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养生新宠!佐力药业的乌灵参如何从药箱走向办公桌?
当养生成为年轻人的“刚需”
曾经,“补脑安神”是中老年群体的专属词汇,但不知从何时起,90后泡起了枸杞,00后端起了“养生咖啡”,情绪调节与脑力续航成了年轻人的日常刚需。乌灵参,也随之悄悄完成了一次“身份转换”:从药箱里的中成药,走进了办公桌的抽屉、通勤包的夹层,甚至成为夜宵搭配的“续命神器”。从一味药材,变成了一种日常陪伴的“情绪搭子”。
这场转变并非偶然,而是佐力药业(SZ:300181)主动推动的结果。这家成立于1995年的中药企业,没有靠炒作造势,而是在产品形态、使用场景、传播语言上持续进化调整,一点点靠近年轻人,一步步突破“中药等于老气横秋”的固有印象,悄然完成了一次品牌的升华蜕变。
数据说话,看见佐力药业的成长轨迹
2024年,佐力药业实现营业收入25.78亿元,同比增长32.7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达到5.07亿元,同比增长35.89%,创下历史新高。
进入2025年,增长势头仍在延续。
2025年上半年,公司预告归母净利润3.68亿元至3.88亿元,同比增长24.30%-31.06%,收入同比增长12%。核心产品乌灵胶囊、灵泽片、百令系列、中药配方颗粒延续高增长态势,扣除去年同期乌梅汤收入1个多亿,上半年核心业务同比增速大约有20%。在整个医药行业普遍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成绩,实属难得。
而在这亮眼的业绩数字背后,佐力药业正演绎着一场从继承传统到拥抱时代的悄然跃迁。
佐力药业的三重进化路径:产品、用户、科技
1. 产品形态的现代化:从“药感”走向“养感”
乌灵参并非“新面孔”。它原产于云南,传统中医认为其“养心、安神、健脑、益气”。佐力药业早在1998年就将独家乌灵菌的发酵技术引入现代制药体系,解决了天然乌灵参无法规模化生产的问题。并陆续开发出纯乌灵菌粉的胶囊制剂(乌灵胶囊)、以乌灵菌粉为君药的颗粒制剂(灵莲花颗粒)、以乌灵菌粉为核心原料的复方制剂(灵泽片)等系列产品,成为该领域的“第一把交椅”。
从传统中成药延伸为多元化剂型(胶囊、颗粒、片剂),包装更简洁、口感更温和、说明更友好,不再是“药感”,而是“养感”。
2.消费人群的扩大化:从药房走进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乌灵胶囊正从中老年人的“养神药”,转型为Z世代的“情绪调节器”。佐力药业围绕产品体验、场景渗透和传播路径,推动了一场温和但强力的“破圈”进化:
- 医生背书:院内超
10亿大单品,国家一类新药,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进入80+个临床指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及教材专著的推荐;
- 表达更贴心:不再只讲
“安神健脑”,而是聚焦“情绪价值”“脑力续命”,直击年轻人压力痛点;
- 销售更多元:线上全面布局京东、天猫、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线下覆盖连锁药房。
- 传播更社交:达人种草、直播推荐、社群互动,把
“信任”转化为购买,把“兴趣”转化为习惯。
乌灵系列产品已连续两年在“天猫双11”和“京东618”实现销量翻倍,不仅是药,更成为“情绪管理+日常调养”的生活搭子,借势“中式养生”热潮成功出圈。患者在医院开药吃完后,可自行在药房、线上购买,对于神经类慢性病而言,既便利了患者,又缓解了院内医疗资源的紧张。
3.科研智能化:让中药从“经验医学”走向“数据科学”
佐力药业的转型,不止于销售渠道的转变,更在于底层科技的系统化革新。这家有着中药底蕴的企业,正以持续的科研投入与智能化手段,为中药插上现代化的“科技之翼”。
2024年,佐力药业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发表科研论文6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12项,逐步构建起“从田间到车间”的现代中药产业链:
- 上游原料:中药材种植与质量溯源标准化;
- 中游制造:提取工艺智能化、自动化生产升级;
- 下游研发:联合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打造
“药食健康研究中心”,用AI精准识别活性成分、优化提取路径,构建“AI+中药同源”的创新范式。
佐力的这条科技路径,没有脱离中药本质,而是在“守正”中走向“智造”,在“传承”中实现进化。传统的药理价值,正在通过数据与算法,被更高效、更科学地激发出来,为中药消费化注入坚实底座。
品牌消费化与科技加持双轮驱动,佐力药业估值体系有望迎来重构
长期以来,中药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往往面临“慢增长、低估值”的偏见,原因在于其以处方药为主、C端触达薄弱,增长路径受限。
但随着乌灵胶囊等产品成功“破圈”,佐力药业的价值逻辑正悄然重构:
佐力的三大价值提升支柱
- 估值范式切换:从“药企+中成药”估值逻辑,转向覆盖“中药+消费”属性,随着消费目标群体和消费频次的数倍增大,市场空间得以大大拓展,估值中枢有望上移。
- 盈利结构优化:尽管乌灵系列销量持续增长,但其在佐力药业营收中的占比已从2023年的63.21%降至2024年的55.79%,表明公司对单一产品的依赖正在减弱。佐力正在从“乌灵独挑大梁”,逐步转向“多品类协同增长”的盈利模式,收入结构更均衡,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性显著提升。
- 新增长引擎崛起:AI辅助研发、脑健康规划等创新路径,为未来长期增长赋能。当前佐力已联合高校共建“药食健康研究中心”,以AI+中药同源探索新品类技术升级路径,打造消费品研发范本。
其实无独有偶,这一价值重估逻辑在多个中外案例中早已有迹可循:
- 东阿阿胶:原本是传统滋补品,成功将
“阿胶女孩”打造成文化标签,从药品走入日常滋养场景,一度实现品牌溢价数倍,市值突破千亿。
- 云南白药牙膏:从药企延伸出的日化产品,突破了传统品类限制,升华成中国家庭
“信任+功效”兼备的口腔护理品牌,成为资本市场估值重构典范。
- 美国品牌Olly(营养软糖):原本是维生素补充剂赛道的小众产品,通过
“情绪调节+好吃好看”的包装理念火爆全美,最终被联合利华以高倍数溢价收购。
- 韩国正官庄:从人参药品供应商升级为
“现代健康生活方式”品牌,通过红参饮料、能量棒、礼盒装等产品扩展年轻用户群,市值持续攀升。
- 德国圣约翰草(St. John’s Wort):最初作为药用植物,后被定位为缓解轻中度抑郁的保健品,配方标准化和
OTC化后成为欧美主流市场产品,并获得溢价估值。
回到佐力药业,随着估值范式从“传统中药企业”向“科技型消费品牌”切换、盈利结构日益多元化、AI与脑健康等新增长引擎崛起,佐力药业正从单一品类驱动走向多元协同、从慢增长逻辑走向高弹性预期,估值中枢具备上移基础,资本市场对其长期价值有望重新评估。
尾声:一场不动声色的跨越
从一家地方中药企业,到如今营收超25亿的上市公司,佐力药业的路,走得并不张扬。
它不靠噱头,而靠持续的研发、稳健的销售、柔性的品牌进化。
它没有口号,只有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产品和一份份持续上涨的财报。
它没有脱离“中药”的根,也未离开“疗效”的本,
而是循着时代的呼吸,悄悄走近了我们的日常——在熬夜之后的一粒清醒,在脑力过载时的一点安定,在快节奏生活里,留出一份从容的余地。
也许,一粒乌灵胶囊、一杯养生水、一夜好眠的背后,折射的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对“好好活着”的重新诠释。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