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女儿,有广阔天地和远方

从一座大山,到另一座大山,就是少琴前四十年的人生。

在贵州连绵的大山里长大,少琴早早的就懂得了生活的沉重。家里姐妹三人,她排行第二。

初中没读完,少琴就出门打工了,那时父母告诉少琴姐妹,只要想读书就继续读,家里卖牛卖马也供她们。但年少时少琴过不去心里的坎,不想让家人那么辛苦,“也想早点为她们分担一点。”

接下来的故事,在大山里上演了无数遍——

二十出头的年纪,少琴结了婚。婆家在镇远县,离娘家大约有三百公里,仿佛总也走不完的山路,和家里没有什么区别。

很快,儿子出生,少琴不再出门打工,在家照顾孩子和田地。灶台、田埂和抬头望去望不到尽头的大山,就是她生活的全部。

几年前孩子考上高中去住校,但家里的老人已经到了离不开人照顾的年纪,少琴还是得留在家里。

这生活似曾相识,少琴的母亲、姐妹,还有村里的许许多多女性,都是这样度过了半生。有少数人靠读书走了出去,可因为种种原因没读完书的姐妹们,要怎么办呢?

“我们这样的妇女没想要大富大贵,就这一点小心愿”

少琴居住的村子叫三门滩,距离镇远古城不到 15 分钟车程。最近几年,镇远县依托自身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优越自然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全县的民宿数量从 2008 年的 60 余家发展到 700 家,少琴家门口,也开起了一家名叫“听荷轩”的民宿。

「少琴工作的民宿」

老板看中少琴手脚麻利,喊她去店里当管家。少琴不懂什么是“管家”,就将民宿当成自己家料理,打扫房间、准备早餐、打理花园、草坪和菜地。一开始,见了客人她不知道该怎么打招呼,就尽量躲在一边,渐渐地,她熟悉了环境,也自己摸索出当“管家”的一些门道,也敢接过客人的手机,帮他们拍上几张合影。回头客都知道,民宿里这位大姐,大大咧咧,是大家的“开心果”,也有客人在订房平台上留下评价,说在这里“感受到了外婆家的温暖”。

民宿在村子的一头,少琴从家出发,爬上两三分钟的梯坎就能去上班。临到中午,少琴三步并做两步,连跑带跳就回了家,给老人做完饭,就又跑回民宿里去,这样来来回回,少琴一天能跑上四五趟。

少琴不觉得辛苦,只觉得幸运。“我们这样的妇女没想要大富大贵,就这一点小心愿,能照顾家里,又能自己有一份收入,就很好了。”

「穿上管家制服的少琴」

像少琴这样拥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女性,中国目前有至少 2.5 亿。她们承担着主要的农业生产和家庭照料工作,让乡村女性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进而提升个人价值,是当下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之一,也是“数字木兰”民宿管家培训计划发起的初衷。

这一公益项目由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浙江蚂蚁公益基金会和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为乡村民宿服务从业者和有意愿从事乡村文旅行业的留守女性等提供免费培训,提升乡村民宿管家群体的职业技能和数字素养,带动岗位上的乡村女性借民宿产业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文旅发展。自 2021 年启动试点至今,项目已培训全国各地超 8600 名乡村女性民宿管家。

这数千名乡村女性民宿管家,有的是第一次获得工作机会;有的曾经在外打工,为照顾家庭留守乡村;有的是刚毕业的的大学生,在民宿行业寻找在家乡工作的新机会;也有人从一名民宿管家,成长为民宿骨干,甚至开出了自己的民宿,给附近的乡村女性提供起就业岗位。

长到 40 岁,给自己换个活法

去年,少琴去凯里参加了培训,成为“数字木兰”民宿管家培训计划第 80 期的学员。在那之前,她已经很久没有出过远门,也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坐在教室里,像一名学生一样学习点什么。

和少琴同一期的学员,大部分都与她类似,日常生活用“家务”和“农活”两个词概括,她们大多没有出门旅游过,也没住过酒店,她们之中的很多人,是上了课,才第一次知道床单、被套这些“布”质物品专业用语叫“布草”。

但是学员们聚在一起,本身就带来彼此支持的力量,没有人强行规定,学员们自发以“姐妹”相称,对彼此的处境,她们天然多一分理解。

五天四夜的培训里,培训老师们仿佛比她们还急,将课程塞得满满当当。40个课时主要分成职业技能和数字素养两部分,老师教她们快速收拾房间的技巧、接待客人的标准流程、手机摄影乃至剪辑短视频,这一切,对于少琴来说是全新,更是她迫切想要学习的。

在那场培训里,少琴系统学习了民宿管家知识,还有蜡染、插花、茶艺等特色技能。她发现,“民宿管家不是会做饭、打扫卫生就能胜任的,我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

培训完回民宿上班,看上去还是那个少琴,但家人和老板都感觉得到,有一些事情不一样了。有时客人比较挑剔,村里有人说闲话,说她“一天吃饭没事干,人家不高兴就算了,为什么还要去讨好”。少琴不去争辩,但是在跟姐妹们分享经验的时候,她是这么说的:“工作过程中就是什么人都会遇到,让客人开开心心地来,高高兴兴地离开,把接待流程顺利完成,就是我们的工作。”

这个夏天,老师通知少琴她被选上到黄山参加民宿管家技能交流活动,老师告诉她,这次活动有来自十个省份的 18 位姐妹,技能交流除了要比拼主题房布置和特色早餐制作,还有专门介绍家乡的环节。

她在村子里搜罗了一圈特产,有蜡染的手帕,贴上绣片的手镯,还有民宿给客人准备的伴手礼手袋,还有自己的民族服饰,鼓足勇气出发了。

「少琴带到全国活动上展示的特产」

从镇远县坐火车到凯里市,再坐高铁到南昌,从南昌再坐上高铁到黟县,她看着列车穿越一座座山,细细比较这一路经过的山与家乡的山有什么不同,这是大山的女儿离开家乡以后最常冒出的念头,看见熟悉的、青翠的山,仿佛就离家不太远,也就没那么害怕。

“其实也没那么害怕,还是兴奋多一些。”在南昌转车时被司机“坑”了一回的经历,少琴是在吃饭时讲给同桌的姐妹们的。

她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有了收入以后,她成了一个能够承担风险后果的人。

“我说要发票,他(司机)说发票用完了,叫我拍个照,但是下次我就知道了,不能坐这样的车。”她说。

参加技能活动交流的时候,她很少情绪低落,只有两次,一次是每个人上台展示家乡的环节,她紧张地只讲完了三分之一内容,就因为时间用完不得不结束,看着声音洪亮、声情并茂地姐妹,她懊恼“自己怎么就讲不好”;还有一次是我问她,婆婆家离家远不远,回家方不方便,她说了一句“远倒是不远”就没法把话说下去。

自己没有收入的时候,出趟门得张口问家里要车费。“你也不能空着手回家吧,爸妈是不介意,但是村里的人要说闲话,说这个女儿怎么什么都不拿就回来了。”嫁过来那么多年,少琴还是拉不下脸来要钱,就不怎么回娘家。

民宿老板来问她愿不愿意去干活的时候,少琴没怎么犹豫,也没问具体待遇如何,就答应了。

这份工作意味着每个月会有固定的一份收入,更重要的是,这份钱,她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这是她等了十多年的机会,那时的她也不知道,长到四十岁,还有换个活法的一天。

「少琴在工作」

翻看“听荷轩”在各个平台的点评,常常有人提起少琴这位“管家大姐”。

“管家姐姐做的家常便饭可口好吃”

“老板娘和管家人都很好,当自己家人一样”

“热心的管家,洁净雅致的房间,真值得多住几天”

她不再是那个因为不好意思开口要钱而不敢不出门的家庭主妇,而是能为客人、为家人都创造价值的职业民宿管家。

她不仅走出自己的大山,也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被 100 块钱激出来的工作

说起“掌心朝上”的生活,18 位从全国各地聚到一起的“数字木兰”姐妹,有一多半都有说不完的话。

来自湖南省邵阳市的苗家姑娘红连,20 岁就早早结了婚。结婚十九年,红连一直在家带孩子,自己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买东西都是伸手向丈夫要。“他给 100 块钱,都要仔细问这 100 块是怎么花的。”

2021 年年底,红连家所在的村有个盛大的活动,全村人都参与支持。就在那场活动上,村里刚开的民宿老板发现红连有一把唱苗歌的好嗓子,想邀请她来民宿上班。第一次跟丈夫提及此事,丈夫反问她:“你什么也不会,你能做什么,你还去别人那里上班?”

一句话浇灭了红连的热情。过了一个月,老板又一次打电话邀请红连去民宿工作。接到电话的那一天,红连想给孩子买两件衣服,丈夫给了她 100 块钱,那 100 块钱一下子激起红连想要自立的心,她把那张纸币塞回丈夫的手里,打电话给老板,坚定地说:“明天我就去上班!”

「红连(右)在制作苗绣」

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学,红连第一个月的工资是 2200 元。拿到工资的第一时间,红连给两个小孩一人买了一件衣服,还花 129 元给自己买了一双漂亮的鞋子,尽管已经过去了三年,花自己的工资给自己买东西的那一刻,红连还是记得很清楚。

就因为那 100 元钱,红连成为了一名民宿管家。2024 年,在老板和同事们的鼓励下,她参加了“数字木兰”民宿管家培训,那是她第一次接受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实操课堂上,老师手把手地教动作要领,学员们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但学习的热情都相当高,老师们就把要点掰开了揉碎了讲,带着学员们练习,直至熟练掌握。

「红连在民宿工作」

回了民宿,红连还把自己学到的客房清理规范流程、民宿安全管理等知识与同事们分享,在同事和客人们的眼中,红连有了业务骨干的样子。

2024 年,红连存下了两万多块钱,过年的时候,她拿出了 5000 块钱给公公,给家里修建一个现代的厕所。因为培训期间表现突出,红连还第一次坐上飞机到了北京,参加“数字木兰”在北京举办的暖冬会。

她去了很多很多地方,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世界,也发现了自己。

“我也是一颗金子,我也会闪闪发光”

在今年 6 月在长沙举办的湖南区域“数字木兰”民宿管家技能展示交流活动中,红连获得了最高分,也得到了前往黄山参加全国活动的入场券。

「红连在参加技能比赛」

回到邵阳后,老板夫妻在高铁站接她,老板奖励她一台全新的智能手机,老板娘还送了她一束很大的鲜花,那是她人生第一次收到花。

她不再是那个做什么决定之前要与丈夫商量的家庭妇女,她可以在数百人的会议室里分享自己的过往,也可以坚定地说一句:“我不仅仅是石头,我觉得我也是一颗金子,我也会闪闪发光。”

她说完这一句,在场的学员和老师们都自发地鼓起了掌。

有相似经历的学员们,以及陪着学员们走过最难的阶段的老师们都知道,这份自信对于“数字木兰”计划的参与者有多难得。

「红连在“木兰夜话”上分享」

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不仅让乡村女性有了生活的底气,也为大学生返乡就业提供了新可能。

这 18 位学员里,来自黄山市黟县屏山村的杨桂云是路途最近的一位。

小时候生活的村子在山坳里头,“除了山,还是山”,翻过一座山去上学,是杨桂云的日常。回忆起儿时的生活,大山是绕不开的话题,她也从小就下定决心,要离开这座大山,去山的外面生活。

因为喜欢旅游,她从皖南山区考到了安徽北部的大专读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以后,她在省会合肥实习,却最终因为家人的身体原因,作为独生女的杨桂云最终选择了回到家乡。怎样在县城把所学发挥出来,着实令年轻的杨桂云困惑了一段时间。恰逢黄山地区民宿业爆发式增长,杨桂云成为了一名民宿管家。

在家待着的那段时间里,杨桂云深刻地明白了一件事:“你只有在工作,与更多人沟通,才能不与社会脱节。”

「杨桂云」

尽管曾在酒店短暂实习,但是日常在民宿的工作让她意识到职业技能提升的重要性,在渴望提升技能又有些迷茫之际,她遇上了“数字木兰”民宿管家培训项目,在系统学习铺床、摆台、礼仪规范、突发事件处理等实用技能之外,杨桂云更学到了如何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人文资源,为客人创造独特的乡村生活体验。

她一点点摸索着,根据不同季节的时令风物设计早餐菜单和亲子活动,这次技能交流活动的早餐展示环节,杨桂云精心设计的摊位不仅打动了评委,也给其他学员带去了启发。来自湖北省恩施市的学员张丽拍下杨桂云将徽州风俗融入餐点介绍的样子,琢磨着将附近乡镇的农产品,用这样的方式介绍出去。

“自由的木兰,走出去,看世界的辽阔”

这次活动之前,18 位学员先上了两天“数字加强班”,她们之前都在线上上过这个课程,学怎样制作短视频推广自家民宿,怎样用豆包、 Deepseek 等 AI 工具写文案、设计海报,但是对于数字木兰的绝大多数学员来说,在线上只要有一步跟不上老师的讲解,后续的步骤就怎么也琢磨不明白了。

这两天的课程就是专门为她们设计的,培训老师们不仅教她们如何给视频加字幕、加特效,更鼓励她们勇敢用真人配音、真人出镜,让自己成为民宿对外的窗口。姐妹们相互鼓励着,在课余纷纷举起手机。如其中一位学员所说:“平时一个人拍素材还常常会觉得放不开,但一屋子来自天南海北的姐妹们都在做类似的事,就不那么紧张了。”

“数字素养”是对她们来说有点陌生的几个字,学员们很少能说出这究竟意味着什么,但是在“数字木兰”项目组看来,小到学会了自己在网站上订票出行,能在朋友圈发布图片或者视频吸引客户咨询,到遇到问题知道在网上找教程找答案,再到自己能用短视频宣传自己的民宿和家乡,这都算是数字素养的提升。

「学员们正在学习剪视频」

在培训课程设置里,项目组将它拆解成几大板块,分别教授,但学员们只有学以致用了,这些培训老师们才算真正放心。

课堂内外,来自甘肃省东乡县的马兰花主动承担了“助教”的角色。几个月前,她和同事们拍了一条欢迎大家来唐汪看杏花的视频成了爆款,在快手和视频号上都有几十万的播放量。短视频真真切切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不少客人是因为那条视频来到了民宿。而马兰花和同学们、同事们,都感受到了身处数字时代,她们能够把握的机遇。

有这样的成绩,姐妹们都抓紧机会请教她,常常这里一个问题还没解答完,那边一声呼唤“马兰!”,她就又飞到教室的另一边。

「马兰花在民宿工作」

马兰花所在的唐汪村盛产杏子,以前每到杏子成熟的季节,村民们就在公路两旁摆摊,卖给过路的游客,或是低价卖给批发商。参加了“数字加强班”的马兰花从去年开始,就在社交网络上吆喝村里的杏子,从朋友圈转账,到快手橱窗,村里的人指望着马兰花帮他们找杏子的销路,再也没有人说她“抛头露面”的闲话。

「马兰花所在的唐汪镇位于群山环绕的洮河谷地」

甘肃省是“数字木兰”首批落地的省份,马兰花则是“数字木兰”最早的一批学员之一。那时民宿推荐她去兰州市榆中县参加“数字木兰”民宿管家培训。培训得离开家五天四夜,还不收学费,家里担心她被骗,不让她去,还是婆婆拍了板,把她送上了车。

不同于少琴和红连的家乡,东乡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这里的山以红色裸露的丹霞地貌闻名。从东乡县到榆中县,不到两个小时的车程,穿行在这熟悉的群山之中,马兰花开启了完全不一样的人生旅程。

“我现在不仅上班,我还要出差。”她不仅以优秀的成绩完成了培训,还成为了实操助教老师,“数字木兰”在甘肃的培训开到哪里,她就跟着老师跑到哪里。每次出差,婆婆都会早起给她做好早餐,准备好干粮,已经上小学的大儿子则常常和同学自豪地介绍“妈妈有工作,还要去北京、去安徽”。

这样的变化,正是“数字木兰”的项目执行者们最想看到的。她们不只是想教会这些女性某种技能,还希望撬动一颗内心,一个家庭,一个村庄,甚至这些女性的下一代。

「马兰花在“木兰夜话”分享」

学员姐妹们一声声“马老师”,让这个结婚以后才拥有了自己的手机的东乡姑娘,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开朗,也让中途辍学的马兰花实现了小时候“当老师”的梦想。

活动的最后一天,培训老师带着学员们爬了黄山,姐妹们在迎客松下拍了许多合影,前几天刚在“数字加强班”上学的拍摄手法都被用了个遍,那些新鲜的知识在脑子里挤作一堆,忍不住就要冲出来。

她们中的大多数,对山都不陌生。她们生于大山,长于大山,也走了很远很远的路,才走出心中的那座“大山”。

山与山当然是不同的。作为家乡的山,与作为远方的山,在她们的生活里有着不同的意义。

走出禁锢的山,奔向远方的山,代表着一种将生活握在自己掌心里的自在与笃定。

望着脚下翻涌的云海和奇峰怪石,学员们又唱起了那首专属于她们的《木兰之歌》:

 “我们是勇敢的木兰,强大自己,热情温暖世界;我们是自由的木兰,走出去,看世界的辽阔……”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