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连续批评,美淘外卖疯狂烧钱引爆行业焦虑
摘要:这场外卖大战破局的关键,始终在于回归价值竞争的初心。
这段时间,外卖平台的竞争硝烟持续弥漫。7月13日,美团宣布截至7月12日23时36分,美团即时零售日订单量超过1.5亿。无独有偶,7月14日一早,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宣布,日订单量再次突破8000万创新高。
在外卖平台不断攀升的成交数据背后,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7月15日,遵义市红花岗区餐饮行业商会发布《关于呼吁外卖平台停止“内卷式”补贴和不正当竞争的倡议书》。倡议书表示:
美团、淘宝闪购(饿了么)近期发起的“0元购”、“满18减18”等极端补贴行为,为争夺外卖市场份额挑动低于成本价的恶性价格战,已造成市场经营秩序混乱、行业生态严重失衡,导致本区大量餐饮企业经营陷入“不参与则无流量,参与则破价亏损”的恶性循环,更让大量依赖堂食的实体店遭遇严重冲击、苦不堪言。
人民论坛王更是为此连发《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外卖竞争应避免“内卷”陷阱》《创新“平台解法”让消费活力涌流》对于当下的外卖补贴大战进行警示。
很显然,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让行业感受到了刺骨的寒意,而一纸倡议书背后,更是道出了无数商家的困境与焦虑。
停止“内卷”,回归商业本质
刚刚过去的7月5日,服务消费市场迎来了一次爆发,在外卖大战的带动下,各地服务消费市场也随之呈现旺盛活力,具体来看,淄博、咸阳、九江等三四线城市,订单增长均在3倍以上。
遵义市红花岗区餐饮行业商会在倡议书中直指问题核心:
从5月到7月初,中国外卖市场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撬动了消费潜能,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活力,带动消费持续复苏向好;然而,近期加剧的高额补贴、低价竞争等抢占市场的“老手法”也带来了一定负面效应,可能把整个行业及产业链带入“内卷式”竞争陷阱。
不可否认,当前外卖行业的竞争已呈现出“内卷”迹象。同质化的低价格竞争导致了平台企业与相关外卖商家的低利润;二激烈竞争的高传导性,使得外卖平台与部分商家陷入“赔钱赚吆喝”的困境。
目前,这场补贴大战已导致“三输”局面:商家牺牲的是长期生存空间,消费者获得的是掺水品质,骑手透支的是健康体力。
为此,行业发出呼吁也在情理之中。据悉,《关于呼吁外卖平台停止“内卷式”补贴和不正当竞争的倡议书》中提出三项倡议。
第一,停止非理性补贴,取消“0元购”等突破成本底线的促销,建立合理定价机制,让折后价不低于原材料与基础运营成本之和;第二,保障商家权益,禁止强制摊派补贴成本,对未参与补贴的中小商家给予流量扶持;第三,共建可持续生态,将竞争焦点转向食品安全提升与各方共赢机制,响应监管部门对“低价低质竞争”的整治。
或许只有这样,外卖行业才能真正摆脱“内卷”陷阱,让消费这驾马车跑得更稳、更远。
从“拼价格”到“拼价值”:做真正的“品质外卖”。
最初阶段,由于外卖产品质量往往难以在刚购买时被消费者直接感知,低质量产品凭借价格优势反而能够生存下去,高质量产品的生产者往往因为成本劣势而难以发展,整个外卖行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但时至今日,随着一些外卖行业的灰色地带浮出水面,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7月1日,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市场监管局和公安分局接群众反映,查获一起某幼儿园违规使用添加剂导致部分幼儿血铅异常案件。7月8日上午,天水市联合调查组公布了当地幼儿血铅异常事件的调查结果。经公安机关侦查,褐石培心幼儿园园长、法定代表人朱某琳,投资人李某芳,同意该园后厨人员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彩绘颜料,稀释后用于部分食品制作。
此消息一出,舆论哗然,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然而,在食品安全领域,类似的问题绝非个例,比如外卖市场持续繁荣,一种名为“幽灵外卖”的灰色业态愈发活跃。
少数无良商家盯紧外卖平台的低门槛和线上运营“钻空子”,为降低成本和追求利润,采购过期、变质的低价原料,甚或添加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在卫生条件不达标、加工过程不规范的小作坊,借用他人营业执照,堂而皇之上线运营、牟取利益。
食品生产、加工、监管等多环节的重重隐患下,外卖平台与商家应从“拼价格”转向“拼价值”,不“套路”消费者,做真正的“品质外卖”,毕竟在“拼价格”导向下,整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受阻。
外卖平台绝不能以“销售中介”自居,推诿审核失职之责,而要合理运用视频验真、实地核验、监管部门数据对接等方式,对入驻商户实施穿透式实质审查,从源头端过滤“照骗”,确保“亮照亮证”背后是合法合规的真实经营实体。
同时,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重点监控同一地址批量注册、证照地址异常、投诉集中等可疑店铺,对“幽灵厨房”实行“零容忍”清退。鼓励商家接入“互联网+明厨亮灶”摄像系统,对获得“互联网+明厨亮灶”认证的商户,给予流量扶持、硬件补贴、信誉推荐等激励措施,引导鼓励商家接入平台直播监管系统,共同营造“透明者受益、违规者出局”的市场环境。
例如,京东平台始终坚持“品质外卖”理念,仅招募“品质餐厅”,致力于成为负责任的品质外卖平台,让消费者“点得安心、吃得放心”。也就是说,只有平台将资源投入到技术创新、优化配送、服务升级、生态建设,才能跳出内卷陷阱。
做大蛋糕,而非瓜分蛋糕。
未来,怎样守护消费者的“餐桌”?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守护餐桌安全,绝非一日之功。仅靠平台的管理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平台、监管部门、消费者三方共筑安全防线,合力构建一个安全、透明、有序的食品环境,才能守护好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未来,怎样守护消费者的“餐桌”?
首先,政府部门要结合外卖行业的新特点、新问题,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同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故意使用非食品原料、危害儿童健康等恶性行为施以严惩,并实施“终身行业禁入”制度,最大限度提高违法成本。
问责不是目的,彻底杜绝后患才是长久之计。
只有“人防”和“技防”双管齐下,才能真正清除隐藏在手机APP背后的“幽灵厨房”。一方面,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引导,增强其维权意识和辨别能力,引导消费者优先选择拥有“品牌认证”“明厨亮灶”的优质店铺。
另一方面,鼓励行业上下游自查自纠、相互监督,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鼓励媒体、社会组织、外卖员、消费者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工作,对发现的问题食品和违法违规行为及时进行举报,多管齐下让危害食品安全行为无所遁形。
从5月的订单暴涨到7月的内卷,外卖行业的剧烈波动在警示整个消费市场,短期的流量狂欢无法支撑长期发展,唯有坚守商业本质,才能行稳致远。事实上,早在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便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
如今再度回想,这场外卖大战破局的关键,始终在于回归价值竞争的初心。
平台需跳出价格战的泥潭,将精力放在提升服务体验、保障食品安全上;监管部门需持续发力,用更完善的法规与更严格的处罚,让违法成本高到不敢触碰;商家则应聚焦品质外卖,以口味、卫生、服务赢得消费者认可。
唯有监管、平台、商家三方形成合力,才能让竞争回归良性轨道。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