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A股晶片替代概念 英伟达前景黯淡?
$NVIDIA(NVDA)$ $HUA HONG SEMI(01347)$ $Naura Technology Group Co.,Ltd.(002371)$
2025年已过半载,半导体行业在寒热交替中寻找新平衡。AI狂潮席卷全球,OpenAI、Google等巨头加码大模型训练,将HBM记忆体推至供不应求的境地;消费电子市场复苏乏力,手机与PC业务仅现弱反弹;地缘政治风云变幻,美国对16nm以下逻辑晶片和128层以上存储晶片实施出口管制,如同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
在此背景下,国产晶片企业正从“全线开卷”转向“重点突破”,先进封装、EDA工具和特色工艺成为突围新战场,政策扶持更聚焦“专精特新小巨人”,一场围绕技术自主与供应链安全的攻坚战已悄然打响。
存储晶片价格飙升,国产替代迎来黄金视窗
存储市场正成为行业复苏的先行指标。经历2023年的产能过剩寒冬后,2025年二季度迎来强劲反弹:32GB DDR4 RDIMM现货价格自4月初至6月中旬涨幅超30%,64GB产品一度触及220美元高位,甚至出现与DDR5价格“倒挂”的罕见现象。
这一涨势将在下半年延续,第三季度DDR4合约价预计暴涨30%-40%,NAND Flash涨幅同步上修至5%-10%。驱动因素来自三重合力:AI伺服器拉动高价值存储需求,单台AI伺服器DRAM容量可达普通机型的6-8倍;供给侧晶圆厂严格控制产能;以及企业级SSD订单激增,部分伺服器厂商库存重建需求迫切。
国产存储企业凭借“周期+成长”双逻辑迎来机遇期。以江波龙为例,其企业级存储产品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大幅激增,量价齐升态势明确。该公司技术护城河正在加固——消费级UFS4.1主控实现商用,企业级SSD主控研发进入攻坚阶段,叠加TCM模式整合设计、封测与制造环节,构建一站式交付能力。
更深远的变化在于国产化替代加速:HBM、eSSD等高难度产品本土化率持续攀升,国内存储厂商从低端模组向高端晶片设计不断升级。有分析机构预测,2025年整个中国AI晶片市场的总规模将达到1530亿人民币。而且AI晶片的应用范围早已不局限于传统伺服器和手机,在边缘计算、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这些新兴领域,国产晶片的渗透率预计也将突破40%,如果这一推测变成事实的话,意味著将较三年前提升近30个百分点。
港股二次上市潮起,科技资产价值重估在即
2025年上半年,16家A股半导体及消费电子企业提交港股招股书,数量显著超越2024年同期。这一动向折射出双重战略诉求:一方面拓展国际融资管道,对冲地缘风险;另一方面通过H股定价获取全球资本估值锚点,倒逼A股市场重新审视科技资产价值。
有分析指出,赴港上市潮有望启动A股半导体板块估值,尤其利好中芯国际(00981.hk)、华虹半导体(01347.hk)等晶圆代工企业——这些公司正承接AI算力晶片国产化转移,先进制程产能利用率持续攀升。
国际资本对中国晶片资产的配置逻辑悄然生变。英伟达在华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75%萎缩至2025年的52%,反观**的**晶片,据说计划到2025年要生产整整30万片!按照这个势头,有预测认为,2025年,****很可能吃下中国AI晶片市场大约75%的份额,印证了国产替代加速推进。
港股市场因其流动性优势,正成为全球资金配置中国“芯”资产的战略通道。随著4-5月中美科技博弈升级,电子行业估值中枢逐步抬升,存储、设备等自主可控环节溢价空间持续扩张。半导体设备ETF持仓结构变化佐证这一趋势:寒武纪等设计龙头新晋前十大成分股,设备材料类资产占比突破90%,凸显资本对“卡脖子”环节的聚焦。
技术突围与资本协同,晶片自主化进入深水区
国产替代的主战场正向产业链上游纵深推进。设备材料领域,“卡脖子”困境依然突出,根据华泰证券的最新报告,2024年中国晶片设备国产化率仅16%,高端光刻机、ArF光刻胶等关键品类的进口依赖度超90%。但突破迹象已经显现——中微公司(688012)刻蚀机在成熟制程市场占有率已达52%,北方华创(002371)2025年第一季度设备订单也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国产12英寸矽片良率稳步提升,用其回答投资者提问时的说法——2025年一季度公司的新增订单保持良好趋势。政策层面持续加码,国家“大基金”三期重点扶持设备材料企业,与美国《晶片法案》、欧盟“Chips Act 2.0”形成战略对冲。
技术反复运算路径呈现“双轨并行”。在AI晶片领域,存算一体架构通过打破“记忆体墙”使能效提升10倍,****与寒武纪依托软硬协同生态(MindSpore框架+**晶片)抢占云端训练市场;边缘侧RISC-V架构凭借灵活定制特性,在玄铁C920处理器上实现大模型推理能耗降低30%。封装技术成为差异化竞争焦点,长电科技XDFOI技术攻克Chiplet高密度集成难关,为英伟达H100 GPU提供封装支援,推动公司全球排名升至第三。这些创新正重构产业规则:当台积电3D封装实现1万亿电晶体堆叠,等效1nm工艺时,中国厂商正通过异构集成与特色工艺另辟赛道,降低对EUV光刻机的依赖。
结语
未来六个月的行业图景渐次清晰。存储涨价周期至少延续至2025年第四季度,NAND与DRAM合约价仍有10%-15%上行空间,拥有库存优势的国产模组厂商毛利率有望快速修复;国产替代将从“全线开卷”转向“重点突破”,先进封装设备、EDA工具及车规级晶片成为新战场。
对投资者而言,三大方向值得关注:存储晶片领域的江波龙、兆易创新将受益于价格弹性与企业级SSD放量;设备材料环节的北方华创、中微公司持续获得晶圆厂扩产订单;车规级晶片企业如杰发科技、芯驰科技则迎来车载SoC需求回暖。
当技术创新与资本力量协同发力,中国晶片产业正迎来从“跟跑”到“并跑”的关键一跃。2030年AI晶片市场规模剑指5000亿元的预测并非空想,而当下存储涨价周期与港股价值重估的交汇,恰为这场长跑注入了新动能。毕竟在半导体世界,没有永恒的壁垒,只有持续的进化。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