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补贴大战重启,谁是最后的赢家?
最近,外卖圈又开始热闹起来了。7月5日,美团订单首次突破1.2亿,7月12日更是冲上了1.5亿单,堪称“外卖界双11”;饿了么+淘宝闪购也在加码补贴,首日冲到8000万单;京东虽然低调,但也没有缺席。表面上看,这像极了2018年那一轮“百团大战”翻版,只不过这次拼的不光是餐饮,还有即时零售,背后烧的钱也更多。
但今天我们聊的不是哪个平台今天单量多一点,而是站在投资角度,看看这轮补贴背后,资本市场怎么看、各家能烧多久、值不值得投。
一、现金储备是王道:这仗能打多久?
很多人担心这场烧钱大战会烧成“谁都不挣钱”,但其实三家烧钱的逻辑和弹药储备是有差别的。
$美团-W(03690)$ :1800亿流动性充足,但现金流压力最大。2025Q1现金+短期理财合计约1804亿元。但日单量最大、骑手体系成本高,尤其是在履约端自负盈亏,自营比例高,每多送一单就多承担一分履约成本,而且随着社保体系趋严,人力成本还要继续往上走。这种模式在补贴战里反而更吃亏,短期内毛利率可能被大幅挤压。
$京东(JD)$ $京东集团-SW(09618)$ 的打法就不太一样,它其实是最“有钱”的那个。光现金就有2095亿,如果再算上短期资产,可调用流动性接近3000亿,它的打法偏后发优势。。而它的履约依赖达达和无人配送,强调的是成本效率和自动化。这一点,虽然当下规模比不上美团和饿了么,但长期看协同性非常强,尤其是它还把这波补贴战和“百亿补贴”挂钩,做商品带动,而不是纯粹砸补贴。
$阿里巴巴(BABA)$ $阿里巴巴-W(09988)$ 阿里是资源最富的那个,但现金不是都能动的。6000亿现金里,接近3800亿是预留给AI和云计算研发的。外卖这块到底不是主战场,真正拿出来打即时零售的是2000亿,其中500亿给了淘宝闪购。所以它在这场仗里的角色,更像是“要守住阵地”,避免用户流失,维持平台黏性。
简单说:美团订单高,但现金压力大;京东弹药最多,打法更“理性”;阿里资源最丰富,但不一定愿意全力下注。
二、资本市场怎么看?
补贴带来的短期效果很明显。订单暴涨、用户活跃、履约时间缩短。比如美团平均送达时效已缩短至34分钟,用户体验的确在上升。但资本市场更关心的是:这一切能不能变成未来的“基本盘”。摩根大通和高盛几乎同时发研报,对三家平台未来3-6个月的盈利预期集体下调。
高盛测算:
阿里饿了么+闪购:未来12个月预计亏损410亿元
京东到家:亏损260亿元
美团:EBIT利润下调250亿元
这意味着,不管你当前多能打单、履约多快,短期财报都会受到明显拖累,而股价自然也要承压。高盛已经下调了阿里和美团的目标价。所以在资本市场看来,现在不太会有人因为短期数据冲进去买外卖股,除非你相信他们能把规模变成长期的护城河。
摩根大通在其最新发布的研报中,对这场愈演愈烈的竞争进行了深度剖析
阿里靠资金优势握主动权,美团、京东承压明显
未来3-6个月,三家盈利预期下调,股价或承压
三、值不值得投?
但资本市场不是只看短期。摩根大通同时也指出,假设到2030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可以做到4万亿元,现在的烧钱是“值得”的投入;但如果这个市场未来只有2万亿规模,那眼下的每一笔补贴其实都是在透支估值。
因此,机构更在意的是谁能最终“把规模变现”,谁能构建更强的运营闭环。从研报排序看,他们的偏好也很清晰:阿里>美团>京东。原因在于,阿里虽然表面上没有打得最猛,但它在品类覆盖、品牌合作、流量获取上依然具备最强的商业化能力,尤其是淘宝和饿了么之间的用户协同效应,在电商和到家场景之间形成了高频穿透,这恰恰是“烧完之后还能活得好”的关键。
不少人以为这是一场“外卖平台之间的竞争”,但实际上,这更像是一次针对线下零售版图重构的热身赛。从行业数据来看,即时零售对不同平台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对于美团,它是增量市场,但履约端成本极高,未来必须解决“低客单+高密度配送”的盈利难题;对阿里和京东来说,即时零售可能会蚕食它们传统电商的份额,但也提供了新增长曲线的可能。特别是对于京东,一旦即时履约的基础设施跑通,它原有的仓网优势将在最后一公里延伸出更大的杠杆效应。
从投资角度看,短期内三家公司的股价可能都难言乐观。但长期看,如果有一家公司能真正把即时零售做成“第二增长曲线”,估值就有重构的空间。我的观点是:短期不建议追高,毕竟补贴尚未结束、成本还在膨胀。但如果拉长周期去看,那些拥有资源协同、履约效率、用户心智多重优势的平台型企业,才更值得长期跟踪。
最后,你更看好谁?觉得这仗能打多久?你觉得谁能笑到最后?说说你的看法👇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