1%),亏损收窄至2.96亿。但核心业务“先知平台”的硬件外包模式持续拉低毛利率,从21年47%降至24年43%。
控费成效显著: 费用率从111.3%压降至50%,销售与行政费用率降至个位数,研发费用率降至41%。若维持Q1增速(收入+30.1%,研发+5.7%),25年有望扭亏。
客户留存隐忧: 标杆客户(500强/上市公司)贡献占比首次下滑(61%→58%),24年仅新增22家,创近年新低。行业收入结构剧烈波动——金融、零售收入萎缩,而运输业从零跃至4亿。
关键挑战: 当前模式更像“数字化掮客”——通过平台触达客户后,未能深度激活长尾服务需求。规模扩张与客户流失同步发生,撞线盈利的关键在于能否构建可持续的客户粘性。
02 云从科技:AI 1.0遗老的转型阵痛
作为“AI四小龙”中唯一的国家队选手,云从曾深度受益智慧治理风口。但过度依赖政府订单埋下隐患——当新基建项目交付高峰退去,其收入呈现断崖式下跌:2024年营收仅3.98亿元(同比-36.7%),亏损7.06亿。
生存现状:
智慧治理崩解: 该业务收入从21年8.65亿骤降至24年1.44亿(三年降幅83%)。最大客户贡献从3.49亿缩水至不足1亿,折射政府订单不可持续性。
断臂求生困局: 员工数从峰值1799人裁至453人(不足1/3),退租规模达3200万/年。期间费用虽压降3.5亿,但收入萎缩更快,费用率仍近200%。
技术迭代滞后: 在计算机视觉红海竞争中,未及时推出适配企业市场的轻量化产品。25年Q1营收仅0.37亿(同比-31.56%),未见复苏信号。
残酷现实: 云从的困境是AI 1.0时代ToG模式企业的缩影——政策红利消退时,缺乏市场化产品衔接能力。当“节流”追不上“开源萎缩”,生存窗口正加速关闭。
03 地平线:高毛利生态的扩张逻辑
地平线凭借“芯片+算法”软硬一体模式,成为国内自动驾驶芯片装机量龙头。其开放式生态战略(允许客户自由组合解决方案)助推业绩爆发:2024年营收23.84亿(同比+53.6%),毛利率飙升至77.3%。
增长引擎:
授权服务爆发: 高毛利(92%)的算法授权业务贡献近70%营收,三年内从2亿扩张至16.48亿,成为利润压舱石。
生态壁垒加固: 合作定点车型新增100款至310款,覆盖理想、比亚迪等主流车企。解决方案年交付量达290万件。
战略投入坚决: 研发费用三年增20亿至31.56亿,资本开支扩张至1.64亿(23年仅721万),产能与研发同步加码。
独特优势: 通过分层商业模式——硬件解决方案做规模入口,软件授权服务筑利润池,地平线实现“以软养硬”。虽然年亏16.8亿,但77.3%的毛利率和53.6%的增速,使其成为资本最看好的AI硬件企业。
04 生存法则:谁在创造可持续现金流?
行业启示录:
第四范式 证明规模效应可逼近盈利,但需警惕“外包依赖症”对毛利的侵蚀。当客户为精细化服务转向垂类厂商时,平台价值将受考验。
云从科技 昭示政策红利企业的生命周期——订单潮水退去时,技术储备与市场能力才是救生衣。
地平线 验证了硬件企业的破局之道:用软件授权构建收入“金钟罩”,以生态绑定换取长期价值。
结语:佃农逻辑下的AI生存竞赛
赛博世界的数字收租,终究难逃古老的经济法则——佃户数量决定地主估值。第四范式在拓展与流失间寻找平衡点,地平线用高毛利授权对冲硬件投入,云从则困在政府订单的断崖前。当下断言胜负为时过早,但可确认的是:能在技术-场景-现金流的闭环中,让更多“佃户”持续付费的企业,才可能穿越AI的盛夏与寒冬。 毕竟,没有现金流的蓝图,终究只是海市蜃楼。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